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普遍认为,本轮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一季度经济增速,除此之外,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以及地缘冲突导致的全球通胀风险也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附加冲击。
他们表示,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后续降准降息的概率正在增加,上半年央行可能会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
以下是经界面新闻整理的讨论:
界面新闻: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超过外界预期,但3月以来疫情波及28个省份,根据目前的形势,您预计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会在多少,和此前相比是否有所下调?
唐建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水平。根据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只要3月份经济数据不出现断崖式下滑,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达到甚至超过5.5%的水平,显著快于2021年四季度。不过,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是,3月份经济运行的确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一季度的增速,但具体影响幅度不好判断。
压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月以来全国疫情散发影响到多个省市,特别是经济比较活跃的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受到明显影响。二是尽管前两个月出口保持较高景气度,但出口增速边际放缓趋势已经出现。三是金融数据在1月“开门红”之后,2月明显不及预期,居民和企业部门都有降杠杆的趋势,微观经济主体的信心偏弱,意味着未来市场需求有走弱可能。
陶金:在全年5.5%的增速目标要求下,一季度GDP的同比增速也要保持5.5%左右的水平,但想要达到这个水平面临三个挑战。一是去年一季度高基数的影响。二是疫情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发生疫情的中小城市的治理水平尚不足以支撑防疫社交隔离与生产生活活动的并行,全面隔离封锁直接减少了这些地区的产出。三是外部环境继续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形成额外压制,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也正在逐步积累。总体来看,上述因素影响下,稳增长政策的效果面临更大挑战,我们将一季度GDP增速较之前5.5%左右的预估下调至5.2%左右。
罗志恒:我们此前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2%,比去年四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前两个月数据确实比较亮眼,例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消费、投资、出口均超预期水平,原本有望顺利实现之前的预测目标。然而,3月以来疫情的反弹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干扰,线下聚集性消费受到限制,餐饮旅游等受到明显影响;工业生产相对平稳,但建筑、货运物流等受到干扰。鉴于此,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或降至4.8%左右。
伍超明:尽管疫情对消费和人员接触型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中下游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政策发力靠前效果显现,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前两个负面因素的冲击。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4.9%左右,保持预测值不变。
界面新闻: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到了6.7%,但高频数据显示,3月以来,地铁客运、城际出行以及娱乐活动均明显低于2021年,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将在短暂的春光后迅速回落,您对3月份和1-3月的社消增速预测是多少?
唐建伟:3月以来全国疫情散发,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受到疫情明显冲击,预计服务业和线下消费将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的确,我们看到近期地铁客运、城际出行以及娱乐活动等显著走弱,这预示着3月份餐饮、旅游、住宿、运输等消费领域可能出现短期萎缩。受此影响,再考虑到去年3月份消费增速高达34.2%,不排除今年3月份消费负增长的可能,如果出现-5%的增长,那么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累计同比增速将下降到2.7%左右。
陶金:疫情持续肆虐尤其对消费造成打击,直接打击在于终端消费和服务业消费的萎靡,间接打击在于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增长放缓和小微企业数量减少等趋势导致的消费能力和信心的减弱。1-2月消费数据超预期,有低基数和中高端消费带动的原因,3月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都在变大,叠加疫情影响,3月的社零同比增速预计将较2月有所下滑,很可能低于4%,1-3月累计同比约5%左右。
罗志恒:疫情防控对线下聚集性活动影响较大,我们看到全国百城拥堵指数、城市地铁客运量均大幅下滑,全国百度迁徙指数也快速下行。预计3月社零同比增长1.0%,1-3月累计同比增长4.8%。
伍超明:短期消费主要受到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加上去年3月消费增速提高较多,预计3月消费增速短期会有一些波动,或在4%左右的水平。今年1-2月消费增长较多,有去年低基数的原因,但去年3月基数提高,预计今年1-3月消费增长6%左右。
界面新闻:假设一季度GDP增速要达到5%以上,一季度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要达到多少方可抵消社消的不利影响,实现这样增速是否面临很大挑战?
唐建伟:从需求角度来看,如果3月份消费增速不出现大幅萎缩,1-3月份消费增速保持小幅增长,只要3月份投资和出口增速能够保持1-2月份的增长势头,那么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就有望保持在5%以上。
在三大需求里,投资和出口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最大的挑战是消费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从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较好的增长势头。今年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各地加快推动重点投资项目落地,专项债可用资金显著增多,将促进基建投资增速加快。从出口来看,预计3月出口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受益于前两个月的较快增长,一季度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难度不大。但从消费来看,由于3月份疫情在国内多个省市蔓延散发,疫情对线下消费的冲击程度将成为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陶金:一季度资本形成的GDP拉动率预计将较去年四季度明显上升,有望回到2个百分点左右,而消费的GDP拉动率则有可能回落到3个百分点以下,对应的投资增速需要在6%以上。考虑到高基数的背景,这样的增速要求其实并不低。在房地产投资增速低迷、制造业投资增速稳定的情况下,基建的拉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净出口同比增速也要保持与前期一致或略低的水平,即同比15%左右的增速。
罗志恒:预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需要达到10%和15%以上,GDP增速才能稳定在5%以上。这存在三大挑战,一是房地产销售下滑,房企拿地谨慎,房地产投资仍较低迷。二是基建投资有待继续发力,但疫情防控、建筑、货运物流等会造成限制。三是制造业投资将受企业经营预期转弱拖累。四是俄乌冲突进一步推高欧美通胀,生活成本上升或挤压海外消费需求。
界面新闻:在政策释放暖风后,部分城市,例如郑州、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销售均有回暖迹象,这是否意味着房地产销售的拐点已现,房地产投资是否会发生积极变化?
