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生意

看到碳中和的潜在利好,互联网巨头密集涌入新赛道。

图片来源:Unsplash-Veeterzy

文|华夏能源网  刘洋

2月23日下午,阿里云新品发布会上,“阿里云能耗宝”首次发布。

能耗宝是碳中和大潮下的产物,是阿里推出的“双碳”及能源管理的应用服务产品。通过“阿里云能耗宝”,企业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核算碳排放量、制定节能降碳方案、规划碳中和路径。

除了能耗宝,阿里还在碳中和方面做出很多尝试。此前不久,阿里云刚刚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相比传统机房,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实现了100%无机械制冷,热能耗降低70%以上。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和马云可谓是“流年不利”。蚂蚁上市事件发酵,监管部门强化反垄断和严控资本无序扩张,阿里的核心零售业务流量逐步见顶,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曾经的阿里神话在黯然失色。

在此背景下,阿里在加速向碳中和领域以及新兴业务布局,试图探寻到重回巅峰的安全路径。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企业因耗能惊人频频被指“吞电巨兽”,这与他们的高科技定位有所背离。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来,多家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京东、360等快速涌入,以图抢占赛道、漂绿自己,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碳排放战争已经打响。

而阿里巴巴,正是他们中间最早行动且动作巨大的一个。阿里巴巴会如愿以偿,成功卡位并赢得这场战争吗?

碳目标

2021年12月17日投资者日,阿里巴巴率先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报告对外披露了阿里巴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碳中和目标。

2020年,阿里巴巴温室气体排放总计951.4万吨,其中,公司实体控制范围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51.0万吨,运营用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2”)371.0万吨。

在“范围1”和“范围2”所涵盖的直接碳排放之外,2020年,阿里巴巴价值链上下游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3”)约为529.4万吨。

对此,阿里巴巴提出减碳三大目标:一是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二是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第三,阿里巴巴还提出“范围3+”概念,表示要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值链上下游生态减碳15亿吨。

阿里减碳目标落地,阿里云和物流运输业务是重点。

众所周知,云计算的技术底座是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依赖海量服务器,而服务器矩阵就是传说中的“吞电巨兽”。

以腾讯云重庆数据中心为例,其整体装机容量为20万台服务器,目前二期仍在建设中,一期共有服务器10万台。2021年5个月(8-12月)里,该数据中心用电量6000万千瓦时,不考虑季节因素,全年用电量约为1.44亿千万时。

阿里云数据中心的规模要更大。据此前阿里云表示,张北数据中心是目前为止中国投入运营的规模最大的云数据中心,未来整体规模将突破 100 万台。目前,张北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达到38万台以上。

根据阿里云方面公布的数据,阿里云38万台服务器全年耗电4亿千瓦时,比照腾讯云数据中心10万台服务器全年耗电1.44亿千瓦时,似乎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平均耗电量要低一些。

在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支持中,阿里巴巴更多依赖于外购绿色电力。2021年1—10月,阿里巴巴已采购可再生能源2.54亿千瓦时。仅2021年9月张北数据中心集群,就采购了合计1亿千瓦时太阳能光电,用于2021年第四季度供电。

此外,阿里也在尝试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来为其数据中心和物流业务供电。数据显示,2020年,仅菜鸟网络的6个屋顶光伏物流园区,年发电量超过1800万千瓦时;高鑫零售旗下的16家卖场门店屋顶和停车场布置光伏发电设备,在2020年发电量超过1100万千瓦时。

能耗宝

如果说阿里云和物流业务在绿电方面的尝试,还是属于自身的减碳增绿,那么,最新发布的“阿里云能耗宝”则表明,面对万亿级规模的碳中和生意,阿里已经在尝试商业化了。未来15年,阿里承诺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阿里云能耗宝”将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应用服务产品,能耗宝是基于阿里云大数据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包含能耗管理和碳排管理,面向楼宇、建筑、工业园区、学校、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用能主体,帮助企业做好碳排放的全链路管理。

此外,光伏、储能、充电桩、综合能源服务行业都适用,能耗宝可以对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减碳方案;另外各类工商业企业、控排企业自己也可以利用能耗宝自我监控,并根据能耗宝给出的分析预测调整用能方案。

能耗宝包含两大子产品,分别为用电宝和计碳宝。用电宝提供了基础能源管理、精细化用能分析、综合能源管理、电力交易方案等一系列服务,可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电能使用、运营和安全水平。

             

计碳宝则内置了多种类型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碳盘查,并支持在线链接到专业的认证机构在线获取认证,降低企业参与门槛。

据阿里云方面披露,目前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家企业接入能耗宝,平均每天节省两百万度电,减少一千多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能耗宝核算方法下,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低碳优势。在碳排放标准越来越严,碳足迹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减碳优势明显的企业将体现出更多竞争力,未来有可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而能耗宝是很好的航海工具。

卡位战

事实上,相对能源、交通等行业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更易于实现碳中和。加之面临来自海内外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考核要求,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零碳转型压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碳中和”赛道的机遇,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探索降碳减排的商业机遇。

