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叶
同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提起严复,国人几乎人人知晓;但说起林语堂,却好似"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所知不一定胜过国外。严复是文化译入的典范,而林语堂却更擅长文化译出,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是文化译入大国,却是文化译出弱国,所以林语堂在国内的知名度稍逊一筹也可以理解了。
林语堂
虽然知名度稍逊一筹,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译出在世界翻译史上堪称一奇。他的翻译有三大特点:他的译作和外语创作多于母语创作;汉译英超过英译汉;译作与创作无法分清,在翻译中有创作,在创作中有翻译。深厚的英文童子功,离不开他自幼就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6岁时,他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此后就读于厦门教会学校和厦门寻源书院。长期就读教会学校,成就了林语堂深厚的英语功底。他的英语水平与汉语平分秋色,在理性认知和系统把握上甚至超过汉语。在17岁的时候,他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那里更加系统地学习了西洋文明和文化。
青年林语堂
和别人不同,林语堂的翻译"不但须注意其说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通过巧妙转化和灵活变通,转化了汉典内容与英语形式之间的小矛盾。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在译《道德经》的时候,他用行文流水般的自由诗体传达了汉典简洁灵性的文风。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中国典籍经他译笔一转,便稀释化成了自然浅白的文字,赋古典文化以现代表达,这种语言形式在西方大受欢迎。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是1938年全美最畅销图书,译成十几国文字,并掀起了"林语堂热",该书重印40余次,成为欧美人的枕边书。以致于《纽约时报》载文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另一份译作《孔子的智慧》在1938年出版后也畅销不衰。而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更是让他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
《京华烟云》电视剧海报
提起林语堂,就不得不提到这部传世佳作《京华烟云》。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部小说。林语堂在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了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在美国发行的《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这是因为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林语堂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
林语堂《京华烟云》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也是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
《京华烟云》剧照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用林语堂女儿的话说:"此书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一起愤怒。"
《京华烟云》不仅流传至今,获得后世追捧,更是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屡次夺得收视冠军。当年负面新闻缠身的"小燕子"赵薇更是凭着姚木兰这个角色咸鱼翻身,并将多个最佳女主角的奖项收入囊中。
《京华烟云》剧照
林语堂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赞助下于1973年编纂出版的《当代汉英词典》。在这之前,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即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编纂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以及1932年麦氏(R.H. Mathews)编纂的《麦氏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林语堂花费五年时间编纂的这本汉英词典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林语堂主持编纂的《当代汉英词典》
乐黛云说:"在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林语堂这样把中国文化这么有效地推向西方。" 林语堂的翻译功在千秋,他改变和丰富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迄今为止,任何译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都难以超越林语堂。
文献参考:《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林语堂女儿: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