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霸榜多家投诉平台,恒企教育背后的“罗生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霸榜多家投诉平台,恒企教育背后的“罗生门”

近日,恒企教育霸榜相关维权平台,多条投诉直指“培训贷”、退费难等问题。

文 | 蓝鲸教育 祁青

近来,“两会”中关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提案频出。

反观各大投诉平台上,随着3.15的临近,成人培训机构再度成为维权投诉重灾区。其中,更是不乏上市公司、行业老兵。

近日,恒企教育霸榜相关维权平台,多条投诉直指“培训贷”、退费难等问题。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案例,恒企教育似乎对这种投诉维权已是见怪不怪。

霸榜多家投诉平台,恒企教育背后那些坑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在黑猫315消费投诉排行榜教育培训领域黑榜中,恒企教育位列周榜第四,而这首先表现在恒企教育居高不下的投诉量。

据统计,仅3月过去的一周,黑猫投诉平台便收录了31条关于恒企教育的维权投诉;近30天内累计投诉量达到102起,其中维权完成的仅一起。

而将时间拉至年初,2022年1月1日起至今,黑猫投诉平台共收录关于恒企教育的维权投诉148起,共有6起显示“已完成”,但其中有4起显示“距离商家最新回复已经30个自然日,期间用户未做进一步操作,系统已自动变更为‘已完成’状态。”只有两起投诉显示“用户确认完成”,但评价栏均为一星和两星(五星满分)。

在近期的投诉中,“缴费后未得到服务”成为许多学员维权的焦点。

3月7日,有学员匿名投诉“2019年报考了恒企网校,学费3万多元,2021年9月份,通知原来报考的学校,不能再继续报考了。让我选择退费还是转校,我选择了退费。他们也同意给我退费。让我提交身份证银行卡,都提交了,但是却迟迟不退。”

无独有偶,同日,另一位学员投诉称“经朋友介绍,加了恒企教育的招生老师微信,2021年3月29日交了专本套读的费用,总共13669元,发现我的大专一直都没有给我入学,而且报的学校和招生商量的都不是一所学校,现我要求退费,各种理由。要不就是不回复,希望平台帮我解决一下。”

除此之外,也有学员反映交钱报名自考项目后,恒企教育表示“后期可调整为成人高考”,但后续却以“招生简章未出”、“协议签订不明”等等拒绝退款或要求学员“补偿学费”。

比起上述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恒企教育涉及“培训贷”。仅黑猫投诉平台,近日便有多位学员投诉恒企教育推荐学员贷款缴费的问题。

3月4日,有学员发布投诉称,自己共缴纳了7880元的总学费报名恒企教育自考课程,其中支付首付788元,剩下的7092元为贷款支付,贷款18个月,每月还贷394元,目前还剩下7个月的贷款没还。海南的自考计划课程已出现调整,恒企教育却还是按照旧的课程上课,教学系统又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耽误了很多备考时间。班主任服务态度差。一点协商的余地都没有。合约里表示可以协商解除协议的,却表示不是重大事故不能退款,提前终止协议也不行。”

另有一位2020年5月23日报名的学员投诉,自己报名了专连本自考,报名老师让其交付200首付费用,后面的学费贷款支付,并通过度小满平台为其贷款8180元。期间学员听过的课并不多,并指出其实操课并不精细,相关人员让其去听特训营的课程,听了就认定学员报了更贵的班。“我现在想退款,找招生的那个人,他说他已经离职了不要找他,找班主任,班主任说不给退,退不了,现在联系他们都没人理我。”

从众多投诉中,可以发现,在恒企教育为学员提供贷款的平台度小满金融、百度有钱花网贷等平台,而搜索这两家平台,与之相关的投诉、维权甚至起诉层出不穷,但并未查到相关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过相关处罚的信息。

除了黑猫投诉,其他平台上,恒企教育的口碑也并不乐观。日前,电诉宝公布了“恒企教育”2021年电诉宝消费评级数据、年度投诉数据及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恒企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旗下“恒企教育”共获10次消费评级,10次均获“不予评级”,2021 年整体消费评级为“不予评级”。

据电诉宝大数据库显示,“恒企教育”涉嫌存在退款问题、霸王条款的问题。用户投诉“恒企教育”的消费金额主要在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1000-5000元区间,占比分别为50%、25%、25%。

