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创牌者 赵昱
1997年夏末,一场由曼德拉主办的慈善晚宴上,素来有“黑珍珠”之称的英国超模娜奥米·坎贝尔小姐,收到一件“特别的礼物”。
当时,利比里亚刚刚上任的总统查尔斯·泰勒对坎贝尔小姐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没等宴会结束,他就派人把一袋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送到了坎贝尔的房间。
坎贝尔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却不免有些失望。
袋子里只是一小堆脏兮兮的“石头”,见惯了奇珍异宝的坎贝尔并没有把这个“平平无奇”的礼物放在心上。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13年后,就是这袋东西把她送上了联合国塞拉利昂的特别法庭。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袋石子能送到她手里,不仅经历了连绵的战火,更是搭进去无数条人命。
这袋小石头正是引起全球巨大轰动的“血钻”。
它的背后不仅充斥着欺骗与鲜血,还隐藏着一家极尽垄断的钻石巨头企业。
这家企业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钻石矿脉,是钻石行业的规则制定者。130年来,它一直占据着钻石界的王者地位,甚至可以直接成为钻石的代名词。
没错,它就是打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口号的钻石巨头——戴比尔斯。
本文将回答两个问题:
1、戴比尔斯的钻石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2、戴比尔斯是如何操纵钻石价格,成为钻石代名词的?
01
说起戴比尔斯这个钻石行业的“黑老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狠人”:恩斯特·奥本海默。
他是“南非钻石帝国”的缔造者,曾任南非钻石之城金伯利市的市长,还创立了南非最有权势的家族。
但,恩斯特的起点,只是不起眼的钻石分拣工。
从小,出生于底层犹太家庭的他,看尽人间冷暖,深知只有出人头地才能受人尊敬。
16岁时,恩斯特跟随哥哥前往伦敦,从事钻石挑拣工作。在挑拣钻石的过程中,恩斯特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他总能在成堆的粗钻中。找出可加工成一流钻石的材料。
22岁这年,恩斯特成了公司的钻戒购买代表,被派往南非金伯利市,为公司采购裸钻。
在金伯利,恩斯特凭借自己德国出生、英国长大的身份优势,结识大量政界人物,混得如鱼得水。1912年,恩斯特被选为市长,并连任三届,还代表金伯利市进入南非议会。
1917年,恩斯特建立了南非英美资源集团。然而,这仅仅是他宏图大业的第一步。
深耕钻石领域多年,恩斯特形成了自己的钻石价值理论:钻石本身的价值是有限的,稀缺性决定了钻石的售价。制造稀缺性,就需要掌控绝大多数的钻矿。于是,恩斯特瞄上了戴尔比斯。
在钻石开采和评估行业,戴尔比斯曾是如雷贯耳的公司。
但,随着入局者增加、新矿的出现,戴比尔斯的钻石份额持续下跌。到1910年,该公司的钻石毛坯份额已从90%跌至40%。
此时,恩斯特不仅收购了非洲西南部保护地所有的钻矿,建立了自己的营销集团,还在大西洋海岸线上那马夸兰地区购买了大量新兴的冲积钻石矿。
手握大量钻石的恩斯特,严重威胁了戴比尔斯在钻石行业的垄断地位,戴比尔斯不得不主动找他谈判。
靠着钻石的底气,恩斯特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加入戴比尔斯董事会。
虽然不乐意,但戴比尔斯也没有别的办法。既然解决不掉恩斯特这个强大的敌人,那就让他加入。
1926年,恩斯特以全部家当,通过置换股权的方式与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实现合并。1929年12月20日,恩斯特坐上了戴比尔斯集团主席的位置。
拥有了戴比尔斯,恩斯特终于可以开始操练他的“垄断游戏”。
02
