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动脉网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2008年-2018年是国内产业资本发展的黄金十年。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鼓励产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频发;
二是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创新创业思想的迸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需求,使资本的入注成为可能;
三是医疗健康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正在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所处的产业链。
在当时的背景下,动脉网以2015年-2017年上市公司参与成立的159支医疗健康产业基金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当时的参与主体、投资领域与投资规模,总结并提出了“一般上市公司参与的基金会着眼于跟上市公司主体业务相关的领域”“健康医疗产业基金峰起的原因之一在于需要进行‘产融结合’”等观点。
2018年5月,动脉网再次梳理了产业资本在社会办医方面的主要情况、政策环境、发展趋势等,提出“医疗资产运营能力、价值医疗将成为产业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的下一阶段重点。”
时隔四年,参与投资医疗健康企业的产业资本,其参与主体、投资逻辑、偏好赛道是否发生了变化?为解答这一疑问,动脉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医疗健康投融资中的产业资本,从2021年288件国内产业资本参与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中,探寻产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变与不变。
产业链资本:参与主体基本未变,投资逻辑趋向整合产业资源
一般来说,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资本可粗略地划分为医疗健康产业链资本(下称产业链资本)和跨界资本。产业链资本主要是指本身便身处于医疗健康产业链一环的企业或由这类企业参与设立的基金。跨界资本则是指非医疗健康企业或由这类企业参与设立的基金。
据动脉网此前相关报道,产业链资本的主体主要以药企、医疗器械企业为主。从2021年医疗健康投融资数据来看,这一点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动脉网梳理2021年产业链资本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后发现,投资方中不乏有华东医药、中国生物医药、齐鲁制药、扬子江药业、恒瑞医药和君实生物等在内的知名药企和包括国内真空采血系统龙头企业阳普医疗、完整布局中低高值耗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蓝帆医疗等在内的医疗器械企业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健康产业链资本的参与主体中,还出现了部分CRO企业以及少量的医疗服务企业。
其中,CRO企业以泰格医药和药明康德为代表;医疗服务企业则是以阿里健康、医联、爱尔眼科为代表。但相较于医药器械企业参与的医疗健康投融资数量,这类企业参与的投融资事件数量较少。
参与主体没有明显变化,那产业链资本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在梳理2021年产业链资本参与的医疗健康投融资数据后,动脉网发现,产业链资本以整合产业链资源,拓展自身业务为主的投资逻辑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以泰格医药为例,在2021年,其一共参与了9起投融资,其中6起被投企业所属领域为制药领域,所涉领域为创新药物研发、小分子抗癌新药研发、细胞疗法研发、疫苗制品研发等。而其余3起被投企业所属领域为研发制造外包,与泰格医药核心业务紧密相关。
2021年泰格医药参与的9起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动脉网制图
注:本文图表中金额计量均为人民币,将外币统一换算成人民币(根据事件发生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其中2021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约为6.45)
可以看出,泰格医药的投资标的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制药,二是研发制造外包。
这一投资基本逻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客户和资源的获取或许是核心要素。
