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922-2022: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922-2022: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1922-2022: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1922-2022

百年前的吴淞,两次自主开埠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一批高等学府先后崛起,吴淞成为群贤毕至、人文荟萃的大学城。与此同时的1922年3月,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静安区青云路,时属宝山县江湾乡)的一幢旧式石库门房屋成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校舍,这便是上海大学的前身。虽然这所老上海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六个年头,却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此同舟共济、开拓前行,为中国革命的建设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更激起了五卅运动的风云。1999年,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上海大学再次回到了宝山,在大场镇建立新校区。

今年正值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望它的100年风雨兼程。

01青云路上的“弄堂大学”

1922-2022

1922-1924年的上海大学青云路校舍

1922年3月,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在青岛路青云坊创办,以“提倡新文化”吸引了许多青年求学。然而学生前来后才发现,此处既无当初宣传的名人教授任教,校长还将学费拿去“考察东京”。深感上当受骗的学生们要求改组校务,学生代表找到时任国民党在沪机关报《民国日报》总编辑的邵力子请求支持。邵力子认为这有利于扩大国民党在学生中的影响,便积极劝说于右任出任校长。同时,另一股力量也在背后支持着这些学生。据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茅盾(沈雁冰)的回忆,“这时学生中有与党有联系的,就来找党,要党来接办这学校。但中央考虑,还是请国民党出面办这学校,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且筹款也方便些,就告诉原东南高等师范闹风潮的学生,应由他们派代表请于右任出来担任校长”。

1922年10月22、23日,《申报》连续两日刊登《上海大学启事》:本校原名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东南两字与国立东南大学相同,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公举于右任先生为本大学校长。

23日早晨,于右任、邵力子在程永言陪同下,乘车到达北火车站,学生们手执欢迎旗,列队守候。由乐队开道,中间是学生,汽车在后,向学校前进。次日,上海中外各报都载了“上海大学”学生欢迎于右任出任该校校长的消息。上海大学就此从招生敛财的“弄堂大学”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

1923年初,孙中山应无锡籍学生安剑平、糜文浩的函请,为上海大学孤星社创办的旬刊《孤星》创刊号题写刊名。

1924年6月,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起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并输送了一批学生投考。“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说法广泛流传开来。

02进步青年的摇篮

1922-2022

1923年春,于右任和邵力子邀请来沪的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协助办校。在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和中共上海地委的推动下,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和中共上海地委领导人先后到上大任教。

4月23日,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邓安石(邓中夏)出任上海大学总务长,并拟订《上海大学章程》,明确“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

上海大学初设文学(分国文、英文两组)、美术(分图音、图工两组)两科,并设普通科;经过改制,设有社会科学院(含社会学系)、文艺院(含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中学部和俄文班。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恽代英任社会学系教授……精良的教师队伍使上大迅速声名大噪。

上海大学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色学府,吸引一大批革命青年前来求学。据陈望道回忆道,“国民党这些人在实际上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于右任校长也是挂名的,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摘自邓明以《陈望道传》)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大学在校生人数从16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成为培养众多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进入革命队伍的摇篮。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蛰存、王一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烈士、知名学者、作家等都从这里走出。

一九二四年春上海大学全体教职员合影

03五卅运动的先锋队

1922-2022

上海大学曾是中共上海区委最重要的活动据点,许多上大师生在此走向社会,投入革命。

1924年10月10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天后宫举行纪念双十节的国民大会,一批上海大学学生也赴会参与宣传反帝反军阀主张。这场会议实质由国民党右派掌权,面对与会代表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口号,喻育之等国民党右派雇佣流氓殴打台上台下的学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黄仁被推下讲台,不幸牺牲,是上海大学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黄仁惨案激起了上海各界人士的公愤。上海大学学生发表通电,要求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严惩右派。陈独秀、恽代英、邓中夏等纷纷发文谴责国民党右派令人发指的行为。瞿秋白奉中共中央之令组织行动委员会,号召人民群众共同反对国民党右派暴行。

第二年的2月初,为抗议日商内外棉纱厂无故开除40余名工人,中共中央组织罢工委员会领导工人斗争,邓中夏任委员长,刘华、杨之华、郭伯和等参加。2月9日,上海日资的22个纱厂4万余名工人共同参与“二月罢工”,上海大学学生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宣传揭露日本资本家残酷压迫中国工人的事实真相。在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的刘华被选为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会委员长,杨之华、张琴秋等上大女学生向工厂女工宣传革命思想。2月25日,三万多罢工工人团结一致,迫使日本资本家与工人谈判并签约。