截至目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和360在内,多家互联网头部公司都相继提出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并着手推进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碳中和,在目标设定和产品布局上显示出各显神通的竞争态势。

早在2021年1月,腾讯就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并在当年12月提出“将于2030年实现集团层面的全供应碳中和”。

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51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由腾讯购买的电力或其他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为234.9万吨,约占45.9%,主要为自有及合建数据中心及办公楼用电。

与阿里巴巴类似,腾讯减碳计划也将腾讯云数据中心列为重点。腾讯自2020年开始启动了数据中心分布式屋顶光伏的开发建设,其中腾讯清远数据中心园区,已于2021年9月并网分布式光伏项目6.6兆瓦,已发电超400万千瓦时;仪征数据中心13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在2022年2月并网发电。

       

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的百度集团,2021年6月公布了“碳中和全景图”,宣布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百度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通过六个路径: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最引人关注的是,百度提出通过智能交通“构建全链条减碳技术”路径,要助力全国道路交通碳排放量减少。

另一互联网电商巨头京东,则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京东还宣布,到2030年,京东将联合合作伙伴搭建全球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生态体系。

2020年底,京东率先提出环境目标——“京东物流在2030年实现范围1到范围3绝对减排50%”。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京东的优势在于,首先它具有典型的自营电商平台属性,对自身供应链的掌控力更强,而且京东物流是国内首家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的物流企业。

2021年6月,360数科发布了自己的《2021碳中和计划》,承诺逐步实现运营排放的碳中和,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其自身业务及其客户活动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相比其他几家,360的目标明显要保守很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拖后到没有实际意义。

360制定了四步走的减碳战略:第一步,开展碳盘查。以2020年为基准年,在对年度碳排放量摸底的基础上,有效识别减排措施并制定中和路径。第二步,加强企业内部绿色治理。第三步,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倾斜,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第四步,完善碳普惠,设计“绿色金融”产品。

从上述各家企业举措看,在宏大的目标和让人热血沸腾的数字面前,需要做的实际工作还很多。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互联网企业不仅要尽快实现自身的碳中和,更大的意义在于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技术难题,搭建绿色、可持续的新商业生态,为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如果说中国前三十年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代,那么后三十年将是低碳化时代,低碳化和数字化将成为新的“两化融合”。踩在这个时代风口上,“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是一道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在颠覆式创新上乏善可陈,却在与小摊小贩抢生意上分为在行,互联网巨头遭受了很多批评。面对碳中和的巨大机会,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谁排第一?这将是阿里们首先要给出答案的一道选择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生意

看到碳中和的潜在利好,互联网巨头密集涌入新赛道。

图片来源:Unsplash-Veeterzy

文|华夏能源网  刘洋

2月23日下午,阿里云新品发布会上,“阿里云能耗宝”首次发布。

能耗宝是碳中和大潮下的产物,是阿里推出的“双碳”及能源管理的应用服务产品。通过“阿里云能耗宝”,企业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核算碳排放量、制定节能降碳方案、规划碳中和路径。

除了能耗宝,阿里还在碳中和方面做出很多尝试。此前不久,阿里云刚刚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相比传统机房,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实现了100%无机械制冷,热能耗降低70%以上。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和马云可谓是“流年不利”。蚂蚁上市事件发酵,监管部门强化反垄断和严控资本无序扩张,阿里的核心零售业务流量逐步见顶,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曾经的阿里神话在黯然失色。

在此背景下,阿里在加速向碳中和领域以及新兴业务布局,试图探寻到重回巅峰的安全路径。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企业因耗能惊人频频被指“吞电巨兽”,这与他们的高科技定位有所背离。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来,多家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京东、360等快速涌入,以图抢占赛道、漂绿自己,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碳排放战争已经打响。

而阿里巴巴,正是他们中间最早行动且动作巨大的一个。阿里巴巴会如愿以偿,成功卡位并赢得这场战争吗?

碳目标

2021年12月17日投资者日,阿里巴巴率先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报告对外披露了阿里巴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碳中和目标。

2020年,阿里巴巴温室气体排放总计951.4万吨,其中,公司实体控制范围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51.0万吨,运营用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2”)371.0万吨。

在“范围1”和“范围2”所涵盖的直接碳排放之外,2020年,阿里巴巴价值链上下游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3”)约为529.4万吨。

对此,阿里巴巴提出减碳三大目标:一是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二是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第三,阿里巴巴还提出“范围3+”概念,表示要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值链上下游生态减碳15亿吨。

阿里减碳目标落地,阿里云和物流运输业务是重点。

众所周知,云计算的技术底座是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依赖海量服务器,而服务器矩阵就是传说中的“吞电巨兽”。

以腾讯云重庆数据中心为例,其整体装机容量为20万台服务器,目前二期仍在建设中,一期共有服务器10万台。2021年5个月(8-12月)里,该数据中心用电量6000万千瓦时,不考虑季节因素,全年用电量约为1.44亿千万时。

阿里云数据中心的规模要更大。据此前阿里云表示,张北数据中心是目前为止中国投入运营的规模最大的云数据中心,未来整体规模将突破 100 万台。目前,张北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达到38万台以上。

