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重设人机关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重设人机关系

机器将负责干脏活累活,人类做自己喜欢的事。

文|来咖智库

编译|豆豆

机器人已经被发明约60年了。最初,它们只是按指令干活的设备,在流水线上像机器一样工作。它们经常被关在动物园那样的笼子里,避免人们靠得太近,原因也一样,机器人很危险。如果挡住了挥舞中的机器人手臂,人类将很受伤。

此后,机器人已变得更灵活、便于移动,也更自动化。它们还变得更有合作性。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一家全球行业协会)统计,现在全世界工厂中有300万个机器人在工作。还有数百万个机器人在货舱移动货物、清洁房屋、修剪草坪,甚至帮助医生做手术。有一些也开始在地面或空中送货。

2022年,美国科学进展协会(AAAS)年会第二次在线上召开,而非在原计划的费城。会上,机器人专家在小组讨论宣称,自动化的步伐有可能加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疫情带来的社交变化看来会持续。全世界数百万人辞去工作的“大辞职”浪潮,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封锁创造了新的在家工作机会的结果。这些所谓的选择性工作的生活方式,供应链不畅,以及电子商务的繁荣,使货舱和很多其他公司难以雇到足够工人。

第二个原因是机器人正变得更好。以前,机器人仅仅是把货舱里的货品交给工人分拣,再由工人负责打包以供送货。现在它们正学会自己做分拣和打包。在工厂中,它们正从笼子里走出来,装上先进传感器,具备机器学习能力(一种人工智能),将与人类并肩作战。这样的机器人也将更多在医院等地方帮忙,并在老龄化社会中承担照看的职能。在疫情下,社会已经接受了卫生保健领域更具科技性的未来,包括通过医生远程问诊和手机APP健康监测的“远程医疗”。

然而,前面的路还很长。在制造业领域,汽车工厂在自动化方面领先。但据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Contextual Robotics Institute负责人Henrik Christensen在前述会议上指出,即便是在韩国最先进的工厂中,平均每10个工人大概也只配备了1个机器人。所谓厂房中没有人类的“熄灯”汽车制造仍是遥远的梦想。

即便如此,机器人的崛起使一些人害怕失去工作,质问自己将如何谋生。Christensen博士说:“这是个好问题。我每周都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他回答说,机器人承担的工作一般都很枯燥、重复性、艰苦,疫情后这样的工作更难找到人来做。在很多行业中,驱动自动化的并不是出于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而是难以雇到有血有肉的工人。实际上,机器人不仅不会消灭工作,反而会通过使企业更高效、进一步扩张来创造工作。就像Christensen博士指出的,在过去十年来,虽然美国工厂的机器人数量增加了,但制造业就业人数也在增长。

在卫生保健领域,也有类似的机器人损害工作的担忧。宾夕法尼亚大学Rehabilitation Robotics Lab的负责人Michelle Johnson在博茨瓦纳开展工作,设法利用机器人帮助人们从伤病中康复。她在会上说,这种担忧是杞人忧天,不要说非洲了,即便是在美国,“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医疗人员来做这些工作”。

Johnson博士尤其对帮助中风病人恢复特别感兴趣,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复杂理疗。但公共卫生健康领域资源有限,只能提供很有限的治疗。机器人在这方面很有帮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理疗师还好,因为它们可靠且不会疲倦。它们能够以一致的动作锻炼人的四肢,并对康复情况进行客观测量。Johnson博士说,一个专业治疗师在一个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能够同时照看大概6位原本需要一对一治疗的病人。

然而,以这样的方式与人类工作的机器人确实需要特别训练。在麻省理工负责Interactive Robotics Group的Julie Shah指出,改进之路将很长。多数机器人只能从事特别设定的任务,那些会移动的还需要使用传感器以避免撞到人。“机器人需要不仅把我们看作是应绕开的障碍”,Shah博士补充道:“它们要与我们协作,预测我们的需求。”

对于工厂实践的研究表明,多数成功的机器人应用,都是由与精通手头工作的现场专家并肩作战的工程师编程而来的。为了简化该流程,她和同事正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教会机器人如何工作。

虽然上述专家都相信机器人将拓展人类能力,还有一大问题是监管滞后于科技。Johnson博士指出,在疫情下,一些医疗人员担忧,即便是远程医疗的铺开都会影响保险理赔,更不用说机器人了。同时,自动送货车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穿越美国州界的测试车辆可能需要遵守与出发地完全不同的监管要求,Christensen博士认为这很“荒谬”。看来为了决定如何让机器和人类一起工作,机器人专家和监管者还要经历文山会海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重设人机关系

