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切尔诺贝利如何影响了乌克兰的对外关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切尔诺贝利如何影响了乌克兰的对外关系?

苏联解体后,人们用了九年时间才关闭了切尔诺贝利电站,用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在受损核反应堆上建好新的掩体。

切尔诺贝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爆炸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关于这次爆炸的影响在此后的若干年中持续被讨论,而最近,切尔诺贝利又因为战争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前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它是一次技术灾难,它不仅重创了苏联核工业,还影响了苏联的整个体制。这次事故拉开了苏联终结的序幕:在此之后的五年多时间里,这个世界超级大国便四分五裂,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苏联自身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良运转所造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不仅挑战,而且颠覆了苏联旧有的秩序。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作者、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浦洛基看到,辐射涉及每个人,从政党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乌克兰作为废弃核反应堆的故乡,此次事件对其造成的政治影响,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下面这篇书摘中介绍的是在苏联解体以后,这一事故及其后果如何在乌克兰的内政和外交中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任何内部动员和外部援助都难以消弭核灾造成的深远后果。

寻求庇护》(节选)

文 | [美]沙希利·浦洛基 译 | 宋虹、崔瑞

乌克兰“绿色世界”组织的前任领导尤里·谢尔巴克在1994年秋担任乌克兰驻美大使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安排乌克兰总统赴华盛顿就核议题进行国事访问。谢尔巴克曾是1991年8月在苏联议会上第一个宣布乌克兰独立的代表,他认为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乌克兰和苏联所有其他地区都经历了经济下滑和通胀失控。此外,俄罗斯发生的政治冲突导致了1993年秋的宪法危机,直至忠于叶利钦的军队粉碎了副总统和议长发动的叛乱,危机才得以平息。在乌克兰,1994年的总统大选产生了新的领导人——56岁的火箭专家列昂尼德·库奇马,他曾是欧洲最大的火箭生产企业的领导。他承诺进行经济改革,并向美国和西方世界寻求援助。西方做出了回应,但希望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库奇马随后便前往华盛顿讨论自己国家可能应允的条件。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宋虹、崔瑞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7-15

谢尔巴克全力配合总统的工作,发现自己竟投身于核谈判之中。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尚有1800枚苏军部署的核弹头遗留在乌克兰境内,乌克兰同意拆解后送回给俄罗斯。按计划,乌克兰将在1994年底前完成上述任务,但是基辅的议员随即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包括对核弹头中武器级的铀做出经济补偿。在美国政府承诺提供经济援助后,作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上第三大拥核国家,乌克兰同意放弃核武器。1994年1月,转移武器的协议正式签署,但是乌克兰议会要求核武器离开本国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与国家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他们得到的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承诺。1994年11月,在库奇马计划出访华盛顿前数日,他敦促议会通过了此项协议,放弃核武以换取安全承诺和经济援助。

比尔·克林顿总统很高兴在1994年11月22日欢迎乌克兰总统访问华盛顿。迎接库奇马的是16响礼炮的欢迎仪式,人们将他和曾在经济困境中领导过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做比较,这也暗示了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时代国家深陷经济危机。克林顿赞赏库奇马“驱走核武威胁,奠定和平基石的勇气”。美国则向乌克兰提供总计两亿美元的援助。数周后,克林顿和库奇马于1994年12月5日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证备忘录》,该协议写明美国、俄罗斯和英国承诺做出安全保证,不对乌克兰和另外两个放弃苏联时期核武器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诉诸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中国和法国在另一份单独的议定书中做出担保。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时期国家以无核国家身份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份协议对乌克兰来说将是灾难然而,在1994年签署这份协议时情况并非如此。作为核弹头的交换条件,乌克兰得到了重要的外交承诺、经济援助和安全保证,俄罗斯将继续向乌克兰的核电站提供核燃料,包括切尔诺贝利电站在内,所有的核电站都依赖俄罗斯产的浓缩铀。在1994年11月库奇马和克林顿之间的会谈中,双方都很关注切尔诺贝利电站。“克林顿总统很重视重要的资源承诺……并且认为尽早做出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的保证很重要。”会谈记录写道。美方希望乌克兰能坚持议会于1990年做出的决定:在1995年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乌克兰的态度彻底反转,他们希望电站无限期运营下去。在同一份联合声明中,库奇马拒绝因美方施压而改变主意。克林顿得到以下信息:除非有财政补偿,否则囊中羞涩的乌克兰可丢不起两座正在切尔诺贝利电站运行的核反应堆。两位总统同意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7集团共同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

