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IMAX难念中国特色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IMAX难念中国特色经

高增长的真与伪。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新熵  嘉荣

编辑|伊页

疫情影响下,国内各大影院被迫按下暂停键,一年之内,超2000家影院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即便是此前已打下天下的万达电影也没逃过一个季度亏损数亿元。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一直压抑的需求让观众们以蓄势待发之势冲向电影院。据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全年上映影片共697部,创了历史新高。即便今年春节被吐槽为“史上电影票价最贵春节档”,影院内依旧人声鼎沸。

其中在电影爱好者们观看大片必选的影院中,必有IMAX。作为最早看上中国巨幕商机的IMAX,今年春节报收2350万美元票房,IMAX加拿大总部疫情受损严重,IMAX中国则成了救命稻草。

IMAX的票价历来较普通电影票有着可观的差距,但宽大的屏幕、皮质的座椅,让不少追求体验感的观众愿意为之买单,只为图一个身临其境。

前不久,IMAX中国公布了2021年度报告,显示2021财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15.7%,毛利同比增长约252.45%,扭亏为盈。

尽管这些数字看起来十分亮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绩”,皆是同疫情下电影行业遇冷的2020年比较而来,如此得来的数字能否反映出IMAX中国真实的发展状态,仍值得讨论。

不同于21世纪初,国内巨幕市场一片空白,俯拾皆是机会,现在“巨幕自由”已经实现,左有拥有同样极致体验感的“外来者”杜比和LUXE,右有平地崛起的“性价比”国产巨幕。IMAX不得不加入场景争夺战,如火如荼的背后是巨幕们的野心勃勃。

01、 巨幕生意围城

IMAX CEO Richard Gelfond早年曾透露,在中国投资建设一个标准IMAX影院,造价约300万美元。即便是在二十年前,如此高价,也阻拦不了IMAX商业影院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潮。

从2021年IMAX中国的收入构成来看,主要包括技术网络业务、技术销售及维护和新业务举措及其他,其中前两项为支柱业务。“技术网络业务”便是IMAX DMR影片以及收入分成,占比34.8%,而“技术销售及维护”指的便是IMAX系统、IMAX维护与其他影院的业绩,占比64.6%。

通俗来讲,前者可理解为来自片方的收入分成,后者为来自合作影院的收入。

“当我选择IMAX作为第七次刷《流浪地球》后,发现前六遍都白看了。”

对于观众而言,买张票便可坐在超大银幕前轻松享受到极致的电影体验,但于IMAX的银幕生意而言,没有如此轻松。

在IMAX刚进入中国时,由于“供小于求”,一票难求的景象屡见不鲜,随着IMAX高速扩张,票房也随之飞速增长。2015年,IMAX中国赴港上市,已开业影院数量为307家,当年票房为3.1亿美元,合下来平均单荧幕票房为134万美元。

可到了2021年,IMAX中国影院数量已有783家,票房仅2.395亿美元,这或与疫情后行业暂未完全恢复有关,但回顾疫情前的2019年,对IMAX中国来说也是营收、票房、市场占比均创记录的一年,影院数量共717家,票房达3.66亿美元,单荧幕票房却仅为51万美元。

较上市当年,影院数量已增加超一倍,但单荧幕票房却不及当年一半,这对IMAX合作的影院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单屏效率的降低进一步限制了IMAX中国的毛利率。2021年IMAX中国毛利率为60.4%,忽视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9年毛利率为61.7%,而2018年毛利率为64.0%,2017年为61.2%,一直难以突破瓶颈。

IMAX中国曾提出过“IMAX区域”的概念——即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并尽量保证一个IMAX区域内只有一家电影院。2016年,“IMAX区域”被认定为1000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不断增加,去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1400个。

“IMAX区域”持续扩大,意味着于布局IMAX的影院而言,无疑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从IMAX影院数量增加和票房的提升并非成比例的关系中可看出,随着IMAX在中国的扩张,其合作方影院之间分薄严重。

造价高昂加之单屏幕产出下滑,令回本难上加难。就连IMAX中国最大的合作方,实力雄厚的万达都曾经感叹成本高昂。王健林曾透露,IMAX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设备费用太贵,一套IMAX设备系统需要投资2000万元,相当于建一个电影院的投资。而这还没有算上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

