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国“双减”调查报告:超八成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国“双减”调查报告:超八成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双减”改革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图源:图虫

实习记者|陈振芳

“‘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

3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得出上述结论。

调研结果显示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 96.8%、92.8%、90.5%和 96%。

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的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学生中,31.5%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量减少。

作业改革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调研数据显示,88%以上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作业总量,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

53.2%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作业”, 47.8%的学生认为 “增加了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45.9%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科学、体育、艺术类等活动作业”。

学校课后服务平均每天2小时91%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56.2%的学校有家庭教育网络平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立。

报告指出,“双减”改革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第一,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74.3%的教师表示,“双减”后“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第二,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涉及73个县(市区),占34.2%。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57元,各省学校之间平均在 24-86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20%。

第三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一些地方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打着非学科培训的名义搞学科培训等问题;还存在非学科培训盲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第四,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第五,家长教育期望值较高。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 25%、22.5%。30.2%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

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93.7%;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

针对前述困难全国“双减”成效调查课题组给出下述建议

一是全面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

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

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作业达标情况评价。

二是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制度,如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进一步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促进“三点半”前课堂教学与“三点半”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

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财政分担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同时政府应加大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足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遴选审核机制,引入校外优质非学科类活动课程资源,形成可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机构名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报告》还建议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87.1%的家长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82.5%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困难。

《报告》建议各级政府承担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定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生涯教育、学生考后学情和课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

《报告》还建议,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赋能战略。实现优质资源在平台内流转、共享;数据赋能,依托智能化平台、智能感应终端与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数据全场景、全流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全面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报告调研人群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13个区县、3564所学校,包括教师22.9361万人学生37.5325万人、家长107.9052万人,合计有效样本总量168.9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国“双减”调查报告:超八成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双减”改革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图源:图虫

实习记者|陈振芳

“‘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

3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得出上述结论。

调研结果显示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 96.8%、92.8%、90.5%和 96%。

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的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学生中,31.5%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量减少。

作业改革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调研数据显示,88%以上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作业总量,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

53.2%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作业”, 47.8%的学生认为 “增加了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45.9%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科学、体育、艺术类等活动作业”。

学校课后服务平均每天2小时91%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56.2%的学校有家庭教育网络平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立。

报告指出,“双减”改革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第一,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74.3%的教师表示,“双减”后“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第二,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涉及73个县(市区),占34.2%。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57元,各省学校之间平均在 24-86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20%。

第三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一些地方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打着非学科培训的名义搞学科培训等问题;还存在非学科培训盲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第四,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第五,家长教育期望值较高。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 25%、22.5%。30.2%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

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93.7%;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

针对前述困难全国“双减”成效调查课题组给出下述建议

一是全面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

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

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作业达标情况评价。

二是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制度,如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进一步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促进“三点半”前课堂教学与“三点半”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

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财政分担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同时政府应加大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足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遴选审核机制,引入校外优质非学科类活动课程资源,形成可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机构名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报告》还建议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87.1%的家长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82.5%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困难。

《报告》建议各级政府承担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定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生涯教育、学生考后学情和课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

《报告》还建议,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赋能战略。实现优质资源在平台内流转、共享;数据赋能,依托智能化平台、智能感应终端与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数据全场景、全流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全面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报告调研人群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13个区县、3564所学校,包括教师22.9361万人学生37.5325万人、家长107.9052万人,合计有效样本总量168.9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