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谈谈汽车的“骨与肉”(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谈谈汽车的“骨与肉”(下)

一款是纯电动车,另一款则为油电混合车。

上期我们谈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系的豪华车,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都和今天的设计理念有出入,而本期我们要谈的这两款车就很有时代性了,一款是纯电动车,另一款则为油电混合车。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车型北汽EV150,这是一款2013年上市的纯电动车,由北汽E150两厢小车改造而来。EV150和E150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内饰更是直接沿用汽油版车型。它的电动机最大功率为45kW,最大扭矩为144N·m,续航里程为150Km。和同为电动车的特斯拉相比,EV150没有太多炫酷的科技,只能说售价更加“接地气”:国家补贴之后仅需8万多元。那么这款平民车的车身结构表现如何呢?车业杂谈即将为您揭晓

仍然从车头开始观察,展示车已经被纵剖,红色涂装防撞梁映入眼帘(注:原车涂装为银色),由单层厚度约为2mm的双层钢板焊接而成,较为扎实。整个防撞梁通过螺栓紧固在纵梁上,这也是今天各大厂家的标准安装方式。或许出于成本控制,防撞梁与塑料保险杠之间并没有填充泡沫。让人疑惑的是,防撞梁后面的水箱尺寸与汽油版本相仿,EV150真的需要这么大的水箱吗?

(机舱内部有逆变器、高压蓄电盒等部件)

由于这台EV150的机舱部件没有拆除,防火墙部分不便于给大家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驾驶舱部分。

平时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就是上图中这根圆柱形钢梁,它横穿中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当防火墙被撕开之后,它就是乘员的最后一道屏障。除此之外,这根圆柱形钢管还起到固定方向盘、安全气囊和中控面板的作用。

(因为A柱外壳较薄易划伤手,部分截面有橡胶套)

上期车业杂谈说到雷克萨斯LS400和EV150的A柱结构有所不同,就是指上图中的连接部位。EV150的A柱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中间黑色截面的部分最厚,是主承力部件,约为2.3mm,左侧的钢板是A柱的外壳,也就是车外的部分,右侧的钢板位于驾驶舱内,这两部分的厚度都为1.1mm。LS400的A柱则是由两块钢板构成,主承力部件是弯折之后焊成管状的。两种工艺孰优孰劣在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情况下是不能下结论的,不过后面普锐斯的A柱结构与EV150如出一辙。

(B柱断面)

EV150的B柱是值得表扬的,且不说材料强度如何,至少用料非常扎实。横向一共有6层,其中有三层的厚度均为2.1mm,这与LS400纤细的B柱形成鲜明对比。下图为LS400的B柱截面。

EV150的C柱没什么特别之处,中规中矩的设计和厚度。

(C柱断面)

接下来请看EV150的车门结构。EV150的车门有三条加强筋,其中下面的红色圆管强度最高,厚度约为2.7mm。而中间的黄色钢板强度最低,用手就可以使它晃来晃去。最上面的黄色钢板强度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EV150的部分座椅、地胶还在,无法给大家呈现完整的地板结构。但可以看到,原本油箱的位置变为电池组。

接下来,车业杂谈就带您了解大名鼎鼎的普锐斯的车身。

普锐斯作为丰田旗下最知名的混动车,流线的车身,可爱灵动的造型以及出色的油耗让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此外这台第二代普锐斯车身是专门针对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的,不少地方和传统燃油车不一样,下面车业杂谈将为您一一揭晓。

依然从车头的防撞梁开始,一样用螺栓固定在纵梁上,但厚度绝对会让各位大跌眼镜——高达4.1mm,而且是双层设计!这样的厚度绝对不多见,这与日系车一贯的“吸能式”理念不太相符。车业杂谈觉得,这种反常设计应该和普锐斯的混合动力系统有关,由于机舱内有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控制系统,如果发生一般程度的碰撞就给车辆造成较大损伤的话,维修费用会非常高。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普锐斯没有吸能结构,防撞梁后部的方盒子就是吸能盒。

上期谈到LS400的纵梁虽然有很多凹槽来引导形变,但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工艺,纵梁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粗细,而普锐斯的纵梁呈前边细,后变粗。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更能满足碰撞要求。