切尔诺贝利被废弃小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拥有核电站的国家有义务承担确保核反应堆安全的主要责任,但是全世界最富裕国家组织——G7集团的政府要求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会同其他机构一起为此努力。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曾于1993年设立核安全账户,用于筹集资金帮助仍使用苏联时代核反应堆的东欧国家以确保核安全。西方核电站的领导一直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如果东欧再发生核事故的话核能在西方国家的名声就再难修复了,他们也将随之失业。他们游说政府开展活动,运用西方的技术和资金帮助东欧国家的核反应堆升级。东欧得到了新技术的助力和政府基金的支持,西方核能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东欧不会再发生重大核事故。

尽管拥有来自西方的可观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政治压力,乌克兰政府依旧是举步维艰。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高企的通胀吞噬了民众的存款,情况如此严峻,以至于1994年8月的G7集团不得不在官方公报宣布那不勒斯峰会将以乌克兰经济为议题召开专门会议。乌克兰政府辩称,他们不能简单地关停提供了全国近6%电能的核电站,乌克兰正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中,其严重程度比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关闭电站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基辅会放弃核武器,但在切尔诺贝利问题上不会妥协。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此举似乎难以理解。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蒙难最深,然而,它不仅让其他核电站和核反应堆继续运行,甚至拒绝关闭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严重风险的高污染地区核电站。1994年11月,库奇马告诉克林顿,在切尔诺贝利,除了正在运行的核反应堆,老化的石棺也亟须修复。

西方政府不曾放弃。欧盟暂停了提供给乌克兰的85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除非乌克兰制订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计划,欧盟以此表明自己相当重视此事。极度缺钱的库奇马1995年4月宣布,他与由法国环境部部长米歇尔·巴尼耶率领的欧盟和G7代表团会面时做出了关闭核电站的承诺。但是其他官员对此表示怀疑,其中包括1986年事故期间担任电站党委书记的现任站长谢尔盖·帕拉申。帕拉申曾在对电台记者的倾诉中,抱怨西方社会的政治施压,他强调,他的同事们很肯定切尔诺贝利电站和乌克兰其他电站一样安全。

对于帕拉申和他的同事而言,关停电站的建议对个人经济前景无异于一场灾难,他们将失去乌克兰标准下的高工资,他们正是仰仗这笔工资才能在物价奇高的新市场经济下生存。尽管工人吸收了高剂量的辐射,他们仍愿待在电站,同时他们向医生隐瞒了自己身处高辐射环境的事实。因为如果电站关闭,他们就要流落街头了。

来自G7集团的领导人设法寻找资金,以便向切尔诺贝利电站工人提供经济和社会的善后服务。“我们意识到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将会给乌克兰带来某些经济和社会负担,我们将继续努力动员国际力量就能源生产、能源效率和核能安全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西方领导人1995年6月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如此声明:“任何替换切尔诺贝利核能的计划都将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环境和财政标准上。”乌克兰政府希望在污染地区新建一座燃气电站,然而该计划却遭到了西方专家的反对,他们告知乌克兰同行,乌方不能拥有无限度的信用额度,只有西方机构应允的项目才能获得贷款。

1995年12月,G7集团、欧盟和乌克兰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承诺西方将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正式停用提供援助,包括提供资金用于乌克兰其他电站再建两座核反应堆,以及重建多座燃煤电站,以此抵消切尔诺贝利电站关停造成的能源损失。乌克兰政府希望能获得44亿美元的项目援助,但西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承诺给予23亿美元。这笔款项中,有近5亿美元以捐资形式用于核电站的关闭。

