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从科技创新组织的底层逻辑出发。

文|东滩智库  姜盼

引言:

2022年1月17日,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发挥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作用,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等形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一、中国产业转移已进入“双轮驱动”、“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产业资本、中国民企资本与国有企业资本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历经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体量雄踞全球第一。中国制造业在体量上不断壮大的过程,也是在空间上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渗透的过程。当前,即使中西部地区也或多或少的完成了初步的产业积累,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如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以郑州为例,受益于空港枢纽及高铁网络建设,近年来郑州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铝加工制品、新型材料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020年郑州市GDP已突破1.2万亿,但与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郑州的科技创新短板尤为突出。为弥补科技创新短板,郑州市将城市最为核心的北龙湖板块的规划从高端居住组团调整为科技创新组团,对标纽约硅巷,打造中原科技城,重点发展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五大新兴产业,并通过构建科研、孵化、转化承接链打造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相较于产业转移,郑州更希望承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

“有产业,无技术”、“有规模,无质量”是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受制于土地指标、环保指标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中西部地区也并无意愿承接东部地区传统的、落后的产能转移。中国产业转移已经进入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双轮驱动”,产业规模扩大与产业质量提升“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与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不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从科技创新组织的底层逻辑出发,至少应做好以下五点:

1、锻造创新积木,嵌入创新生态

如果说承接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要素成本优势的被动接收,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则是遵循创新组织规律的主动出击。当前的科技创新是积木式创新,“基础科研-可行性研究-研发转化-产业应用-规模量产”这种水平的创新链条已被拆解,每个创新环节就像一块独立的积木,通过协同重新组合,从而提升创新效率。

承接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前提是锻造自己的创新积木,只有拥有了创新积木,才能嵌入创新生态并与科技资源高强度耦合,这个创新积木可以是本地的开放式的制造能力,可以是开放式的数据资源,可以是开放式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需求,可以是本地的消费市场需求……。

2、绘制创新地图,打造科创飞地

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体现在要有针对性的寻找与本地创新积木相吻合的科技资源。与招商引资相比,招商引技引才的专业性更强,各地首先应组建专业的技术猎头团队,基于本地创新积木的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挖掘科技资源,绘制创新地图;其次,要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在科创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科创飞地,并通过股权投资、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早期孵化培育科创团队,靠前链接优质资源,待科创团队发展成熟后,引导其在本地进行产业转化、规模量产,目前,嘉善、宣城、慈溪、扬中、锡山等城市均在上海设置了科创飞地;最后,还应成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估团队,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经济性、带动性等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资源错配。

3、本地企业主导,地方政府配合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招商引技引才,第二种是本地企业与外部科技的结合,以此来看,第二种形式更具有落地性、普适性与根植性。企业家应是科研成果、市场应用的链接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我国各地均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大都在实业领域起步、成长、深耕,对众多产业领域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有较为强烈的利用新科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政府在招商引资引才的同时,更要从制度、信息、资金、保险等多个层面鼓励本地企业家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安徽高安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位于太和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免疫细胞制备与治疗、干细胞美容和综合细胞储存等临床应用研究与市场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便是太和县本地企业家与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的成果。利用上述模式,太和经开区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3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7家。

4、健全基金体系,主动战略投资

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研发、小试、中试、量产均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因此,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研发、小试、中试、量产等是一体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失败。实际上,大量科技创新公司不是倒在研发环节,而是倒在量产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天使基金、风险基金、PE等只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资本脱节、利益割裂。

因此,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整合地方政府、当地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多方力量,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如海门临江新区围绕生物医药产业,与时代伯乐股权投资基金、桥石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截止2020年,已成立了从天使、VC、PE到并购7支产业基金,规模近20亿元,各基金累计已投入6亿多元,通过资本撬动集聚的优质项目达40多个。相较于关注近期的财务回报,该基金更关注长期的产业集聚以及与本地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科技布局,更注重从供应链、产业服务、量产制造、市场拓展等层面对被投资主体赋能。

5、完善科创设施,加速科技创新

当前,为了拉动经济复苏,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以“东数西算”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而围绕科技创新的科创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旧基建,地方政府为招商引技引才,加速科技创新,更应强化科创基础设施投资,例如对科研人员更具吸引力的大科学装置,更能为产业发展赋能的新型研发机构,能降低科创团队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成本的共享制造工厂,能为科创团队提供人才支撑的科教培训中心,具备专业孵化能力并能整合多种服务能力的垂直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2XwR-Pd6-oIaVZVLyR9cQ