机器将负责干脏活累活,人类做自己喜欢的事。

文|来咖智库

编译|豆豆

机器人已经被发明约60年了。最初,它们只是按指令干活的设备,在流水线上像机器一样工作。它们经常被关在动物园那样的笼子里,避免人们靠得太近,原因也一样,机器人很危险。如果挡住了挥舞中的机器人手臂,人类将很受伤。

此后,机器人已变得更灵活、便于移动,也更自动化。它们还变得更有合作性。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一家全球行业协会)统计,现在全世界工厂中有300万个机器人在工作。还有数百万个机器人在货舱移动货物、清洁房屋、修剪草坪,甚至帮助医生做手术。有一些也开始在地面或空中送货。

2022年,美国科学进展协会(AAAS)年会第二次在线上召开,而非在原计划的费城。会上,机器人专家在小组讨论宣称,自动化的步伐有可能加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疫情带来的社交变化看来会持续。全世界数百万人辞去工作的“大辞职”浪潮,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封锁创造了新的在家工作机会的结果。这些所谓的选择性工作的生活方式,供应链不畅,以及电子商务的繁荣,使货舱和很多其他公司难以雇到足够工人。

第二个原因是机器人正变得更好。以前,机器人仅仅是把货舱里的货品交给工人分拣,再由工人负责打包以供送货。现在它们正学会自己做分拣和打包。在工厂中,它们正从笼子里走出来,装上先进传感器,具备机器学习能力(一种人工智能),将与人类并肩作战。这样的机器人也将更多在医院等地方帮忙,并在老龄化社会中承担照看的职能。在疫情下,社会已经接受了卫生保健领域更具科技性的未来,包括通过医生远程问诊和手机APP健康监测的“远程医疗”。

然而,前面的路还很长。在制造业领域,汽车工厂在自动化方面领先。但据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Contextual Robotics Institute负责人Henrik Christensen在前述会议上指出,即便是在韩国最先进的工厂中,平均每10个工人大概也只配备了1个机器人。所谓厂房中没有人类的“熄灯”汽车制造仍是遥远的梦想。

即便如此,机器人的崛起使一些人害怕失去工作,质问自己将如何谋生。Christensen博士说:“这是个好问题。我每周都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他回答说,机器人承担的工作一般都很枯燥、重复性、艰苦,疫情后这样的工作更难找到人来做。在很多行业中,驱动自动化的并不是出于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而是难以雇到有血有肉的工人。实际上,机器人不仅不会消灭工作,反而会通过使企业更高效、进一步扩张来创造工作。就像Christensen博士指出的,在过去十年来,虽然美国工厂的机器人数量增加了,但制造业就业人数也在增长。

在卫生保健领域,也有类似的机器人损害工作的担忧。宾夕法尼亚大学Rehabilitation Robotics Lab的负责人Michelle Johnson在博茨瓦纳开展工作,设法利用机器人帮助人们从伤病中康复。她在会上说,这种担忧是杞人忧天,不要说非洲了,即便是在美国,“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医疗人员来做这些工作”。

Johnson博士尤其对帮助中风病人恢复特别感兴趣,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复杂理疗。但公共卫生健康领域资源有限,只能提供很有限的治疗。机器人在这方面很有帮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理疗师还好,因为它们可靠且不会疲倦。它们能够以一致的动作锻炼人的四肢,并对康复情况进行客观测量。Johnson博士说,一个专业治疗师在一个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能够同时照看大概6位原本需要一对一治疗的病人。

然而,以这样的方式与人类工作的机器人确实需要特别训练。在麻省理工负责Interactive Robotics Group的Julie Shah指出,改进之路将很长。多数机器人只能从事特别设定的任务,那些会移动的还需要使用传感器以避免撞到人。“机器人需要不仅把我们看作是应绕开的障碍”,Shah博士补充道:“它们要与我们协作,预测我们的需求。”

对于工厂实践的研究表明,多数成功的机器人应用,都是由与精通手头工作的现场专家并肩作战的工程师编程而来的。为了简化该流程,她和同事正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教会机器人如何工作。

虽然上述专家都相信机器人将拓展人类能力,还有一大问题是监管滞后于科技。Johnson博士指出,在疫情下,一些医疗人员担忧,即便是远程医疗的铺开都会影响保险理赔,更不用说机器人了。同时,自动送货车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穿越美国州界的测试车辆可能需要遵守与出发地完全不同的监管要求,Christensen博士认为这很“荒谬”。看来为了决定如何让机器和人类一起工作,机器人专家和监管者还要经历文山会海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