而在此前,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包括恒企网校在内的多款APP遭工信部通报。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天眼查信息显示,恒企教育在近年来因虚假宣传等原因多次被罚:2017年6月19日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列入原因为“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2019年5月24日,因欺诈宣传招生行为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020年5月7日,因在网页宣传广告中,使用“免考英语/数学”“部分班型,报名成功即签就业协议”等虚假广告内容,恒企教育再次受到行政处罚。

腾笼换鸟入主开元,三年累亏18亿

除了投诉不断、口碑触底,恒企教育自身发展似乎也不太顺利。

恒企教育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开设财经类职业教育、设计类职业教育、IT类职业教育、学历辅导、职业资格培训、公共培训等多个教育课程,截至2021年,已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150多个城市开立了近400家网点。

近年来,恒企教育最引人关注的,是其从一家子公司一跃入主上市公司开元教育。2016年8月,开元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12亿元向江勇等人购得100%恒企教育股权,其中现金支付4.8亿元,剩余7.2亿元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总计发行4924.76万股。

同时向江勇等4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4.7亿元,用于支付本次重组现金对价及中介机构费用。根据当时开元股份与江勇等签订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之业绩补偿协议》,江勇等不得以任何方式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

但自从2017年3月相关职教业务被收入囊中后,原实控人罗建文及其子罗旭东、罗华东便开始陆续减持。2017年5月10日,江勇与罗建文达成协议,罗建文定向减持1125万股给江勇。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江勇直接持股比例达9.72%,成为第四大股东。

2019年3月13日,开元股份公告称,以双主营业务过于割裂为由,拟出售制造业全资子公司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100%股权。开元股份原实控人罗建文支付现金2.71亿元受让开元有限100%股权。

2020年4月13日,开元股份拟向江勇、赵君、江胜、南京瑞森投资非公开发行8116.39万股。本次定增后,江勇、江胜、赵君和中大瑞泽合计持股比例为27.92%。本次发行完成后,江勇则成为了公司的实控人。

从收购职教业务,到原股东接连减持;再到剥离原有仪器业务,最终定增使得实控人发生变更,开元股份这波眼花缭乱的操作引来“曲线借壳”的质疑,更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

不断的质疑下,据相关媒体不完全估算,近年来,罗建文家族套现约为20亿元,而这一金额,已经大幅超过开元教育目前的市值。恒企教育也如愿借壳上市。

从业绩上看,恒企教育尽管贡献了开元教育近半数的营收,但自2019年起便处于连续亏损。2019-2021年,公司扣非净亏损分别为6.06亿元、7.64亿元、4.06亿元,三年累亏17.76亿元。

连年亏损下,恒企教育现金承压,这或许也是退费难的原因。2021前三季度,开元教育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4117.23万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7742.31万元。

2022年初,开元教育发布公告称,拟向银行申请不超过9000万元综合授信敞口,以满足公司日常经营需要,补充公司营运资金,但目前仍未有相关进展披露。

成人培训“培训贷”骗局频出,学员如何“破局”维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人教育便常与“培训贷”密切挂钩。日前,蓝鲸教育发现,“培训贷”似乎已成为成人教培机构通行的做法。

成人培训“培训贷”骗局频出,学员如何“破局”维权?

有教育行业高级分析师曾表示, 在交易中,培训机构有诱导消费者的行为,或违反《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中“金融营销宣传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使用偷换概念、隐去假设等不当营销宣传手段”的规定;以及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的相关规定。

其指出,根据《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通过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

此类事件涉及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应由金融监管部门与教育监管部门共同监管。培训机构收取费用跨度超3个月,应由教育部门监管处理,但培训机构接受金融机构委托,金融机构在合作方的审核和流程把控上不力,也有责任。

培训贷涉及资金方与场景方,需要分别进行规范资金方角度,需要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营销宣传内控制度并加强对业务合作方的行为监督,金融监管可据此开出罚单;场景方角度,亦需审查场景方基本资质,例如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具有基本的办学许可证,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应由教育部门取缔。

另有律师对媒体明确,根据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且需要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流于形式,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的贷款目的、还款能力等进行审查,虚增客户偿债能力,诱导没有偿债能力的客户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另外在与其他机构合作时,没有对合作机构进行合规和风控的审查、没有要求合作机构向用户明示相关贷款合同等这些行为都存在失职,此类消费金融公司不符合审慎管理的相关要求。

在多数“培训贷”案件中,消费金融公司在未严格审查资质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属于违规发放,是否违法还需就其主观是否存在与公司恶意串通骗取手续费、培训费的故意进行判断。违规发放培训贷款,一般会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情节严重的,或可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维权学员保留与培训机构签署的培训合同及相关沟通记录;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投诉;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法院起诉或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霸榜多家投诉平台,恒企教育背后的“罗生门”