据泰格医药2021年半年报,其“通过持续投资并孵化有潜力的早期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公司,以推动其发展,继而获取潜在客户及商机;通过继续投资业务发展及市场营销,提升业务开发团队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覆盖范围,并提供更多技术及服务资源,吸引具有创新和差异化产品管线并对多个研发项目及多样化服务有持续业务需求的新客户,从而进一步增大客户群。”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早期制药技术及医疗器械公司的投资,还是对与其自身业务相似的企业的投资,泰格医药均是为了获取新客户或商机。
而在中国生物制药对医联的投资中,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意味则更加明显。
据中国生物制药2020年年度报告,中国生物制药向医联出资5.14亿美元,取得后者的13.09%的权益。该融资事件被其宣称是部署互联网医疗战略的突破口。(注:该投融资事件虽于2020年完成,但2021年年底才向外界公开。)
积极部署互联网医疗的背后,或与医药营销模式改革有关。
据中国生物制药前述报告,随着药品集采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仿制药行业利润空间受到显著影响,而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后成本不断提高,难以继续支撑传统的处方药医院营销推广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在未来的医药营销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生物制药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进行了相应布局。
另外,在2021年,还有一起医疗健康产业资本的投融资值得注意——爱尔眼科对视微影像的战略投资。
视微影像是国内高端眼科设备的研发商,由三位留美博士于2014年创立于美国硅谷,拥有一支10余年硅谷工程化经验、半导体光学及高端医疗设备开发经验的世界级研发团队,其首款自研的OCT产品在成像质量、广度、深度、血流算法等方面表现优异。
并且,在完成融资的同时,视微影像的“真·血流”扫频OCT将落户海南博鳌乐城爱尔眼科。
“视微OCT在产品性能、成像质量、成像范围,成像算法及量化准确性等各方面均优于所有进口及国内同类产品,且远超当前主流的进口品牌产品。”爱尔眼科影像学组组长刘汉生教授曾如此评价视微影像OCT产品。
而作为国内眼科连锁龙头的爱尔眼科,拥有丰厚的医疗资源和办医经验。经过这次投资,视微影像不仅获得了爱尔眼科的资金支持,还可凭借爱尔眼科的市场地位和广阔资源,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位于眼科产业链中游的爱尔眼科,通过此次布局,也突破了以往针对眼科医院的横向并购模式,可视为纵向整合行业资源的开端。
由此可见,无论是泰格医药对与自身主营业务相似的企业进行投资,或是中国生物制药顺应医药营销模式改革对医联的投资,还是爱尔眼科对视微影像的投资,都可视为横向与纵向的产业资源整合。
跨界资本:主体多元,投资偏好“硬科技”
在2021年产业资本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中,跨界资本参与的投融资共有100件。其中,跨界资本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以小米、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以阳光融汇为代表的保险资本,以碧桂园创投、朗姿股份、新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其他产业资本三类。
梳理投融资数据后,动脉网发现,以小米、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们在2021年共参与了35件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其中小米共参与了7件,百度共参与了5件,腾讯共参与了15件,字节跳动共参与了5件,阿里巴巴3件。
2021年互联网大厂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投资,动脉网制图
注:图表中的“数”是指融资额可能为数百万数千万,本文换算成人民币后按融资金额(数)表达
而互联网大厂在医疗健康领域遵循的投资逻辑,大多也是从自身核心优势出发,构建自身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
例如,动脉网发现,在过去一年互联网大厂们的医疗健康投资中,医疗器械最受青睐。进一步细化投融资数据后发现,在这11件医疗器械投资事件中,有一家资本的名字出现了7次,即小米系资本(小米集团、小米科技以及顺为资本)。
并且,在2021年获得小米系资本投资的7家企业所属领域多为硬件设备,如可穿戴设备、家用医疗设备、个人护理美容仪器等。背后反映出的投资逻辑与小米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注重消费属性与延续自身硬件基因紧密相关。
如果说互联网大厂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逻辑较为明确和清晰,那其他跨界资本的医疗健康投融资逻辑又是如何?