为了满足行人碰撞法规,普锐斯的发动机罩里面有很多圆形凸起,这些凸起强度较低,用手就可以使其形变。

(侧翼子板内的加强件)

(A柱断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A柱的截面。前面介绍过,普锐斯和EV150的A柱结构很相似,工艺也相似,同为三块钢板焊接而成,分别是两侧的外壳和内部的主承力结构。

和EV150不同的是,普锐斯A柱中间的那块钢板和驾驶舱内部的钢板厚度接近,前者约为1.8mm,后者约为1.7mm,这和LS400又有着相似之处。

(B柱断面)

普锐斯的B柱用料较LS400更扎实,为四层钢板的焊接结构,但不及EV150,从左向右数第三层最厚,约为2.2mm。

(C柱断面)

(防火墙)

接下来我们打开普锐斯的车门,看看它的防火墙和地板构造。和LS400相比,普锐斯的防火墙上的加强筋是LS400没有的。此外,由于普锐斯车身较短,地板上的横梁只有两根,而不是LS400的三根。

从第二根横梁开始,就是普锐斯与传统汽油动力车不同的地方了。高高隆起的第二根横梁后面有一个凸起,下边布置有油箱,凸起向车尾延伸的地方却很快凹了下去,这是因为要布置电池组。普锐斯的电池组不大,这样的空间足够了。

普锐斯的车门结构与EV150很相似,同样为三条加强筋的设计,而且最下边的那根也为圆形钢管(厚度约2.8mm)。两车的中间的加强筋同样是用手就能掰弯,这点也是出奇的一致。

最后要提提普锐斯车尾的防撞梁,与车头的结构完全一致,不过最大厚度稍薄一些,为3.5mm。

(普锐斯的后备箱同样有加强件)

总结:车业杂谈对三款车剖析到这里就结束了,老贵族雷克萨斯LS400虽然很多细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但仍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优良的焊接工艺和扎实的副车架;北汽EV150则让大家看到了自主品牌在用料上的扎实,强壮的A、B柱让人映像深刻;普锐斯则展现了它先进的制造水平,例如可变截面的纵梁,还有专门为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的车身。总而言之,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特色,希望车业杂谈通过这样的专题能加强您对汽车的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谈谈汽车的“骨与肉”(下)

一款是纯电动车,另一款则为油电混合车。

上期我们谈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系的豪华车,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都和今天的设计理念有出入,而本期我们要谈的这两款车就很有时代性了,一款是纯电动车,另一款则为油电混合车。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车型北汽EV150,这是一款2013年上市的纯电动车,由北汽E150两厢小车改造而来。EV150和E150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内饰更是直接沿用汽油版车型。它的电动机最大功率为45kW,最大扭矩为144N·m,续航里程为150Km。和同为电动车的特斯拉相比,EV150没有太多炫酷的科技,只能说售价更加“接地气”:国家补贴之后仅需8万多元。那么这款平民车的车身结构表现如何呢?车业杂谈即将为您揭晓

仍然从车头开始观察,展示车已经被纵剖,红色涂装防撞梁映入眼帘(注:原车涂装为银色),由单层厚度约为2mm的双层钢板焊接而成,较为扎实。整个防撞梁通过螺栓紧固在纵梁上,这也是今天各大厂家的标准安装方式。或许出于成本控制,防撞梁与塑料保险杠之间并没有填充泡沫。让人疑惑的是,防撞梁后面的水箱尺寸与汽油版本相仿,EV150真的需要这么大的水箱吗?

(机舱内部有逆变器、高压蓄电盒等部件)

由于这台EV150的机舱部件没有拆除,防火墙部分不便于给大家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驾驶舱部分。

平时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就是上图中这根圆柱形钢梁,它横穿中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当防火墙被撕开之后,它就是乘员的最后一道屏障。除此之外,这根圆柱形钢管还起到固定方向盘、安全气囊和中控面板的作用。

(因为A柱外壳较薄易划伤手,部分截面有橡胶套)

上期车业杂谈说到雷克萨斯LS400和EV150的A柱结构有所不同,就是指上图中的连接部位。EV150的A柱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中间黑色截面的部分最厚,是主承力部件,约为2.3mm,左侧的钢板是A柱的外壳,也就是车外的部分,右侧的钢板位于驾驶舱内,这两部分的厚度都为1.1mm。LS400的A柱则是由两块钢板构成,主承力部件是弯折之后焊成管状的。两种工艺孰优孰劣在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情况下是不能下结论的,不过后面普锐斯的A柱结构与EV150如出一辙。

