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人家族财富 汪晓波
1.二代的创业心理
在我们对家族企业二代的观察视域中,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这些富裕二代们的自我创业。二代的创业行为关乎家族对后代的成长期待与规划安排,自然备受父辈们的重视。
社会也很关注。财经媒体就很喜欢报道富裕二代们的创业故事,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家族的创业故事——他们或失败了,或做成了。显然,这个人群的创业,输的多,成的少。
这也不稀奇。创业这件事,原本就是大概率失败、小概率胜出的。有关创业的理论和数据一再说明这一点。从1到N难,从0到1更难。整个创业人群都是如此,不单单富裕二代的创业。
探讨家族企业二代的创业心理,是有意思的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动机和目的。有的是只想赚钱,有的喜欢挖掘意义,有的希望兼而有之,如此等等。富裕二代生活优渥,但依然有精神实现的追求,也有增加和积累财富的本能。
梳理这些二代们的创业心理活动,大体可以归纳为:
1)不愿寄人篱下,不想在别人那里打工。打工就要被人管,就有被人考核的压力,有些富裕二代不愿忍受;
2)不想接家族企业的班,甚至不想在家族企业里工作,想自立门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
3)因为家族做企业,二代对做企业这件事从小耳濡目染,或觉得父辈的事业和赛道不够有潜力,受过更好教育的二代,会倾向于去更前沿的领域中摸索;
4)有些二代会在家族企业的主赛道中,做一些衍生的相关的创业项目;
5)当然还有一些,实在没想清楚要做什么,就扛起了创业的旗子。
因为有家族资金的支持,有圈层和人脉,至少在起步上,与普通家庭的新生代相比较,家族二代是占据优势的。只是这种优势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创业的成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或者说需要有势有道有术。二代创业者是否能跟他们的父辈一样,具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力、处于低谷时的反弹力,这很难说。
所以,从大概率上看,家族二代们通常热闹起步,低调收场。我说这句话,不含半点贬义。愿意去尝试开拓者,我认为都值得鼓掌欢迎。在创业中,世俗世界固然会以成败论英雄,但失败终究是创业者常常不得不面临的境况,或者说这注定是创业生涯中的一部分经历。
2.失败者定律
二代创业,有没有成功者定律,或者有没有失败者定律?
王思聪拿了父亲的钱,启动普思资本,撒过一些网,但似乎并不理想;华谊公子王夫也,也是去做投资——类似的案例就太多了。一代做实业的家族,他们的二代进入投资领域,这是普遍现象。如果一代是做实业的,二代不接父辈的班,而是选择了另起炉灶也做实业,这种情况有没有呢?不能说没有,但可谓寥寥无几——从艰苦程度到生活方式,很多二代都难以容忍。
从我访问过的许多家族新生代的情况来看,一类是接班:男女二代均有接班者,这个人群的生活大体也比较平稳,因为有父辈打下的基础,至少有老本在,当然也有少数把父母的企业给糟蹋了;一类是跳出来单独创业,有成长不错的,但多数迷茫;还有的在所谓的“大厂”和大金融机构历练,期待在新经济领域有投资机会或者在新经济领域创业,不过成大器者也少。
二代创业,我无法总结所谓的成功者定律,但失败者通常有一些内在相似性。
1)认知不够。许多二代的教育背景光鲜,但缺少实战能力,也缺少在今天背景下的创业认知。独立思考的少,随大流的多。校园教育与针对年轻人的创业指导之间,有一定的脱节。
2)吃苦准备不足。都说创业维艰,创业终究是个苦活累活,是创业者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下几乎都沉浸入其中的苦差事,很难有工作和生活的区分。有一些二代很难做到这点。
3)反弹力不够。创业者在叙述愿景使命价值观时激情澎湃,但到了日复一日的实操层面,耐心就不够了,特别是遇到困难和低谷时,常常会陷入“二代窘境”——家里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一定要过这么辛苦的生活呢?
4)意气式创业。有一些二代创业,对相关创业领域的底层逻辑并没有清晰的剖析,有的甚至单纯为了证明给父辈看,意气用事成分较多——有这种情绪作为出发点的创业二代,失败率通常更高。
3.特殊的家族资产
有没有知名的二代,完全摆脱父辈而独立行走,并闯出一番天地的?也许有,但数量一定极少。联想柳传志之女柳青,算是二代中知名度较高的,且没有在联想平台里发展做事,但她也不是独立创业,而是依托于滴滴平台成长。
当下知名的企业二代,几乎都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而得以被人看见。比如新希望刘永好之女刘畅、娃哈哈宗庆后之女宗馥莉、碧桂园杨国强之女杨惠妍,以及世茂集团许荣茂一子一女许世坛与许薇薇,等等。王思聪是有名,但他终究并没有闯荡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他的名,同样跟其父王健林密切相关。
这样的现象说明,腰部企业家的子女,还有可能摆脱父辈独自闯荡——尽管不容易,但终究有些许的机会,但头部企业家的子女,却少有可能完全在父辈的势能之外独立行走。如果新生代不再继续商业事业,转向科研、艺术,这倒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仍然在商业领域,基本上没法摆脱父辈的“如来大掌”。
这就好比家族有一艘大船,而新生代说,我不想呆在船上,我要另造一只小舢板,然后把小舢板慢慢变成大船。
新生代如果做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吗?或许仁者见仁,但通常而言,这不是理性的选择。当他们与家族的特殊资产保持一定距离时,他们也失去了优势——没有人会这么去做。理性的新生代,都会慎重对待自己家族独有的特殊资产。
专门研究华人家族企业的范博宏教授与丹麦学者班纳德森曾经总结过家族的特殊资产,认为家族的姓氏与传统、价值观,以及人脉构成了家族的特殊资产。相比于特殊资产,企业资产和金融资产大抵可以视为家族的一般资产。
也正因此,有些新生代的创业,从提升成功概率出发,围绕有前景的父辈产业展开。这确实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家族的人脉,不仅仅是政商关系这类泛人际资源,也包括了在相关产业领域沉淀下来的各种资源。倘若父辈的产业已经到了十字路口,这种选择就要更为慎重。这个时候,很有鸡汤感的一句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可能就适用了。
当然,创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企业家的子女,完全可以不从事商业,而去过自己更想要的生活。这是每个人的选择问题,也跟不同家族的境况有关。
来源:华人家族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