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失意的网红店:疫情当前,IP不能变成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失意的网红店:疫情当前,IP不能变成钱

网红IP,颓势尽显。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2022年3月23日晚间,“网红餐饮”鼻祖海底捞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额亏损。

根据公开年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亏损41.6亿元。

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这一数据揭开了后疫情时代网红餐饮落寞图景的冰山一角。

网红餐饮集体“过冬”:海底捞、文和友、茶颜悦色难幸免

早在2021年12月,网红餐饮的颓势已经初步显现。

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门店。与2021年中报显示的1597家门店数量相比,砍掉门店的数量接近20%。

茶饮界的新贵品牌茶颜悦色则是集“闭店、降薪、涨价、与员工撕逼”于一体,将狼狈摆在台前。

2021年,茶颜悦色先后经历了3次集中闭店,关闭门店高达80余家。其解释关店的原因为:疫情期间茶颜悦色的门店销售,与高峰期相比下滑50%左右。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也透露,疫情期间,茶颜悦色一个月亏损2000多万元。

在关店之外,茶颜悦色还实行降薪,部分长沙员工因疫情减工时、降薪,到手工资由原本的5000元左右降低至2000元左右,提成仅8元。甚至因此引起了创始人与基层员工的线上撕逼大战,令9亿吃瓜网友直呼“翻车”!

同样以“裁员”维持局面的还有去年红极一时的墨茉点心局,在春节前裁撤了40%的品牌员工,称要从以“品牌”为重心转向以“运营”为重心。

与茶颜悦色同出长沙的超级IP餐饮店文和友也未能在“寒冬”中独善其身。放言要做“中国美食节迪士尼”的文和友,去年年初还是“深圳店开业排队2万桌”的盛况,如今却门可罗雀。

根据多名员工爆料,文和友在2022年前进行大面积裁员,有些部门被裁人数达到60%以上,春节之后新一轮的裁员也在进行中。被裁员工中大多数是去年下半年入职,主要涉及文和友在长沙的沉浸式剧场项目和南京项目。

除了大面积裁员之外,文和友还存在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爆料员工称,员工每个月工资并不会足额发放,公司会扣除每月10%的绩效工资压到年底当年终奖发放,而2021年全员均未发放年终奖。

颓势不止出现在餐饮界。

成立于2014年10月的言几又,作为传统书店的“升级”版,一度成为网红书店的代表品牌,曾在短短4年时间内完成4轮融资,融资金额达两亿多元。

可就在2021年年底,言几又因为关闭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门店,以及被曝出欠薪、不给员工交社保等问题而引发热议。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4日到1月20日,不断有言几又品牌成为被执行人的信息出现,执行标的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甚至还有被执行1500万元的记录。

这些曾被视为“超级IP”的新消费品牌,将后疫情时代线下消费行业的窘境暴露无余。

曾由美元基金“流量逻辑”卷起来的消费赛道,迎来了为过去的“疯狂”买单的冷却期。曾经被高高捧起来的“茶颜”们,也需要站在消费的本质上反思自身。

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思考:为何经历过疫情大考并存活下来的企业,多半不是网红品牌?IP真的不能当饭吃吗?

疫情当前,翻车的是网红玩法

“做IP、做网红、做衍生文化。”近几年,不管是在文化产业内,还是其他消费领域,只要想在赛道内C位出道,就离不开大IP带来的流量密码。

这也导致很多人将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归功于流量打法和爆款逻辑。甚至有人总结出一个打造新消费品牌的固定公式:5000篇小红书+2000篇知乎问答+超级头部主播带货。明晰的IP符号、销量数字神话、超级网红打卡曾一度是线下新消费品牌的标配,

但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玩法俨然只能作为“短期滤镜”,并不能成为立身之本,往往无法支撑一个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旦产品质量、品牌信誉、资金流转跟不上,那么将很快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总的来看,网红品牌翻车的结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无疑是疫情引起的系列连锁反应