为了进一步集中钻石市场份额,恩斯特一边疯狂地拿地、并购、开发新矿,一边肆意挥动低价的大棒,将生产钻石原料的小公司赶尽杀绝。
曾有些小公司、老势力,企图通过自有渠道出售开采的钻石原石,但还未成功实施,就遭到了恩斯特的疯狂报复。
戴比尔斯在短时间内低价释出大量钻石储备,让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价格大跌。这些公司扛不住血腥的价格战,只得乖乖臣服于戴比尔斯。
在“狼性文化”的指导下,戴比尔斯迅速成长,十几年内,就将全球90%的钻石矿产掌握在手中,“一家独大”的格局终于形成。
时间来到1929年,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袭击资本主义世界,到处都是丢了工作想跳楼的人,哪里还有人买什么钻石。
按理说,保营收的方法是降价,但恩斯特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强硬手段,势要将他的“钻石价值理论”进行到底。
1930年,恩斯特宣布关闭旗下矿场,停止生产钻石,以此保护目前市场上钻石的价格。
此后三年,世界钻石产量不断下降,年产量从2200万克拉骤降到1.4万克拉。
为此,恩斯特不得不裁掉大批员工,节约公司成本。
在声势浩大的“裁员潮”中,钻石分拣员们整天提心吊胆的工作,生怕哪天轮到自己,南非矿业可谓哀鸿遍野。
面对严重的失业情况,南非政府坐不住了。愤愤不平的矿业部长给恩斯特下了“最后通牒”:要是再这么为所欲为,就要把戴比尔斯国有化!
然而,见过大世面的恩斯特,完全不把矿业部长的话放在眼里。
事实证明,恩斯特是对的,钻石价格在经济危机中不降反涨,成为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标的。
戴比尔斯在金融危机中顺利渡过难关,还以极低的成本,顺手把风雨飘摇的伦敦钻石企业联盟也整合到了戴比尔斯的。
这个企业联盟曾与戴比尔斯分庭抗礼,但伦敦钻石企业联盟也没能顶住大萧条的压力,一度濒临破产。
1934年,恩斯特在伦敦创立了著名的CSO体系。
具体操作上,各国企业会按照合约将产出的钻石原坯送到南非,由戴比尔斯对它们进行分拣、定价、收购。
把控全球钻石矿源头后,戴比尔斯又发明了“看货商系统”,即只允许行业头部的125个珠宝切割公司向其直接购买钻石原石,行业把它们统称为“戴比尔斯125”。
每年,CSO会举办10次“看货会”。在看货会上,戴比尔斯将品质、大小各异的钻石放进密封的塑料袋里,让“戴比尔斯125”盲选。
要知道,每袋钻石标价几乎都在800万美元以上,而开箱之后不满意,也不存在任何退货换货的可能。
然而,面对如此苛刻、屈辱的条件,钻石公司们却只能接受。因为,只有加入戴比尔斯的这套体系,才有资格做钻石生意。
在恩斯特的精心打造下,这套垄断体系一直维持运行到20世纪90年代。
03
花无百日红。随着新钻石矿的发掘,自1994年起,戴比尔斯开始不受控制的走下坡路,其全球控制的钻石比例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49.2%。
而与此同时,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也开始崛起。
面对垄断的高价钻石,聪明的河南人想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题思路——人造钻石。
它的售价比天然钻石低得多,一克拉大概一万元之内就可以搞定。并且,人造钻石是真钻,它和天然钻石的成分结构完全相同,只有生产方式不同。
现如今,全球珠宝级别的培育钻石原石里,约有一半都产自中国河南。
没想到垄断了百年的钻石产业,就这样被河南人撬开了口子。
对于钻石行业来说,戴比尔斯既是“魔鬼”又是“天使”。一方面,它一味的操纵价格,打压竞争对手,使钻石行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但另一方面来说,它也给矿产国家带来了更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还使钻石拥有了完善的行业保障。
如今,戴比尔斯虽然已经丧失了巅峰时期的垄断地位,却仍是目前全球最知名最专业的钻石企业。
听了戴比尔斯的故事,你又是如何看待这家企业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