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济南市莱芜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济南市莱芜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未来五年,莱芜区GDP直指千亿层级,并创新性提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文 | 徐雅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担当。

近期,根据济南市莱芜区党代会工作报告,未来五年,莱芜区GDP直指千亿层级,并创新性提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当目标锚定,这座济南新崛起的区域发展力量,有了全新航向标。

从“区域”到“省域”的跨越

回顾过去的五年,通过区划调整,让莱芜区成功跻身省会平台,实现了从“区域”到“省域”的跨越,迎来了机遇汇聚、政策叠加、优势凸显、潜力释放的“黄金时期”。过去五年,莱芜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工业经济为核心、三次产业协同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 5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济南各区县GDP中,莱芜区为908.82亿元,进入700亿-1000亿区间。而在济南市“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莱芜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可以说,作为“千亿俱乐部”后备军,莱芜区被给予厚望。 

区划调整后,莱芜区一直积极融入济南市“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莱芜区聚焦“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加速融入省会经济圈建设,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莱芜集聚,成为全力打造“强省会”建设的新引擎和省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莱芜区依托莱芜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农高区三个平台,全力发展以工业经济为核心、一二三产协同推进的实体经济,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与新能源为主导,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为基础的“3+3”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其中,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链方面,莱芜区致力于创新转型发展,集中打造为科创济南、智造济南主阵地。新能源汽车链上下游企业共计28家,目前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元,形成年产10万辆整车规模,另外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共签约项目16个,涉及投资额近百亿元。

特别是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落户以来,举全区之力服务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11亿元,拆迁房屋7577户,土地清表8000余亩,新建园区道路7.6公里、管网140公里,绿化55万平方米。除此之外,产业城还集聚了项目25家核心、高端供应商,智能网联重卡一期、凯傲智能叉车等核心项目建成投产,安道拓、科君等9个配套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不仅形成了规模、效率、成本优势,还有效降低了供应链、产业链风险,创造了项目建设的“莱芜速度”。

而另一方面,莱芜区还将城市发展的视野放得更远——

围绕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推进莱芜区与济南中心城区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的空间格局。

莱芜区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完善全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启动主城区外街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制定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完成核心区城市设计和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

坚持内优外拓并重,推动主城区向西连接、向东提质、向北拓展、向南延伸,加快重工生活区、安置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口镇核心居住区、方下片区改造,规划建设高铁新区,推动各街镇精致建设、功能提升,不断完善“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布局。持续推进拆违拆临,启动34个城中村、1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6万户群众实现 “安居梦”。济莱高铁年底建成通车、“高铁梦”圆梦在即。五年来,莱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 “省会城市副中心”拉开了发展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的沉淀,莱芜区的“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莱芜区还将持续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跨越期。

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未来的莱芜,将是一座高端产业集聚、经济兴旺发达的实力之城,一座与省会主城空间呼应、功能互补的创新之城,一座交通网络发达、贯通齐鲁大地的枢纽之城,一座青山绿水环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一座社会稳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城。”莱芜区为自己未来五年的行动定调。当前,莱芜未来五年规划的号角激昂嘹亮、步伐铿锵有力,但深究每一项具体任务、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就会发现,需要全区上下合力攻坚、突破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奋进“十四五”,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莱芜,奋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仍然需要全区上下锚定目标接续努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中,莱芜区将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建设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新莱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26年,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亿元、3000亿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化新莱芜。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到2026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45%,莱芜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莱芜。到2026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双碳”工作达到国家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莱芜。乡村振兴率先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到202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5万元和3万元,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建设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莱芜。基本建成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体系,法治莱芜、平安莱芜、智慧莱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未来发展侧重指向产业

新的一年,莱芜坚持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齐抓共管和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协同并进六个方面实现突破,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新征程中争当排头兵、体现莱芜担当。坚持“项目为王”,主攻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项目竞赛活动,盯紧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等关键指标,专班服务、分类推进,年内新开工梅晔生物、威马智能装备等项目50个,加快建设凯傲叉车二期、晨曦智能印刷等项目70个,竣工投产博泰汽车配件、中关村信息谷等项目50个。

聚焦经济的“脊梁”——产业发展上来看,未来莱芜将继续坚持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园区能级。莱芜高新区将持续坚持“高”“新”发展方向。在突出创新和产业化的同时,吸引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入驻,年内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世界(中国)500强项目3个,力争国家级考核前进10个位次,五年内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0强;雪野旅游区要坚持“旅游+”“+旅游”发展方向,立足生态禀赋,强化产业导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通用航空、医疗康养、科创研发等产业,认真筹备“一节一论坛”,全力打造“省会会客厅、济南新名片”;莱芜农高区要坚持“特”“优”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值农业,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莱芜区要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突出多元化招引方式,发挥山东重工等头部企业作用,用好用活招商驿站等载体,建立莱芜籍在外人员名录库,统筹推进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全面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的新热潮,全年洽谈引进项目180个,实现内资到位200亿元、外资到位5000万美元。