有人曾说,疫情每扇动一次翅膀,网红店就会迎来一场地震。事实的确如此,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下店铺的“被迫关闭”所带来的直接亏损不容小觑。除此之外,疫情所加剧的经济形势下行也让本就保守的国人捂紧了钱包。

这也意味着新消费行业刚刚为年轻人培养起的“为体验买单”“为品牌买单”的消费心智被迫按下暂停键。

2021年4月,钟薛高推出的两款新品价格从15元左右的产品均价,上探到60-90元的区间;同月,泡泡玛特推出的SKULLPANDA、一禅小和尚等多款新品均由此前的59元涨价到69元;而在茶饮行业,30元以上的网红单品已成常态。

而经历过疫情波折与审美疲劳,如此高昂的单品价格很难再使年轻人随随便便买单。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激烈的讨论正在不断进行:当部分消费者尝新后,好奇心被满足,很难将这些价格不菲的产品当做日常消费品频繁复购。同时他们了解到,新消费品牌们将大量资金投入宣传推广中,这使得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可能是CEO口中的冤大头与“韭菜”。

2、是网红品牌流量玩法的“翻车”

众所周知,对于网红品牌来说,IP的价值在于其所带来的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能力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程度越高,信任度也会增强,是长期品牌竞争力的体现。当新消费品牌的溢价能力不足时,也很容易面临来自高端品牌的竞争,以价格取胜的新品牌往往会不堪一击。

之前,随着消费渠道日趋多元化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品牌们致力于打造“网红”效应,在资本的助推下,打出“高颜值”、“高端化”的旗号,重视品牌营销。但现在,单纯的线上流量数据,已不是新消费品牌能够轻松敲开资本大门的法宝;过去动辄投放几十万条“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全渠道的“万能网红打造方案”,也随着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逐渐失去效力。

品牌商家也逐渐发现,依靠营销资本打造的流量池并不具有长期性。一旦停止大规模投放流量广告,品牌营销转化立刻变低,甚至出现亏损,导致营销受流量裹挟。新消费品牌依赖外部流量转化,难以产生品牌溢价。

在过去,新消费品牌的“网红打法”对于追求指数级增长的资本家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旦热潮褪去,当品牌面对扩张带来的单店坪效下滑、异地运营混乱等问题,这种玩法就不能雪中送炭了。

3、是互联网思维在新消费领域的误判

实际上,新消费赛道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于复制与扩张。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指出,如果以门店作为最基础的经济单元,如果能在实现单个经济单元盈利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那么企业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其综合运营成本能够被每个经济单元的综合收入覆盖,就是一个规模经济模型。无论是餐饮还是茶饮,只要能玩转经济单元模型,就可以复制下去。

而这也正是互联网资本对其青睐有加的原因。

疫情的影响,让创投界巨大的资金流向了新消费市场。2019年互联网流量红利“枯竭”后,新消费被视为可指数型增长的潜在领域。文和友继去年获得数亿元融资后,宣布投资5亿元用于南京的新文和友项目的落地。而新式茶饮品牌喜茶早在2020年年初就立下了“年内要开800家店”的扩张KPI。

但事实证明,消费本身不是用互联网增长逻辑就可以投好和做好的领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靠烧钱、规模、垄断就可以做成的生意。

当网红打法与资本扩张迅速涌入狭窄的赛道,就需要品牌通过自身的产品与运营达到市场预期。一旦难以跟上,泡沫随之涌现。

IP不能变成钱,网红店又路在何方?

从影视行业到新消费赛道,IP对资本的诱惑始终不减。

但从屡屡“翻车”的案例来看,在后疫情时代,依靠网红IP迅速扩张的玩法难以为继。

春天已经到了,可网红品牌的“凛冬”却未走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关店、裁员还是急流勇退,各大品牌的运营策略正在逐步调整向收缩与稳健。

在互联网人口红利增长见顶的时代背景下,新消费品牌要想持续实现增长,必须在内生力上发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垒。只有利用线上、线下多重渠道的优势,寻找出真正实现内生增长方式的品牌,才越有突围的机会。

部分资料来源:连线Insight、温暖生活家、全天候科技、开菠萝财经、五环外、零售商业财经、AI财经社、中国企业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失意的网红店:疫情当前,IP不能变成钱

