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亿国人失眠问题如何解?来自北上广蓉的7大专家这么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亿国人失眠问题如何解?来自北上广蓉的7大专家这么说

睡不好正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痛点。

图片来源:Unsplash-Krista Mangulsone

文|动脉网

你有多久没睡一个好觉了?

近年来,入睡难、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等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心病,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差不多3亿人睡不好觉。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睡不好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痛点。

图片来源: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需要知道的是,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或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记忆、代谢和免疫系统。睡眠障碍不仅能引发和加重多种慢性疾病,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且损害很大的慢性疾病。

睡眠障碍究竟由什么引起?目前产业界有哪些解决方案?各自的优劣势如何?未来行业的演进趋势是怎样?一线的医学专家们究竟有怎样的感受和判断?针对这些问题,在第二十二个“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到来之际,动脉网与7位来自北上广蓉的知名大专家进行了详谈。

他们分别是:

张继辉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副主任)

詹淑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陆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唐向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

乐卫东(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

贾福军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黄志力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张继辉: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亟待加强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副主任 张继辉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张继辉教授告诉动脉网,在睡眠障碍成为困扰众多国人的大背景下,睡眠医学正在蓬勃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睡眠医学不仅是不同医学学科的交叉,也是医学跟工学、心理学以及跟大数据等学科的交叉。

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对睡眠调控的理解逐步加深,不同睡眠疾病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开发因此也取得了进步。

张教授认为,当下主要还是从患者主观的感受,以及测量失眠严重程度或导致失眠疾病的一些指标。比如可以去看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又或者询问患者睡眠效率,即平均在床上躺的时间有百分之多少是真正睡着的,或主观上认为是否睡好了等。

从长远看,患者情绪的改善、精力的恢复、疲劳感的下降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一些维度。在这个过程里面,认知行为疗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但同时,自疫情爆发以来,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代表的数字疗法在行业里太火了,很多企业、产品一拥而上,使得赛道很拥挤,特别是同质化太明显。因此,张教授建议各家企业要做好差异化。

怎么做?从行业演进看,起初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在线上,大多以文字或者音频为主。目前也有加入动漫,或将文字、音频不同模块进行组合,市面上都有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另外,有些企业也在尝试用聊天机器人去改善病人的状态和增加互动性,这些都是进行差异化的体现。当然,数字疗法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各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数字疗法面临着医生能否认可它的问题。

比如医生开药不会有任何的顾虑,这是因为能上市的合规药品都做了三期临床试验,已验证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如何,大多数药物都是有明确数据的。

所以对于数字行为疗法,若要让医生有信心使用,就要做临床试验,去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究竟对哪些病人会更加有效,给出这样的数据。

另一个是要提高便利性,即软件能带给用户好的体验感,让病人用起来比较简单。毕竟临床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有的年龄比较大,受教育水平不高,越简洁的界面和越简单的操作他们越能接受。

然后是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这是绝大多数行为数字疗法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如通过增加交互能力让病人能感兴趣和愿意长期使用等。

张教授最后提醒,行业当下更加迫切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失眠的临床表现进行亚型分类来指导精准防治,比如亚型来指导医生选择对应的治疗措施,以及开发更多的新型治疗方案。

詹淑琴:互联网医疗为睡眠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詹淑琴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看来,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医学领域有很大影响,也给包括睡眠医学在内的学科带来了很多机会。比如让医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服务更多患者,也使患者能跟医生随时保持沟通。

另外,互联网医疗相关平台能够为失眠患者等群体进行在线的病情评估,使患者不用到现场,节约了时间成本。

更有意义的是,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为自己的病人提供服务。

以詹主任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中心为例,其就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对全国患者开放,使各地的患者能便捷地在线上找到詹主任团队,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互联网医疗还能帮助医生进行学科建设。比如日常在线下接诊时间不够,医生与病人聊得可能不够深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生随时可以与病人细聊,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情况。

对于睡眠障碍群体来说,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强医患互动,也能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例如在互联网医院,病人们就会通过该中心与詹主任进行积极沟通,以进行治疗和随访。从实践看,患者参与度很高。