首先来看险资。
在梳理投融资数据的过程中,动脉网发现了一家活跃的险资——阳光融汇。
据悉,成立于2015年1月的阳光融汇资本是中国保险业首批由保险资金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规模近300亿人民币,主要布局医疗健康、新兴产业、新兴消费等领域。
而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阳光融汇一共参与投资了6家医疗健康企业,关注赛道跨越了医用耗材、生物制药、医疗信息化和医学影像,介入轮次也多为pre-A轮或A轮、B轮等早期轮次。
因此,从赛道选择和介入时间来看,阳光融汇似乎更偏好在早期介入一些“硬科技”项目。
这一点在阳光融汇相关采访中得到了一定印证。
2022年开端,阳光融汇曾对外宣布完成了创新成长二期基金首关。在新基金完成关账之后,阳光融汇曾表示,将继续专注医疗行业临床价值优先、卫生经济学优先、产业创新升级的结构性机会,并将关注科技行业瓶颈技术突破和国产技术创新的趋势性机会。
但是,时间倒转至三年前,阳光融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策略却并非如此。
据阳光融汇资本董事总经理黄升轩在2018年的一次访谈中透露,“阳光融汇的基因是险资投资平台,其使命就是让生活更美好。而让生活更美好的途径就是围绕消费和服务升级,从基本的消费需求到更美、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这也决定了阳光融汇的投资方向是医疗、消费,而不会涉足传统的、偏制造型的行业。”
具体到医疗健康领域,彼时的阳光融汇将投资的目光主要聚焦在齿科、眼科和医美这样的服务型和消费型医疗上,“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投资‘年轻化医疗服务项目’——从传统治病到更健康、更美的消费需求。”
另据黄升轩透露,阳光融汇的基因是险资偏后期的投资平台,因此在当时,阳光融汇选择的被投企业均是在赛道中确定了领先优势的企业。
“我们宁愿错过,也不会盲目投资一些赌概率的项目。我们会选择产业趋势已经非常确定的项目。”黄升轩当时表示,阳光融汇非常重视风险控制,“下行风险必须控制,只要降低失败概率,我们就有一半成功的机会了。”
如今来看,阳光融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策略已然发生改变——从偏好医疗服务逐步转变为关注医疗领域核心瓶颈技术突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跨界资本中,还有一家令人较为惊讶的资本——碧桂园创投。
作为一家母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碧桂园创投没有走并购医院、Medical Mall开发等房地产进军医疗健康的传统道路,反而投起了“硬科技”。
碧桂园创投成立于2019年1月4日。成立时间仅仅三年,便已投资了60余家企业,90余个项目,平均每月投资2.5个项目。
并且,据智通财经2022年1月的一篇报道,在碧桂园创投已投企业中,已有26家估值达到了10亿美金,8家估值达到了100亿美金,10家企业已经IPO。
下手迅速,眼光独到的背后,除了有母公司碧桂园丰厚的财力和行业资源支撑,资本本身的修炼也必不可少。
据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介绍,自成立以来,碧桂园创投便学习了红杉、高领、腾讯投资等头部投资的投资策略,确定了四大投资主题和具体打法。
四大投资主题是指围绕科技、健康、消费、产业链推进,延伸出包括半导体、碳中和、大健康、新消费在内的多个赛道;具体打法则是更关注早期及中后期企业。如此布局,既能在创新企业早期发展就进入进行陪伴,也能避免错过中后期的成熟项目,从而保证赛道覆盖的完整度、速度以及最后的综合成功率。
具体到医疗健康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碧桂园创投在2021年共参与投资了5家医疗企业,涉及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心血管耗材、IVD、护肤品等领域,总体呈现硬科技特征。
以碧桂园创投在2021年8月领投的蓝晶微生物的B2轮融资为例。
蓝晶微生物是一家基于合成生物技术从事分子与材料创新的企业,其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从而帮助消费品、食品、医疗、农业和工业等众多行业的B端客户在行业内开展差异化竞争。
而此次对蓝晶微生物的投资,正式拉开了碧桂园创投投资合成生物学的帷幕。并且,在2022年1月,蓝晶微生物再次宣布完成融资。投资方名单中,碧桂园创投的名字赫然在列,再次表明了碧桂园创投对国内合成生物学的持续关注与期待。
除了合成生物学以外,对远也科技的投资,也反映出了碧桂园创投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偏好硬科技的特点。
远也科技是国内首款肌肉外甲研发企业,其开发出的世界首款更灵活、更轻便、更智能的肌肉外甲系统可通过运动捕捉预测动作意图,让肌肉外甲高度配合身体动作,并实时按需给予对应关节运动辅助,增强穿戴者的行动表现,帮助穿戴者更稳定、更轻松、更准确地完成人体意图动作。
总的来说,相较于产业链资本,跨界资本不仅参与主体类型更为复杂多样,(既有互联网大厂,保险资金,也有房地产资本、服装品牌等跨界资本)投资逻辑上也大相径庭:互联网大厂注重延续自身基因,借助自身优势构建自身医疗健康生态;保险资金与房地产资本等跨界资本更偏好于发展趋势向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硬”赛道。
热门赛道前三甲:制药、器械、CXO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产业资本参与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288件,其中制药领域(生物制药70件、化学制药19件和中药2件)共91件;医疗器械领域共72件;研发制造外包领域24件;医疗信息化领域21件;医学影像领域18件;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17件;医疗机器人领域17件;保健品及其他领域11件;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领域9件;数字疗法领域6件;商业保险领域1件;专科医院与诊所领域1件。