这份备忘录无助于减少乌克兰代表和西方援助者间持续的紧张关系。乌克兰政府官员发牢骚说,援助款项中捐赠部分占比太小,而且西方大国完全忽视了在四号机组上新建覆盖物的问题。国际机构包括远东的日本在内的国家不愿就新建两座核反应堆提供资金援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切尔诺贝利相关项目的主要资助者之一,它的专家解释,升级现存的核反应堆比新建核反应堆还昂贵。此外,他们还声称,经济危机使乌克兰经济体所消耗的能源和工业所需的能源比以前少了很多,要是获得额外的能源,改革乌克兰能源市场或采取节能措施就变得不那么急迫了。西方持反核立场的非政府组织同意上述观点。

但是库奇马总统和他的政府官员坚持在另两座核反应堆建成并投产后,才能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不少西方国家都觉得他在虚张声势。经过长时间的拖延,乌克兰在1996年秋关闭了一号机组。1997年6月,三号机组因维修而关停。考虑到二号机组在1991年秋的火灾后不再运行,实际上自1997年夏起,整座电站就已不再运转。看起来乌克兰人并没有等拿到建造另两座核反应堆的经费就把切尔诺贝利电站关闭了,这更让西方国家觉得它们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乌克兰的核工业并没有放弃切尔诺贝利。1997年10月,政府郑重其事地纪念了切尔诺贝利建站20周年。

为了表明他们确实打算让核电站继续运营,乌克兰官员重新启用了三号机组,并在1998年6月使其联网发电,他们宣称电站可以安全地工作至2010年。随后,乌克兰政府转而求助于俄罗斯,希望对方能帮助乌克兰完成两座西方不愿资助的西部地区的核反应堆建设。乌克兰突然向东转向吓坏了西方政府,他们现在面临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无限期运行下去的可能,如此一来,乌克兰其他核电站的安全标准也备受质疑,此举还同时威胁了愿意参与完成乌克兰那两座核反应堆建设的西方企业的利益。

然而,西方世界向来缺乏团结。法国和芬兰政府在本国核工业领导人的游说下,纷纷表明愿意帮助完成乌克兰两座核反应堆的建设任务。可是德国政府在绿党施压下,止步于议会通过的禁止向核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的决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不顾德国和其他多国的反对,于2000年12月7日做出决定,向乌克兰核反应堆建设项目提供2.15亿美元贷款。该决定又开启了另一项欧盟出资的5亿美元贷款。现在,切尔诺贝利终于能关闭了。

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做出决定后的第八天,即2000年12月15日,库奇马总统宣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停。借电站关停之机,他在基辅发表了演讲并向世界承诺乌克兰不会再带来核威胁。他进一步补充道:“我们相信乌克兰不会为今天的决定而后悔。”在乌克兰国内,这项决定却备受争议。就在十天前,议会投票通过将三号机组的运营延长至2011年,以应对冬季急增的用电需求。议会强大的共产主义阵营领导人振振有词,关闭电站“不是政策上的选择,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决定,将使乌克兰的国家利益蒙受损失”。不过最猛烈的抨击来自电站工作人员。电站关闭前夕,库奇马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总理以及美国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的陪同下参观了电站,虽然工作人员一如既往身着白衣,却绑上了黑色臂带,以示悲切之情与无声抗议。

切尔诺贝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反对关闭电站的人辩称,电站已完成技术升级和安全升级,可以安然无恙地工作到2011年,发的电可以创造数百万美元的收益,而取代切尔诺贝利电站的赫梅利尼茨基电站和罗夫诺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尚且遥遥无期。情况确实如此,这两座核反应堆直到2004年才能建成并联网发电。

世界进入了新的千年,切尔诺贝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座电站的大部分遗产还在,三个新独立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曾深受核悲剧之痛,估计灾难造成的损失总计将达数千亿美元。

大地之殇如此沉重,三个东部斯拉夫国家都被迫采取应对之策。他们给出的方案大致相同,先划出亟须重新安置居民或亟须援助的污染最严重区域,随后,对受灾最重的人群进行分类,这样他们就有资格得到经济补偿或优先使用医疗设施。共有70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而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受制于政治和经济现状,各国能够得到资助或经济补偿的人数各不相同。

