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进入“艰难时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进入“艰难时刻”

小米变“硬”,雷军犯愁。

文|凤凰WEEKLY财经

高端化战略第二年,小米的盈利涨了不少,雷军却显得严肃了许多。

3月22日晚,小米2021年财报公布。创始人雷军很快在社交平台发文,选用的配图是关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随后发布业绩视频,只说“带大家一起回顾去年业绩”。

这并不常见。按雷军一贯的风格,他不太掩饰对业绩的赞赏,上一次对三季报的点评是,“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雷军的态度似乎与小米目前的状态不谋而合。成绩不错,只是压力和困难更大,未来两年的路也更险。

从财报数据来看,小米交出了一份算是不错的成绩单。

2021年,小米营收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69.5%。其在财报中表示,“各分部业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谨慎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米手机的高端探索尚未完全被市场接受,市场态度并不乐观。

第二,手机业务的出货量增长,给小米带来的副作用是越来越“硬”。外界越来越将小米视为一家纯粹的手机公司,这与雷军打造的互联网企业人设差距颇大。

第三是造车的投入压力。小米的现金流持续净流出,面对2024年需要量产的目标,未来两年,小米面临着既要稳住基本盘,又要在造车上取得突破的压力。

小米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才刚刚开始。

01 高速狂奔,小米最高光的一年

2021年,小米度过了成立以来业务变化最大、最密集的一年,也是看起来最“高光”的一年。

财报中,小米的策略更新部分多了不少新词。除熟悉的“手机X AIoT”战略外,“新零售”“研发投入”“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等新策略的出现,浓缩了过去一年的业务重点。

作为小米的基本盘,智能手机业务比此前更猛烈地冲击高端市场。

雷军在发布会、社交平台、媒体采访中多次直接表态,比如“全力冲击高端市场”“正式对标苹果”。“高端”已经成为小米旗舰系列的标配定位。

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正式对标苹果”。

力气花了不少。小米高端化战略推行两年时间里,华为受限从市场让位,释放难得机会。

小米紧抓窗口期,从多个方面开始突破:发布首部折叠屏手机MIX FOLD,首次应用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及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首次推出双尺寸旗舰机等。

重金投入砸下去,效果开始显现。据财报数据,2021年,小米全球高端手机出货量超过2400万台,2020年同期为1000万台,占总出货量的比例从7%升至13%。

ASP(平均售价)是评估产品高端化程度的直接指标。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ASP从2020年的1039.8元增至1097.5元,同比提高5.6%。

这对以性价比起家,ASP长期低于1000元关口的小米来说,算是一个突破。

财报后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多次强调了高端手机的突破,称其为“非常大”的增长。

冲击高端外,小米也在线下渠道投入颇多。截至2021年底,小米在中国大陆的线下门店已超过10200家,财报中,其表述为“新零售”。这意味着,其一年开店超过7000家,比成立前九年开店的总和都要多。

快速蔓延的线下网络,为小米在日趋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抢出了增长。小米在财报中引用Canalys数据,2021年,其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年度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调整新机发布节奏,抓住空档,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提高83%,成为全球第二。

这个消息一出,雷军颇为激动。他在凌晨发布微博庆祝,“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又发布全员信,表示“这是梦幻般的成就,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年度演讲时,这一成就再次被强调。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高端化提振了小米业务方面的毛利率。2021年,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从61.6%提升到了74.1%,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从8.7%提升到11.9%。

小米看重的,不只是高端手机对手机业务自身利率的影响。这批拥有更强消费能力的用户,隐藏着更大的广告及服务价值。

从财务数据到业务表现,看起来似乎足以说服市场。

02 高端化还在爬坡,小米越来越“硬”

人们大多还记得,雷军在2021年讲的那个与投资人有关的故事。

上市集团的创始人被一名投资人指名要见,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毫不给面子。“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雷军印象深刻,“我衬衣都湿了”。

