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酒网
连续9年产量下降,中国葡萄酒真的陷入低迷吗?
宁夏葡萄酒用一串响亮的业绩给出否定答案。
日前,宁夏葡萄酒产业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会议透露,截至2021年年底,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超过1.3亿瓶,出口额同比增长达256%,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
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中国葡萄酒产量已经连续9年下降。与此同时,我国葡萄酒进口量也经历了上升和收缩的波动。
在此背景下,宁夏葡萄酒率先克服疫情对产业的影响,在出口额、产值等多方面取得成绩,在中国葡萄酒中具有别样的研究价值。
穿越疫情期,宁夏葡萄酒逆势上扬
在可查询的公开资料中,关于宁夏葡萄酒近年来的出口数据相对较少,但依然能够从一些已披露的信息中找到部分答案。
根据银川海关统计,2020年,宁夏葡萄酒出口值达265万元,同比增长46.4%。据此推算,2019年其出口额约为181.01万元;而根据此次产业工作会议上披露的256%增幅,也可算得2021年其出口额约为943.4万元。
在疫情带来的不利外贸环境中,宁夏葡萄酒在近三年均取得了正增长,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仍能实现逆势增长。
上述产业会议同时披露,宁夏葡萄酒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5%,销量同比增长8%。可见,葡萄酒作为宁夏的特色产业,其根基已十分稳固,经济效益有目共睹。
另外,根据银川海关的数据,2020年宁夏葡萄酒综合产值为261亿元,种植面积49.2万亩——占中国酿酒葡萄面积的1/4;而仅仅一年后,其综合产值就达到了300亿元,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5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约1/3。
截至2021年上半年,银川海关辖区共有备案出口葡萄酒企业30家,常年开展进出口贸易企业10家。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高端市场。
可以预见,随着宁夏葡萄酒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出口企业行列。
而更多的利好也正在铺就。
今年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显示,酿酒用橡木桶进口税率由12%降至5%,税率降幅超过50%。进口酿酒用橡木桶是宁夏葡萄酒企业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关税税率下调,直接为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减负增效。
再比如,近期宁夏出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明确:
到2025年,宁夏要力争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50.8万亩,规模达到100万亩;建成酒庄270家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24万吨(3亿瓶)以上;
到2035年,力争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50万亩,规模达到150万亩,建成酒庄370家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45万吨(6亿瓶)以上。
市场格局生变,中国葡萄酒的机会?
宁夏葡萄酒自身这种“当惊世界殊”的潜力,如果放到中国葡萄酒目前的大发展环境下去看,则可能更为明显。
得益于国家政策、消费趋势以及进出口贸易的逐渐完善等,中国葡萄酒市场在近年来不断壮大。
但可以从上表中明显看到,中国葡萄酒已经连续出现产量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产量近10年来的最高点出现在2012年,为138.2万千升,同比增长16.9%。尽管直到2017年,产量始终保持在百万千升水平,但仍处于连续减产当中。
至2021年,已是中国葡萄酒产量连续第9年下降,并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值。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去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仅为26.8万千升,不到最高值时的零头,下降幅度为29.1%。
针对中国葡萄酒近年来的低迷表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裕公司董事长周洪江,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均表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困难,建议加大中国葡萄酒产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中国葡萄酒”IP。
一方面是中国葡萄酒产量九连降,而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进口量在经历上升期后,也进入收缩阶段。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我国葡萄酒进口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7年顶峰为74.6万千升。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制定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葡萄酒行业产量为70万千升,追上进口量的年度最高峰,销售收入达200亿元,实现利润40亿元。
进口量的增长和本土产量的下降,在这一时间段形成了互补。但2017年以来,进口量也呈现收紧趋势,和产量一样开始连续递减。
2021年,进口葡萄酒实现进口量42.4万千升,同比下降1.4%;进口额16.90亿美元,同比下降7.39%,其在酒类进口总额中的占比进一步下滑至30.8%。
海关总署发布的2022年1-2月数据也显示,中国葡萄酒当期进口量仅5.66万千升。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本土葡萄酒产量和进口葡萄酒体量阶段性呈现出的“此消彼长”和“亦步亦趋”的现象,并不能说明葡萄酒市场总体容量到达了瓶颈,实际上我国葡萄酒市场还远未到“顶峰”,以宁夏葡萄酒为代表的中国葡萄酒品牌正在崛起,或将成为新的“国货之光”。
*说明:因统计口径和更正调整等因素,本文部分数据或存在与部分渠道不一致的情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