2021年产业资本医疗健康投资细分赛道分布图,动脉网制图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2021年产业资本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中,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和研发制造外包是受产业资本青睐的赛道前三甲。
进一步细化后,产业资本2021年在上述三个领域的投融资中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制药领域。
据动脉新医药发布的《2021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报告》,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领域在2021年逐步进入了瓶颈期。保证2021年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生物技术赛道。
该报告还指出,以mRNA为代表的核酸药物、以TIL、TCR-T、iPSC为代表的细胞治疗、以基因治疗、溶瘤病毒为代表的基因治疗和以ADC为代表的大分子药物是2021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赛道。
2021年产业资本医药领域投融资是否也呈现了相同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产业资本在细胞治疗共有13件投资事件,在小分子药物和基因治疗分别有7件投资事件,在核酸药物共有3件投资事件,在溶瘤病毒和ADC分别有1件投资事件。
上述数据表明,与制药领域整体投融资事件数量相比,虽然产业资本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生物技术赛道的投资事件数量较少,但显然,这些制药领域的趋势已然被其捕捉到并已开始进行投资布局。
并且,产业资本在前述制药领域热门赛道中的投入金额不容小觑。
原因在于,在制药领域中融资金额最高的事件中,均出现了细胞治疗、基因药物、核酸药物的身影。
例如,中山贝森医疗产业投资参与的对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生产商艾尔普再生医学的C轮投资;君实生物参与的对基因药物研发企业至善唯新的A轮投资以及阳光融汇参与的对mRNA创新型生物医药研发商启辰生生物的pre-A轮投资。
除了敏锐地捕捉到了行业趋势外,产业资本在医药领域的投资活动还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据2021年产业资本医药领域投融资数据,产业资本的介入轮次分布如下(公开融资轮次的融资事件共61件):天使轮5件,种子轮1件;pre-A轮7件;A轮(含A+轮)共19件;B轮(含B+轮)共13件,C轮9件,D轮(含D+轮)7件。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制药领域,产业资本更偏好于在项目处于早期时介入,并主要以A轮投资为主。这也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事件轮次分布基本保持了一致。
再来看医疗器械。
据2021年产业资本投融资数据,IVD、消费类医疗器械是产业资本偏好的赛道。
其中,发生在IVD赛道的产业资本投资事件共28件,发生在消费类医疗器械赛道的产业资本投资事件共15件,两者之和已然超过2021年医疗器械产业资本投资事件总和(72件)的半数。其余赛道投资数量分别为心血管耗材8件,其他耗材、设备(包含耳鼻喉科、骨科、神经介入、手术微创等赛道)21件。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投资IVD的产业资本主力军为产业链资本,投资消费类医疗器械的产业资本主力军则是跨界资本。
IVD赛道受到产业资本关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行业的特殊属性,疾病诊断、健康管理均能产生大量IVD产品需求。尤其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内IVD企业不仅出了圈,也出了海。
例如,据动脉网此前相关报道,面对疫情,华大基因反应迅速,不仅第一时间开发多款试剂盒并获得多国市场准入,还通过“火眼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快速提升了检测能力,在2020年上半年取得了2倍营收、7倍净利润的好成绩,实现盈利疲态的成功扭转。
而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IVD企业也在思考未来的路在何方。并购、合作、迈向海外市场成为多数IVD企业突破的方向。
对外投资以布局整条产业链,也是IVD头部企业的探索方向之一。
例如,在2021年11月,明德生物向一家在当时仅成立一年的分子诊断企业——南京诺因生物投资了数千万人民币。
投资原因如何?动脉网在明德生物的一则对外投资公告中找到了答案。
成立于2020年的诺因生物围绕了多重PCR和宏基因组测序(mNGS)两大前沿技术平台,自主研发了应用于常见病原快速检测和危急重症感染全面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具备独有的破壁核酸提取技术、多重PCR引物设计算法、pg级核酸扩增技术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具备优异的病原体检测能力。