据詹主任观察,当各个领域知名的专家团队与患者在线上实时沟通,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提高诊疗疗效,且产生很高的信任。

在互联网平台,医生还可以提供一些疾病相关知识、患者看病需要了解的诊疗流程,以及将最新的正确的诊疗规范告知患者,避免患者被一些不法分子提供的假信息误导,导致患者上当受骗损伤财物。

医疗服务是一项对知识要求比较高而且繁琐的工作,医生每天需要接诊大量的患者,无法满足与患者充分交流的愿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日程常规医疗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规范并写成科普文章或制作成视频放到平台上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工作效率。对医生来说,在平台的技术服务、运营支持帮助下,仅需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就能带给患者更连续和优质的服务。

另外,平台还可以监控实际的疗效。这是因为线上能够定期量表评估和获得患者反馈,从而不间断地记录患者的状况和改变,当遇到疗效不好的情况,也可以即时跟医生直接沟通,获得改进意见。

最后,通过互联网医疗,医生们还可以积累很多临床大数据以帮助科研,达到医生、患者、平台三赢的局面。

陆峥:睡眠障碍防治领域亟待,更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疗法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陆峥

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睡眠障碍的大趋势下,大众对失眠症的理解仍有很多误区。针对此,同济大学二级教授、教研室主任陆峥告诉动脉网,当下对睡眠障碍的防治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需要有优质的科普,向大众宣传普及专业的知识,找到失眠的原因,从而纠正大众的错误认知,规范大众的睡眠卫生行为。对于严重的失眠症及顽固的难治性睡眠障碍,要做好科学的评估并提出较好的干预措施。

二是要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具体来说,影响睡眠的因素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维度上去理解与探索。尤其是一些负性情绪、应激或躯体疾病都会引起失眠。

三是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可以从精神心理、行为、认知以及采用化学、物理、康复的方式进行综合干预,这也是国内外指南中强调的策略。

陆主任表示,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国家级及省市级专业机构,都在积极推进睡眠医学的发展,这给行业带来了不错的机会。比如很多医院都准备开设睡眠障碍专病门诊,甚至计划建立睡眠医学科(中心)。

睡眠医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睡眠专病门诊数量还比较少,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才的数量、培养力度以及参与的机构数量都有待提高,所以在诸如世界睡眠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更要展开积极的全社会宣传和引导,尤其是要开发医疗机构的领导。

另外,目前行业对睡眠医学的研究做得也还不够好,国内做得规范的机构寥寥无几,这也是行业面临的困境。

人才培养对于睡眠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陆教授认为,一定要从医疗机构着手,特别是要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从医教研防和康复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在当下治疗领域给出的失眠解决方案上,陆主任表示看好一些新的疗法和手段。比如除药物和心理干预之外,以磁场物理干扰技术为核心的速眠系统就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实用的系统,其对于药物和心理干预这一传统的解决方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一是在临床上针对失眠症最主要的治疗还是药物,但药物还远远不能满足应有的需求。而速眠系统很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其是非药物、无创的干预,副作用比较小,患者的依从性也比较高。

二是从研究数据来看,速眠系统拥有人工智能、远程诊疗的加持,整体的效率比较高,便捷性强。

三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的特点。即通过后台就可以了解使用速眠系统的患者情况,针对性给予一些指导,也有数据进行监测。从治疗指南的角度来讲,在综合治疗原则、个体化原则等基础上,速眠系统是重要的补充。

不过仍需注意,当前睡眠医学在临床评估、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很多痛点。

比如在基于评估的干预方面,从执行诊疗指南的角度看,很多医疗机构和诊所还有很多不足。尽管现在已有《中国失眠症防治指南》,但是在指南的解读和临床的推广应用上有不足。

关于睡眠医学未来的发展,陆教授提出三点期望:

一是希望能有一个相对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新版指南,并且今后能不断更新,从而让从业人员(主要是精神心理的从业人员)对睡眠医学的发展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和临床应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普通人、精神障碍患者、儿少、妇女和老年人等,能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和诊疗规范。