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为国家度过灾后危机提供了一定帮助,资源贫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只能望其项背。于是,后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征了切尔诺贝利专项税。在白俄罗斯,非农领域所得工资收入的18%将用于纳税。整体说来,白俄罗斯政府还是采用苏联限制核灾调查的传统方式来应对严峻挑战。白俄罗斯是后苏联时代的国家中受灾最重的国家,但是反核运动在这里从未像在乌克兰一样声势浩大。白俄罗斯人民阵线的影响力也无法和乌克兰“鲁赫”组织相提并论。重要的是,白俄罗斯议会和政府既无政治意愿,又无政治资源承认全部受灾范围并有效地开展善后工作。白俄罗斯于1993年出台法律,治理对人类居住构成威胁的受污染土壤。即使白俄罗斯社会福利法所涵盖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比别国少得多,政府也仅仅划拨了由立法委员授权的与切尔诺贝利相关项目经费的60%。

在西方援助方面,乌克兰受到了最大关注,也得到了最多资源,这主要归因于切尔诺贝利电站和受损的四号反应堆就在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关闭后,乌克兰向西方寻求的首要帮助就是修建新的掩体,用以遮蔽在爆炸发生后的数月中匆匆建造的用以覆盖四号核反应堆的石棺。乌克兰政府于1992年宣布就建造新掩体进行国际竞标。1997年6月,G7集团成员国承诺向工程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而工程总费用估计将高达7.6亿美元。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了切尔诺贝利掩体专项基金,用于筹措剩余款项。新掩体最终于2017年完工。新安全罩工程的成本预估为15亿欧元,实际总成本超过30亿欧元。

苏联解体后,人们用了九年时间才关闭了切尔诺贝利电站,用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在受损核反应堆上建好新的掩体。在这场角逐中,国际社会追求安全至上的目标达到了。后切尔诺贝利这幕大戏的两位主角——乌克兰政府和提供资金的西方机构,前者就像家中承诺只要给自己更多的零花钱就不再冒险行事的少年,后者就像他的家长。有的学者把这种行为叫做环境敲诈。

切尔诺贝利电站的关闭和新掩体的建造不可仅被视为穷国施加于富国的“核勒索”。这是某一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与世界安全的冲突,也是核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衰落,更是苏联解体后各个共和国扑朔迷离的前途给世界安全构成的威胁。

原先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曾负责受损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营,现在却隐身于俄罗斯联邦的边境线后,让乌克兰和国际社会来收拾残局。2014年的俄乌冲突将战火烧至了距埃涅尔戈达尔322公里处,拥有六座核反应堆的欧洲最大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就坐落于此。战争中断了乌克兰从俄罗斯得到核燃料再将乏燃料返还给俄罗斯的循环链。2016年,乌克兰开始建造自己的乏燃料设施,宣布40%的燃料将从美国西屋电气采购的计划,以此减少对俄罗斯燃料的依赖。战争加上中断的传统核供应链虽然给步履维艰的乌克兰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切尔诺贝利大地上的核工业还是迈出了摆脱苏联束缚的重要一步。

任何内部动员和外部援助都难以消弭核灾造成的深远后果。尽管核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尚存争议,毋庸置疑的是全社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都将承受精神创伤。据报道,每六个乌克兰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健康状况不佳,比例远高于邻国,受核灾影响的民众更难就业,工作时长较其他乌克兰人更短。还有环境问题,虽然四号核反应堆上的新掩体已经建成,但是核电站周边地区至少在两万年内都不适宜人类居住。

2016年4月,世界纪念核灾发生30周年之际,人们觉得似乎可以松口气了。事故释放的最有害的核素铯-137的半衰期约为30年。测试显示切尔诺贝利附近的铯-137的衰退并不如预计的那样迅速,学者预测该同位素至少在180年内仍会危害环境。这是一半的铯通过侵蚀和迁移从受灾的土地上消失所需的时间。其他放射性同位素或许会永远存在于这片土地上:钚-239的半衰期长达24000年,它的踪迹远达瑞典。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寻求庇护”一章,内文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切尔诺贝利如何影响了乌克兰的对外关系?

