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给幻想找一个依据:从《柳林风声》注释本谈童话读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给幻想找一个依据:从《柳林风声》注释本谈童话读法

《柳林风声》最初是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给儿子的睡前故事,首次出版于1908年,在一个多世纪以后,我们仍能从这些动物形象和故事中依稀看到当时英国的丰富社会图景。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插图(图片来源:浦睿文化)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在翻译夏尔·贝洛童话时发现,所有摇篮故事都是精心乔装的政治寓言,动物是被压抑的性欲,是人性中的野兽,童话可以揭示人试图将自己区别于动物的那些谎言,这提示了我们童话在疗愈、教育之外的作用。 

经典童话《柳林风声》最初是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给儿子的睡前故事,首次出版于1908年。故事主体是这样的:春日里,忙完家中大扫除正四处闲逛的鼹鼠碰上了在河上漂流见多识广的河鼠,河鼠又将鼹鼠介绍给更多的朋友,包括有钱的蟾蜍、厌恶社交的獾还有像贵族一般的水獭,他们交谈玩耍一同大餐,也因蟾蜍惹出的祸而团结在一起。《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日前出版,也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童话作品可供解读的广阔空间。

《柳林风声》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著 [美]安妮·高杰 著 康华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
注释作者安妮·高杰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分校哈里·兰莎姆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结合了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传记、格雷厄姆的信件,还有彼得·亨特的童话研究著作《柳林风声:破碎的桃花源》、汉弗莱·卡彭特《秘密花园: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插画等资料。

象征性:暴发户蟾蜍和穷忙族兔子

《柳林风声》中的角色都是拟人化的:鼹鼠会进行大扫除,河鼠会作诗消遣度日,蟾蜍有豪华的府邸,注释也展现了鼹鼠、河鼠、蟾蜍、獾还有水獭各自不同的属性,从他们的谈吐、行为中读者也可推断其最有可能代表的现实人群。

春日里大扫除的鼹鼠是伦敦平民,因为他没有仆人也没有妻子能帮忙,好像被烟尘和工作困在城市里的维多利亚晚期的伦敦人。鼹鼠曾向好友河鼠展示自己的小窝,被精心布置过,但主要由便宜货和折扣品构成。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鼹园与其他动物府邸的差距,甚至用爪子捂住鼻子哭了,懊悔自己为什么要把朋友带回家。

注释认为,鼹鼠仿佛作者格雷厄姆本人渴望逃脱英格兰银行秘书一职的现实。见多识广的河鼠向鼹鼠讲起自己的冒险经历,夜间与水獭一起钓鱼,和獾一起去野地远足,这一渴望荒野的形象里也有格雷厄姆本人的影子,他被形容为“伦敦人行道上的巨大的圣伯纳德犬或纽芬兰犬,渴望被带往荒野,好摆脱狗链随意闲逛”。

拉克姆画的传递午餐篮,1940年

蟾蜍先生是喜新厌旧的暴发户的形象,河滨动物都清楚蟾府是周边民居中最豪华的,但都避免在蟾蜍面前提及。蟾蜍性格中有明显的缺陷:容易被新鲜事物调动兴趣,迷恋什么东西都不会长久。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蟾蜍开始邀约河鼠和鼹鼠在吉卜赛大篷车上同游,后来因为大篷车被汽车摧毁,又对汽车产生了兴趣,忘记了自己对大篷车发出的咏叹调,一大早就乘火车去城里,订购了一辆“超级大超级贵”的汽车。后来,汽车狂热让他陷入了牢狱之灾。

一方面,蟾蜍的形象来自某一位真实存在的精神饱满、派头十足、喋喋不休的暴发户,通过讽刺同时代的富人,格雷厄姆得以纾解些许挫折感; 另一方面,蟾蜍的唯美主义又与奥斯卡·王尔德有些关系,而蟾蜍在狱中的悲叹与王尔德《自深深处》的开篇信件非常相似——据推测,作者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向王尔德致敬。

佩恩画的船妇,1927年

獾先生厌恶社交,看到人多就往后退,这体现了他集地位崇高、举止粗俗、脾气暴躁、羞羞答答与好心肠为一体——与这样一位獾先生见过面的孩子们,此后会对人性和英国社交历史产生深刻的认识。它也体现了作者的大部分性格,成为一位古老的乡村庄园主,是格雷厄姆理想生活的象征。

水獭对所有阶级有着从容熟悉的态度,可能是众动物中最接近贵族的。至于兔子,则完全是一副傻模样,鼹鼠开场就叫它们“洋葱酱”,因为洋葱酱是烤兔子的配料,后文还提到兔子是无休止忙碌的动物,如同人类中的“穷忙”一族,忙于繁殖和应付家庭生活,无暇沉思片刻。注释指出,《小熊维尼》里也延续了傻瓜兔的主题——除了傻瓜兔,还有其他证据表明《柳林风声》的痕迹贯穿在《小熊维尼》中。