原因是小米股价一路连跌。从发行价每股17港元,跌至8.28港元。

2021年1月4日,小米的收盘价达到34港元。雷军一度感叹:“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

但眼下小米的股价似乎又到了需要雷军关心的时候。截至3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报收每股14.78港元,相较2021年1月的高位,跌去56.5%。

除中概股暴跌对小米股价的拖累外,小米在资本市场也是屡屡不被看好。2021年财报发布后,中金公司评论称,将下调2022年及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增速为5.3%及13%。

影响市场信心的因素之一是,小米手机高端化的探索成果尚未能说服投资者。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美炳分析,2021年,其高端手机销量实现翻倍增长,但部分机型是通过降价带动销量提升。一些机型上市时间较短,就已开始降价促销。

以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为例,起售价9999元,上市不足一年,官网定价已跳水3000元至4000元。双十一旗舰,折价更甚。

这样的跳水,自然让追着起售价买高端机的用户们感觉有些不值。

小米官网定价显示,发售价10999元的机型现售价6999元。

从ASP变化来看,小米手机实现57.7元增幅。但林美炳认为,2021年,手机供应链整体承压,芯片及其他配件成本也随之上涨,“这些涨价可能都不止57元。”

这一问题也成为财报会上分析师们关注的重点。王翔回应称,小米在中国市场的ASP较全球更高。考虑到小米的出货量,ASP的提升难度比较大,但2022年将会继续提高。

但行业普遍认为,小米冲击高端市场难度不小。

“小米目前只是突破了3000元价位,离真正的高端手机市场还有一段距离。”林美炳评价,“同样,产品力不足,荣耀和OV也很难实现高端化,目前还看不出哪家能突破重围。”

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活动上,小米高级副总裁卢伟冰提到,任何一个高端的战略都需要3-5年的爬坡。2021年是小米的第二年。同时,高端化的市场投入非常大,“如果高端没有规模,是很难赚钱的,是巨大的亏损。”

高端之外的市场也不好打。手机市场逐渐趋于存量竞争,市场对小米的增长空间预期有限。

小米将增长的主要筹码押在海外市场。2021年,小米在境外市场收入占总营收的49.8%。王翔在电话会上举例,欧洲、拉美及东南亚市场仍有很大潜力。

不过,智能手机几乎已无蓝海可寻。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三名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及realme、荣耀紧随其后。

影响市场信心的另一因素即,手机业务越是发力,小米就会越来越像一家硬件公司。这是雷军一直以来不想看到的。

硬件利润有限,互联网服务更具发展空间是资本市场的共识。用硬件集聚用户、互联网服务改善盈利,苹果已经作出行业范例。

小米也是这样计划的。早在2018年的时候,雷军就表示,实现AIoT生态,这是小米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但小米生态的发展却并不理想。从收入占比来看,2021年全年,智能手机的收入占比从61.9%提升至63.6%,而AloT和互联网业务的占比则分别从27.4%、9.7%下降为25.9%和8.6%。

2021年内,AIoT人均消费为40元左右,相较往年并无明显增长。该项业务增速由2019年的41.7%降至2021年的26.1%。

毛利率表现最优的互联网业务也尚未能形成规模。该项业务增速自2019年的24.4%下降至2021年的18.8%。

更重要的是,随着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小米的盈利结构也正在变化。

自2018年至2020年,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毛利始终高于手机。2021年,这一模式被打破。

2021年财报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贡献达到了248.61亿元,超过了互联网业务的208.95亿元,这是近四年来的首次。

相比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小米从硬件获客转移到软件付费的链条再一次被拉长了。

从用户到资本市场,聚焦的仍然是小米的硬件。

03 造车新故事,小米能讲好吗?