苏联解体后,人们用了九年时间才关闭了切尔诺贝利电站,用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在受损核反应堆上建好新的掩体。

切尔诺贝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爆炸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关于这次爆炸的影响在此后的若干年中持续被讨论,而最近,切尔诺贝利又因为战争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前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它是一次技术灾难,它不仅重创了苏联核工业,还影响了苏联的整个体制。这次事故拉开了苏联终结的序幕:在此之后的五年多时间里,这个世界超级大国便四分五裂,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苏联自身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良运转所造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不仅挑战,而且颠覆了苏联旧有的秩序。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作者、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浦洛基看到,辐射涉及每个人,从政党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乌克兰作为废弃核反应堆的故乡,此次事件对其造成的政治影响,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下面这篇书摘中介绍的是在苏联解体以后,这一事故及其后果如何在乌克兰的内政和外交中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任何内部动员和外部援助都难以消弭核灾造成的深远后果。

寻求庇护》(节选)

文 | [美]沙希利·浦洛基 译 | 宋虹、崔瑞

乌克兰“绿色世界”组织的前任领导尤里·谢尔巴克在1994年秋担任乌克兰驻美大使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安排乌克兰总统赴华盛顿就核议题进行国事访问。谢尔巴克曾是1991年8月在苏联议会上第一个宣布乌克兰独立的代表,他认为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乌克兰和苏联所有其他地区都经历了经济下滑和通胀失控。此外,俄罗斯发生的政治冲突导致了1993年秋的宪法危机,直至忠于叶利钦的军队粉碎了副总统和议长发动的叛乱,危机才得以平息。在乌克兰,1994年的总统大选产生了新的领导人——56岁的火箭专家列昂尼德·库奇马,他曾是欧洲最大的火箭生产企业的领导。他承诺进行经济改革,并向美国和西方世界寻求援助。西方做出了回应,但希望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库奇马随后便前往华盛顿讨论自己国家可能应允的条件。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宋虹、崔瑞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7-15

谢尔巴克全力配合总统的工作,发现自己竟投身于核谈判之中。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尚有1800枚苏军部署的核弹头遗留在乌克兰境内,乌克兰同意拆解后送回给俄罗斯。按计划,乌克兰将在1994年底前完成上述任务,但是基辅的议员随即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包括对核弹头中武器级的铀做出经济补偿。在美国政府承诺提供经济援助后,作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上第三大拥核国家,乌克兰同意放弃核武器。1994年1月,转移武器的协议正式签署,但是乌克兰议会要求核武器离开本国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与国家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他们得到的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承诺。1994年11月,在库奇马计划出访华盛顿前数日,他敦促议会通过了此项协议,放弃核武以换取安全承诺和经济援助。

比尔·克林顿总统很高兴在1994年11月22日欢迎乌克兰总统访问华盛顿。迎接库奇马的是16响礼炮的欢迎仪式,人们将他和曾在经济困境中领导过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做比较,这也暗示了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时代国家深陷经济危机。克林顿赞赏库奇马“驱走核武威胁,奠定和平基石的勇气”。美国则向乌克兰提供总计两亿美元的援助。数周后,克林顿和库奇马于1994年12月5日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证备忘录》,该协议写明美国、俄罗斯和英国承诺做出安全保证,不对乌克兰和另外两个放弃苏联时期核武器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诉诸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中国和法国在另一份单独的议定书中做出担保。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时期国家以无核国家身份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份协议对乌克兰来说将是灾难然而,在1994年签署这份协议时情况并非如此。作为核弹头的交换条件,乌克兰得到了重要的外交承诺、经济援助和安全保证,俄罗斯将继续向乌克兰的核电站提供核燃料,包括切尔诺贝利电站在内,所有的核电站都依赖俄罗斯产的浓缩铀。在1994年11月库奇马和克林顿之间的会谈中,双方都很关注切尔诺贝利电站。“克林顿总统很重视重要的资源承诺……并且认为尽早做出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的保证很重要。”会谈记录写道。美方希望乌克兰能坚持议会于1990年做出的决定:在1995年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乌克兰的态度彻底反转,他们希望电站无限期运营下去。在同一份联合声明中,库奇马拒绝因美方施压而改变主意。克林顿得到以下信息:除非有财政补偿,否则囊中羞涩的乌克兰可丢不起两座正在切尔诺贝利电站运行的核反应堆。两位总统同意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7集团共同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