网红IP,颓势尽显。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2022年3月23日晚间,“网红餐饮”鼻祖海底捞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额亏损。

根据公开年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亏损41.6亿元。

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这一数据揭开了后疫情时代网红餐饮落寞图景的冰山一角。

网红餐饮集体“过冬”:海底捞、文和友、茶颜悦色难幸免

早在2021年12月,网红餐饮的颓势已经初步显现。

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门店。与2021年中报显示的1597家门店数量相比,砍掉门店的数量接近20%。

茶饮界的新贵品牌茶颜悦色则是集“闭店、降薪、涨价、与员工撕逼”于一体,将狼狈摆在台前。

2021年,茶颜悦色先后经历了3次集中闭店,关闭门店高达80余家。其解释关店的原因为:疫情期间茶颜悦色的门店销售,与高峰期相比下滑50%左右。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也透露,疫情期间,茶颜悦色一个月亏损2000多万元。

在关店之外,茶颜悦色还实行降薪,部分长沙员工因疫情减工时、降薪,到手工资由原本的5000元左右降低至2000元左右,提成仅8元。甚至因此引起了创始人与基层员工的线上撕逼大战,令9亿吃瓜网友直呼“翻车”!

同样以“裁员”维持局面的还有去年红极一时的墨茉点心局,在春节前裁撤了40%的品牌员工,称要从以“品牌”为重心转向以“运营”为重心。

与茶颜悦色同出长沙的超级IP餐饮店文和友也未能在“寒冬”中独善其身。放言要做“中国美食节迪士尼”的文和友,去年年初还是“深圳店开业排队2万桌”的盛况,如今却门可罗雀。

根据多名员工爆料,文和友在2022年前进行大面积裁员,有些部门被裁人数达到60%以上,春节之后新一轮的裁员也在进行中。被裁员工中大多数是去年下半年入职,主要涉及文和友在长沙的沉浸式剧场项目和南京项目。

除了大面积裁员之外,文和友还存在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爆料员工称,员工每个月工资并不会足额发放,公司会扣除每月10%的绩效工资压到年底当年终奖发放,而2021年全员均未发放年终奖。

颓势不止出现在餐饮界。

成立于2014年10月的言几又,作为传统书店的“升级”版,一度成为网红书店的代表品牌,曾在短短4年时间内完成4轮融资,融资金额达两亿多元。

可就在2021年年底,言几又因为关闭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门店,以及被曝出欠薪、不给员工交社保等问题而引发热议。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4日到1月20日,不断有言几又品牌成为被执行人的信息出现,执行标的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甚至还有被执行1500万元的记录。

这些曾被视为“超级IP”的新消费品牌,将后疫情时代线下消费行业的窘境暴露无余。

曾由美元基金“流量逻辑”卷起来的消费赛道,迎来了为过去的“疯狂”买单的冷却期。曾经被高高捧起来的“茶颜”们,也需要站在消费的本质上反思自身。

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思考:为何经历过疫情大考并存活下来的企业,多半不是网红品牌?IP真的不能当饭吃吗?

疫情当前,翻车的是网红玩法

“做IP、做网红、做衍生文化。”近几年,不管是在文化产业内,还是其他消费领域,只要想在赛道内C位出道,就离不开大IP带来的流量密码。

这也导致很多人将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归功于流量打法和爆款逻辑。甚至有人总结出一个打造新消费品牌的固定公式:5000篇小红书+2000篇知乎问答+超级头部主播带货。明晰的IP符号、销量数字神话、超级网红打卡曾一度是线下新消费品牌的标配,

但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玩法俨然只能作为“短期滤镜”,并不能成为立身之本,往往无法支撑一个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旦产品质量、品牌信誉、资金流转跟不上,那么将很快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总的来看,网红品牌翻车的结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无疑是疫情引起的系列连锁反应

有人曾说,疫情每扇动一次翅膀,网红店就会迎来一场地震。事实的确如此,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下店铺的“被迫关闭”所带来的直接亏损不容小觑。除此之外,疫情所加剧的经济形势下行也让本就保守的国人捂紧了钱包。