三是在产学研方面,希望能有更多更紧密的联合。比如高校的研发机构 、医院的患者人群(数据库)及企业的支持都可以在这个链条上进行全面的探讨、合作与交流。

唐向东:CBTI治疗成功率达到70~80%,行业需持续探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 唐向东

在针对睡眠障碍的新技术、新疗法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唐向东有诸多观察,他表示,CBTI治疗正在逐步普及。

从对全世界各种人群的调查来看,CBTI的长期有效率大概达到两年以上,治疗的成功率在70~80%之间。但CBTI的缺陷在于其需面对面的交流,患者每周都得去一趟医院。其次,医生也是有限的,线下整体诊疗效率不高。

目前数字化CBTI的出现,加上微信的普及,几乎70岁以下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下载手机软件轻松获取。因此,唐教授表示,数字化行为治疗已成为睡眠障碍最适合的治疗方式之一,应该积极探索。

以速眠CBTI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十分便捷,能为病人提供非常丰富的功能和内容。在效率上,大概花15分钟就可以基本完成一个病人的处理,每个上午1个医生就可以服务15个新病人。

当然,任何一个单一的治疗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局限性,所以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判断。比如针对不同病患,如何选择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方案,都需要谨慎思考。

尤其是在线上问诊的时候,要努力把潜在的、重型的抑郁症患者识别出来。比如对于重型的忧郁症病人,药物治疗的效果大多数是比较好的,甚至还有电疗可以选择。如果针对这部分患者,只是采用CBTI来解决睡眠问题,没有挖掘出患者背后严重的情绪障碍,那么这个病人的利益就可能受损。

另外,如何让睡眠障碍这个广大群体了解现有的治疗方式,如何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获益,这也是一个要突破的方向。

乐卫东:脑科学的发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 乐卫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乐卫东教授表示,在脑科学领域,一些新的针对失眠的技术正在出现,比如脑电刺激、磁疗等。这背后,得益于脑科学的研究进展。

在以前,人们只知道睡眠时脑电会有变化,现在发现这是由睡眠中枢调控的。这些研究对以后更好的靶向治疗和对睡眠中枢的调节都是有利的。另外,通过物理、化学、光学、干脑细胞等非药物方式对睡眠的调节也很有帮助。

乐教授介绍,通过睡眠调控改善睡眠障的研究是脑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面,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神经病学的组合,给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带来了广阔前景。

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上,乐教授表示好的产品要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例如速眠运用脉冲磁靶向技术研制的速眠脉冲磁治疗系统,其技术含量比较高,拥有不错的创新性,既可以在家庭用,也可以在医院用,适用范围比较广。

另外,速眠脉冲磁治疗系统通过脉冲磁靶向技术可以改变脑部活动,不光改善睡眠,可能还会对脑的一些功能进行调节,治疗作用比较持久,副作用相对来说比较轻。乐教授希望通过这款仪器进行随访,观察长期疗效。

面对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技术,乐教授认为判断一个产品好与坏,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注重的是治疗效果,但不是关注短期效果,而是长期效果。因为对于睡眠障碍治疗来说,药物肯定是见效最快的,但长期使用对大脑有副作用,有些药物还有成瘾性。所以对一个新病人来说,医生会首先鼓励患者使用非药物治疗,并通过量表及脑电检查数据进行随访分析,掌握治疗效果。

贾福军:睡眠障碍诊治也需要分级诊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贾福军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告诉动脉网,睡眠障碍诊治也需要分级诊疗。

这是在于,三甲医院有很好的多学科医疗资源,也有很高的医疗水平,但三甲医院的资源相对于社会需求总是有限的。由于患者数量过多,这导致患者很难在三甲医院得到个性化治疗和干预。

要知道,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失眠症状,每个人的表现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干预方法和措施方面需要个性化的体现。

贾所长表示,在睡眠分级诊疗下,三甲医院应该主要看疑难病,可以为患者提出一个好的治疗方案。而对普通轻度的疾病,一般的诊所就可以解决,其也可以将三甲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落地实施。这样就形成了合理分工,使整体医疗效率得到提高。