时代感:行走和恋车,回归与吃饭 

在格雷厄姆创作《柳林风声》时,铁路已经延伸到英国的所有乡村地区,工业文明对乡村田园造成了巨大冲击。鼹鼠与河鼠的步行,衬托出了步行在火车和汽车时代的重要性。格雷厄姆曾在早期作品里写道,时空可以湮灭,但人们的步伐是测量距离的真正的标准。事实上,那些河鼠游荡的地方——田野、牧场、麦田——格雷厄姆都爱去,麦浪、天空都像有人格一般:“麦浪翻滚,沙沙沙,沙沙沙,安静地摇荡,轻轻地诉说。河鼠喜欢常到这里逛逛,穿过大片茁壮笔挺的麦秆。头顶上方就是麦秆撑起的金灿灿的天空,这天空一直在舞动,闪着光亮,柔声细语着。”而河流同样是拟人化的,河流在鼹鼠眼中是“浑身光滑、扭来扭曲的大家伙,追逐嬉笑,抓来抓去,逮住什么就咯咯咯,松开时又哈哈哈”。在书信中,格雷厄姆也曾透露,自己渴望不受家庭或职业责任的束缚前去旅行。

蟾蜍的大篷车被汽车撞毁,他却转眼就去订购了“超级大超级贵”的汽车,这被解读为工业化进程战胜了乡村传统主义。不像蟾蜍,其他河畔居民对汽车是保有警惕态度的,鼹鼠从没有见过汽车,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他将神秘的汽车称为“东西”(Thing),仿佛汽车是哥特文学里的怪物,对汽车疯狂迷恋的蟾蜍在其他居民看来也快变成一个怪物(Object)。他抵抗汽车的发动声就像奥德修斯抵抗塞壬的歌声,奥德修斯用绳子将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蟾蜍则紧紧地抓住桌子腿。鼹鼠、河鼠和獾都在蟾府看守蟾蜍,像帮助蟾蜍戒瘾一样矫正不良癖性。

而蟾蜍先生后来的冒险——从蟾府中逃脱、城中偷车入狱以及乔装成洗衣妇越狱——如同“18世纪流浪汉小说”的进展(流浪汉小说指以骗子或惹是生非者等人的冒险生涯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蟾蜍也被称为“标准民间故事中的亲切骗子”。注释提醒人们,在《柳林风声》创作期间,一系列汽车悬疑小说人气激增,小说中的飞车海盗穿着从头包到脚的皮衣、戴着护目镜,与蟾蜍的打扮差不多(蟾蜍“戴着防风镜、鸭舌帽,穿着长筒靴和超大号大衣”)。与作者同时代的作家吉卜林也对驾车出行十分狂热。

佩恩所画的蟾蜍先生的出逃,1927年

童话《柳林风声》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做是主角鼹鼠的成长小说,鼹鼠钻出自己的洞穴、与河鼠同游的故事是一段为“加入更令人向往的社会”的旅程。一路上他学会了划船、钓鱼,在与河鼠同住、和其他河堤居民加深友谊之后,鼹鼠突然被思乡的感觉击中——这种顿悟仿佛来自仙境的呼唤,他用鼻子四处嗅闻感应到了这种召唤(故事中写道,人类已经丧失了这种身体的微妙感受,只能用闻来形容),“家!那抚慰心灵的呼唤,空气中飘送的轻柔触摸,还有看不见的小手朝着一个方向又拉又扯,无不传递着家的信息。”最后,鼹鼠还是回到了自己简陋的出生地,这代表着一种典型的家庭与经验循环的模式,即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道路,并在老地方达到和谐。

鼹鼠领着河鼠回到简陋的鼹园,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好好请河鼠吃一顿,可是他的家中只有罐头和香肠,没有面包和黄油,这令他悲伤地呻吟,还是笑嘻嘻的河鼠安慰了他。《柳林风声》重要的时刻主角们总在吃饭,烹饪是所有家庭里的重要主题——鼹鼠与河鼠第一次见面时,一起愉快地享用郊游野餐,长长的食物清单像是一种文学戏仿;在暴风雪艰难行路后,两个小伙伴在獾家受到了热情款待,厨房和饭菜代表着他们已经经受了考验,一切都稳定下来,獾的厨房桌子像是牛津与剑桥大学餐厅里的桌子,在《哈利·波特》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餐厅范例;就连蟾蜍入狱之后幻想的,也是蟾府里餐桌摆放妥当的叮当声。

人们往往要求或期待儿童文学能够远离性和暴力,而在性和暴力被移除之后,剩下来的似乎就只有食物了,幻想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被食物“打断”,吃饭的场景足够丰富,这“打断”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情节本身。

