正在阅读:

气候变迁对未来的冬奥会有何威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气候变迁对未来的冬奥会有何威胁?

科学家发现,到2080年,21个前主办城市里的11个都将彻底丧失举办室外项目的条件。

2022年冬奥会上的几乎所有冰雪都是机器生产的 图片来源:AP Photo/Gregory Bull

冬奥会上,选手们频频以惊人的速度与优雅姿态从白雪皑皑的滑雪场、雪橇赛道与冰面上掠过,令观众的肾上腺素也随之飙升。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夏蒙尼举行,16个比赛项目全都在室外展开。滑雪选手依赖的是自然降雪,而溜冰场则仰仗天寒地冻的低温。

1924年参加夏蒙尼冬奥会的索尼娅·亨妮与吉尔斯·格拉夫斯特罗姆 图片来源:The Associated Press

在大约一个世纪后的2022年,全世界都见证了运动员们如何在北京近郊全人工造雪的滑雪赛道上驰骋,雪橇赛道与跳台滑雪都附有制冰设备。如今,最初的项目里已有四分之一搬入室内: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的角逐都在人工控温的场地里进行。

发明创造让2022年的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得以可能,但随着气候变暖加剧,人工造雪终将面临挑战。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下个世纪的冬奥会将会呈现出何等样貌?到那时候冬奥会还办得起来吗?

前主办城市将会变得温暖过头

自第一届夏蒙尼冬奥会以来,冬奥会主办城市的2月平均日间温度一直在稳定升高,从1920年代-1950年代的0.4摄氏度涨到了21世纪初期的7.8摄氏度。

在一项新近的研究里,科学家考察了19处曾举办过冬奥会的场地,看各个场地在未来的气候变迁中能否稳住阵脚。

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就使用过人工制造的雪来补强赛道。当时部分选手曾抱怨称这让赛道变得更光滑,增添了危险性。图片来源:AP Photo/Dmitry Lovetsky

他们发现,到本世纪中叶,4个前主办城市(夏蒙尼、俄罗斯的索契、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以及德国的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将不再拥有适于举办冬奥会的气候条件,哪怕以联合国的气候变迁“最佳情形”(即全世界努力让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得到削减的情况)来衡量也是如此。如果全世界继续高强度使用化石燃料,前述“不合格城市”的名单就还得添上美国加州的斯阔谷与加拿大温哥华。

科学家还发现,到2080年,21个前主办城市里的11个都将彻底丧失举办室外项目的条件,这些城市包括意大利的都灵、日本的长野以及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这些主办城市也都要面对一系列牵涉到造雪的麻烦。

如今,理想的造雪环境要求某种露点温度(dewpoint temperature)——寒冷与潮湿兼备——摄氏零下2度左右或更低。在较低的气温下,较大的空气湿度会令冰雪融化,这会影响到滑雪场上的积雪以及有舵雪橇、钢架雪车与无舵雪橇赛道上的坚冰。

卫星图清楚地展现了2022年冬奥会户外场地的自然降雪之不足。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巨大投入足以解释其对人工造雪的依赖度之广。图片来源:Joshua Stevens/NASA Earth Observatory
由于人工造雪,2022年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终点区域呈现出一片白色。AP Photo/Robert F. Bukaty

我们(指本文作者Steven R. Fassnacht与Sunshine Swetnam)来自科罗拉多州,是研究冰雪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也是重度滑雪爱好者,我们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研究气候对我们挚爱的高山及冬季运动的影响。

状况因地点与年份而异

未来几十年,地球的气候总体上会变得更加暖和,更温暖的空气意味着部分区域或将有更大的降水量。这还意味着冬季降雨的可能性增大,尤其在低海拔地区。从全球来看,冰雪覆盖的区域一直都呈缩小趋势。

但具体到地方上而言,变化的样貌也各有不同。例如,在科罗拉多州北部,降雪量自19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减少,然而这种减少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区域。

未来的气候还可能变得更湿润,这会影响到造雪活动,也可能影响有舵雪橇、无舵雪橇与钢架雪车的赛道。

2022年冬奥会开幕前夕的某次调试,造雪机器正在向滑雪赛道上喷洒人工制造的雪。图片来源:AP Photo/Mark Schiefelbein

在今天的15个冬奥会比赛项目里,有7个会受到气温和雪的影响:高山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北欧两项、跳台滑雪与单板滑雪。另有3个会受温度与湿度影响:有舵雪橇、无舵雪橇和钢架雪车。

技术带来改变

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冬奥会适应上世纪以来的某些变化。冰球改到室内进行,接着是滑冰。在1960年代,无舵和有舵雪橇的赛道已能够借助制冰机器来建造。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就运用了造雪技术,以补强滑雪赛道上的自然降雪。

