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个展日前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展,虽然此次展览是奈良美智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 ,但奈良笔下眼神叛逆、古怪可爱的小女孩形象早已被许多中国观众熟悉。小女孩形象常和“治愈”“可爱”联系在一起,然而,奈良美智并不只是想用卡通人物表达内心的孤独敏感,他的创作长期围绕着反战与反核等社会议题,并且紧贴时事,无论是日本3·11大地震还是当下新冠大流行,都是他创作的灵感与主题。
奈良美智从小就感到自己与战争贴得很近,并树立了鲜明的反战态度。他的故乡青森县靠近日本帝国陆军第8师团,所以他自幼在军事基地旁长大,儿时常在一座废弃的弹药库里玩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盟军将他家附近的陆军地盘改造成了三泽空军基地,该基地一直支持美国在越南的战争行动。
居住在美军基地附近让奈良美智少年时期可以收听到美国的广播节目,其中包括流行摇滚与民谣,鲍勃·迪伦、披头士,尼尔·扬等音乐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他说,“民权运动的抗议歌曲和反战运动的摇滚歌曲培养了我。”在生活场所附近看到军事行动,也让电视和报纸上的战争场面更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越战感觉不像是发生在遥远的土地上,因为美军是从日本的军事基地派出的。”
1988年,28岁的奈良美智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他在德国探索出了细腻敏感的画风,也遇到了后来被他称为恩师的画家彭克,彭克以对战后德国状况的反思而闻名,同时影响着奈良美智的还有整个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省。“9·11”事件后,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发动阿富汗战争,奈良美智受到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的邀请,两人共赴阿富汗战场。奈良美智认为,“身处遥远又安全的国度,说着反对战争似乎是没有什么说服力呢。也许什么都做不了,还是走吧!”他以摄影与绘画的形式记录了阿富汗人们的生活日常,这趟旅程也让他开始关注全球政治与殖民史等话题。
反战之外,反核也是奈良美智创作的重要主题。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福岛核泄漏是他创作的拐点,核泄漏事故地点离奈良的工作室仅70公里。灾难过后,他一度陷入创作瓶颈,质疑“灾难过后,谁还需要艺术?”。而他的画作在后继政治行动中产生了影响——举着“No Nukes”的小女孩图像,地震后频繁地出现在日本各地的反核游行中。奈良美智对此感到很高兴,认为比起高挂在美术馆,让作品在游行队伍中出现更有意义得多。
日本大地震后,奈良美智回到母校爱知县立艺术大学做驻地艺术家,“我完全不想画画。在大地震之后,我把重心放在了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上——不是以美术作家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人,我究竟能做什么?”自那时起,他每年参加在宫城县举办的与日本大地震相关的“荒吐摇滚音乐节”,也开始探索雕塑形式的创作,在2012年的个展“与你我有些相似”中,他首次挑战创作大型青铜雕塑。这是福岛核灾后奈良美智的首个展览,他希望使用更强壮的材料,同时用双手来创作,和土地产生关系。
2017-2019年,奈良美智创作了一系列“广告牌”绘画,仍然聚焦反战反核议题。在画作《和平女孩》中,女孩踩在希特勒的头颅上,脸上浮现邪恶可怕的表情,这幅画是奈良向和平提出的问题:用暴力推翻暴力是否可行?暴力是否有可能“正当”?他说,“站在二十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独裁者身上,为什么和平女孩的脸上看起来有一种恶意?你越去思考和平是如何形成的,它似乎就变得越复杂。”
奈良美智常在社交网络Twitter同粉丝互动。日前,他贴出了反战小女孩的画作,女孩生气地光脚站在草地上,背景板上写着大大的 “STOP THE BOMBS”,这幅画的灵感来自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表达了奈良美智支持和平的主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