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年CP回归“偶像剧”,新生代用短剧博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年CP回归“偶像剧”,新生代用短剧博未来

话题量点击量看新生代,扛收视这一块,电视台还是信赖旧面孔。

文|耳东陈

编辑|吴怼怼

一月,白敬亭在《开端》里无限循环,从前离爆红一直差着一口气,这下终于有了够硬代表作。

二月,马思纯用《江照黎明》打翻身仗,之前嘲笑葛薇龙太胖的人,看了剧都得说一句「这次胖得对」。

短剧集,豆瓣7+的分数,是年轻演员事业新气象的共同点。

另一面,自2021年《星辰大海》砸出「中偶」概念,中年CP噗通噗通跳进这片海。

黄磊周迅三搭进入《小敏家》,湖南卫生收视稳赢。

陈坤辛芷蕾《输赢》同时在浙江卫视、和北京卫视播出,享受「一剧两星」待遇。

高圆圆复出跟张鲁一王耀庆演《完美伴侣》,湖南卫视是第一播出平台。

《今生有你》央8首播,李小冉钟汉良银幕三搭,在匪我思存宇宙里再续《来不及说我爱你》前缘。

雷佳音和袁泉的《相逢时节》紧随其后,依旧是「一剧两星」的待遇,浙江卫视东方卫视首播,播出当天,白百合和佟大为的新剧《我们的婚姻》在北京卫视开播。

中年人演剧的共同点也很明显,题材保守、面孔熟悉,台网同步。

总之,话题量点击量看新生代,扛收视这一块,电视台还是信赖旧面孔。

这现象,怎么来的?

01人机关系的流变

十三年前,《蜗居》大火,首播频道上海电视台,一个没上星的频道。

虽然开播四天就创下收视新高,但除了少数能收到上海电视台信号的地区,大多数人没眼福第一时间看它。要等当地电视台采买了版权安排播出,才得以看到。但当地电视台预算多少、版权采购人员对《蜗居》观感如何,那都是碰运气的事。

顺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关于《蜗居》的讨论,小三、高官、房奴、尺度、物欲暗流涌动,《蜗居》很快出圈了。

后来它在优酷网上线,观众是有想看哪集看哪集的主动权了,但网速不给力。

犹记得当年,看剧要提前缓冲半小时,透明进度条逐渐变红,看视频才能不卡。不然的话,幸运时网速流畅看十分钟卡一次,不幸时分分钟卡顿,6kb、15kb地加载着,着急上火很容易换来弃剧。

那个年代,客观条件制约着,虽然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播放器和资源也有,但人们看剧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

准时准点,线性播放,观众主动权弱,被动接受,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与观众的关系。

互联网改变着人与电视机的关系,也改变着电视制作方与版权采买方的关系。

回过头看,从地方电视台火起来的《蜗居》,似乎是地方电视台与民营企业联合出品电视剧的最后高光。

随着省级上星卫视各个栏目建立越来越完整,冲收视率的诉求逐渐上升,地方电视台不再是采买影视剧版权的主力军。

当中国电影第一股和电视剧第一股华谊、华策相继上市后,地方电视台与民营影视公司的关系,从合作逐渐变成供给方与需求方。

话语权变弱导致的,是权力向卫视转移。电视台靠制作剧卖版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与此同时,网民逐年增加、视频平台发展、草根创作者用低成本网剧试水,正在悄悄影响着人们观剧的习惯。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

网速加速的同时,视频网站每部剧每集下面开始出现用户可评论的对话框。

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代,人们表达观感,是转头跟家人交流,隔天去单位/学校跟同事同学交流。

互联网改变了电视时代熟人交流的属性。

电视剧不再是线性单向输出的内容产品,评论不再是少数执笔之手拥有的权力,只要有键盘,人人都是剧集口碑的建立者。

与观众主动性同步发展的,是电视剧的载体,开始经历从从电视机到电脑,再到手机,大屏到小屏的流变。

4G元年(2013年)时,衡量一个人是否土豪,看他会否随时随地任性用流量看剧(这个梗到2018年播出的新版《流星花园》还在用,可见当初流量之贵)。

最早推出4G移动套餐的广州,当年最低套餐价格138元/月,包含包含国内数据流量(2G/TD/LTE)600M,省内数据流量(LTE)400M。省内外流量加起来还不够看一部电影的。

虽然用流量看剧在4G初问世时是奢侈事,但到了2020年,中国手机流量的平均资费较2015年,下降超过了95%,中国用户平均每个月的消费流量是10.86G,比2015年提升了38倍。

