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帐陈述千古事
灯下挥舞鼓乐声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是民间给皮影戏做的一首打油诗。一块幕布、几束灯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跃然屏幕演绎着千百年前的家事国事。几根竹棒、几种乐器、一位位表演者在幕后操纵着人物的悲欢离合,一名名演奏者唱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
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清代,传承久远。在历史的发展和地理的变迁中,皮影戏的制作方式以及演出形式也在改变,虽一脉相承却也分出了各种不同派类。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四川皮影、北京皮影、浙江皮影……各具特色,一样好看。
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皮影结合就是上海木偶剧团对皮影戏呈现形式做出的重大突破。
上海木偶剧团原创的大型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了皮影戏的表现空间,使剧目的表现更加丰富。去年8月,《花木兰》在金狮奖•第4届全国木偶皮影剧比赛中,摘得了包括金狮奖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并于今年5月,在塞尔维亚第十八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斩获了“特别奖”、“优秀剧目奖”和“集体表演奖”三项大奖。充分反映了国内外的观众以及木偶艺术家们对这项新突破以及剧目的认可。
胡雪桦作为《花木兰》的导演,从创作之初便提出了完全颠覆传统概念的皮影,提出以多媒体和皮影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皮影剧《花木兰》。将皮影从二维空间提升到三维空间,打破皮影常态性的构图。多年丰富的电影导演经验让胡雪桦要用电影的方式去呈现《花木兰》,将其打造成皮影界的IMAX。
容易实现的不能叫做突破,在实现多媒体与皮影同台共演之前经过了导演及主创人员数次推翻重来的过程。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多媒体运用在皮影上本身就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投影的投放距离、光源的布点对最终呈现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协调好,很容易出现多媒体光的投射直接遮盖住了幕布后面的皮影,导致皮影无法看见;或是幕布后面透射出来的皮影光源将多媒体投射的影像覆盖看不见。
在经过四次技术碰头、几十小时的激烈商讨后,主创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难点。《花木兰》最终确立了以正投为主、辅助其他特殊灯光、多媒体真假场景结合、局部渲染的投影方式。许多恢宏的场面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摆脱了传统皮影戏变现的局限性,让整部剧更有“大片范儿”。
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创新,在艺术上《花木兰》也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皮影人物的鲜亮色彩是皮影的特色之一,但该剧以黑白两色作为整部剧的基调,融合了中国的水墨效果,将中国的传统故事与传统的水墨画做了有机结合。
人物造型上,仅花木兰一角的皮影造型就有6个,女装、戎装、沐浴……其余还有花木兰父母、魏王、朝臣等等形象,造型繁多、体量巨大,也给设计制作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大考验。由于皮影的特殊性,在制作环节,每一个皮影的可动关节必须在电脑上先用软件将皮影进行处理,图形上依次分层后再进行打印,随后剪裁下来进行拼装。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耗时耗神的工作,每一个皮影细节都是经过再三的确认和比对,但即便如此,一个不小心,也会出现部分关节错装的现象。经过多次完善调整,最终一个个制作精美的皮影人物跃然在你眼前的屏幕上,就连魏兵和匈奴兵的造型都各个迥异,不尽相同。
音乐上,胡雪桦导演在创作初期便确定了《花木兰》一剧以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异域的音乐风格,带着遥远西域的风情,绕梁的余音让人回味无穷。而著名作曲家金复载老师的加盟给《花木兰》的音乐带来了更美好的听觉享受,同时深有儿童剧作曲经验的金复载老师也为《花木兰》的音乐增加了丰富性和趣味性。
主题上,《花木兰》一戏体现国之民对国家的责任,家之子对家庭和父母的热爱。在角色设定中,特别增加了白虎的一角,成为花木兰征战沙场的守护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象征着家乡的人对话木兰的保护,为本戏增添了传奇浪漫色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一首《木兰诗》伴着孩子清脆的朗读声,缓缓地投在了荧幕上,拉开了整场戏的序幕,也拉开了现代皮影戏的序幕。技术迭代日新月异,VR技术也开始在市场上普及。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必将成为一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让传统的艺术焕发新的魅力。
本文由上海木偶剧团原创,转载请注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