不仅如此,与三甲医院排队相比,患者去专科门诊能得到一些相对高质量的服务。比如在优眠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就能得到个性化服务,医生可根据通过可穿戴设备反馈的患者睡眠生理和心理信息及其个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并且提高连续的跟踪服务,这样疗效也会提高。

总的来说,分级诊疗可以从两个维度看,一个是难易程度,另一个是服务水准。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障碍成因很复杂,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学等各个因素,因此心理精神科的医生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其他成因。比如一个小朋友有睡眠障碍,他可能因为是扁桃体问题导致的,或者耳鼻喉科的一些疾病所致,这要求医生要与其他科的医生一起参与诊断和治疗。

在睡眠障碍的临床新进展上,贾所长表示,当下研究手段正不断更新。从生物学上看,睡眠的认知经历了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分子、基因这样一个逐渐加深的认知过程。

另外,可穿戴设备、类脑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也对睡眠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而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睡眠障碍的认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会不断涌现,而且越来越丰富。

黄志力:睡眠科普教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黄志力

睡眠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行为,宝贵人生的1/3在睡眠中度过。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志力表示,良好睡眠可以恢复体力,加快大脑代谢废物的排出,增进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是学习记忆的存储和巩固、思维敏捷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护容颜最好的“护肤品”。

今天,工业化进程迅速,工作压力变大、人口老龄化加重,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衍生的众多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障碍带来了严重的躯体和精神疾病,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抗感染能力降低、肿瘤等慢性躯体疾病,也会增加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

有意思的是,在睡眠问题上,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职业不同睡眠时长也不一样。

全球范围内有1/3的人失眠,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最新调查显示:近75%受访人群在一年内有睡眠困扰,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群比例增加了25%,睡眠障碍人群居高不下,年轻化趋势明显。手机成为睡眠杀手,近七成晚睡的人与玩手机有关。

我国幅原辽阔,地域差别明显,西藏人睡眠时间最长,四川人睡得最安逸。山西,重庆,安徽,广东四省午睡现象普遍。年龄差异:中小学生没有时间睡,青年人努力工作常熬夜,老年人有时间但睡不着。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早起,睡眠时间短于男性,男性多打鼾,女性易惊醒。工作性质和睡眠:人民警察最缺觉,一线防疫人员睡得少。教师和医生的睡眠质量最差;外卖小哥虽辛苦,躺下就睡睡得香。

睡眠障碍有近100种疾病,失眠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睡眠呼吸暂综合症,不安腿综合症、快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磨牙等等。

以失眠症治疗为例,首先是要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建立健康睡眠生活方式,适当联合其它非药物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光疗、芳香疗法、音乐、电流电、脉冲磁等。

药物治疗一般是有效安全,包括化学药和中药等。但患者长期用药,也会出现副作用和耐药等。很多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对药物很恐惧,影响失眠治疗效果。但如果失眠严重,严重影响第二天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和情绪等,建议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总之,失眠不可怕,首先要克服任性,建立健康睡眠生活方式,通过综合措施和方法,一定会找回好睡眠。

所以,科普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要让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有正确的认知,才能选对正确的方式方法。

科普工作传播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以先进带后进,以文明进步代替蒙昧落后,以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帮助民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优眠科普行动自2021年开展以来,关注、关心、关爱普通群众,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传播先进的睡眠科学研究成果,旨在提升民众对睡眠科学的认识;贴近群众需求,向民众宣传做到优质睡眠的有效方法,要让人民群众受益、受惠和满意。

通过睡眠科普,国民健康睡眠意识正在显著提升,同时对良好睡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2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同行”,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企业界的朋友共同加入到这一主题宣传。健康睡眠首先要民众将科学睡眠的生活方式落到行动中,系列科普活动将增进大众对睡眠科学知识及健康睡眠的认知,提升我国国民健康睡眠科学素质,增强国民健康生活的幸福感。高水平的睡眠科普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中国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的关键是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本质及预防为主的正确方向,把医学从“治已病”推向“治未病”。

人类健康的要素中,“良好睡眠”是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良好睡眠的第一责任人。睡眠健康是健康中国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亿国人失眠问题如何解?来自北上广蓉的7大专家这么说

睡不好正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痛点。

图片来源:Unsplash-Krista Mangulsone

文|动脉网

你有多久没睡一个好觉了?