现在已不再是21世纪初IMAX“一家独大”的时代,目前不仅有同样高端化的LUXE,银幕数量超IMAX两倍的杜比全景声音效厅,还有造价成本和票价都更低的国产巨幕。对IMAX中国而言,不仅是扩张,如何守住已打下的江山也同样重要。

以国产巨幕为例,尽管全国银幕数量不到400,不及IMAX影院的一半,但对于IMAX中国的威胁却不容小视。

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京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中国巨幕造价成本约为IMAX的一半,平均回本周期约为2-3年。且与影院的合作都是一次性收费,不含年度、长期、及其他隐含费用,不会参与后期影片票房分成。而IMAX后期还会参与票房分成,及其他类型费用。

一业内人士透露:“以往影视投资必须首选IMAX,画面音质的确很好;但是和现在作比较,一定是中国巨幕,售后速度太快太好了,IMAX工程师基本都在国外,且派工需要额外的差旅费,这对于长远发展并不好。”

在陈京民看来,目前IMAX最大的优势还是其品牌效应,由于中国巨幕起步较晚,品牌认知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IMAX并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2015年10月,IMAX中国上市当日收盘价达39.15港元/股,但截至2022年3月11日,IMAX中国最新收盘价仅9.62港元/股,缩水75.4%。

随着IMAX中国及其他巨幕们在银幕数量上的继续争夺,未来巨幕影院难以避免饱和的难题,届时,难以挖掘存量的巨幕们只能继续在增量上做文章。而目前从IMAX收入结构来看,这个增量或将依赖来自片方的收入。

02、国产电影难圆IMAX梦

中国巨幕市场中,IMAX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且在巨幕影院数量上,也更胜一筹。迷恋扩张速度或可以在霸占市场上助IMAX一臂之力,但对于占IMAX中国营收逾三成的片方收入业务而言,却更考验牌技,更何况片方收入和影院收入之间必然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除IMAX的硬件放映技术外,片源则是影响票房的另一重要因素。

进入中国市场后,在IMAX屏幕上爆火的《阿凡达》《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均引进自好莱坞。而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高昂,预算相对充足,对特效、画质等要求极高,IMAX巨大的画幅、极高的分辨率、环绕的音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好莱坞大片的优势。

2003年,上海就出现了国内第一家IMAX商业影院,但直至七年后,《唐山大地震》上映,才使得第一部华语片登上IMAX银幕。由此可见IMAX对好莱坞的青睐。尽管随后IMAX中国不断加大华语电影放映数量,但在2020年之前,好莱坞大片一直是IMAX中国票房营收的重要支柱。

由于北美疫情的影响,不少好莱坞制片方先后推迟电影重头戏的发行,IMAX中国引进电影受阻,票房重任便落在了国产电影上。结果看来,经IMAX拍摄技术参与影片制作前期的《八佰》《长津湖》《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的确成了IMAX中国的票房救命稻草。

2021年,IMAX中国票房收入共计2.39亿美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美元,贡献比超62.7%。

不过,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八佰》导演管虎曾提到,通过实际比对,IMAX实拍效果在呈现大场面时会有明显的视觉效果优势,但超高的清晰度也对服化道和群演等环节都提出更高要求。

这意味着,制片方若想使用IMAX技术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从制作成本到利润空间,都是不可忽视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在IMAX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并非都在使用IMAX拍摄技术。高昂的技术成本,以及极其笨重的拍摄设备,即便是一些认可IMAX技术的著名好莱坞导演,在衡量经济压力和操作成本后,多数会选择使用普通摄影机拍摄后,再通过IMAX DMR转制技术压制进行放映。

也有不少导演会选择部分使用IMAX技术,但可称之为IMAX原生的电影则少之又少,差别在拍摄过程中已经产生。2018年《复仇者联盟3》才开创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先河,截至目前,全球也只有四部商业电影达到此标准。

《变形金刚5》中使用IMAX设备进行拍摄

虽然转制也需付给IMAX中国12.5%的票房分成,但相比直接在拍摄过程中采用IMAX技术的成本,后期转制对制片方而言或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不过对需要考虑票价和观影效果的观众,转制成IMAX的电影或许性价比并不高。

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实验师于从奎看来,一部声画技术质量俱佳的好电影从拍摄之初,到后期制作完成,再到最终版本技术格式的发行和影院放映终端适配,每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都会作用和影响到最终的画面和声音放映质量,进而破坏影院观感。