流量普惠反映到观剧习惯,是手机看剧变得稀松平常。

在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屏幕、观众三者的关系,从固定时间大屏开放性,转向随时随地小屏私密性。

「小微化」的荧幕下,观众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从而为网剧的亚文化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02网感,年轻人的必杀技

网剧经历过三级跳。

诞生初期,它是不入流的。

2014年以前,「段子剧」是网剧的最大标签,成本低而多梗的《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年轻人口口相传,但在主流平台,网感过强反而是绊脚石。

符合大众审美的电视剧,故事连贯、笑点通俗、情感普世,是基本要素。

直到2014年知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匆匆那年》在搜狐视频播出,大众化的网剧才算有了眉目。

相比以往的网剧,单集制作经费超过百万的《匆匆那年》算得上大制作,相比小圈层哗众的段子剧,年度流量超10亿的播放数据,也证明网剧大众化挺有未来。

后来学界普遍认为2014年是「网剧元年」,《匆匆那年》和《屌丝男士3》两种类型,均破10亿,代表着网剧的一体两面。

网络小说改编网剧,成为后来几年的惯常操作。

不过,尽管2015年有高质量新题材的《无心法师》,2016年有《余罪》,网剧投资逐年从六位数投资上涨至九位数,但当周迅霍建华等人主演的《如懿传》确定要在网络首播时,大众还是觉得,排面小了。

大制作、大明星、高投入、好班底,在刻板印象中,是属于大屏而非小屏的。但刻板印象必须要向现实屈服。

当电视频道审查越来越严,限古令、限娱令喧嚣尘上,眼见着大屏内容越来越保守,小屏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先是由于限古令无法在卫视播出的大制作网剧来到了视频平台。

此外,2018年之前,大多网剧的审查流程,依旧是平台自审,内容表达的宽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题材的保护伞。

口碑在逐渐积累,前期网剧在新题材上的探索刷新着观众观感,到了2018年底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网络视听节目信息备案系统升级的通知》,彻底介入网剧监管,网剧的影响力已然能和电视剧平分秋色。

电视台播不了的盗墓、灵异,以及尺度大的悬疑,成了网剧巩固口碑的类型。

在此过程中,张一山靠网剧顺利从童星转型青年演员,潘粤明靠《白夜追凶》重回大众视野,易烊千玺出现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四字弟弟的演员生涯开了个好头。

向实力派迈进的年轻演员选择用网剧正名,过气明星也在这个场域尝试翻身。

2020年,爱奇艺升级「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用短剧形式呈现扎实内容,苦注水剧久矣的观众为之一振。

剧场打响了,《隐秘的角落》中,小主角荣梓杉(朱朝阳)王圣迪(普普)其后在各种大制作里,戏约不断。文艺片男主秦昊走进了大众视线。

《沉默的真相》中,偶像剧出身、耽改剧出名的白宇,成功转型青年实力派,其后与正午阳光合作,又演马伯庸《风起陇西》的主角。

谁还觉得演网剧是不入流的事?题材新节奏快的网络短剧,是流量密码。

因此,迷雾剧场打响头炮以后,接班的剧集卡司肉眼可见地豪华起来。《致命愿望》有新生代流量范丞丞,《谁是凶手》有产后转型的赵丽颖,《淘金》有实力派廖凡和新生代陈飞宇。

即便口碑不复2020,从明星的热情可见,短剧+悬疑,依旧是他们出圈/转型的好选择。

耽改被禁后,一个密码堵死了,但网感没废弃。

网感,依旧是网剧出圈的利器。抓住符合年轻世代眼光的新题材,是抓住破圈利器。

在腰部混了多年的赵今麦白敬亭,顶着循环第一剧出场,形式带来的新颖感足够制造话题,声量大了,自然就关注多了。

常年背负身材争议的马思纯直面身材,不演玛丽苏了,反而让黑点变成粉点。

网生时代,明星出演剧集,意义已然超出了作品本身。观众观看的,早已不局限于单一角色。观众无意识地把明星与角色共同生成的现象当成影视剧中的另一种映射,产生的声量,远比单一角色大得多。

03传统渠道,依旧得大妈者得天下

但这些门道,对于妈妈辈的人来说,就太复杂了。

60后70后在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普通家庭,电视机从无到有、从盛到衰,又因疫情大屏回暖的全过程。