根据阿里云方面公布的数据,阿里云38万台服务器全年耗电4亿千瓦时,比照腾讯云数据中心10万台服务器全年耗电1.44亿千瓦时,似乎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平均耗电量要低一些。

在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支持中,阿里巴巴更多依赖于外购绿色电力。2021年1—10月,阿里巴巴已采购可再生能源2.54亿千瓦时。仅2021年9月张北数据中心集群,就采购了合计1亿千瓦时太阳能光电,用于2021年第四季度供电。

此外,阿里也在尝试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来为其数据中心和物流业务供电。数据显示,2020年,仅菜鸟网络的6个屋顶光伏物流园区,年发电量超过1800万千瓦时;高鑫零售旗下的16家卖场门店屋顶和停车场布置光伏发电设备,在2020年发电量超过1100万千瓦时。

能耗宝

如果说阿里云和物流业务在绿电方面的尝试,还是属于自身的减碳增绿,那么,最新发布的“阿里云能耗宝”则表明,面对万亿级规模的碳中和生意,阿里已经在尝试商业化了。未来15年,阿里承诺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阿里云能耗宝”将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应用服务产品,能耗宝是基于阿里云大数据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包含能耗管理和碳排管理,面向楼宇、建筑、工业园区、学校、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用能主体,帮助企业做好碳排放的全链路管理。

此外,光伏、储能、充电桩、综合能源服务行业都适用,能耗宝可以对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减碳方案;另外各类工商业企业、控排企业自己也可以利用能耗宝自我监控,并根据能耗宝给出的分析预测调整用能方案。

能耗宝包含两大子产品,分别为用电宝和计碳宝。用电宝提供了基础能源管理、精细化用能分析、综合能源管理、电力交易方案等一系列服务,可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电能使用、运营和安全水平。

             

计碳宝则内置了多种类型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碳盘查,并支持在线链接到专业的认证机构在线获取认证,降低企业参与门槛。

据阿里云方面披露,目前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家企业接入能耗宝,平均每天节省两百万度电,减少一千多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能耗宝核算方法下,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低碳优势。在碳排放标准越来越严,碳足迹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减碳优势明显的企业将体现出更多竞争力,未来有可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而能耗宝是很好的航海工具。

卡位战

事实上,相对能源、交通等行业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更易于实现碳中和。加之面临来自海内外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考核要求,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零碳转型压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碳中和”赛道的机遇,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探索降碳减排的商业机遇。

截至目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和360在内,多家互联网头部公司都相继提出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并着手推进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碳中和,在目标设定和产品布局上显示出各显神通的竞争态势。

早在2021年1月,腾讯就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并在当年12月提出“将于2030年实现集团层面的全供应碳中和”。

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51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由腾讯购买的电力或其他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为234.9万吨,约占45.9%,主要为自有及合建数据中心及办公楼用电。

与阿里巴巴类似,腾讯减碳计划也将腾讯云数据中心列为重点。腾讯自2020年开始启动了数据中心分布式屋顶光伏的开发建设,其中腾讯清远数据中心园区,已于2021年9月并网分布式光伏项目6.6兆瓦,已发电超400万千瓦时;仪征数据中心13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在2022年2月并网发电。

       

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的百度集团,2021年6月公布了“碳中和全景图”,宣布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百度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通过六个路径: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最引人关注的是,百度提出通过智能交通“构建全链条减碳技术”路径,要助力全国道路交通碳排放量减少。

另一互联网电商巨头京东,则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京东还宣布,到2030年,京东将联合合作伙伴搭建全球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生态体系。

2020年底,京东率先提出环境目标——“京东物流在2030年实现范围1到范围3绝对减排50%”。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京东的优势在于,首先它具有典型的自营电商平台属性,对自身供应链的掌控力更强,而且京东物流是国内首家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的物流企业。

2021年6月,360数科发布了自己的《2021碳中和计划》,承诺逐步实现运营排放的碳中和,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其自身业务及其客户活动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相比其他几家,360的目标明显要保守很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拖后到没有实际意义。

360制定了四步走的减碳战略:第一步,开展碳盘查。以2020年为基准年,在对年度碳排放量摸底的基础上,有效识别减排措施并制定中和路径。第二步,加强企业内部绿色治理。第三步,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倾斜,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第四步,完善碳普惠,设计“绿色金融”产品。

从上述各家企业举措看,在宏大的目标和让人热血沸腾的数字面前,需要做的实际工作还很多。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互联网企业不仅要尽快实现自身的碳中和,更大的意义在于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技术难题,搭建绿色、可持续的新商业生态,为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如果说中国前三十年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代,那么后三十年将是低碳化时代,低碳化和数字化将成为新的“两化融合”。踩在这个时代风口上,“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是一道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在颠覆式创新上乏善可陈,却在与小摊小贩抢生意上分为在行,互联网巨头遭受了很多批评。面对碳中和的巨大机会,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谁排第一?这将是阿里们首先要给出答案的一道选择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