近年来,入睡难、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等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心病,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差不多3亿人睡不好觉。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睡不好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痛点。

图片来源: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需要知道的是,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或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记忆、代谢和免疫系统。睡眠障碍不仅能引发和加重多种慢性疾病,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且损害很大的慢性疾病。

睡眠障碍究竟由什么引起?目前产业界有哪些解决方案?各自的优劣势如何?未来行业的演进趋势是怎样?一线的医学专家们究竟有怎样的感受和判断?针对这些问题,在第二十二个“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到来之际,动脉网与7位来自北上广蓉的知名大专家进行了详谈。

他们分别是:

张继辉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副主任)

詹淑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陆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唐向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

乐卫东(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

贾福军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黄志力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张继辉: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亟待加强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副主任 张继辉

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张继辉教授告诉动脉网,在睡眠障碍成为困扰众多国人的大背景下,睡眠医学正在蓬勃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睡眠医学不仅是不同医学学科的交叉,也是医学跟工学、心理学以及跟大数据等学科的交叉。

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对睡眠调控的理解逐步加深,不同睡眠疾病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开发因此也取得了进步。

张教授认为,当下主要还是从患者主观的感受,以及测量失眠严重程度或导致失眠疾病的一些指标。比如可以去看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又或者询问患者睡眠效率,即平均在床上躺的时间有百分之多少是真正睡着的,或主观上认为是否睡好了等。

从长远看,患者情绪的改善、精力的恢复、疲劳感的下降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一些维度。在这个过程里面,认知行为疗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但同时,自疫情爆发以来,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代表的数字疗法在行业里太火了,很多企业、产品一拥而上,使得赛道很拥挤,特别是同质化太明显。因此,张教授建议各家企业要做好差异化。

怎么做?从行业演进看,起初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在线上,大多以文字或者音频为主。目前也有加入动漫,或将文字、音频不同模块进行组合,市面上都有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另外,有些企业也在尝试用聊天机器人去改善病人的状态和增加互动性,这些都是进行差异化的体现。当然,数字疗法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各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数字疗法面临着医生能否认可它的问题。

比如医生开药不会有任何的顾虑,这是因为能上市的合规药品都做了三期临床试验,已验证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如何,大多数药物都是有明确数据的。

所以对于数字行为疗法,若要让医生有信心使用,就要做临床试验,去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究竟对哪些病人会更加有效,给出这样的数据。

另一个是要提高便利性,即软件能带给用户好的体验感,让病人用起来比较简单。毕竟临床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有的年龄比较大,受教育水平不高,越简洁的界面和越简单的操作他们越能接受。

然后是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这是绝大多数行为数字疗法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如通过增加交互能力让病人能感兴趣和愿意长期使用等。

张教授最后提醒,行业当下更加迫切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失眠的临床表现进行亚型分类来指导精准防治,比如亚型来指导医生选择对应的治疗措施,以及开发更多的新型治疗方案。

詹淑琴:互联网医疗为睡眠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詹淑琴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看来,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医学领域有很大影响,也给包括睡眠医学在内的学科带来了很多机会。比如让医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服务更多患者,也使患者能跟医生随时保持沟通。

另外,互联网医疗相关平台能够为失眠患者等群体进行在线的病情评估,使患者不用到现场,节约了时间成本。

更有意义的是,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为自己的病人提供服务。

以詹主任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睡眠中心为例,其就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对全国患者开放,使各地的患者能便捷地在线上找到詹主任团队,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互联网医疗还能帮助医生进行学科建设。比如日常在线下接诊时间不够,医生与病人聊得可能不够深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生随时可以与病人细聊,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情况。

对于睡眠障碍群体来说,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强医患互动,也能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例如在互联网医院,病人们就会通过该中心与詹主任进行积极沟通,以进行治疗和随访。从实践看,患者参与度很高。