互联网、IPTV、OTT TV对他们的观看习惯造成过短暂影响后,伴随着2020年初疫情爆发,足不出户,电视逐渐回归到客厅的中心位,掌握遥控器的人,依旧是拥有收视话语权的人。

不同于年轻世代打开大屏直奔主题去相关应用内搜索要看的剧集/综艺,60后70后依旧保有收看电视频道的习惯。

在电视频道上找到感兴趣剧集,然后去网络片库搜索已经播过或尚未播到的集数,仍是他们的收视逻辑。

60后、70后年轻时喜欢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主角们,大都息影或老去,依旧留在荧幕上的熟脸,就是2000年以后火起来的中生大花,佟大为、靳东、陈坤、雷佳音、黄磊等人覆盖着中老年女性喜欢的几种类型。

苦情狗血的强张力情节,对于年轻观众代而言,似乎经不起推敲且已然过时,但熟悉的配方依旧是解锁中老年人遥控器的密钥。

至于他们为什么欣赏不来新题材?

《开端》循环几十次,不止一个网友说,「我妈经过电视时问我为啥总看同一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影习惯,也有一代人的公约数口味。

年轻人看着逐渐乏味的老梗,说不定能换来妈妈们的会心一笑。你觉得好雷啊,她觉得好惨啊。《星辰大海》在各评分平台分数都不高,但收视又极漂亮。

年轻人diss黄磊磕磕巴巴复制粘贴旧角色,《小敏家》格局小到全世界只有两家人,祖辈父辈孙辈组老中青三代CP,又是闪婚又是癌。中老年人看剧时,想到的是时钟拨调二十年,黄磊周迅荧幕上一次又一次分开的《人间四月天》和《橘子红了》。

当剧集上星,它既是服务观众,又要保障收视率。观看习惯纯网生的年轻人,不是版权采买方考虑的重点,即便年轻人在网上如何diss剧好土,影响收视大盘的,与形成话题的,也不是一波人。

所以中生代常在电视出现,年轻明星在短剧里博未来。也就是春节放假那几天,客厅电视开了,经典老剧放着,合家团圆的氛围里,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故事播着,人们谈笑间听到一句经典台词,齐齐转头看向荧幕。

那是这个时代,观剧偏好不因代际而分流的珍贵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年CP回归“偶像剧”,新生代用短剧博未来

话题量点击量看新生代,扛收视这一块,电视台还是信赖旧面孔。

文|耳东陈

编辑|吴怼怼

一月,白敬亭在《开端》里无限循环,从前离爆红一直差着一口气,这下终于有了够硬代表作。

二月,马思纯用《江照黎明》打翻身仗,之前嘲笑葛薇龙太胖的人,看了剧都得说一句「这次胖得对」。

短剧集,豆瓣7+的分数,是年轻演员事业新气象的共同点。

另一面,自2021年《星辰大海》砸出「中偶」概念,中年CP噗通噗通跳进这片海。

黄磊周迅三搭进入《小敏家》,湖南卫生收视稳赢。

陈坤辛芷蕾《输赢》同时在浙江卫视、和北京卫视播出,享受「一剧两星」待遇。

高圆圆复出跟张鲁一王耀庆演《完美伴侣》,湖南卫视是第一播出平台。

《今生有你》央8首播,李小冉钟汉良银幕三搭,在匪我思存宇宙里再续《来不及说我爱你》前缘。

雷佳音和袁泉的《相逢时节》紧随其后,依旧是「一剧两星」的待遇,浙江卫视东方卫视首播,播出当天,白百合和佟大为的新剧《我们的婚姻》在北京卫视开播。

中年人演剧的共同点也很明显,题材保守、面孔熟悉,台网同步。

总之,话题量点击量看新生代,扛收视这一块,电视台还是信赖旧面孔。

这现象,怎么来的?