以IMAX转制电影为例,哪怕大多数电影在转制为IMAX版本后,都得以成功在IMAX银幕上放映,但相比原生技术的拍摄,部分转制的电影难逃“不匹配感”。一些观众表示画面清晰度不够或太过“晕车”。

在IMAX忠实爱好者周文看来,IMAX之所以吸引人,在于音效、屏幕,乃至座椅都可以称得上“顶级”,但他也告诉「新熵」:“要看电影是不是有特定画幅,若有,则可以多26%的画面。不过有些电影是强行转制IMAX,考虑到价格,这些看不看都行。”

也有电影爱好者告诉「新熵」:“有IMAX专属画幅的电影在IMAX厅看效果更好,其他片子只能说是屏幕更大。”

2021年财报中,在IMAX中国未来规划中,主要目标便放在增加华语影片数量,票房及票房占比,以及加强在本土电影植入IMAX DNA(即影片中采用IMAX拍摄技术)。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又当如何?

目前大制作成本的好莱坞尚未实现IMAX拍摄自由,即便国产电影成长迅速,IMAX技术成本也是一座大山,植入IMAX DNA谈何容易。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电影类型,对国产电影来讲,当经济成本和技术投入存在矛盾时,取舍并非想象中容易。

IMAX DNA恐怕难以短时间内成为国产电影的DNA,而离开了本质技术,仅靠IMAX银幕呈现,在其他巨幕品牌势力扩张下,国产电影市场是否还会为“形似神非”的IMAX版本买单?

03、新的场景争夺战

先行入场,IMAX凭借在华积累的二十年品牌效应,在赛道中已站稳了脚跟。但随着放映终端竞争的激烈,各大巨幕纷纷寻找差异化的道路,这让IMAX也无法坐以待毙。

其中,杜比无疑是IMAX最大的对手。

即便比IMAX进军中国晚了15年之久,片源不如IMAX广泛,品牌效应也不如后者强大,但主打“全景声”的杜比依旧在高端巨幕市场切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周文告诉「新熵」,即便自己在影院会优先选择IMAX,但若观看音乐相关的电影,他会毫不犹豫选择杜比。

杜比进驻中国的第一步便已开始分食IMAX的资源。

2016年,杜比影院宣布进入中国,首个合作方便直击IMAX“老朋友”万达。更是让万达放话五年内将与杜比实验室在中国推出100个杜比影院。此前在海外已名声大噪,在中国市场上又直接“攀上高枝”,杜比已成了“全景声”的代名词。

或许IMAX考虑到和杜比在银幕上“水火不容”,即便杜比在音频系统领域拥有出色的成绩,IMAX在2018年入侵家庭影院时,还是选择了杜比的“老对手”DTS,合作推出了家庭影音娱乐授权及认证项目IMAX Enhanced,这曾被看作是为了应对来自杜比的威胁。

这也是为了迎战杜比的场景攻势,虽然对手早已先行。

早在十几年前,Netflix已经开始运用杜比的高清音频技术。在2014年,身体还没探进中国的杜比已先伸出了手——和爱奇艺合作。四个月前,IMAX也选择和流媒体合作,IMAX Enhanced登陆腾讯视频和爱奇艺。

为了设置壁垒,在该项目中,若音频设备要获得该项目认证,功放或者回音壁需要支持DTS核心解码,并设置有专门的IMAX模式。

尽管并不强硬要求播放IMAX Enhanced专属片源内容,但DTS母公司Xperi中国区技术总监冯云骅曾透露,“播放非IMAX Enhanced的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效果应当变得更好,但也不排除大瑕疵的可能性”。

相比IMAX,杜比凭借垂直技术的角色,在场景中先行一步,营收中来自影院和片方收入也占比较低。而IMAX中国的收入构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影院和片方分成,这意味着无论是片源质量还是传统电影院行业的变动,对IMAX中国来讲都有着极高的不确定性。

除了重视场景战之外,哪怕制作技术已建立起护城河的IMAX,也依旧无法在影院放映终端的技术战中躺平。

在2020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国产巨幕中国电影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曾表示,“现在的放映终端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如高格式电影技术,通过4K、3D、高亮度、 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技术融合。”

由此可见,在IMAX面临盈利天花板时,放映终端的战鼓才刚刚敲响。

巨幕争夺战,野心四溢。若想真正在中国巨幕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放映终端的场景战必须要打得漂亮。