这也意味着新消费行业刚刚为年轻人培养起的“为体验买单”“为品牌买单”的消费心智被迫按下暂停键。

2021年4月,钟薛高推出的两款新品价格从15元左右的产品均价,上探到60-90元的区间;同月,泡泡玛特推出的SKULLPANDA、一禅小和尚等多款新品均由此前的59元涨价到69元;而在茶饮行业,30元以上的网红单品已成常态。

而经历过疫情波折与审美疲劳,如此高昂的单品价格很难再使年轻人随随便便买单。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激烈的讨论正在不断进行:当部分消费者尝新后,好奇心被满足,很难将这些价格不菲的产品当做日常消费品频繁复购。同时他们了解到,新消费品牌们将大量资金投入宣传推广中,这使得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可能是CEO口中的冤大头与“韭菜”。

2、是网红品牌流量玩法的“翻车”

众所周知,对于网红品牌来说,IP的价值在于其所带来的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能力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程度越高,信任度也会增强,是长期品牌竞争力的体现。当新消费品牌的溢价能力不足时,也很容易面临来自高端品牌的竞争,以价格取胜的新品牌往往会不堪一击。

之前,随着消费渠道日趋多元化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品牌们致力于打造“网红”效应,在资本的助推下,打出“高颜值”、“高端化”的旗号,重视品牌营销。但现在,单纯的线上流量数据,已不是新消费品牌能够轻松敲开资本大门的法宝;过去动辄投放几十万条“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全渠道的“万能网红打造方案”,也随着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逐渐失去效力。

品牌商家也逐渐发现,依靠营销资本打造的流量池并不具有长期性。一旦停止大规模投放流量广告,品牌营销转化立刻变低,甚至出现亏损,导致营销受流量裹挟。新消费品牌依赖外部流量转化,难以产生品牌溢价。

在过去,新消费品牌的“网红打法”对于追求指数级增长的资本家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旦热潮褪去,当品牌面对扩张带来的单店坪效下滑、异地运营混乱等问题,这种玩法就不能雪中送炭了。

3、是互联网思维在新消费领域的误判

实际上,新消费赛道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于复制与扩张。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指出,如果以门店作为最基础的经济单元,如果能在实现单个经济单元盈利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那么企业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其综合运营成本能够被每个经济单元的综合收入覆盖,就是一个规模经济模型。无论是餐饮还是茶饮,只要能玩转经济单元模型,就可以复制下去。

而这也正是互联网资本对其青睐有加的原因。

疫情的影响,让创投界巨大的资金流向了新消费市场。2019年互联网流量红利“枯竭”后,新消费被视为可指数型增长的潜在领域。文和友继去年获得数亿元融资后,宣布投资5亿元用于南京的新文和友项目的落地。而新式茶饮品牌喜茶早在2020年年初就立下了“年内要开800家店”的扩张KPI。

但事实证明,消费本身不是用互联网增长逻辑就可以投好和做好的领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靠烧钱、规模、垄断就可以做成的生意。

当网红打法与资本扩张迅速涌入狭窄的赛道,就需要品牌通过自身的产品与运营达到市场预期。一旦难以跟上,泡沫随之涌现。

IP不能变成钱,网红店又路在何方?

从影视行业到新消费赛道,IP对资本的诱惑始终不减。

但从屡屡“翻车”的案例来看,在后疫情时代,依靠网红IP迅速扩张的玩法难以为继。

春天已经到了,可网红品牌的“凛冬”却未走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关店、裁员还是急流勇退,各大品牌的运营策略正在逐步调整向收缩与稳健。

在互联网人口红利增长见顶的时代背景下,新消费品牌要想持续实现增长,必须在内生力上发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垒。只有利用线上、线下多重渠道的优势,寻找出真正实现内生增长方式的品牌,才越有突围的机会。

部分资料来源:连线Insight、温暖生活家、全天候科技、开菠萝财经、五环外、零售商业财经、AI财经社、中国企业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