如今,一些先行者已在探索完善室内滑雪设施、使之全年任何时候都能滑雪的办法。例如2005年开设至今的迪拜滑雪场,就建在一座完全处于某休闲会所内部的小山丘上,附属于一家购物中心,高度相当于25层楼,共设有5条赛道。

迪拜的室内滑雪场,拥有多条赛道以及一架登山缆车,整个滑雪场都建在某购物中心综合体之内。图片来源:AP Photo/Jon Gambrell

但造雪以及保持寒冷都得消耗能源和水,这两点在日益变暖的世界里都会成为问题。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正变得愈发稀缺,而能源如果意味着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那也只会成为气候变迁的助推器。

国际奥委会已经意识到,未来的气候将可能对夏冬两季的奥运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意识到了确保调适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性。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可能会被限定在更靠北的地区,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或放到海拔更高的地区。

夏季奥运会也面临气候方面的压力

夏季奥运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炎热的气温以及较高的湿度足以为在夏季进行的竞技活动增添困难,但这些运动项目的灵活性毕竟比冬季运动要好一些。

例如,把夏季奥运会改到另一个季节来举办,便有助于避开极端的高温。2022年世界杯按常规应该在夏季举行,但最终改到了11月,便于主办方卡塔尔安排。

雪或者冰对于冬奥会的所有项目而言都是必需的,与冬奥会相关的调适措施也因此而面临更多难题。

气候变迁对滑雪板选手的理想环境构成了威胁,如美国冬奥会选手黑莉·朗兰,图为她在北京冬奥会女子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决赛中。图片来源:AP Photo/Jae C. Hong

未来依赖于对气候变迁的有效应对

在这个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奥运会让世界有了一个欢聚一堂的机会。

诸如让-克劳德·基利(Jean-Claude Killy)在1968年冬奥会上包揽高山滑雪三大项目冠军这样的体育壮举,以及1988年牙买加有舵雪橇代表队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类坚韧不拔的故事,也都能让人们心潮澎湃。

冬奥会的室外项目在未来可能会以迥然不同的面貌示人。至于差异究竟有多大,则高度依赖于各国将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气候变迁。

(作者Steven R. Fassnacht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雪水文学教授,Sunshine Swetnam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助理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How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he Winter Olympics’ future – even snowmaking has limits for saving i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气候变迁对未来的冬奥会有何威胁?

科学家发现,到2080年,21个前主办城市里的11个都将彻底丧失举办室外项目的条件。

2022年冬奥会上的几乎所有冰雪都是机器生产的 图片来源:AP Photo/Gregory Bull

冬奥会上,选手们频频以惊人的速度与优雅姿态从白雪皑皑的滑雪场、雪橇赛道与冰面上掠过,令观众的肾上腺素也随之飙升。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夏蒙尼举行,16个比赛项目全都在室外展开。滑雪选手依赖的是自然降雪,而溜冰场则仰仗天寒地冻的低温。

1924年参加夏蒙尼冬奥会的索尼娅·亨妮与吉尔斯·格拉夫斯特罗姆 图片来源:The Associated Press

在大约一个世纪后的2022年,全世界都见证了运动员们如何在北京近郊全人工造雪的滑雪赛道上驰骋,雪橇赛道与跳台滑雪都附有制冰设备。如今,最初的项目里已有四分之一搬入室内: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的角逐都在人工控温的场地里进行。

发明创造让2022年的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得以可能,但随着气候变暖加剧,人工造雪终将面临挑战。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下个世纪的冬奥会将会呈现出何等样貌?到那时候冬奥会还办得起来吗?

前主办城市将会变得温暖过头

自第一届夏蒙尼冬奥会以来,冬奥会主办城市的2月平均日间温度一直在稳定升高,从1920年代-1950年代的0.4摄氏度涨到了21世纪初期的7.8摄氏度。

在一项新近的研究里,科学家考察了19处曾举办过冬奥会的场地,看各个场地在未来的气候变迁中能否稳住阵脚。

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就使用过人工制造的雪来补强赛道。当时部分选手曾抱怨称这让赛道变得更光滑,增添了危险性。图片来源:AP Photo/Dmitry Lovetsky

他们发现,到本世纪中叶,4个前主办城市(夏蒙尼、俄罗斯的索契、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以及德国的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将不再拥有适于举办冬奥会的气候条件,哪怕以联合国的气候变迁“最佳情形”(即全世界努力让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得到削减的情况)来衡量也是如此。如果全世界继续高强度使用化石燃料,前述“不合格城市”的名单就还得添上美国加州的斯阔谷与加拿大温哥华。