(文中田蕾、周文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IMAX难念中国特色经

高增长的真与伪。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新熵  嘉荣

编辑|伊页

疫情影响下,国内各大影院被迫按下暂停键,一年之内,超2000家影院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即便是此前已打下天下的万达电影也没逃过一个季度亏损数亿元。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一直压抑的需求让观众们以蓄势待发之势冲向电影院。据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全年上映影片共697部,创了历史新高。即便今年春节被吐槽为“史上电影票价最贵春节档”,影院内依旧人声鼎沸。

其中在电影爱好者们观看大片必选的影院中,必有IMAX。作为最早看上中国巨幕商机的IMAX,今年春节报收2350万美元票房,IMAX加拿大总部疫情受损严重,IMAX中国则成了救命稻草。

IMAX的票价历来较普通电影票有着可观的差距,但宽大的屏幕、皮质的座椅,让不少追求体验感的观众愿意为之买单,只为图一个身临其境。

前不久,IMAX中国公布了2021年度报告,显示2021财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15.7%,毛利同比增长约252.45%,扭亏为盈。

尽管这些数字看起来十分亮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绩”,皆是同疫情下电影行业遇冷的2020年比较而来,如此得来的数字能否反映出IMAX中国真实的发展状态,仍值得讨论。

不同于21世纪初,国内巨幕市场一片空白,俯拾皆是机会,现在“巨幕自由”已经实现,左有拥有同样极致体验感的“外来者”杜比和LUXE,右有平地崛起的“性价比”国产巨幕。IMAX不得不加入场景争夺战,如火如荼的背后是巨幕们的野心勃勃。

01、 巨幕生意围城

IMAX CEO Richard Gelfond早年曾透露,在中国投资建设一个标准IMAX影院,造价约300万美元。即便是在二十年前,如此高价,也阻拦不了IMAX商业影院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潮。

从2021年IMAX中国的收入构成来看,主要包括技术网络业务、技术销售及维护和新业务举措及其他,其中前两项为支柱业务。“技术网络业务”便是IMAX DMR影片以及收入分成,占比34.8%,而“技术销售及维护”指的便是IMAX系统、IMAX维护与其他影院的业绩,占比64.6%。

通俗来讲,前者可理解为来自片方的收入分成,后者为来自合作影院的收入。

“当我选择IMAX作为第七次刷《流浪地球》后,发现前六遍都白看了。”

对于观众而言,买张票便可坐在超大银幕前轻松享受到极致的电影体验,但于IMAX的银幕生意而言,没有如此轻松。

在IMAX刚进入中国时,由于“供小于求”,一票难求的景象屡见不鲜,随着IMAX高速扩张,票房也随之飞速增长。2015年,IMAX中国赴港上市,已开业影院数量为307家,当年票房为3.1亿美元,合下来平均单荧幕票房为134万美元。

可到了2021年,IMAX中国影院数量已有783家,票房仅2.395亿美元,这或与疫情后行业暂未完全恢复有关,但回顾疫情前的2019年,对IMAX中国来说也是营收、票房、市场占比均创记录的一年,影院数量共717家,票房达3.66亿美元,单荧幕票房却仅为51万美元。

较上市当年,影院数量已增加超一倍,但单荧幕票房却不及当年一半,这对IMAX合作的影院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单屏效率的降低进一步限制了IMAX中国的毛利率。2021年IMAX中国毛利率为60.4%,忽视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9年毛利率为61.7%,而2018年毛利率为64.0%,2017年为61.2%,一直难以突破瓶颈。

IMAX中国曾提出过“IMAX区域”的概念——即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并尽量保证一个IMAX区域内只有一家电影院。2016年,“IMAX区域”被认定为1000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不断增加,去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1400个。

“IMAX区域”持续扩大,意味着于布局IMAX的影院而言,无疑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从IMAX影院数量增加和票房的提升并非成比例的关系中可看出,随着IMAX在中国的扩张,其合作方影院之间分薄严重。

造价高昂加之单屏幕产出下滑,令回本难上加难。就连IMAX中国最大的合作方,实力雄厚的万达都曾经感叹成本高昂。王健林曾透露,IMAX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设备费用太贵,一套IMAX设备系统需要投资2000万元,相当于建一个电影院的投资。而这还没有算上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