据詹主任观察,当各个领域知名的专家团队与患者在线上实时沟通,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提高诊疗疗效,且产生很高的信任。

在互联网平台,医生还可以提供一些疾病相关知识、患者看病需要了解的诊疗流程,以及将最新的正确的诊疗规范告知患者,避免患者被一些不法分子提供的假信息误导,导致患者上当受骗损伤财物。

医疗服务是一项对知识要求比较高而且繁琐的工作,医生每天需要接诊大量的患者,无法满足与患者充分交流的愿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日程常规医疗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规范并写成科普文章或制作成视频放到平台上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工作效率。对医生来说,在平台的技术服务、运营支持帮助下,仅需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就能带给患者更连续和优质的服务。

另外,平台还可以监控实际的疗效。这是因为线上能够定期量表评估和获得患者反馈,从而不间断地记录患者的状况和改变,当遇到疗效不好的情况,也可以即时跟医生直接沟通,获得改进意见。

最后,通过互联网医疗,医生们还可以积累很多临床大数据以帮助科研,达到医生、患者、平台三赢的局面。

陆峥:睡眠障碍防治领域亟待,更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疗法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陆峥

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睡眠障碍的大趋势下,大众对失眠症的理解仍有很多误区。针对此,同济大学二级教授、教研室主任陆峥告诉动脉网,当下对睡眠障碍的防治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需要有优质的科普,向大众宣传普及专业的知识,找到失眠的原因,从而纠正大众的错误认知,规范大众的睡眠卫生行为。对于严重的失眠症及顽固的难治性睡眠障碍,要做好科学的评估并提出较好的干预措施。

二是要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具体来说,影响睡眠的因素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维度上去理解与探索。尤其是一些负性情绪、应激或躯体疾病都会引起失眠。

三是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可以从精神心理、行为、认知以及采用化学、物理、康复的方式进行综合干预,这也是国内外指南中强调的策略。

陆主任表示,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国家级及省市级专业机构,都在积极推进睡眠医学的发展,这给行业带来了不错的机会。比如很多医院都准备开设睡眠障碍专病门诊,甚至计划建立睡眠医学科(中心)。

睡眠医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睡眠专病门诊数量还比较少,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才的数量、培养力度以及参与的机构数量都有待提高,所以在诸如世界睡眠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更要展开积极的全社会宣传和引导,尤其是要开发医疗机构的领导。

另外,目前行业对睡眠医学的研究做得也还不够好,国内做得规范的机构寥寥无几,这也是行业面临的困境。

人才培养对于睡眠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陆教授认为,一定要从医疗机构着手,特别是要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从医教研防和康复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在当下治疗领域给出的失眠解决方案上,陆主任表示看好一些新的疗法和手段。比如除药物和心理干预之外,以磁场物理干扰技术为核心的速眠系统就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实用的系统,其对于药物和心理干预这一传统的解决方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一是在临床上针对失眠症最主要的治疗还是药物,但药物还远远不能满足应有的需求。而速眠系统很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其是非药物、无创的干预,副作用比较小,患者的依从性也比较高。

二是从研究数据来看,速眠系统拥有人工智能、远程诊疗的加持,整体的效率比较高,便捷性强。

三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的特点。即通过后台就可以了解使用速眠系统的患者情况,针对性给予一些指导,也有数据进行监测。从治疗指南的角度来讲,在综合治疗原则、个体化原则等基础上,速眠系统是重要的补充。

不过仍需注意,当前睡眠医学在临床评估、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很多痛点。

比如在基于评估的干预方面,从执行诊疗指南的角度看,很多医疗机构和诊所还有很多不足。尽管现在已有《中国失眠症防治指南》,但是在指南的解读和临床的推广应用上有不足。

关于睡眠医学未来的发展,陆教授提出三点期望:

一是希望能有一个相对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新版指南,并且今后能不断更新,从而让从业人员(主要是精神心理的从业人员)对睡眠医学的发展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和临床应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普通人、精神障碍患者、儿少、妇女和老年人等,能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和诊疗规范。