切尔诺贝利被废弃小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拥有核电站的国家有义务承担确保核反应堆安全的主要责任,但是全世界最富裕国家组织——G7集团的政府要求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会同其他机构一起为此努力。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曾于1993年设立核安全账户,用于筹集资金帮助仍使用苏联时代核反应堆的东欧国家以确保核安全。西方核电站的领导一直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如果东欧再发生核事故的话核能在西方国家的名声就再难修复了,他们也将随之失业。他们游说政府开展活动,运用西方的技术和资金帮助东欧国家的核反应堆升级。东欧得到了新技术的助力和政府基金的支持,西方核能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东欧不会再发生重大核事故。

尽管拥有来自西方的可观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政治压力,乌克兰政府依旧是举步维艰。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高企的通胀吞噬了民众的存款,情况如此严峻,以至于1994年8月的G7集团不得不在官方公报宣布那不勒斯峰会将以乌克兰经济为议题召开专门会议。乌克兰政府辩称,他们不能简单地关停提供了全国近6%电能的核电站,乌克兰正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中,其严重程度比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关闭电站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基辅会放弃核武器,但在切尔诺贝利问题上不会妥协。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此举似乎难以理解。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蒙难最深,然而,它不仅让其他核电站和核反应堆继续运行,甚至拒绝关闭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严重风险的高污染地区核电站。1994年11月,库奇马告诉克林顿,在切尔诺贝利,除了正在运行的核反应堆,老化的石棺也亟须修复。

西方政府不曾放弃。欧盟暂停了提供给乌克兰的85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除非乌克兰制订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计划,欧盟以此表明自己相当重视此事。极度缺钱的库奇马1995年4月宣布,他与由法国环境部部长米歇尔·巴尼耶率领的欧盟和G7代表团会面时做出了关闭核电站的承诺。但是其他官员对此表示怀疑,其中包括1986年事故期间担任电站党委书记的现任站长谢尔盖·帕拉申。帕拉申曾在对电台记者的倾诉中,抱怨西方社会的政治施压,他强调,他的同事们很肯定切尔诺贝利电站和乌克兰其他电站一样安全。

对于帕拉申和他的同事而言,关停电站的建议对个人经济前景无异于一场灾难,他们将失去乌克兰标准下的高工资,他们正是仰仗这笔工资才能在物价奇高的新市场经济下生存。尽管工人吸收了高剂量的辐射,他们仍愿待在电站,同时他们向医生隐瞒了自己身处高辐射环境的事实。因为如果电站关闭,他们就要流落街头了。

来自G7集团的领导人设法寻找资金,以便向切尔诺贝利电站工人提供经济和社会的善后服务。“我们意识到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将会给乌克兰带来某些经济和社会负担,我们将继续努力动员国际力量就能源生产、能源效率和核能安全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西方领导人1995年6月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如此声明:“任何替换切尔诺贝利核能的计划都将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环境和财政标准上。”乌克兰政府希望在污染地区新建一座燃气电站,然而该计划却遭到了西方专家的反对,他们告知乌克兰同行,乌方不能拥有无限度的信用额度,只有西方机构应允的项目才能获得贷款。

1995年12月,G7集团、欧盟和乌克兰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承诺西方将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正式停用提供援助,包括提供资金用于乌克兰其他电站再建两座核反应堆,以及重建多座燃煤电站,以此抵消切尔诺贝利电站关停造成的能源损失。乌克兰政府希望能获得44亿美元的项目援助,但西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承诺给予23亿美元。这笔款项中,有近5亿美元以捐资形式用于核电站的关闭。