现在已不再是21世纪初IMAX“一家独大”的时代,目前不仅有同样高端化的LUXE,银幕数量超IMAX两倍的杜比全景声音效厅,还有造价成本和票价都更低的国产巨幕。对IMAX中国而言,不仅是扩张,如何守住已打下的江山也同样重要。

以国产巨幕为例,尽管全国银幕数量不到400,不及IMAX影院的一半,但对于IMAX中国的威胁却不容小视。

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京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中国巨幕造价成本约为IMAX的一半,平均回本周期约为2-3年。且与影院的合作都是一次性收费,不含年度、长期、及其他隐含费用,不会参与后期影片票房分成。而IMAX后期还会参与票房分成,及其他类型费用。

一业内人士透露:“以往影视投资必须首选IMAX,画面音质的确很好;但是和现在作比较,一定是中国巨幕,售后速度太快太好了,IMAX工程师基本都在国外,且派工需要额外的差旅费,这对于长远发展并不好。”

在陈京民看来,目前IMAX最大的优势还是其品牌效应,由于中国巨幕起步较晚,品牌认知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IMAX并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2015年10月,IMAX中国上市当日收盘价达39.15港元/股,但截至2022年3月11日,IMAX中国最新收盘价仅9.62港元/股,缩水75.4%。

随着IMAX中国及其他巨幕们在银幕数量上的继续争夺,未来巨幕影院难以避免饱和的难题,届时,难以挖掘存量的巨幕们只能继续在增量上做文章。而目前从IMAX收入结构来看,这个增量或将依赖来自片方的收入。

02、国产电影难圆IMAX梦

中国巨幕市场中,IMAX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且在巨幕影院数量上,也更胜一筹。迷恋扩张速度或可以在霸占市场上助IMAX一臂之力,但对于占IMAX中国营收逾三成的片方收入业务而言,却更考验牌技,更何况片方收入和影院收入之间必然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除IMAX的硬件放映技术外,片源则是影响票房的另一重要因素。

进入中国市场后,在IMAX屏幕上爆火的《阿凡达》《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均引进自好莱坞。而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高昂,预算相对充足,对特效、画质等要求极高,IMAX巨大的画幅、极高的分辨率、环绕的音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好莱坞大片的优势。

2003年,上海就出现了国内第一家IMAX商业影院,但直至七年后,《唐山大地震》上映,才使得第一部华语片登上IMAX银幕。由此可见IMAX对好莱坞的青睐。尽管随后IMAX中国不断加大华语电影放映数量,但在2020年之前,好莱坞大片一直是IMAX中国票房营收的重要支柱。

由于北美疫情的影响,不少好莱坞制片方先后推迟电影重头戏的发行,IMAX中国引进电影受阻,票房重任便落在了国产电影上。结果看来,经IMAX拍摄技术参与影片制作前期的《八佰》《长津湖》《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的确成了IMAX中国的票房救命稻草。

2021年,IMAX中国票房收入共计2.39亿美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美元,贡献比超62.7%。

不过,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八佰》导演管虎曾提到,通过实际比对,IMAX实拍效果在呈现大场面时会有明显的视觉效果优势,但超高的清晰度也对服化道和群演等环节都提出更高要求。

这意味着,制片方若想使用IMAX技术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从制作成本到利润空间,都是不可忽视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在IMAX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并非都在使用IMAX拍摄技术。高昂的技术成本,以及极其笨重的拍摄设备,即便是一些认可IMAX技术的著名好莱坞导演,在衡量经济压力和操作成本后,多数会选择使用普通摄影机拍摄后,再通过IMAX DMR转制技术压制进行放映。

也有不少导演会选择部分使用IMAX技术,但可称之为IMAX原生的电影则少之又少,差别在拍摄过程中已经产生。2018年《复仇者联盟3》才开创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先河,截至目前,全球也只有四部商业电影达到此标准。

《变形金刚5》中使用IMAX设备进行拍摄

虽然转制也需付给IMAX中国12.5%的票房分成,但相比直接在拍摄过程中采用IMAX技术的成本,后期转制对制片方而言或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不过对需要考虑票价和观影效果的观众,转制成IMAX的电影或许性价比并不高。

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实验师于从奎看来,一部声画技术质量俱佳的好电影从拍摄之初,到后期制作完成,再到最终版本技术格式的发行和影院放映终端适配,每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都会作用和影响到最终的画面和声音放映质量,进而破坏影院观感。