如今,莱芜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黄河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强力加持、持续赋能,进一步照亮莱芜的发展征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济南市莱芜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未来五年,莱芜区GDP直指千亿层级,并创新性提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文 | 徐雅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担当。

近期,根据济南市莱芜区党代会工作报告,未来五年,莱芜区GDP直指千亿层级,并创新性提出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当目标锚定,这座济南新崛起的区域发展力量,有了全新航向标。

从“区域”到“省域”的跨越

回顾过去的五年,通过区划调整,让莱芜区成功跻身省会平台,实现了从“区域”到“省域”的跨越,迎来了机遇汇聚、政策叠加、优势凸显、潜力释放的“黄金时期”。过去五年,莱芜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工业经济为核心、三次产业协同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 5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济南各区县GDP中,莱芜区为908.82亿元,进入700亿-1000亿区间。而在济南市“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莱芜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可以说,作为“千亿俱乐部”后备军,莱芜区被给予厚望。 

区划调整后,莱芜区一直积极融入济南市“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莱芜区聚焦“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加速融入省会经济圈建设,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莱芜集聚,成为全力打造“强省会”建设的新引擎和省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莱芜区依托莱芜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农高区三个平台,全力发展以工业经济为核心、一二三产协同推进的实体经济,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与新能源为主导,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为基础的“3+3”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其中,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链方面,莱芜区致力于创新转型发展,集中打造为科创济南、智造济南主阵地。新能源汽车链上下游企业共计28家,目前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元,形成年产10万辆整车规模,另外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共签约项目16个,涉及投资额近百亿元。

特别是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落户以来,举全区之力服务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11亿元,拆迁房屋7577户,土地清表8000余亩,新建园区道路7.6公里、管网140公里,绿化55万平方米。除此之外,产业城还集聚了项目25家核心、高端供应商,智能网联重卡一期、凯傲智能叉车等核心项目建成投产,安道拓、科君等9个配套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不仅形成了规模、效率、成本优势,还有效降低了供应链、产业链风险,创造了项目建设的“莱芜速度”。

而另一方面,莱芜区还将城市发展的视野放得更远——

围绕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推进莱芜区与济南中心城区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的空间格局。

莱芜区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完善全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启动主城区外街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制定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完成核心区城市设计和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

坚持内优外拓并重,推动主城区向西连接、向东提质、向北拓展、向南延伸,加快重工生活区、安置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口镇核心居住区、方下片区改造,规划建设高铁新区,推动各街镇精致建设、功能提升,不断完善“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布局。持续推进拆违拆临,启动34个城中村、1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6万户群众实现 “安居梦”。济莱高铁年底建成通车、“高铁梦”圆梦在即。五年来,莱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 “省会城市副中心”拉开了发展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的沉淀,莱芜区的“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莱芜区还将持续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跨越期。

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未来的莱芜,将是一座高端产业集聚、经济兴旺发达的实力之城,一座与省会主城空间呼应、功能互补的创新之城,一座交通网络发达、贯通齐鲁大地的枢纽之城,一座青山绿水环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一座社会稳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城。”莱芜区为自己未来五年的行动定调。当前,莱芜未来五年规划的号角激昂嘹亮、步伐铿锵有力,但深究每一项具体任务、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就会发现,需要全区上下合力攻坚、突破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奋进“十四五”,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莱芜,奋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仍然需要全区上下锚定目标接续努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中,莱芜区将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

建设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新莱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26年,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亿元、3000亿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化新莱芜。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到2026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45%,莱芜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莱芜。到2026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双碳”工作达到国家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莱芜。乡村振兴率先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到202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5万元和3万元,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建设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莱芜。基本建成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体系,法治莱芜、平安莱芜、智慧莱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未来发展侧重指向产业

新的一年,莱芜坚持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齐抓共管和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协同并进六个方面实现突破,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新征程中争当排头兵、体现莱芜担当。坚持“项目为王”,主攻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项目竞赛活动,盯紧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等关键指标,专班服务、分类推进,年内新开工梅晔生物、威马智能装备等项目50个,加快建设凯傲叉车二期、晨曦智能印刷等项目70个,竣工投产博泰汽车配件、中关村信息谷等项目50个。

聚焦经济的“脊梁”——产业发展上来看,未来莱芜将继续坚持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园区能级。莱芜高新区将持续坚持“高”“新”发展方向。在突出创新和产业化的同时,吸引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入驻,年内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世界(中国)500强项目3个,力争国家级考核前进10个位次,五年内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0强;雪野旅游区要坚持“旅游+”“+旅游”发展方向,立足生态禀赋,强化产业导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通用航空、医疗康养、科创研发等产业,认真筹备“一节一论坛”,全力打造“省会会客厅、济南新名片”;莱芜农高区要坚持“特”“优”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值农业,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莱芜区要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突出多元化招引方式,发挥山东重工等头部企业作用,用好用活招商驿站等载体,建立莱芜籍在外人员名录库,统筹推进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全面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的新热潮,全年洽谈引进项目180个,实现内资到位200亿元、外资到位5000万美元。

如今,莱芜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黄河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强力加持、持续赋能,进一步照亮莱芜的发展征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