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透过招商银行2021年亮眼财报,背后隐忧几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透过招商银行2021年亮眼财报,背后隐忧几何?

​招商银行业绩向好的背后,存在几点隐忧。

文|每日财报 栗嘉

坐拥万亿市值的招商银行近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根据年报,招商银行(03968.HK)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12.53亿元,同比增长14.04%,归属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3.2%达1199.22亿元,首破千亿大关。从数据来看,此次公布的财报的确带给投资者不少惊喜。

但如果深入分析此次财报,也能发现有不少细节值得揣摩,这些要点或会给未来招行的业绩增长带来隐患。

与不良贷款率的“对抗”

虽然招商银行业绩向好,但其逾期贷款率却较为“显眼”。

截至2021年底达2.87%,较2020年上升0.36个百分点。这也导致了招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值的持续走高。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招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值分别为107.8%,115.7%,121.2%,105.5%和112.9%。

其次,从业务的不良贷款率来看,纵使招商银行资产质量较高,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07%降至0.91%,风险指标控制较好。但拆分来分析,截至2021年底,招行消费信贷类业务(含信用卡)的不良率与关注率分别高达1.55%和2.63%。如果不良贷款率不及时调整方向,势必会加剧坏账损失风险。

此外《每日财报》关注到,招行前三大贷款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以及制造业。前十大单一借款客户中,有2家属于房地产业,5家属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家属于金融业,1家制造业和1家供应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率为0.6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下降至2.06%,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却从2020年的0.3%上升至1.41%,达到56.55亿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上升0.77个百分点和0.3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招商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或存风险。而在去年国家收紧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背景下,招行却貌似并没有收紧之意,彼时房地产业在该行的贷款占比达到7.21%。换句话说,招商银行在房地产业贷款对应的客户如果质量较低,则存在较大风险,对未来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招行也做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像早在2020年,招行就拟定了煤炭、煤化工、煤贸、钢铁、钢贸、机床以及合成材料制造等16个压缩退出类行业,以此减少不良贷款率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效果方面,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招行对16个压缩退出类行业的全口径业务融资敞口为1420.27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194.05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83个百分点,降至4.35%。

房地产风险敞口加大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房地产行业进一步萎靡,整体表现欠佳。房地产商为“活下去”,纷纷开启融资并购,而银行作为其载体,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全国房地产并购融资总金额已达1247.5亿元,其中包括房企发行或拟发行并购债融资47.5亿元,银行提供并购贷款融资额度920亿元,以及金融机构已发行或拟发行的房地产并购主题债券金额28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提供的并购贷款融资额度高达540亿元,占到了所有银行提供的该项融资总额的58%以上。进一步看,截至2021年底,招行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5114.89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3.48%。其中,境内公司房地产贷款余额3559.77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136.57亿元。

不断加码的房地产风险业务余额,势必会对招行再“增压”。正如上文所提及,2021年招行经营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潜在不良。

再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看,招行属于第二档的中资中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7.5%和20%。而且去年招行对公端与零售端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分别为7.21%和24.68%,合计达到31.89%,远超过监管规定。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超过4.68个百分点。

对照可比银行的去年房地产贷款合计占比数据来看,民生银行占比26.33%,光大银行为23.88%,华夏银行20.28%,平安银行19.99%,均低于监管要求。可见,招行急需压降此比重。

眼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仍不明朗,许多房企除了加快融资并购外,还在打折出售资产。而且从监管的层面讲也没有太大的放松。所以可估测,往后两年银行业大概率都会面临处置房地产不良的压力。因此,如何将地产之外其他方面的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形成有效对冲,也将是招商银行,乃至其他金融机构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招商银行

5k
  • 多家银行抢跑2025“开门红”,业务板块指标正分批推进
  • 招行多部门及分行高管调整,总行部门已无“总裁”职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透过招商银行2021年亮眼财报,背后隐忧几何?

​招商银行业绩向好的背后,存在几点隐忧。

文|每日财报 栗嘉

坐拥万亿市值的招商银行近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根据年报,招商银行(03968.HK)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12.53亿元,同比增长14.04%,归属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3.2%达1199.22亿元,首破千亿大关。从数据来看,此次公布的财报的确带给投资者不少惊喜。

但如果深入分析此次财报,也能发现有不少细节值得揣摩,这些要点或会给未来招行的业绩增长带来隐患。

与不良贷款率的“对抗”

虽然招商银行业绩向好,但其逾期贷款率却较为“显眼”。

截至2021年底达2.87%,较2020年上升0.36个百分点。这也导致了招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值的持续走高。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招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值分别为107.8%,115.7%,121.2%,105.5%和112.9%。

其次,从业务的不良贷款率来看,纵使招商银行资产质量较高,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07%降至0.91%,风险指标控制较好。但拆分来分析,截至2021年底,招行消费信贷类业务(含信用卡)的不良率与关注率分别高达1.55%和2.63%。如果不良贷款率不及时调整方向,势必会加剧坏账损失风险。

此外《每日财报》关注到,招行前三大贷款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以及制造业。前十大单一借款客户中,有2家属于房地产业,5家属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家属于金融业,1家制造业和1家供应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率为0.6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下降至2.06%,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却从2020年的0.3%上升至1.41%,达到56.55亿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上升0.77个百分点和0.3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招商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或存风险。而在去年国家收紧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背景下,招行却貌似并没有收紧之意,彼时房地产业在该行的贷款占比达到7.21%。换句话说,招商银行在房地产业贷款对应的客户如果质量较低,则存在较大风险,对未来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招行也做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像早在2020年,招行就拟定了煤炭、煤化工、煤贸、钢铁、钢贸、机床以及合成材料制造等16个压缩退出类行业,以此减少不良贷款率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效果方面,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招行对16个压缩退出类行业的全口径业务融资敞口为1420.27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194.05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83个百分点,降至4.35%。

房地产风险敞口加大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房地产行业进一步萎靡,整体表现欠佳。房地产商为“活下去”,纷纷开启融资并购,而银行作为其载体,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全国房地产并购融资总金额已达1247.5亿元,其中包括房企发行或拟发行并购债融资47.5亿元,银行提供并购贷款融资额度920亿元,以及金融机构已发行或拟发行的房地产并购主题债券金额28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提供的并购贷款融资额度高达540亿元,占到了所有银行提供的该项融资总额的58%以上。进一步看,截至2021年底,招行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5114.89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3.48%。其中,境内公司房地产贷款余额3559.77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136.57亿元。

不断加码的房地产风险业务余额,势必会对招行再“增压”。正如上文所提及,2021年招行经营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潜在不良。

再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看,招行属于第二档的中资中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7.5%和20%。而且去年招行对公端与零售端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分别为7.21%和24.68%,合计达到31.89%,远超过监管规定。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超过4.68个百分点。

对照可比银行的去年房地产贷款合计占比数据来看,民生银行占比26.33%,光大银行为23.88%,华夏银行20.28%,平安银行19.99%,均低于监管要求。可见,招行急需压降此比重。

眼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仍不明朗,许多房企除了加快融资并购外,还在打折出售资产。而且从监管的层面讲也没有太大的放松。所以可估测,往后两年银行业大概率都会面临处置房地产不良的压力。因此,如何将地产之外其他方面的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形成有效对冲,也将是招商银行,乃至其他金融机构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