近日,恒企教育霸榜相关维权平台,多条投诉直指“培训贷”、退费难等问题。

文 | 蓝鲸教育 祁青

近来,“两会”中关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提案频出。

反观各大投诉平台上,随着3.15的临近,成人培训机构再度成为维权投诉重灾区。其中,更是不乏上市公司、行业老兵。

近日,恒企教育霸榜相关维权平台,多条投诉直指“培训贷”、退费难等问题。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案例,恒企教育似乎对这种投诉维权已是见怪不怪。

霸榜多家投诉平台,恒企教育背后那些坑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在黑猫315消费投诉排行榜教育培训领域黑榜中,恒企教育位列周榜第四,而这首先表现在恒企教育居高不下的投诉量。

据统计,仅3月过去的一周,黑猫投诉平台便收录了31条关于恒企教育的维权投诉;近30天内累计投诉量达到102起,其中维权完成的仅一起。

而将时间拉至年初,2022年1月1日起至今,黑猫投诉平台共收录关于恒企教育的维权投诉148起,共有6起显示“已完成”,但其中有4起显示“距离商家最新回复已经30个自然日,期间用户未做进一步操作,系统已自动变更为‘已完成’状态。”只有两起投诉显示“用户确认完成”,但评价栏均为一星和两星(五星满分)。

在近期的投诉中,“缴费后未得到服务”成为许多学员维权的焦点。

3月7日,有学员匿名投诉“2019年报考了恒企网校,学费3万多元,2021年9月份,通知原来报考的学校,不能再继续报考了。让我选择退费还是转校,我选择了退费。他们也同意给我退费。让我提交身份证银行卡,都提交了,但是却迟迟不退。”

无独有偶,同日,另一位学员投诉称“经朋友介绍,加了恒企教育的招生老师微信,2021年3月29日交了专本套读的费用,总共13669元,发现我的大专一直都没有给我入学,而且报的学校和招生商量的都不是一所学校,现我要求退费,各种理由。要不就是不回复,希望平台帮我解决一下。”

除此之外,也有学员反映交钱报名自考项目后,恒企教育表示“后期可调整为成人高考”,但后续却以“招生简章未出”、“协议签订不明”等等拒绝退款或要求学员“补偿学费”。

比起上述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恒企教育涉及“培训贷”。仅黑猫投诉平台,近日便有多位学员投诉恒企教育推荐学员贷款缴费的问题。

3月4日,有学员发布投诉称,自己共缴纳了7880元的总学费报名恒企教育自考课程,其中支付首付788元,剩下的7092元为贷款支付,贷款18个月,每月还贷394元,目前还剩下7个月的贷款没还。海南的自考计划课程已出现调整,恒企教育却还是按照旧的课程上课,教学系统又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耽误了很多备考时间。班主任服务态度差。一点协商的余地都没有。合约里表示可以协商解除协议的,却表示不是重大事故不能退款,提前终止协议也不行。”

另有一位2020年5月23日报名的学员投诉,自己报名了专连本自考,报名老师让其交付200首付费用,后面的学费贷款支付,并通过度小满平台为其贷款8180元。期间学员听过的课并不多,并指出其实操课并不精细,相关人员让其去听特训营的课程,听了就认定学员报了更贵的班。“我现在想退款,找招生的那个人,他说他已经离职了不要找他,找班主任,班主任说不给退,退不了,现在联系他们都没人理我。”

从众多投诉中,可以发现,在恒企教育为学员提供贷款的平台度小满金融、百度有钱花网贷等平台,而搜索这两家平台,与之相关的投诉、维权甚至起诉层出不穷,但并未查到相关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过相关处罚的信息。

除了黑猫投诉,其他平台上,恒企教育的口碑也并不乐观。日前,电诉宝公布了“恒企教育”2021年电诉宝消费评级数据、年度投诉数据及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恒企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旗下“恒企教育”共获10次消费评级,10次均获“不予评级”,2021 年整体消费评级为“不予评级”。

据电诉宝大数据库显示,“恒企教育”涉嫌存在退款问题、霸王条款的问题。用户投诉“恒企教育”的消费金额主要在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1000-5000元区间,占比分别为50%、25%、25%。

而在此前,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包括恒企网校在内的多款APP遭工信部通报。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天眼查信息显示,恒企教育在近年来因虚假宣传等原因多次被罚:2017年6月19日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列入原因为“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2019年5月24日,因欺诈宣传招生行为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020年5月7日,因在网页宣传广告中,使用“免考英语/数学”“部分班型,报名成功即签就业协议”等虚假广告内容,恒企教育再次受到行政处罚。