本文插图均来自《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经浦睿文化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给幻想找一个依据:从《柳林风声》注释本谈童话读法

《柳林风声》最初是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给儿子的睡前故事,首次出版于1908年,在一个多世纪以后,我们仍能从这些动物形象和故事中依稀看到当时英国的丰富社会图景。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插图(图片来源:浦睿文化)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在翻译夏尔·贝洛童话时发现,所有摇篮故事都是精心乔装的政治寓言,动物是被压抑的性欲,是人性中的野兽,童话可以揭示人试图将自己区别于动物的那些谎言,这提示了我们童话在疗愈、教育之外的作用。 

经典童话《柳林风声》最初是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给儿子的睡前故事,首次出版于1908年。故事主体是这样的:春日里,忙完家中大扫除正四处闲逛的鼹鼠碰上了在河上漂流见多识广的河鼠,河鼠又将鼹鼠介绍给更多的朋友,包括有钱的蟾蜍、厌恶社交的獾还有像贵族一般的水獭,他们交谈玩耍一同大餐,也因蟾蜍惹出的祸而团结在一起。《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日前出版,也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童话作品可供解读的广阔空间。

《柳林风声》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著 [美]安妮·高杰 著 康华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
注释作者安妮·高杰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分校哈里·兰莎姆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结合了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传记、格雷厄姆的信件,还有彼得·亨特的童话研究著作《柳林风声:破碎的桃花源》、汉弗莱·卡彭特《秘密花园: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插画等资料。

象征性:暴发户蟾蜍和穷忙族兔子

《柳林风声》中的角色都是拟人化的:鼹鼠会进行大扫除,河鼠会作诗消遣度日,蟾蜍有豪华的府邸,注释也展现了鼹鼠、河鼠、蟾蜍、獾还有水獭各自不同的属性,从他们的谈吐、行为中读者也可推断其最有可能代表的现实人群。

春日里大扫除的鼹鼠是伦敦平民,因为他没有仆人也没有妻子能帮忙,好像被烟尘和工作困在城市里的维多利亚晚期的伦敦人。鼹鼠曾向好友河鼠展示自己的小窝,被精心布置过,但主要由便宜货和折扣品构成。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鼹园与其他动物府邸的差距,甚至用爪子捂住鼻子哭了,懊悔自己为什么要把朋友带回家。

注释认为,鼹鼠仿佛作者格雷厄姆本人渴望逃脱英格兰银行秘书一职的现实。见多识广的河鼠向鼹鼠讲起自己的冒险经历,夜间与水獭一起钓鱼,和獾一起去野地远足,这一渴望荒野的形象里也有格雷厄姆本人的影子,他被形容为“伦敦人行道上的巨大的圣伯纳德犬或纽芬兰犬,渴望被带往荒野,好摆脱狗链随意闲逛”。

拉克姆画的传递午餐篮,1940年

蟾蜍先生是喜新厌旧的暴发户的形象,河滨动物都清楚蟾府是周边民居中最豪华的,但都避免在蟾蜍面前提及。蟾蜍性格中有明显的缺陷:容易被新鲜事物调动兴趣,迷恋什么东西都不会长久。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蟾蜍开始邀约河鼠和鼹鼠在吉卜赛大篷车上同游,后来因为大篷车被汽车摧毁,又对汽车产生了兴趣,忘记了自己对大篷车发出的咏叹调,一大早就乘火车去城里,订购了一辆“超级大超级贵”的汽车。后来,汽车狂热让他陷入了牢狱之灾。

一方面,蟾蜍的形象来自某一位真实存在的精神饱满、派头十足、喋喋不休的暴发户,通过讽刺同时代的富人,格雷厄姆得以纾解些许挫折感; 另一方面,蟾蜍的唯美主义又与奥斯卡·王尔德有些关系,而蟾蜍在狱中的悲叹与王尔德《自深深处》的开篇信件非常相似——据推测,作者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向王尔德致敬。

佩恩画的船妇,1927年

獾先生厌恶社交,看到人多就往后退,这体现了他集地位崇高、举止粗俗、脾气暴躁、羞羞答答与好心肠为一体——与这样一位獾先生见过面的孩子们,此后会对人性和英国社交历史产生深刻的认识。它也体现了作者的大部分性格,成为一位古老的乡村庄园主,是格雷厄姆理想生活的象征。

水獭对所有阶级有着从容熟悉的态度,可能是众动物中最接近贵族的。至于兔子,则完全是一副傻模样,鼹鼠开场就叫它们“洋葱酱”,因为洋葱酱是烤兔子的配料,后文还提到兔子是无休止忙碌的动物,如同人类中的“穷忙”一族,忙于繁殖和应付家庭生活,无暇沉思片刻。注释指出,《小熊维尼》里也延续了傻瓜兔的主题——除了傻瓜兔,还有其他证据表明《柳林风声》的痕迹贯穿在《小熊维尼》中。