01人机关系的流变

十三年前,《蜗居》大火,首播频道上海电视台,一个没上星的频道。

虽然开播四天就创下收视新高,但除了少数能收到上海电视台信号的地区,大多数人没眼福第一时间看它。要等当地电视台采买了版权安排播出,才得以看到。但当地电视台预算多少、版权采购人员对《蜗居》观感如何,那都是碰运气的事。

顺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关于《蜗居》的讨论,小三、高官、房奴、尺度、物欲暗流涌动,《蜗居》很快出圈了。

后来它在优酷网上线,观众是有想看哪集看哪集的主动权了,但网速不给力。

犹记得当年,看剧要提前缓冲半小时,透明进度条逐渐变红,看视频才能不卡。不然的话,幸运时网速流畅看十分钟卡一次,不幸时分分钟卡顿,6kb、15kb地加载着,着急上火很容易换来弃剧。

那个年代,客观条件制约着,虽然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播放器和资源也有,但人们看剧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

准时准点,线性播放,观众主动权弱,被动接受,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与观众的关系。

互联网改变着人与电视机的关系,也改变着电视制作方与版权采买方的关系。

回过头看,从地方电视台火起来的《蜗居》,似乎是地方电视台与民营企业联合出品电视剧的最后高光。

随着省级上星卫视各个栏目建立越来越完整,冲收视率的诉求逐渐上升,地方电视台不再是采买影视剧版权的主力军。

当中国电影第一股和电视剧第一股华谊、华策相继上市后,地方电视台与民营影视公司的关系,从合作逐渐变成供给方与需求方。

话语权变弱导致的,是权力向卫视转移。电视台靠制作剧卖版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与此同时,网民逐年增加、视频平台发展、草根创作者用低成本网剧试水,正在悄悄影响着人们观剧的习惯。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

网速加速的同时,视频网站每部剧每集下面开始出现用户可评论的对话框。

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代,人们表达观感,是转头跟家人交流,隔天去单位/学校跟同事同学交流。

互联网改变了电视时代熟人交流的属性。

电视剧不再是线性单向输出的内容产品,评论不再是少数执笔之手拥有的权力,只要有键盘,人人都是剧集口碑的建立者。

与观众主动性同步发展的,是电视剧的载体,开始经历从从电视机到电脑,再到手机,大屏到小屏的流变。

4G元年(2013年)时,衡量一个人是否土豪,看他会否随时随地任性用流量看剧(这个梗到2018年播出的新版《流星花园》还在用,可见当初流量之贵)。

最早推出4G移动套餐的广州,当年最低套餐价格138元/月,包含包含国内数据流量(2G/TD/LTE)600M,省内数据流量(LTE)400M。省内外流量加起来还不够看一部电影的。

虽然用流量看剧在4G初问世时是奢侈事,但到了2020年,中国手机流量的平均资费较2015年,下降超过了95%,中国用户平均每个月的消费流量是10.86G,比2015年提升了38倍。

流量普惠反映到观剧习惯,是手机看剧变得稀松平常。

在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屏幕、观众三者的关系,从固定时间大屏开放性,转向随时随地小屏私密性。

「小微化」的荧幕下,观众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从而为网剧的亚文化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02网感,年轻人的必杀技

网剧经历过三级跳。

诞生初期,它是不入流的。

2014年以前,「段子剧」是网剧的最大标签,成本低而多梗的《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年轻人口口相传,但在主流平台,网感过强反而是绊脚石。

符合大众审美的电视剧,故事连贯、笑点通俗、情感普世,是基本要素。

直到2014年知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匆匆那年》在搜狐视频播出,大众化的网剧才算有了眉目。

相比以往的网剧,单集制作经费超过百万的《匆匆那年》算得上大制作,相比小圈层哗众的段子剧,年度流量超10亿的播放数据,也证明网剧大众化挺有未来。

后来学界普遍认为2014年是「网剧元年」,《匆匆那年》和《屌丝男士3》两种类型,均破10亿,代表着网剧的一体两面。

网络小说改编网剧,成为后来几年的惯常操作。

不过,尽管2015年有高质量新题材的《无心法师》,2016年有《余罪》,网剧投资逐年从六位数投资上涨至九位数,但当周迅霍建华等人主演的《如懿传》确定要在网络首播时,大众还是觉得,排面小了。

大制作、大明星、高投入、好班底,在刻板印象中,是属于大屏而非小屏的。但刻板印象必须要向现实屈服。

当电视频道审查越来越严,限古令、限娱令喧嚣尘上,眼见着大屏内容越来越保守,小屏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先是由于限古令无法在卫视播出的大制作网剧来到了视频平台。

此外,2018年之前,大多网剧的审查流程,依旧是平台自审,内容表达的宽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题材的保护伞。

口碑在逐渐积累,前期网剧在新题材上的探索刷新着观众观感,到了2018年底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网络视听节目信息备案系统升级的通知》,彻底介入网剧监管,网剧的影响力已然能和电视剧平分秋色。