三是在产学研方面,希望能有更多更紧密的联合。比如高校的研发机构 、医院的患者人群(数据库)及企业的支持都可以在这个链条上进行全面的探讨、合作与交流。

唐向东:CBTI治疗成功率达到70~80%,行业需持续探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 唐向东

在针对睡眠障碍的新技术、新疗法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级专家医师、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唐向东有诸多观察,他表示,CBTI治疗正在逐步普及。

从对全世界各种人群的调查来看,CBTI的长期有效率大概达到两年以上,治疗的成功率在70~80%之间。但CBTI的缺陷在于其需面对面的交流,患者每周都得去一趟医院。其次,医生也是有限的,线下整体诊疗效率不高。

目前数字化CBTI的出现,加上微信的普及,几乎70岁以下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下载手机软件轻松获取。因此,唐教授表示,数字化行为治疗已成为睡眠障碍最适合的治疗方式之一,应该积极探索。

以速眠CBTI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十分便捷,能为病人提供非常丰富的功能和内容。在效率上,大概花15分钟就可以基本完成一个病人的处理,每个上午1个医生就可以服务15个新病人。

当然,任何一个单一的治疗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局限性,所以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判断。比如针对不同病患,如何选择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方案,都需要谨慎思考。

尤其是在线上问诊的时候,要努力把潜在的、重型的抑郁症患者识别出来。比如对于重型的忧郁症病人,药物治疗的效果大多数是比较好的,甚至还有电疗可以选择。如果针对这部分患者,只是采用CBTI来解决睡眠问题,没有挖掘出患者背后严重的情绪障碍,那么这个病人的利益就可能受损。

另外,如何让睡眠障碍这个广大群体了解现有的治疗方式,如何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获益,这也是一个要突破的方向。

乐卫东:脑科学的发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 乐卫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大医学院副院长乐卫东教授表示,在脑科学领域,一些新的针对失眠的技术正在出现,比如脑电刺激、磁疗等。这背后,得益于脑科学的研究进展。

在以前,人们只知道睡眠时脑电会有变化,现在发现这是由睡眠中枢调控的。这些研究对以后更好的靶向治疗和对睡眠中枢的调节都是有利的。另外,通过物理、化学、光学、干脑细胞等非药物方式对睡眠的调节也很有帮助。

乐教授介绍,通过睡眠调控改善睡眠障的研究是脑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面,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神经病学的组合,给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带来了广阔前景。

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上,乐教授表示好的产品要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例如速眠运用脉冲磁靶向技术研制的速眠脉冲磁治疗系统,其技术含量比较高,拥有不错的创新性,既可以在家庭用,也可以在医院用,适用范围比较广。

另外,速眠脉冲磁治疗系统通过脉冲磁靶向技术可以改变脑部活动,不光改善睡眠,可能还会对脑的一些功能进行调节,治疗作用比较持久,副作用相对来说比较轻。乐教授希望通过这款仪器进行随访,观察长期疗效。

面对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技术,乐教授认为判断一个产品好与坏,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注重的是治疗效果,但不是关注短期效果,而是长期效果。因为对于睡眠障碍治疗来说,药物肯定是见效最快的,但长期使用对大脑有副作用,有些药物还有成瘾性。所以对一个新病人来说,医生会首先鼓励患者使用非药物治疗,并通过量表及脑电检查数据进行随访分析,掌握治疗效果。

贾福军:睡眠障碍诊治也需要分级诊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贾福军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告诉动脉网,睡眠障碍诊治也需要分级诊疗。

这是在于,三甲医院有很好的多学科医疗资源,也有很高的医疗水平,但三甲医院的资源相对于社会需求总是有限的。由于患者数量过多,这导致患者很难在三甲医院得到个性化治疗和干预。

要知道,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失眠症状,每个人的表现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干预方法和措施方面需要个性化的体现。

贾所长表示,在睡眠分级诊疗下,三甲医院应该主要看疑难病,可以为患者提出一个好的治疗方案。而对普通轻度的疾病,一般的诊所就可以解决,其也可以将三甲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落地实施。这样就形成了合理分工,使整体医疗效率得到提高。