时代感:行走和恋车,回归与吃饭 

在格雷厄姆创作《柳林风声》时,铁路已经延伸到英国的所有乡村地区,工业文明对乡村田园造成了巨大冲击。鼹鼠与河鼠的步行,衬托出了步行在火车和汽车时代的重要性。格雷厄姆曾在早期作品里写道,时空可以湮灭,但人们的步伐是测量距离的真正的标准。事实上,那些河鼠游荡的地方——田野、牧场、麦田——格雷厄姆都爱去,麦浪、天空都像有人格一般:“麦浪翻滚,沙沙沙,沙沙沙,安静地摇荡,轻轻地诉说。河鼠喜欢常到这里逛逛,穿过大片茁壮笔挺的麦秆。头顶上方就是麦秆撑起的金灿灿的天空,这天空一直在舞动,闪着光亮,柔声细语着。”而河流同样是拟人化的,河流在鼹鼠眼中是“浑身光滑、扭来扭曲的大家伙,追逐嬉笑,抓来抓去,逮住什么就咯咯咯,松开时又哈哈哈”。在书信中,格雷厄姆也曾透露,自己渴望不受家庭或职业责任的束缚前去旅行。

蟾蜍的大篷车被汽车撞毁,他却转眼就去订购了“超级大超级贵”的汽车,这被解读为工业化进程战胜了乡村传统主义。不像蟾蜍,其他河畔居民对汽车是保有警惕态度的,鼹鼠从没有见过汽车,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他将神秘的汽车称为“东西”(Thing),仿佛汽车是哥特文学里的怪物,对汽车疯狂迷恋的蟾蜍在其他居民看来也快变成一个怪物(Object)。他抵抗汽车的发动声就像奥德修斯抵抗塞壬的歌声,奥德修斯用绳子将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蟾蜍则紧紧地抓住桌子腿。鼹鼠、河鼠和獾都在蟾府看守蟾蜍,像帮助蟾蜍戒瘾一样矫正不良癖性。

而蟾蜍先生后来的冒险——从蟾府中逃脱、城中偷车入狱以及乔装成洗衣妇越狱——如同“18世纪流浪汉小说”的进展(流浪汉小说指以骗子或惹是生非者等人的冒险生涯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蟾蜍也被称为“标准民间故事中的亲切骗子”。注释提醒人们,在《柳林风声》创作期间,一系列汽车悬疑小说人气激增,小说中的飞车海盗穿着从头包到脚的皮衣、戴着护目镜,与蟾蜍的打扮差不多(蟾蜍“戴着防风镜、鸭舌帽,穿着长筒靴和超大号大衣”)。与作者同时代的作家吉卜林也对驾车出行十分狂热。

佩恩所画的蟾蜍先生的出逃,1927年

童话《柳林风声》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做是主角鼹鼠的成长小说,鼹鼠钻出自己的洞穴、与河鼠同游的故事是一段为“加入更令人向往的社会”的旅程。一路上他学会了划船、钓鱼,在与河鼠同住、和其他河堤居民加深友谊之后,鼹鼠突然被思乡的感觉击中——这种顿悟仿佛来自仙境的呼唤,他用鼻子四处嗅闻感应到了这种召唤(故事中写道,人类已经丧失了这种身体的微妙感受,只能用闻来形容),“家!那抚慰心灵的呼唤,空气中飘送的轻柔触摸,还有看不见的小手朝着一个方向又拉又扯,无不传递着家的信息。”最后,鼹鼠还是回到了自己简陋的出生地,这代表着一种典型的家庭与经验循环的模式,即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道路,并在老地方达到和谐。

鼹鼠领着河鼠回到简陋的鼹园,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好好请河鼠吃一顿,可是他的家中只有罐头和香肠,没有面包和黄油,这令他悲伤地呻吟,还是笑嘻嘻的河鼠安慰了他。《柳林风声》重要的时刻主角们总在吃饭,烹饪是所有家庭里的重要主题——鼹鼠与河鼠第一次见面时,一起愉快地享用郊游野餐,长长的食物清单像是一种文学戏仿;在暴风雪艰难行路后,两个小伙伴在獾家受到了热情款待,厨房和饭菜代表着他们已经经受了考验,一切都稳定下来,獾的厨房桌子像是牛津与剑桥大学餐厅里的桌子,在《哈利·波特》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餐厅范例;就连蟾蜍入狱之后幻想的,也是蟾府里餐桌摆放妥当的叮当声。

人们往往要求或期待儿童文学能够远离性和暴力,而在性和暴力被移除之后,剩下来的似乎就只有食物了,幻想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被食物“打断”,吃饭的场景足够丰富,这“打断”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情节本身。

本文插图均来自《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经浦睿文化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