科学家还发现,到2080年,21个前主办城市里的11个都将彻底丧失举办室外项目的条件,这些城市包括意大利的都灵、日本的长野以及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这些主办城市也都要面对一系列牵涉到造雪的麻烦。

如今,理想的造雪环境要求某种露点温度(dewpoint temperature)——寒冷与潮湿兼备——摄氏零下2度左右或更低。在较低的气温下,较大的空气湿度会令冰雪融化,这会影响到滑雪场上的积雪以及有舵雪橇、钢架雪车与无舵雪橇赛道上的坚冰。

卫星图清楚地展现了2022年冬奥会户外场地的自然降雪之不足。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巨大投入足以解释其对人工造雪的依赖度之广。图片来源:Joshua Stevens/NASA Earth Observatory
由于人工造雪,2022年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终点区域呈现出一片白色。AP Photo/Robert F. Bukaty

我们(指本文作者Steven R. Fassnacht与Sunshine Swetnam)来自科罗拉多州,是研究冰雪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也是重度滑雪爱好者,我们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研究气候对我们挚爱的高山及冬季运动的影响。

状况因地点与年份而异

未来几十年,地球的气候总体上会变得更加暖和,更温暖的空气意味着部分区域或将有更大的降水量。这还意味着冬季降雨的可能性增大,尤其在低海拔地区。从全球来看,冰雪覆盖的区域一直都呈缩小趋势。

但具体到地方上而言,变化的样貌也各有不同。例如,在科罗拉多州北部,降雪量自19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减少,然而这种减少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区域。

未来的气候还可能变得更湿润,这会影响到造雪活动,也可能影响有舵雪橇、无舵雪橇与钢架雪车的赛道。

2022年冬奥会开幕前夕的某次调试,造雪机器正在向滑雪赛道上喷洒人工制造的雪。图片来源:AP Photo/Mark Schiefelbein

在今天的15个冬奥会比赛项目里,有7个会受到气温和雪的影响:高山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北欧两项、跳台滑雪与单板滑雪。另有3个会受温度与湿度影响:有舵雪橇、无舵雪橇和钢架雪车。

技术带来改变

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冬奥会适应上世纪以来的某些变化。冰球改到室内进行,接着是滑冰。在1960年代,无舵和有舵雪橇的赛道已能够借助制冰机器来建造。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就运用了造雪技术,以补强滑雪赛道上的自然降雪。

如今,一些先行者已在探索完善室内滑雪设施、使之全年任何时候都能滑雪的办法。例如2005年开设至今的迪拜滑雪场,就建在一座完全处于某休闲会所内部的小山丘上,附属于一家购物中心,高度相当于25层楼,共设有5条赛道。

迪拜的室内滑雪场,拥有多条赛道以及一架登山缆车,整个滑雪场都建在某购物中心综合体之内。图片来源:AP Photo/Jon Gambrell

但造雪以及保持寒冷都得消耗能源和水,这两点在日益变暖的世界里都会成为问题。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正变得愈发稀缺,而能源如果意味着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那也只会成为气候变迁的助推器。

国际奥委会已经意识到,未来的气候将可能对夏冬两季的奥运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意识到了确保调适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性。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可能会被限定在更靠北的地区,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或放到海拔更高的地区。

夏季奥运会也面临气候方面的压力

夏季奥运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炎热的气温以及较高的湿度足以为在夏季进行的竞技活动增添困难,但这些运动项目的灵活性毕竟比冬季运动要好一些。

例如,把夏季奥运会改到另一个季节来举办,便有助于避开极端的高温。2022年世界杯按常规应该在夏季举行,但最终改到了11月,便于主办方卡塔尔安排。

雪或者冰对于冬奥会的所有项目而言都是必需的,与冬奥会相关的调适措施也因此而面临更多难题。

气候变迁对滑雪板选手的理想环境构成了威胁,如美国冬奥会选手黑莉·朗兰,图为她在北京冬奥会女子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决赛中。图片来源:AP Photo/Jae C. Hong

未来依赖于对气候变迁的有效应对

在这个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奥运会让世界有了一个欢聚一堂的机会。

诸如让-克劳德·基利(Jean-Claude Killy)在1968年冬奥会上包揽高山滑雪三大项目冠军这样的体育壮举,以及1988年牙买加有舵雪橇代表队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类坚韧不拔的故事,也都能让人们心潮澎湃。

冬奥会的室外项目在未来可能会以迥然不同的面貌示人。至于差异究竟有多大,则高度依赖于各国将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气候变迁。

(作者Steven R. Fassnacht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雪水文学教授,Sunshine Swetnam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助理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How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he Winter Olympics’ future – even snowmaking has limits for saving i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