以IMAX转制电影为例,哪怕大多数电影在转制为IMAX版本后,都得以成功在IMAX银幕上放映,但相比原生技术的拍摄,部分转制的电影难逃“不匹配感”。一些观众表示画面清晰度不够或太过“晕车”。

在IMAX忠实爱好者周文看来,IMAX之所以吸引人,在于音效、屏幕,乃至座椅都可以称得上“顶级”,但他也告诉「新熵」:“要看电影是不是有特定画幅,若有,则可以多26%的画面。不过有些电影是强行转制IMAX,考虑到价格,这些看不看都行。”

也有电影爱好者告诉「新熵」:“有IMAX专属画幅的电影在IMAX厅看效果更好,其他片子只能说是屏幕更大。”

2021年财报中,在IMAX中国未来规划中,主要目标便放在增加华语影片数量,票房及票房占比,以及加强在本土电影植入IMAX DNA(即影片中采用IMAX拍摄技术)。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又当如何?

目前大制作成本的好莱坞尚未实现IMAX拍摄自由,即便国产电影成长迅速,IMAX技术成本也是一座大山,植入IMAX DNA谈何容易。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电影类型,对国产电影来讲,当经济成本和技术投入存在矛盾时,取舍并非想象中容易。

IMAX DNA恐怕难以短时间内成为国产电影的DNA,而离开了本质技术,仅靠IMAX银幕呈现,在其他巨幕品牌势力扩张下,国产电影市场是否还会为“形似神非”的IMAX版本买单?

03、新的场景争夺战

先行入场,IMAX凭借在华积累的二十年品牌效应,在赛道中已站稳了脚跟。但随着放映终端竞争的激烈,各大巨幕纷纷寻找差异化的道路,这让IMAX也无法坐以待毙。

其中,杜比无疑是IMAX最大的对手。

即便比IMAX进军中国晚了15年之久,片源不如IMAX广泛,品牌效应也不如后者强大,但主打“全景声”的杜比依旧在高端巨幕市场切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周文告诉「新熵」,即便自己在影院会优先选择IMAX,但若观看音乐相关的电影,他会毫不犹豫选择杜比。

杜比进驻中国的第一步便已开始分食IMAX的资源。

2016年,杜比影院宣布进入中国,首个合作方便直击IMAX“老朋友”万达。更是让万达放话五年内将与杜比实验室在中国推出100个杜比影院。此前在海外已名声大噪,在中国市场上又直接“攀上高枝”,杜比已成了“全景声”的代名词。

或许IMAX考虑到和杜比在银幕上“水火不容”,即便杜比在音频系统领域拥有出色的成绩,IMAX在2018年入侵家庭影院时,还是选择了杜比的“老对手”DTS,合作推出了家庭影音娱乐授权及认证项目IMAX Enhanced,这曾被看作是为了应对来自杜比的威胁。

这也是为了迎战杜比的场景攻势,虽然对手早已先行。

早在十几年前,Netflix已经开始运用杜比的高清音频技术。在2014年,身体还没探进中国的杜比已先伸出了手——和爱奇艺合作。四个月前,IMAX也选择和流媒体合作,IMAX Enhanced登陆腾讯视频和爱奇艺。

为了设置壁垒,在该项目中,若音频设备要获得该项目认证,功放或者回音壁需要支持DTS核心解码,并设置有专门的IMAX模式。

尽管并不强硬要求播放IMAX Enhanced专属片源内容,但DTS母公司Xperi中国区技术总监冯云骅曾透露,“播放非IMAX Enhanced的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效果应当变得更好,但也不排除大瑕疵的可能性”。

相比IMAX,杜比凭借垂直技术的角色,在场景中先行一步,营收中来自影院和片方收入也占比较低。而IMAX中国的收入构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影院和片方分成,这意味着无论是片源质量还是传统电影院行业的变动,对IMAX中国来讲都有着极高的不确定性。

除了重视场景战之外,哪怕制作技术已建立起护城河的IMAX,也依旧无法在影院放映终端的技术战中躺平。

在2020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国产巨幕中国电影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曾表示,“现在的放映终端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如高格式电影技术,通过4K、3D、高亮度、 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技术融合。”

由此可见,在IMAX面临盈利天花板时,放映终端的战鼓才刚刚敲响。

巨幕争夺战,野心四溢。若想真正在中国巨幕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放映终端的场景战必须要打得漂亮。

(文中田蕾、周文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