不仅如此,与三甲医院排队相比,患者去专科门诊能得到一些相对高质量的服务。比如在优眠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就能得到个性化服务,医生可根据通过可穿戴设备反馈的患者睡眠生理和心理信息及其个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并且提高连续的跟踪服务,这样疗效也会提高。

总的来说,分级诊疗可以从两个维度看,一个是难易程度,另一个是服务水准。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障碍成因很复杂,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学等各个因素,因此心理精神科的医生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其他成因。比如一个小朋友有睡眠障碍,他可能因为是扁桃体问题导致的,或者耳鼻喉科的一些疾病所致,这要求医生要与其他科的医生一起参与诊断和治疗。

在睡眠障碍的临床新进展上,贾所长表示,当下研究手段正不断更新。从生物学上看,睡眠的认知经历了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分子、基因这样一个逐渐加深的认知过程。

另外,可穿戴设备、类脑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也对睡眠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而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睡眠障碍的认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会不断涌现,而且越来越丰富。

黄志力:睡眠科普教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黄志力

睡眠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行为,宝贵人生的1/3在睡眠中度过。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志力表示,良好睡眠可以恢复体力,加快大脑代谢废物的排出,增进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是学习记忆的存储和巩固、思维敏捷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护容颜最好的“护肤品”。

今天,工业化进程迅速,工作压力变大、人口老龄化加重,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衍生的众多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障碍带来了严重的躯体和精神疾病,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抗感染能力降低、肿瘤等慢性躯体疾病,也会增加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

有意思的是,在睡眠问题上,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职业不同睡眠时长也不一样。

全球范围内有1/3的人失眠,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最新调查显示:近75%受访人群在一年内有睡眠困扰,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群比例增加了25%,睡眠障碍人群居高不下,年轻化趋势明显。手机成为睡眠杀手,近七成晚睡的人与玩手机有关。

我国幅原辽阔,地域差别明显,西藏人睡眠时间最长,四川人睡得最安逸。山西,重庆,安徽,广东四省午睡现象普遍。年龄差异:中小学生没有时间睡,青年人努力工作常熬夜,老年人有时间但睡不着。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早起,睡眠时间短于男性,男性多打鼾,女性易惊醒。工作性质和睡眠:人民警察最缺觉,一线防疫人员睡得少。教师和医生的睡眠质量最差;外卖小哥虽辛苦,躺下就睡睡得香。

睡眠障碍有近100种疾病,失眠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睡眠呼吸暂综合症,不安腿综合症、快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磨牙等等。

以失眠症治疗为例,首先是要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建立健康睡眠生活方式,适当联合其它非药物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光疗、芳香疗法、音乐、电流电、脉冲磁等。

药物治疗一般是有效安全,包括化学药和中药等。但患者长期用药,也会出现副作用和耐药等。很多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对药物很恐惧,影响失眠治疗效果。但如果失眠严重,严重影响第二天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和情绪等,建议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总之,失眠不可怕,首先要克服任性,建立健康睡眠生活方式,通过综合措施和方法,一定会找回好睡眠。

所以,科普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要让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有正确的认知,才能选对正确的方式方法。

科普工作传播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以先进带后进,以文明进步代替蒙昧落后,以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帮助民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优眠科普行动自2021年开展以来,关注、关心、关爱普通群众,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传播先进的睡眠科学研究成果,旨在提升民众对睡眠科学的认识;贴近群众需求,向民众宣传做到优质睡眠的有效方法,要让人民群众受益、受惠和满意。

通过睡眠科普,国民健康睡眠意识正在显著提升,同时对良好睡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2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同行”,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企业界的朋友共同加入到这一主题宣传。健康睡眠首先要民众将科学睡眠的生活方式落到行动中,系列科普活动将增进大众对睡眠科学知识及健康睡眠的认知,提升我国国民健康睡眠科学素质,增强国民健康生活的幸福感。高水平的睡眠科普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中国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的关键是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本质及预防为主的正确方向,把医学从“治已病”推向“治未病”。

人类健康的要素中,“良好睡眠”是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良好睡眠的第一责任人。睡眠健康是健康中国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