高端化尚在爬坡,如今的小米,需要一个足够激动、足够有想象力的新故事。

除提振投资人信心外,手机业务进入存量市场竞争之后,小米也急切需要找到下一个成长路径。

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承担了这个任务。这是不用过多证明的风口行业,增长快,空间大,格局未定,看起来大有可为。

这也是小米2021年最重要的业务变动。

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雷军语气悲壮,“这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他的预算是,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行动速度彰显决心。2021年3月正式宣布下场造车后,截至2021年底,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其在财报中表示,“进展超预期”。

小米没有在财报中透露更多进展。财报电话会上,王翔表示,“现在很多东西还不方便透露”。据公开资料统计,小米已在汽车芯片方面投资10起左右,在自动驾驶方面投资更多。

造车业务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但也有分析机构表示,造车成本高昂,短期内将对利润产生影响。

“如果造车是一定要做的,那肯定会影响成本和利润,总不能‘既要又要’。”一名关注小米的人士评价,但他同时表示,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小米还是要顾及财务数据表现。

压力落在了智能手机业务上。

作为最大营收来源的智能手机,是承担造车成本的主要业务。能否提供足够的现金流,影响到小米是否有足够“弹药”投入造车。

在宣布造车时,雷军曾表示,“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我们亏得起”。

造车业务已经开始发挥影响。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5.12亿元,去年同期为 547.52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也从2020年的218.79亿元缩至97.85亿元。

在造车业务实现量产之前,手机业务或将承受一定压力。作为硬件业务,手机业务运转中的销售成本占比较大。2021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11.9%。

不过,对小米手机而言,眼下最紧要的问题是供应链的物料紧缺。

“2022年第一季度,零部件的供应及运输将会是巨大的挑战。”王翔在财报后电话会上表示,“我们希望这一短期问题,在第二、三、四季度能够实现较大改善。”

高端手机+互联网生态+新能源汽车,小米的未来被描绘得很美好。

但眼下,基本盘要稳住,高端化还差一口气,互联网业务与手机相关度被拉长,造车也需大量投入,可能是小米最艰难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9.1k
  • REDMI品牌总经理:K系列Pro机型价格档位将上探,承接小米数字系列涨价后空档
  • 数十辆小米SU7集体遭遇自动泊车故障,车主不认可官方赔偿方案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进入“艰难时刻”

小米变“硬”,雷军犯愁。

文|凤凰WEEKLY财经

高端化战略第二年,小米的盈利涨了不少,雷军却显得严肃了许多。

3月22日晚,小米2021年财报公布。创始人雷军很快在社交平台发文,选用的配图是关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随后发布业绩视频,只说“带大家一起回顾去年业绩”。

这并不常见。按雷军一贯的风格,他不太掩饰对业绩的赞赏,上一次对三季报的点评是,“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雷军的态度似乎与小米目前的状态不谋而合。成绩不错,只是压力和困难更大,未来两年的路也更险。

从财报数据来看,小米交出了一份算是不错的成绩单。

2021年,小米营收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69.5%。其在财报中表示,“各分部业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谨慎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米手机的高端探索尚未完全被市场接受,市场态度并不乐观。

第二,手机业务的出货量增长,给小米带来的副作用是越来越“硬”。外界越来越将小米视为一家纯粹的手机公司,这与雷军打造的互联网企业人设差距颇大。

第三是造车的投入压力。小米的现金流持续净流出,面对2024年需要量产的目标,未来两年,小米面临着既要稳住基本盘,又要在造车上取得突破的压力。

小米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才刚刚开始。

01 高速狂奔,小米最高光的一年

2021年,小米度过了成立以来业务变化最大、最密集的一年,也是看起来最“高光”的一年。

财报中,小米的策略更新部分多了不少新词。除熟悉的“手机X AIoT”战略外,“新零售”“研发投入”“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等新策略的出现,浓缩了过去一年的业务重点。