腾笼换鸟入主开元,三年累亏18亿

除了投诉不断、口碑触底,恒企教育自身发展似乎也不太顺利。

恒企教育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开设财经类职业教育、设计类职业教育、IT类职业教育、学历辅导、职业资格培训、公共培训等多个教育课程,截至2021年,已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150多个城市开立了近400家网点。

近年来,恒企教育最引人关注的,是其从一家子公司一跃入主上市公司开元教育。2016年8月,开元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12亿元向江勇等人购得100%恒企教育股权,其中现金支付4.8亿元,剩余7.2亿元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总计发行4924.76万股。

同时向江勇等4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4.7亿元,用于支付本次重组现金对价及中介机构费用。根据当时开元股份与江勇等签订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之业绩补偿协议》,江勇等不得以任何方式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

但自从2017年3月相关职教业务被收入囊中后,原实控人罗建文及其子罗旭东、罗华东便开始陆续减持。2017年5月10日,江勇与罗建文达成协议,罗建文定向减持1125万股给江勇。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江勇直接持股比例达9.72%,成为第四大股东。

2019年3月13日,开元股份公告称,以双主营业务过于割裂为由,拟出售制造业全资子公司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100%股权。开元股份原实控人罗建文支付现金2.71亿元受让开元有限100%股权。

2020年4月13日,开元股份拟向江勇、赵君、江胜、南京瑞森投资非公开发行8116.39万股。本次定增后,江勇、江胜、赵君和中大瑞泽合计持股比例为27.92%。本次发行完成后,江勇则成为了公司的实控人。

从收购职教业务,到原股东接连减持;再到剥离原有仪器业务,最终定增使得实控人发生变更,开元股份这波眼花缭乱的操作引来“曲线借壳”的质疑,更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

不断的质疑下,据相关媒体不完全估算,近年来,罗建文家族套现约为20亿元,而这一金额,已经大幅超过开元教育目前的市值。恒企教育也如愿借壳上市。

从业绩上看,恒企教育尽管贡献了开元教育近半数的营收,但自2019年起便处于连续亏损。2019-2021年,公司扣非净亏损分别为6.06亿元、7.64亿元、4.06亿元,三年累亏17.76亿元。

连年亏损下,恒企教育现金承压,这或许也是退费难的原因。2021前三季度,开元教育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4117.23万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7742.31万元。

2022年初,开元教育发布公告称,拟向银行申请不超过9000万元综合授信敞口,以满足公司日常经营需要,补充公司营运资金,但目前仍未有相关进展披露。

成人培训“培训贷”骗局频出,学员如何“破局”维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人教育便常与“培训贷”密切挂钩。日前,蓝鲸教育发现,“培训贷”似乎已成为成人教培机构通行的做法。

成人培训“培训贷”骗局频出,学员如何“破局”维权?

有教育行业高级分析师曾表示, 在交易中,培训机构有诱导消费者的行为,或违反《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中“金融营销宣传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使用偷换概念、隐去假设等不当营销宣传手段”的规定;以及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的相关规定。

其指出,根据《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通过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

此类事件涉及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应由金融监管部门与教育监管部门共同监管。培训机构收取费用跨度超3个月,应由教育部门监管处理,但培训机构接受金融机构委托,金融机构在合作方的审核和流程把控上不力,也有责任。

培训贷涉及资金方与场景方,需要分别进行规范资金方角度,需要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营销宣传内控制度并加强对业务合作方的行为监督,金融监管可据此开出罚单;场景方角度,亦需审查场景方基本资质,例如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具有基本的办学许可证,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应由教育部门取缔。

另有律师对媒体明确,根据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且需要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流于形式,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的贷款目的、还款能力等进行审查,虚增客户偿债能力,诱导没有偿债能力的客户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另外在与其他机构合作时,没有对合作机构进行合规和风控的审查、没有要求合作机构向用户明示相关贷款合同等这些行为都存在失职,此类消费金融公司不符合审慎管理的相关要求。

在多数“培训贷”案件中,消费金融公司在未严格审查资质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属于违规发放,是否违法还需就其主观是否存在与公司恶意串通骗取手续费、培训费的故意进行判断。违规发放培训贷款,一般会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情节严重的,或可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维权学员保留与培训机构签署的培训合同及相关沟通记录;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投诉;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法院起诉或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