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络谣言猛如虎,上海一中法院:警惕“谣言病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络谣言猛如虎,上海一中法院:警惕“谣言病毒”

眼下的上海,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共同致力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然而,就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也总有人试图发布制造焦虑、引发恐慌的谣言。在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发出如下倡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倒春寒”总会结束,终将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

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眼下的上海,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共同致力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然而,就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也总有人试图发布制造焦虑、引发恐慌的谣言:

 

这些“莫须有”的谣言随手一编、随手一转,便像“长了腿” 的病毒一样人传人,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切不可疫情病毒未除,“谣言病毒”又起,更不能让“谣言病毒”干扰疫情防控大局。为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梳理了造谣传谣行为的法律责任,希望大家在疫情之下,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1、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承担民事责任

在网络上编造、散播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比如利用流调信息编造他人谣言或者对他人进行辱骂、恐吓的,均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对网络谣言的规制,重在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网络用户因造谣、传谣给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应当向他人赔礼道歉、赔偿他人因名誉被侵害而遭受的损失等;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其他民事权益的,还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编造、散播网络谣言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承担责任的主体并不限于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者,还包括网络服务提供商。遭受网络谣言侵害时,受害者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除此之外,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提供的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2、扰乱公共秩序,行政责任难逃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以及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比如,疫情期间,一段“昨日上海疫情大爆发”的微信聊天录屏视频在网上流传,警方高度重视,通过溯源找到视频发布者董某某(男,42岁)。董某某供认,因自己宠物店被市场监督部门劝导暂缓营业而心生不满,便虚构“上海疫情大爆发”的语音信息发至朋友微信群,后在网上引发恶劣影响。警方根据上述规定,对董某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决定。

3、情节特别严重,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对网络谣言的规制,既针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也针对侵犯公民个人权益的犯罪行为。

0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02 诽谤罪

在网络上,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散布或者指使他人在网络散布,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处。当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即可入罪。

03 寻衅滋事罪

在网络上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构成寻衅滋事罪。纠集他人多次实施该类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最高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他人的犯罪团伙,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认定为黑恶势力,在构成上述相关犯罪时要从严惩处。

当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共同抗疫,我们更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倒春寒”总会结束,我们终将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原标题:警惕“谣言病毒”,知刑青年在行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络谣言猛如虎,上海一中法院:警惕“谣言病毒”

眼下的上海,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共同致力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然而,就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也总有人试图发布制造焦虑、引发恐慌的谣言。在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发出如下倡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倒春寒”总会结束,终将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

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眼下的上海,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共同致力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然而,就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也总有人试图发布制造焦虑、引发恐慌的谣言:

 

这些“莫须有”的谣言随手一编、随手一转,便像“长了腿” 的病毒一样人传人,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切不可疫情病毒未除,“谣言病毒”又起,更不能让“谣言病毒”干扰疫情防控大局。为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梳理了造谣传谣行为的法律责任,希望大家在疫情之下,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1、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承担民事责任

在网络上编造、散播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比如利用流调信息编造他人谣言或者对他人进行辱骂、恐吓的,均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对网络谣言的规制,重在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网络用户因造谣、传谣给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应当向他人赔礼道歉、赔偿他人因名誉被侵害而遭受的损失等;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其他民事权益的,还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编造、散播网络谣言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承担责任的主体并不限于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者,还包括网络服务提供商。遭受网络谣言侵害时,受害者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除此之外,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提供的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2、扰乱公共秩序,行政责任难逃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以及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比如,疫情期间,一段“昨日上海疫情大爆发”的微信聊天录屏视频在网上流传,警方高度重视,通过溯源找到视频发布者董某某(男,42岁)。董某某供认,因自己宠物店被市场监督部门劝导暂缓营业而心生不满,便虚构“上海疫情大爆发”的语音信息发至朋友微信群,后在网上引发恶劣影响。警方根据上述规定,对董某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决定。

3、情节特别严重,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对网络谣言的规制,既针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也针对侵犯公民个人权益的犯罪行为。

0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02 诽谤罪

在网络上,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散布或者指使他人在网络散布,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处。当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即可入罪。

03 寻衅滋事罪

在网络上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构成寻衅滋事罪。纠集他人多次实施该类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最高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他人的犯罪团伙,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认定为黑恶势力,在构成上述相关犯罪时要从严惩处。

当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共同抗疫,我们更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此,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的知刑青年们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倒春寒”总会结束,我们终将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原标题:警惕“谣言病毒”,知刑青年在行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