作为小米的基本盘,智能手机业务比此前更猛烈地冲击高端市场。

雷军在发布会、社交平台、媒体采访中多次直接表态,比如“全力冲击高端市场”“正式对标苹果”。“高端”已经成为小米旗舰系列的标配定位。

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正式对标苹果”。

力气花了不少。小米高端化战略推行两年时间里,华为受限从市场让位,释放难得机会。

小米紧抓窗口期,从多个方面开始突破:发布首部折叠屏手机MIX FOLD,首次应用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及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首次推出双尺寸旗舰机等。

重金投入砸下去,效果开始显现。据财报数据,2021年,小米全球高端手机出货量超过2400万台,2020年同期为1000万台,占总出货量的比例从7%升至13%。

ASP(平均售价)是评估产品高端化程度的直接指标。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ASP从2020年的1039.8元增至1097.5元,同比提高5.6%。

这对以性价比起家,ASP长期低于1000元关口的小米来说,算是一个突破。

财报后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多次强调了高端手机的突破,称其为“非常大”的增长。

冲击高端外,小米也在线下渠道投入颇多。截至2021年底,小米在中国大陆的线下门店已超过10200家,财报中,其表述为“新零售”。这意味着,其一年开店超过7000家,比成立前九年开店的总和都要多。

快速蔓延的线下网络,为小米在日趋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抢出了增长。小米在财报中引用Canalys数据,2021年,其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年度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调整新机发布节奏,抓住空档,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提高83%,成为全球第二。

这个消息一出,雷军颇为激动。他在凌晨发布微博庆祝,“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又发布全员信,表示“这是梦幻般的成就,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年度演讲时,这一成就再次被强调。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高端化提振了小米业务方面的毛利率。2021年,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从61.6%提升到了74.1%,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从8.7%提升到11.9%。

小米看重的,不只是高端手机对手机业务自身利率的影响。这批拥有更强消费能力的用户,隐藏着更大的广告及服务价值。

从财务数据到业务表现,看起来似乎足以说服市场。

02 高端化还在爬坡,小米越来越“硬”

人们大多还记得,雷军在2021年讲的那个与投资人有关的故事。

上市集团的创始人被一名投资人指名要见,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毫不给面子。“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雷军印象深刻,“我衬衣都湿了”。

原因是小米股价一路连跌。从发行价每股17港元,跌至8.28港元。

2021年1月4日,小米的收盘价达到34港元。雷军一度感叹:“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

但眼下小米的股价似乎又到了需要雷军关心的时候。截至3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报收每股14.78港元,相较2021年1月的高位,跌去56.5%。

除中概股暴跌对小米股价的拖累外,小米在资本市场也是屡屡不被看好。2021年财报发布后,中金公司评论称,将下调2022年及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增速为5.3%及13%。

影响市场信心的因素之一是,小米手机高端化的探索成果尚未能说服投资者。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美炳分析,2021年,其高端手机销量实现翻倍增长,但部分机型是通过降价带动销量提升。一些机型上市时间较短,就已开始降价促销。

以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为例,起售价9999元,上市不足一年,官网定价已跳水3000元至4000元。双十一旗舰,折价更甚。

这样的跳水,自然让追着起售价买高端机的用户们感觉有些不值。

小米官网定价显示,发售价10999元的机型现售价6999元。

从ASP变化来看,小米手机实现57.7元增幅。但林美炳认为,2021年,手机供应链整体承压,芯片及其他配件成本也随之上涨,“这些涨价可能都不止57元。”

这一问题也成为财报会上分析师们关注的重点。王翔回应称,小米在中国市场的ASP较全球更高。考虑到小米的出货量,ASP的提升难度比较大,但2022年将会继续提高。

但行业普遍认为,小米冲击高端市场难度不小。

“小米目前只是突破了3000元价位,离真正的高端手机市场还有一段距离。”林美炳评价,“同样,产品力不足,荣耀和OV也很难实现高端化,目前还看不出哪家能突破重围。”

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活动上,小米高级副总裁卢伟冰提到,任何一个高端的战略都需要3-5年的爬坡。2021年是小米的第二年。同时,高端化的市场投入非常大,“如果高端没有规模,是很难赚钱的,是巨大的亏损。”