“二月罢工”后,日本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公会,继续镇压工人、学生。5月15日,中共党员、纱厂工人顾正红被日本厂方枪杀,顿时点燃了上海工人的怒火。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全市工人上街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各学校学生联合组织纷纷响应,到租界示威游行支援工人罢工。

五卅反帝传单

在5月30日的游行中,上海大学的旗帜也位于前列,成为整个队伍的核心。在前一年天后宫事件中负伤的上大学生何秉彝再次奋斗在革命的一线,担任示威宣传的联络员。当天下午,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公然朝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打死10余人,逮捕150余人,年仅23岁的何秉彝被当场击中,英勇牺牲。11月初,在二月罢工和五卅运动中都任指挥工作的刘华遭租界探捕拘捕,于11月17日在龙华监狱刑场牺牲。

何秉彝烈士遗像

刘华烈士纪念雕像

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仅在“五卅惨案”当天,上大受伤的学生就有13人,被关押的达131人。从此,在学生中流传有“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这句话。

04热血传承的新上海大学

1922-2022

五卅运动后,上海大学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地因参加五卅运动而被退学的学生纷纷前来投考。其间,上海大学被迫几易其址,1924年2月迁至公共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132号,1925年9月迁至青云路师寿坊。

青云路师寿坊校舍

上海大学最终于1927年4月1日迁入江湾新校舍(今圣堂路奎照路),然而新学期开学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是煽动工潮、破坏社会秩序的指挥机关”。随后,上海大学被强行查封,新校址被“国立劳动大学”占据,上海大学的名字就此沉寂。然而上海大学的六年,红色的余光在历史的天空中不灭,始终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来人照亮方向。

直至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复办上海大学,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成为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校长。1998年5月20日,上海大学宝山新校区动工兴建,占地1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1999年9月12日,上海大学新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在宝山校区举行。钱伟长校长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希望上大新学子续写百年前的先辈精神,再创卓越。

百年前的老上大与现在的新上大或许没有血缘上的直接联系,但它的热血基因却穿越了百年的时空坚壁,像一粒种子深深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上大学子心中,通过“上海大学”这个校名不断传承……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922-2022: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1922-2022: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穿越百年的上海大学

1922-2022

百年前的吴淞,两次自主开埠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一批高等学府先后崛起,吴淞成为群贤毕至、人文荟萃的大学城。与此同时的1922年3月,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静安区青云路,时属宝山县江湾乡)的一幢旧式石库门房屋成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校舍,这便是上海大学的前身。虽然这所老上海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六个年头,却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此同舟共济、开拓前行,为中国革命的建设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更激起了五卅运动的风云。1999年,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上海大学再次回到了宝山,在大场镇建立新校区。

今年正值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望它的100年风雨兼程。

01青云路上的“弄堂大学”

1922-2022

1922-1924年的上海大学青云路校舍

1922年3月,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在青岛路青云坊创办,以“提倡新文化”吸引了许多青年求学。然而学生前来后才发现,此处既无当初宣传的名人教授任教,校长还将学费拿去“考察东京”。深感上当受骗的学生们要求改组校务,学生代表找到时任国民党在沪机关报《民国日报》总编辑的邵力子请求支持。邵力子认为这有利于扩大国民党在学生中的影响,便积极劝说于右任出任校长。同时,另一股力量也在背后支持着这些学生。据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茅盾(沈雁冰)的回忆,“这时学生中有与党有联系的,就来找党,要党来接办这学校。但中央考虑,还是请国民党出面办这学校,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且筹款也方便些,就告诉原东南高等师范闹风潮的学生,应由他们派代表请于右任出来担任校长”。

1922年10月22、23日,《申报》连续两日刊登《上海大学启事》:本校原名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东南两字与国立东南大学相同,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公举于右任先生为本大学校长。

23日早晨,于右任、邵力子在程永言陪同下,乘车到达北火车站,学生们手执欢迎旗,列队守候。由乐队开道,中间是学生,汽车在后,向学校前进。次日,上海中外各报都载了“上海大学”学生欢迎于右任出任该校校长的消息。上海大学就此从招生敛财的“弄堂大学”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

1923年初,孙中山应无锡籍学生安剑平、糜文浩的函请,为上海大学孤星社创办的旬刊《孤星》创刊号题写刊名。

1924年6月,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起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并输送了一批学生投考。“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说法广泛流传开来。