明德生物通过此次投资,不仅能够完善其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产品线,还能通过利用自身渠道和资源优势,推动诺因生物产品研发、注册以及病原体检测业务的快速增长,获得多重PCR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诊断技术,从而快速提升明德生物在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其在分子诊断领域病原微生物检测产品的布局,巩固其在体外诊断市场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集采的来临,有人叫苦,也有人视作机遇。
例如,相关媒体对此便持乐观态度,认为集采是以量换价,安徽省的采购周期是2年,中标企业也将获得上年用量的80%,可以拉动中标企业产品销量。并且,该文章还指出,随着IVD集采的趋势来临,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项目的价值将被看见。未来更多的创新IVD企业将会被产业资本和风险投资支持。
因此,除去行业属性的原因,IVD集采中蕴藏的机遇或许也是其受到产业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
另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医美的热度在整个消费医疗投资圈中依然不减。并且,这份热度保持到了产业资本消费医疗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隐形矫治器研发商正丽科技pre-c轮的投资方爱博清石(爱博医疗参与创立)与爱博医疗隶属产业链资本外,其余消费类器械的投资方均为跨界资本。
例如,可穿戴设备研发制造商深纳普思的投资方之一为小米集团;口腔健康护理品牌清之科研的投资方为移动端直播平台映客;美容仪器及设备生产商宗匠科技的战略投资方为腾讯;家用美容仪器研发商CosBeauty的B+轮由小米集团领投。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CXO。
通过梳理,动脉网发现,2021年,在产业资本24起CXO投融资中,主要集中在CRO赛道,共18起,CDMO其次,共有4起,CSO共有2起。
并且,在2021年产业资本CXO领域的投资活动中,介入时间主要为项目早期。
在17起明确公布了投资轮次的投资活动中,天使轮共有3件,pre-A轮共3件,A轮共有6件,A+轮共有2件,pre-B轮、B轮和D轮分别有1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参与资本的角度来看,产业链资本仍然占据多数,共有16起,跨界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仅有8起,并且多为资金雄厚的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大厂以及人保资本等保险资金。
CRO为何在产业资本投融资活动中依然保持着热度?
背后原因,与国内生物医药的投融资环境与研发环境密不可分。
从投融资环境来看,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推出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18A)上市制度;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其中也有适用于产品尚未上市的第五套标准。由此,Biotech形成了VC-PE-IPO的完整资金闭环。
不仅如此,据长江证券CRO相关报告,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仅三年也在不断回暖。2018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迎来融资高峰,虽在2019年有所回落,但2020年和2021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正在逐步回升。
而从研发环境来看,据前述报告,随着药企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目前国内药企正在不断加码创新研发,国内IND申报数量和新开临床数量显著增加。2020-2021年,国内1类新药IND申报数量分别实现了65%和61%的同比增长,增速明显。
因此,在一级市场对生物医药青睐有加,国内药企注重研发的趋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CRO行业自然景气依旧,蕴藏着无限机遇,从而吸引众多产业资本进行投资。
写在最后
回顾2021年产业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活动,可以发现,产业资本的参与主体基本并未发生变化,既有本身便是产业链一环的产业链资本,也有来自例如房地产、保险等其他产业链的跨界资本。
而就投资逻辑而言,产业链资本的投资逻辑较为直接——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布局;而跨界资本的投资逻辑则较为多元,主要侧重“硬科技”赛道,但也呈现出些许“消费医疗”赛道的倾向性。
从热门赛道来看,制药、医疗器械以及CXO是2021年最受产业资本偏爱的前三甲。与医疗健康整体投融资情况一样,产业资本在制药领域的介入时间主要以A轮为主;部分产业资本也以敏锐地捕捉到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制药领域的热门趋势,着手进行了相应布局;在医疗器械领域中,IVD最受产业资本青睐,消费类器械次之。并且,从2021年产业资本医疗器械投资情况来看,IVD是产业链资本的主战场,消费类器械则是跨界资本尤其是小米的主战场;而在CXO领域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CRO,且参与主体主要为产业链资本。即使有跨界资本参与,也多是资金雄厚的互联网大厂或保险资金。
回顾过去,知晓现在,未来如何发展,还请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