(B柱断面)

EV150的B柱是值得表扬的,且不说材料强度如何,至少用料非常扎实。横向一共有6层,其中有三层的厚度均为2.1mm,这与LS400纤细的B柱形成鲜明对比。下图为LS400的B柱截面。

EV150的C柱没什么特别之处,中规中矩的设计和厚度。

(C柱断面)

接下来请看EV150的车门结构。EV150的车门有三条加强筋,其中下面的红色圆管强度最高,厚度约为2.7mm。而中间的黄色钢板强度最低,用手就可以使它晃来晃去。最上面的黄色钢板强度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EV150的部分座椅、地胶还在,无法给大家呈现完整的地板结构。但可以看到,原本油箱的位置变为电池组。

接下来,车业杂谈就带您了解大名鼎鼎的普锐斯的车身。

普锐斯作为丰田旗下最知名的混动车,流线的车身,可爱灵动的造型以及出色的油耗让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此外这台第二代普锐斯车身是专门针对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的,不少地方和传统燃油车不一样,下面车业杂谈将为您一一揭晓。

依然从车头的防撞梁开始,一样用螺栓固定在纵梁上,但厚度绝对会让各位大跌眼镜——高达4.1mm,而且是双层设计!这样的厚度绝对不多见,这与日系车一贯的“吸能式”理念不太相符。车业杂谈觉得,这种反常设计应该和普锐斯的混合动力系统有关,由于机舱内有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控制系统,如果发生一般程度的碰撞就给车辆造成较大损伤的话,维修费用会非常高。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普锐斯没有吸能结构,防撞梁后部的方盒子就是吸能盒。

上期谈到LS400的纵梁虽然有很多凹槽来引导形变,但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工艺,纵梁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粗细,而普锐斯的纵梁呈前边细,后变粗。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更能满足碰撞要求。

为了满足行人碰撞法规,普锐斯的发动机罩里面有很多圆形凸起,这些凸起强度较低,用手就可以使其形变。

(侧翼子板内的加强件)

(A柱断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A柱的截面。前面介绍过,普锐斯和EV150的A柱结构很相似,工艺也相似,同为三块钢板焊接而成,分别是两侧的外壳和内部的主承力结构。

和EV150不同的是,普锐斯A柱中间的那块钢板和驾驶舱内部的钢板厚度接近,前者约为1.8mm,后者约为1.7mm,这和LS400又有着相似之处。

(B柱断面)

普锐斯的B柱用料较LS400更扎实,为四层钢板的焊接结构,但不及EV150,从左向右数第三层最厚,约为2.2mm。

(C柱断面)

(防火墙)

接下来我们打开普锐斯的车门,看看它的防火墙和地板构造。和LS400相比,普锐斯的防火墙上的加强筋是LS400没有的。此外,由于普锐斯车身较短,地板上的横梁只有两根,而不是LS400的三根。

从第二根横梁开始,就是普锐斯与传统汽油动力车不同的地方了。高高隆起的第二根横梁后面有一个凸起,下边布置有油箱,凸起向车尾延伸的地方却很快凹了下去,这是因为要布置电池组。普锐斯的电池组不大,这样的空间足够了。

普锐斯的车门结构与EV150很相似,同样为三条加强筋的设计,而且最下边的那根也为圆形钢管(厚度约2.8mm)。两车的中间的加强筋同样是用手就能掰弯,这点也是出奇的一致。

最后要提提普锐斯车尾的防撞梁,与车头的结构完全一致,不过最大厚度稍薄一些,为3.5mm。

(普锐斯的后备箱同样有加强件)

总结:车业杂谈对三款车剖析到这里就结束了,老贵族雷克萨斯LS400虽然很多细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但仍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优良的焊接工艺和扎实的副车架;北汽EV150则让大家看到了自主品牌在用料上的扎实,强壮的A、B柱让人映像深刻;普锐斯则展现了它先进的制造水平,例如可变截面的纵梁,还有专门为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的车身。总而言之,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特色,希望车业杂谈通过这样的专题能加强您对汽车的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