02进步青年的摇篮

1922-2022

1923年春,于右任和邵力子邀请来沪的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协助办校。在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和中共上海地委的推动下,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和中共上海地委领导人先后到上大任教。

4月23日,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邓安石(邓中夏)出任上海大学总务长,并拟订《上海大学章程》,明确“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

上海大学初设文学(分国文、英文两组)、美术(分图音、图工两组)两科,并设普通科;经过改制,设有社会科学院(含社会学系)、文艺院(含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中学部和俄文班。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恽代英任社会学系教授……精良的教师队伍使上大迅速声名大噪。

上海大学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色学府,吸引一大批革命青年前来求学。据陈望道回忆道,“国民党这些人在实际上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于右任校长也是挂名的,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摘自邓明以《陈望道传》)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大学在校生人数从16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成为培养众多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进入革命队伍的摇篮。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蛰存、王一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烈士、知名学者、作家等都从这里走出。

一九二四年春上海大学全体教职员合影

03五卅运动的先锋队

1922-2022

上海大学曾是中共上海区委最重要的活动据点,许多上大师生在此走向社会,投入革命。

1924年10月10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天后宫举行纪念双十节的国民大会,一批上海大学学生也赴会参与宣传反帝反军阀主张。这场会议实质由国民党右派掌权,面对与会代表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口号,喻育之等国民党右派雇佣流氓殴打台上台下的学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黄仁被推下讲台,不幸牺牲,是上海大学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黄仁惨案激起了上海各界人士的公愤。上海大学学生发表通电,要求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严惩右派。陈独秀、恽代英、邓中夏等纷纷发文谴责国民党右派令人发指的行为。瞿秋白奉中共中央之令组织行动委员会,号召人民群众共同反对国民党右派暴行。

第二年的2月初,为抗议日商内外棉纱厂无故开除40余名工人,中共中央组织罢工委员会领导工人斗争,邓中夏任委员长,刘华、杨之华、郭伯和等参加。2月9日,上海日资的22个纱厂4万余名工人共同参与“二月罢工”,上海大学学生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宣传揭露日本资本家残酷压迫中国工人的事实真相。在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的刘华被选为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会委员长,杨之华、张琴秋等上大女学生向工厂女工宣传革命思想。2月25日,三万多罢工工人团结一致,迫使日本资本家与工人谈判并签约。

“二月罢工”后,日本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公会,继续镇压工人、学生。5月15日,中共党员、纱厂工人顾正红被日本厂方枪杀,顿时点燃了上海工人的怒火。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全市工人上街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各学校学生联合组织纷纷响应,到租界示威游行支援工人罢工。

五卅反帝传单

在5月30日的游行中,上海大学的旗帜也位于前列,成为整个队伍的核心。在前一年天后宫事件中负伤的上大学生何秉彝再次奋斗在革命的一线,担任示威宣传的联络员。当天下午,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公然朝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打死10余人,逮捕150余人,年仅23岁的何秉彝被当场击中,英勇牺牲。11月初,在二月罢工和五卅运动中都任指挥工作的刘华遭租界探捕拘捕,于11月17日在龙华监狱刑场牺牲。

何秉彝烈士遗像

刘华烈士纪念雕像

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仅在“五卅惨案”当天,上大受伤的学生就有13人,被关押的达131人。从此,在学生中流传有“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这句话。

04热血传承的新上海大学

1922-2022

五卅运动后,上海大学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地因参加五卅运动而被退学的学生纷纷前来投考。其间,上海大学被迫几易其址,1924年2月迁至公共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132号,1925年9月迁至青云路师寿坊。

青云路师寿坊校舍

上海大学最终于1927年4月1日迁入江湾新校舍(今圣堂路奎照路),然而新学期开学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是煽动工潮、破坏社会秩序的指挥机关”。随后,上海大学被强行查封,新校址被“国立劳动大学”占据,上海大学的名字就此沉寂。然而上海大学的六年,红色的余光在历史的天空中不灭,始终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来人照亮方向。

直至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复办上海大学,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成为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校长。1998年5月20日,上海大学宝山新校区动工兴建,占地1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1999年9月12日,上海大学新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在宝山校区举行。钱伟长校长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希望上大新学子续写百年前的先辈精神,再创卓越。

百年前的老上大与现在的新上大或许没有血缘上的直接联系,但它的热血基因却穿越了百年的时空坚壁,像一粒种子深深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上大学子心中,通过“上海大学”这个校名不断传承……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