这份备忘录无助于减少乌克兰代表和西方援助者间持续的紧张关系。乌克兰政府官员发牢骚说,援助款项中捐赠部分占比太小,而且西方大国完全忽视了在四号机组上新建覆盖物的问题。国际机构包括远东的日本在内的国家不愿就新建两座核反应堆提供资金援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切尔诺贝利相关项目的主要资助者之一,它的专家解释,升级现存的核反应堆比新建核反应堆还昂贵。此外,他们还声称,经济危机使乌克兰经济体所消耗的能源和工业所需的能源比以前少了很多,要是获得额外的能源,改革乌克兰能源市场或采取节能措施就变得不那么急迫了。西方持反核立场的非政府组织同意上述观点。

但是库奇马总统和他的政府官员坚持在另两座核反应堆建成并投产后,才能关闭切尔诺贝利电站。不少西方国家都觉得他在虚张声势。经过长时间的拖延,乌克兰在1996年秋关闭了一号机组。1997年6月,三号机组因维修而关停。考虑到二号机组在1991年秋的火灾后不再运行,实际上自1997年夏起,整座电站就已不再运转。看起来乌克兰人并没有等拿到建造另两座核反应堆的经费就把切尔诺贝利电站关闭了,这更让西方国家觉得它们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乌克兰的核工业并没有放弃切尔诺贝利。1997年10月,政府郑重其事地纪念了切尔诺贝利建站20周年。

为了表明他们确实打算让核电站继续运营,乌克兰官员重新启用了三号机组,并在1998年6月使其联网发电,他们宣称电站可以安全地工作至2010年。随后,乌克兰政府转而求助于俄罗斯,希望对方能帮助乌克兰完成两座西方不愿资助的西部地区的核反应堆建设。乌克兰突然向东转向吓坏了西方政府,他们现在面临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无限期运行下去的可能,如此一来,乌克兰其他核电站的安全标准也备受质疑,此举还同时威胁了愿意参与完成乌克兰那两座核反应堆建设的西方企业的利益。

然而,西方世界向来缺乏团结。法国和芬兰政府在本国核工业领导人的游说下,纷纷表明愿意帮助完成乌克兰两座核反应堆的建设任务。可是德国政府在绿党施压下,止步于议会通过的禁止向核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的决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不顾德国和其他多国的反对,于2000年12月7日做出决定,向乌克兰核反应堆建设项目提供2.15亿美元贷款。该决定又开启了另一项欧盟出资的5亿美元贷款。现在,切尔诺贝利终于能关闭了。

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做出决定后的第八天,即2000年12月15日,库奇马总统宣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停。借电站关停之机,他在基辅发表了演讲并向世界承诺乌克兰不会再带来核威胁。他进一步补充道:“我们相信乌克兰不会为今天的决定而后悔。”在乌克兰国内,这项决定却备受争议。就在十天前,议会投票通过将三号机组的运营延长至2011年,以应对冬季急增的用电需求。议会强大的共产主义阵营领导人振振有词,关闭电站“不是政策上的选择,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决定,将使乌克兰的国家利益蒙受损失”。不过最猛烈的抨击来自电站工作人员。电站关闭前夕,库奇马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总理以及美国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的陪同下参观了电站,虽然工作人员一如既往身着白衣,却绑上了黑色臂带,以示悲切之情与无声抗议。

切尔诺贝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反对关闭电站的人辩称,电站已完成技术升级和安全升级,可以安然无恙地工作到2011年,发的电可以创造数百万美元的收益,而取代切尔诺贝利电站的赫梅利尼茨基电站和罗夫诺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尚且遥遥无期。情况确实如此,这两座核反应堆直到2004年才能建成并联网发电。

世界进入了新的千年,切尔诺贝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座电站的大部分遗产还在,三个新独立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曾深受核悲剧之痛,估计灾难造成的损失总计将达数千亿美元。

大地之殇如此沉重,三个东部斯拉夫国家都被迫采取应对之策。他们给出的方案大致相同,先划出亟须重新安置居民或亟须援助的污染最严重区域,随后,对受灾最重的人群进行分类,这样他们就有资格得到经济补偿或优先使用医疗设施。共有70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而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受制于政治和经济现状,各国能够得到资助或经济补偿的人数各不相同。