原标题: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从科技创新组织的底层逻辑出发。

文|东滩智库  姜盼

引言:

2022年1月17日,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发挥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作用,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等形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一、中国产业转移已进入“双轮驱动”、“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产业资本、中国民企资本与国有企业资本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历经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体量雄踞全球第一。中国制造业在体量上不断壮大的过程,也是在空间上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渗透的过程。当前,即使中西部地区也或多或少的完成了初步的产业积累,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如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以郑州为例,受益于空港枢纽及高铁网络建设,近年来郑州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铝加工制品、新型材料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020年郑州市GDP已突破1.2万亿,但与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郑州的科技创新短板尤为突出。为弥补科技创新短板,郑州市将城市最为核心的北龙湖板块的规划从高端居住组团调整为科技创新组团,对标纽约硅巷,打造中原科技城,重点发展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五大新兴产业,并通过构建科研、孵化、转化承接链打造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相较于产业转移,郑州更希望承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

“有产业,无技术”、“有规模,无质量”是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受制于土地指标、环保指标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中西部地区也并无意愿承接东部地区传统的、落后的产能转移。中国产业转移已经进入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双轮驱动”,产业规模扩大与产业质量提升“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与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不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从科技创新组织的底层逻辑出发,至少应做好以下五点:

1、锻造创新积木,嵌入创新生态

如果说承接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要素成本优势的被动接收,而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则是遵循创新组织规律的主动出击。当前的科技创新是积木式创新,“基础科研-可行性研究-研发转化-产业应用-规模量产”这种水平的创新链条已被拆解,每个创新环节就像一块独立的积木,通过协同重新组合,从而提升创新效率。

承接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前提是锻造自己的创新积木,只有拥有了创新积木,才能嵌入创新生态并与科技资源高强度耦合,这个创新积木可以是本地的开放式的制造能力,可以是开放式的数据资源,可以是开放式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需求,可以是本地的消费市场需求……。

2、绘制创新地图,打造科创飞地

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体现在要有针对性的寻找与本地创新积木相吻合的科技资源。与招商引资相比,招商引技引才的专业性更强,各地首先应组建专业的技术猎头团队,基于本地创新积木的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挖掘科技资源,绘制创新地图;其次,要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在科创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科创飞地,并通过股权投资、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早期孵化培育科创团队,靠前链接优质资源,待科创团队发展成熟后,引导其在本地进行产业转化、规模量产,目前,嘉善、宣城、慈溪、扬中、锡山等城市均在上海设置了科创飞地;最后,还应成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估团队,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经济性、带动性等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资源错配。

3、本地企业主导,地方政府配合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招商引技引才,第二种是本地企业与外部科技的结合,以此来看,第二种形式更具有落地性、普适性与根植性。企业家应是科研成果、市场应用的链接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我国各地均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大都在实业领域起步、成长、深耕,对众多产业领域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有较为强烈的利用新科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政府在招商引资引才的同时,更要从制度、信息、资金、保险等多个层面鼓励本地企业家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安徽高安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位于太和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免疫细胞制备与治疗、干细胞美容和综合细胞储存等临床应用研究与市场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便是太和县本地企业家与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的成果。利用上述模式,太和经开区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3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7家。

4、健全基金体系,主动战略投资

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研发、小试、中试、量产均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因此,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研发、小试、中试、量产等是一体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失败。实际上,大量科技创新公司不是倒在研发环节,而是倒在量产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天使基金、风险基金、PE等只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资本脱节、利益割裂。

因此,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整合地方政府、当地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多方力量,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如海门临江新区围绕生物医药产业,与时代伯乐股权投资基金、桥石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截止2020年,已成立了从天使、VC、PE到并购7支产业基金,规模近20亿元,各基金累计已投入6亿多元,通过资本撬动集聚的优质项目达40多个。相较于关注近期的财务回报,该基金更关注长期的产业集聚以及与本地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科技布局,更注重从供应链、产业服务、量产制造、市场拓展等层面对被投资主体赋能。

5、完善科创设施,加速科技创新

当前,为了拉动经济复苏,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以“东数西算”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而围绕科技创新的科创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旧基建,地方政府为招商引技引才,加速科技创新,更应强化科创基础设施投资,例如对科研人员更具吸引力的大科学装置,更能为产业发展赋能的新型研发机构,能降低科创团队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成本的共享制造工厂,能为科创团队提供人才支撑的科教培训中心,具备专业孵化能力并能整合多种服务能力的垂直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2XwR-Pd6-oIaVZVLyR9cQ

原标题: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大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