唐建伟:目前房企资金面呈现出一些阶段性好转,今年初房企到位资金高于往年水平。不过,从政策纠偏到市场需求回稳,再到房企资金面改善并结束观望开始积极拿地,以上每一个环节的传导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真正回暖可能要等到这些信号出现之后。
陶金:当前地产仍然处于复苏错位阶段,政策出现了明显放松,但交投活动还是比较低迷,从2月地产融资数据明显走弱也有所验证。房企和购房者的预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前期房企遭遇财务困难、部分项目烂尾分别对房企和购房者造成了信心的打击,未来有赖于政策的持续放松,房企财务改善、前期问题项目得到妥善处理也需要时间。但若政策能够保持持续性,则住房需求释放的拐点会加速到来。
罗志恒:短期内房地产销售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回顾前两轮房地产调控放松周期,我们可以发现,放宽限购限贷和下调房贷利率等需求端政策提振市场的效果较强,本轮政策放松力度预计还将进一步增强。此外,房贷利率是地产销售的领先指标,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转正一般滞后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阶段性高点6-9个月左右,预计本轮销售数据将于年中左右恢复正增长。但考虑到面临疫情反弹和房企债务风险的冲击,市场信心恢复或需更长时间,仍需政策进一步呵护。
伍超明:在政策作用下,短期房地产市场出现好转迹象,但难言房地产销售拐点已经出现,一方面,居民预期的转变需要时间,从高频数据看,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提高。第二,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处于恢复过程中,购房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时间。
界面新闻:我们看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两个月按兵不动,MLF利率也没有做出调整,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宏观政策是否需要加码?年内是否有降息的可能,幅度会有多大?
唐建伟: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3月以来,地缘冲突、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等外部冲击因素放大,国内疫情反复也增添了不确定性,使国内经济对货币信贷宽松的渴求增加。从政策面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表述,日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再次强调稳字当头,传达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关切,这表示后续货币政策总量放松空间还可能进一步扩大。鉴于疫情散发可能影响国内需求走弱,宏观政策仍要保持一定力度,货币政策仍需发力宽信用,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进一步降准降息仍存在空间。
陶金: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稳增长情形之下加大,国外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可能有限。降准方面,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在今年以来有所收紧,与前期信贷投放加强有关,由此看需要补充一部分的长期资金,MLF等操作更加刚性,在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的背景下,降准的空间是存在的,其节奏和幅度应该可能是在上半年实施一次全面降准。降息方面,短期政策利率的调降空间似乎不大,因为当前短期流动性仍然维持合理充裕,而中长期资金成本的降低可能是必要的,MLF调降的空间存在,同时,LPR的加点调降也存在空间。
罗志恒:国务院金稳委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之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都表明宏观政策仍将进一步加码。当前央行之所以相对审慎,一是货币政策已靠前发力,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二是美联储和欧央行加快政策收紧,俄乌冲突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高,央行需要进一步考虑内外均衡,谋定而后动,若后续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年内或有10-20个基点的降息操作。
伍超明: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仍是逆周期政策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需要加码。由于今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实现全年5.5%增速目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界面新闻:受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持续走高,但目前来看,最起码从1月的CPI、PPI数据来看,尚未受到太大影响,未来一段时间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有多大,是否会制约货币政策宽松空间?
唐建伟:预计俄乌冲突对我国CPI的影响仍将有限。我国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国内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可能会传导到我国燃油价格,从而带动CPI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出现上涨,但因为其权重不高,对整体CPI的抬升作用也不明显。由于俄乌冲突对我国CPI的影响较小,因而不会导致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也难以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陶金: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俄乌冲突带来的是石油、天然气、金属、粮食等多个种类商品的普遍价格上涨。2月环比看,PPI由跌转涨,CPI涨幅扩大,都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但在高基数之下PPI同比涨幅仍然可控,CPI则由于上下游传导受阻、消费总体需求疲弱而较小可能持续高于3%,因此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罗志恒:俄乌冲突对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中国相关商品的对外依存度。我国原油、铁矿石、铜、镍、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价格走势跟随国际价格,相关系数较高;煤炭、稻谷、小麦等自给率较高,受外部冲击较小,国内价格相对稳健。上半年国内CPI同比压力较小,猪周期下行将对冲油价上涨的影响;若下半年猪油共振,CPI同比或将突破3%,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因此上半年是货币政策放松的窗口期,货币政策要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
伍超明:预计今年通胀水平处于温和状态概率偏大,不会制约货币政策空间。一是国内需求收缩压力大的环境下,CPI缺乏大幅攀升的需求基础,同样PPI也很难向CPI顺利传导,或只能将部分通胀压力传导至CPI,因此全年CPI处于温和水平。二是虽然国外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PPI确实存在输入性通胀压力,但由于去年基数高,因此不会改变全年PPI前高后低的走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