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为国家度过灾后危机提供了一定帮助,资源贫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只能望其项背。于是,后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征了切尔诺贝利专项税。在白俄罗斯,非农领域所得工资收入的18%将用于纳税。整体说来,白俄罗斯政府还是采用苏联限制核灾调查的传统方式来应对严峻挑战。白俄罗斯是后苏联时代的国家中受灾最重的国家,但是反核运动在这里从未像在乌克兰一样声势浩大。白俄罗斯人民阵线的影响力也无法和乌克兰“鲁赫”组织相提并论。重要的是,白俄罗斯议会和政府既无政治意愿,又无政治资源承认全部受灾范围并有效地开展善后工作。白俄罗斯于1993年出台法律,治理对人类居住构成威胁的受污染土壤。即使白俄罗斯社会福利法所涵盖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比别国少得多,政府也仅仅划拨了由立法委员授权的与切尔诺贝利相关项目经费的60%。

在西方援助方面,乌克兰受到了最大关注,也得到了最多资源,这主要归因于切尔诺贝利电站和受损的四号反应堆就在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关闭后,乌克兰向西方寻求的首要帮助就是修建新的掩体,用以遮蔽在爆炸发生后的数月中匆匆建造的用以覆盖四号核反应堆的石棺。乌克兰政府于1992年宣布就建造新掩体进行国际竞标。1997年6月,G7集团成员国承诺向工程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而工程总费用估计将高达7.6亿美元。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了切尔诺贝利掩体专项基金,用于筹措剩余款项。新掩体最终于2017年完工。新安全罩工程的成本预估为15亿欧元,实际总成本超过30亿欧元。

苏联解体后,人们用了九年时间才关闭了切尔诺贝利电站,用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在受损核反应堆上建好新的掩体。在这场角逐中,国际社会追求安全至上的目标达到了。后切尔诺贝利这幕大戏的两位主角——乌克兰政府和提供资金的西方机构,前者就像家中承诺只要给自己更多的零花钱就不再冒险行事的少年,后者就像他的家长。有的学者把这种行为叫做环境敲诈。

切尔诺贝利电站的关闭和新掩体的建造不可仅被视为穷国施加于富国的“核勒索”。这是某一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与世界安全的冲突,也是核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衰落,更是苏联解体后各个共和国扑朔迷离的前途给世界安全构成的威胁。

原先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曾负责受损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营,现在却隐身于俄罗斯联邦的边境线后,让乌克兰和国际社会来收拾残局。2014年的俄乌冲突将战火烧至了距埃涅尔戈达尔322公里处,拥有六座核反应堆的欧洲最大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就坐落于此。战争中断了乌克兰从俄罗斯得到核燃料再将乏燃料返还给俄罗斯的循环链。2016年,乌克兰开始建造自己的乏燃料设施,宣布40%的燃料将从美国西屋电气采购的计划,以此减少对俄罗斯燃料的依赖。战争加上中断的传统核供应链虽然给步履维艰的乌克兰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切尔诺贝利大地上的核工业还是迈出了摆脱苏联束缚的重要一步。

任何内部动员和外部援助都难以消弭核灾造成的深远后果。尽管核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尚存争议,毋庸置疑的是全社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都将承受精神创伤。据报道,每六个乌克兰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健康状况不佳,比例远高于邻国,受核灾影响的民众更难就业,工作时长较其他乌克兰人更短。还有环境问题,虽然四号核反应堆上的新掩体已经建成,但是核电站周边地区至少在两万年内都不适宜人类居住。

2016年4月,世界纪念核灾发生30周年之际,人们觉得似乎可以松口气了。事故释放的最有害的核素铯-137的半衰期约为30年。测试显示切尔诺贝利附近的铯-137的衰退并不如预计的那样迅速,学者预测该同位素至少在180年内仍会危害环境。这是一半的铯通过侵蚀和迁移从受灾的土地上消失所需的时间。其他放射性同位素或许会永远存在于这片土地上:钚-239的半衰期长达24000年,它的踪迹远达瑞典。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寻求庇护”一章,内文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