高端之外的市场也不好打。手机市场逐渐趋于存量竞争,市场对小米的增长空间预期有限。

小米将增长的主要筹码押在海外市场。2021年,小米在境外市场收入占总营收的49.8%。王翔在电话会上举例,欧洲、拉美及东南亚市场仍有很大潜力。

不过,智能手机几乎已无蓝海可寻。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三名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及realme、荣耀紧随其后。

影响市场信心的另一因素即,手机业务越是发力,小米就会越来越像一家硬件公司。这是雷军一直以来不想看到的。

硬件利润有限,互联网服务更具发展空间是资本市场的共识。用硬件集聚用户、互联网服务改善盈利,苹果已经作出行业范例。

小米也是这样计划的。早在2018年的时候,雷军就表示,实现AIoT生态,这是小米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但小米生态的发展却并不理想。从收入占比来看,2021年全年,智能手机的收入占比从61.9%提升至63.6%,而AloT和互联网业务的占比则分别从27.4%、9.7%下降为25.9%和8.6%。

2021年内,AIoT人均消费为40元左右,相较往年并无明显增长。该项业务增速由2019年的41.7%降至2021年的26.1%。

毛利率表现最优的互联网业务也尚未能形成规模。该项业务增速自2019年的24.4%下降至2021年的18.8%。

更重要的是,随着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小米的盈利结构也正在变化。

自2018年至2020年,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毛利始终高于手机。2021年,这一模式被打破。

2021年财报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贡献达到了248.61亿元,超过了互联网业务的208.95亿元,这是近四年来的首次。

相比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小米从硬件获客转移到软件付费的链条再一次被拉长了。

从用户到资本市场,聚焦的仍然是小米的硬件。

03 造车新故事,小米能讲好吗?

高端化尚在爬坡,如今的小米,需要一个足够激动、足够有想象力的新故事。

除提振投资人信心外,手机业务进入存量市场竞争之后,小米也急切需要找到下一个成长路径。

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承担了这个任务。这是不用过多证明的风口行业,增长快,空间大,格局未定,看起来大有可为。

这也是小米2021年最重要的业务变动。

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雷军语气悲壮,“这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他的预算是,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行动速度彰显决心。2021年3月正式宣布下场造车后,截至2021年底,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其在财报中表示,“进展超预期”。

小米没有在财报中透露更多进展。财报电话会上,王翔表示,“现在很多东西还不方便透露”。据公开资料统计,小米已在汽车芯片方面投资10起左右,在自动驾驶方面投资更多。

造车业务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但也有分析机构表示,造车成本高昂,短期内将对利润产生影响。

“如果造车是一定要做的,那肯定会影响成本和利润,总不能‘既要又要’。”一名关注小米的人士评价,但他同时表示,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小米还是要顾及财务数据表现。

压力落在了智能手机业务上。

作为最大营收来源的智能手机,是承担造车成本的主要业务。能否提供足够的现金流,影响到小米是否有足够“弹药”投入造车。

在宣布造车时,雷军曾表示,“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我们亏得起”。

造车业务已经开始发挥影响。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5.12亿元,去年同期为 547.52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也从2020年的218.79亿元缩至97.85亿元。

在造车业务实现量产之前,手机业务或将承受一定压力。作为硬件业务,手机业务运转中的销售成本占比较大。2021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11.9%。

不过,对小米手机而言,眼下最紧要的问题是供应链的物料紧缺。

“2022年第一季度,零部件的供应及运输将会是巨大的挑战。”王翔在财报后电话会上表示,“我们希望这一短期问题,在第二、三、四季度能够实现较大改善。”

高端手机+互联网生态+新能源汽车,小米的未来被描绘得很美好。

但眼下,基本盘要稳住,高端化还差一口气,互联网业务与手机相关度被拉长,造车也需大量投入,可能是小米最艰难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