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石油创业史上,每一次有新的油气田发现,都会吹响石油会战的号角,召唤着石油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哪里有石油就去哪里战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大会战拿下大油田”。正是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会战,推动咱国家石油工业不断向前。
那时还没有“石油帮”,也没有“总统套间”和“度假村”,有的只是为了祖国找油,为了祖国打井,今天让我们这些石油行业的晚辈来回顾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来缅怀那些为了祖国,奉献终身的前辈、最可爱的石油人。
大庆石油会战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唱响在天山、戈壁、嘉陵江边、昆仑山下。
自1960年开始持续3年多的大庆石油会战,共探明面积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交10.6亿元,除去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累计上缴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在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华北石油会战
1964年3月,石油部在东营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陆续从大庆、玉门、青海、新疆等油田抽调2万多名职工,同时在南部济阳坳陷和北部黄骅坳陷两个主战场展开石油勘探会战。
华北石油会战一花结两果——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仅仅在1978年,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的原油产量当时就分别达到了1946万吨和300万吨。
江汉石油会战
1969年8月,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这次石油探勘会战是特殊年代组织的一场特殊会战。不仅在江汉平原上建设期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石油基地,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一大批石油战线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为将来的石油工业大发展作了技术、人才和队伍储备。
到1972年5月,历时两年十个月的江汉石油会战结束,发现了6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21万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荆门炼油厂。
辽河石油会战
1970年3月,3241和32145两只钻井队同时鸣炮开钻,辽河石油会战开始;成立了21个钻井队,10个作业队以及采油等辅助生产队伍。到1975年年底,先后发现黄金带、于楼、热河台、兴隆台等油田,累计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16万吨,仅1975年就生产原油279.3万吨、天然气10.3亿立方米。
陕甘宁石油会战
1970–1975年,历时五年的会战,在陕西发现吴旗、东红庄油田,在甘肃发现了马岭、华池、城壕等油田,在宁夏发现了红井子、马坊、摆井宴等油田。配套定性了适合长庆地质特点的“四大一高”压裂工艺,到1978年生产原油60.7万吨、天然气1277万立方米。
塔里木石油会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周校友主持的塔里木石油会战算是最后一次全国动员的大会战了,后来因为石油部改制,这种辉煌的大会战景象也就再也没有过了。
那些年的会战
1958年川中石油会战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华北石油会战
1969年江汉石油会战
1970年辽河石油会战
1970年陕甘宁石油会战
1975年东濮石油会战
1976年冀中石油会战
1989年塔里木石油会战
那些年的大会战,感召了一代人,很多现已老去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一辈子都在为奔赴下一场会战准备着。
一位老玉门石油工人,当年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川中会战,之后回到玉门,等到七一年举家迁去庆阳县投身长庆会战,十年后,又去支援胜利油田建设,搬到了东营,这一家子大儿子扎根在了长庆,二儿子工作后跟着井队去了塔里木,只有小儿子回到了胜利留在了身边。
像这样的石油人的小家庭在那个大时代里还有很多,到了现在,这些石油人的第三代第四代,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家乡到底应该在哪里,是祖辈奋斗过的玉门?是父辈出生的大庆、南充、东营…?还是自己生活的盘锦、库尔勒、濮阳…?
而不管是在哪里,正是他们当年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开创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了今天诸多的石油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