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见财经
1月28日,官方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座谈会。
会议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会后,在中国能叫得上名的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齐刷刷地表态。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的表态中有这样一句话:“阿里巴巴将坚定消费战略,用更有效的供给更好地服务平台用户。”
谁承想,还不到一个月,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和飞猪就被曝光,依然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1
这次曝光饿了么大数据“杀熟”的不是某家媒体,而是北京消协。
3月1日上午,北京消协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16个平台,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竟有14个样本的新老账户价格不一致。
结果显示,在饿了么平台订购同一饭店的同样饭菜,老用户账号不仅比新用户账号少了7元“双重补贴”红包,而且配送费也比新用户少优惠0.4元。
调查报告显示,有8成多(86.91%)受访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其中,网络购物中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其次是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
调查显示,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和外卖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有8成多(82.44%)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7成多(76.85%)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反映在网络外卖(66.96%)和网络打车(63.00%)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均达到6成多。
2
从时间点上看,北京消协本次曝光非常“精准”。
3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消协选择在同一天曝光饿了么,实际上是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也提供了饿了么等平台大数据“杀熟”的证据,用意不言自明。
此外,日前正值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大数据“杀熟”是很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全国媒体也都会齐聚北京,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容易成为舆论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近日在接受媒体时表示,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算法统治”,应及早给予高度重视。
北京消协建议,鉴于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大数据“杀熟”行为又很难发现和取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大数据线上监管平台。
3
去年以来,相关部门对大数据“杀熟”的监管动作频频。
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明确大数据“杀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行为。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将大数据“杀熟”纳入新业态领域中的价格违法行为,违反规定的,监管部门可处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大数据杀熟”行为,拟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方不合理地提供不同的交易信息。
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为了表明平台的态度,去年4月9日,唯品会、京东、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等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监管政策接二连三,饿了么也信誓旦旦,但从北京消协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平台说一套做一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