电视台播不了的盗墓、灵异,以及尺度大的悬疑,成了网剧巩固口碑的类型。

在此过程中,张一山靠网剧顺利从童星转型青年演员,潘粤明靠《白夜追凶》重回大众视野,易烊千玺出现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四字弟弟的演员生涯开了个好头。

向实力派迈进的年轻演员选择用网剧正名,过气明星也在这个场域尝试翻身。

2020年,爱奇艺升级「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用短剧形式呈现扎实内容,苦注水剧久矣的观众为之一振。

剧场打响了,《隐秘的角落》中,小主角荣梓杉(朱朝阳)王圣迪(普普)其后在各种大制作里,戏约不断。文艺片男主秦昊走进了大众视线。

《沉默的真相》中,偶像剧出身、耽改剧出名的白宇,成功转型青年实力派,其后与正午阳光合作,又演马伯庸《风起陇西》的主角。

谁还觉得演网剧是不入流的事?题材新节奏快的网络短剧,是流量密码。

因此,迷雾剧场打响头炮以后,接班的剧集卡司肉眼可见地豪华起来。《致命愿望》有新生代流量范丞丞,《谁是凶手》有产后转型的赵丽颖,《淘金》有实力派廖凡和新生代陈飞宇。

即便口碑不复2020,从明星的热情可见,短剧+悬疑,依旧是他们出圈/转型的好选择。

耽改被禁后,一个密码堵死了,但网感没废弃。

网感,依旧是网剧出圈的利器。抓住符合年轻世代眼光的新题材,是抓住破圈利器。

在腰部混了多年的赵今麦白敬亭,顶着循环第一剧出场,形式带来的新颖感足够制造话题,声量大了,自然就关注多了。

常年背负身材争议的马思纯直面身材,不演玛丽苏了,反而让黑点变成粉点。

网生时代,明星出演剧集,意义已然超出了作品本身。观众观看的,早已不局限于单一角色。观众无意识地把明星与角色共同生成的现象当成影视剧中的另一种映射,产生的声量,远比单一角色大得多。

03传统渠道,依旧得大妈者得天下

但这些门道,对于妈妈辈的人来说,就太复杂了。

60后70后在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普通家庭,电视机从无到有、从盛到衰,又因疫情大屏回暖的全过程。

互联网、IPTV、OTT TV对他们的观看习惯造成过短暂影响后,伴随着2020年初疫情爆发,足不出户,电视逐渐回归到客厅的中心位,掌握遥控器的人,依旧是拥有收视话语权的人。

不同于年轻世代打开大屏直奔主题去相关应用内搜索要看的剧集/综艺,60后70后依旧保有收看电视频道的习惯。

在电视频道上找到感兴趣剧集,然后去网络片库搜索已经播过或尚未播到的集数,仍是他们的收视逻辑。

60后、70后年轻时喜欢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主角们,大都息影或老去,依旧留在荧幕上的熟脸,就是2000年以后火起来的中生大花,佟大为、靳东、陈坤、雷佳音、黄磊等人覆盖着中老年女性喜欢的几种类型。

苦情狗血的强张力情节,对于年轻观众代而言,似乎经不起推敲且已然过时,但熟悉的配方依旧是解锁中老年人遥控器的密钥。

至于他们为什么欣赏不来新题材?

《开端》循环几十次,不止一个网友说,「我妈经过电视时问我为啥总看同一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影习惯,也有一代人的公约数口味。

年轻人看着逐渐乏味的老梗,说不定能换来妈妈们的会心一笑。你觉得好雷啊,她觉得好惨啊。《星辰大海》在各评分平台分数都不高,但收视又极漂亮。

年轻人diss黄磊磕磕巴巴复制粘贴旧角色,《小敏家》格局小到全世界只有两家人,祖辈父辈孙辈组老中青三代CP,又是闪婚又是癌。中老年人看剧时,想到的是时钟拨调二十年,黄磊周迅荧幕上一次又一次分开的《人间四月天》和《橘子红了》。

当剧集上星,它既是服务观众,又要保障收视率。观看习惯纯网生的年轻人,不是版权采买方考虑的重点,即便年轻人在网上如何diss剧好土,影响收视大盘的,与形成话题的,也不是一波人。

所以中生代常在电视出现,年轻明星在短剧里博未来。也就是春节放假那几天,客厅电视开了,经典老剧放着,合家团圆的氛围里,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故事播着,人们谈笑间听到一句经典台词,齐齐转头看向荧幕。

那是这个时代,观剧偏好不因代际而分流的珍贵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