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好莱坞报道》传来噩耗,《猎鹿人》《天堂之门》等影片的导演迈克尔·西米诺去世,享年77岁。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迈克尔·西米诺的名字并不及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那样耳熟能详,但是他曾执导的电影《猎鹿人》曾在1979年第51届奥斯卡奖上大放异彩,包揽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五项大奖。
这部极具有意义的影片上映于1978年,时值越战结束后第三年,战争带来的伤痛依然无法平复,而该片则毅然决然的去触碰这个题材,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越战时期,讲述了三位曾经一起猎鹿的朋友在越战被俘后的经历。
本片上映之后,导演本人也因为他的言论变得极富争议,例如关于这部影片他曾说“我不是一个政客,《猎鹿人》不是政治化的结果。让我感动的是普通人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英雄主义,这是美国的荣耀。不过在那些王八蛋议员站在国会大厦台阶上高唱《天佑美国》的时候,真是狗屎,电影就这么完了。”
年纪轻轻的迈克尔·西米诺就走上了人生巅峰,找他拍电影的制片公司纷至沓来,然而好景不长,1980年,迈克尔·西米诺执导的影片《天堂之门》让他瞬间跌落谷底,这部耗资4400美元的西部史诗巨作票房惨败,仅仅收回了350万美元,直接导致了联艺电影公司的倒闭,过于冗长以及松散的结构让不少观众感到厌倦,该片未删减版的片场版总共长达325分钟。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怀俄明州的地主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与欧洲移民展开斗争。影片上映之后,不少人给西米诺扣上了“种族主义者”的大帽子。
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种族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右派,变性人,憎恨同性恋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他们想不到的。”总之,导演的一生备受争议。
在事业低谷五年之后,迈克尔·西米诺再次执导《龙年》一如既往的被认为充满了“种族主义”歧视。影片讲述了华人黑帮在唐人街发展的故事,片中对于中国人的描述激起了美国华人的强烈不满,成为了涉华题材的经典反面教材。仅管如此,影片却一手捧红了米基·洛克与著名美籍华裔演员尊龙。
在此之后西米诺还执导了《旭日逃亡》《致命时刻》等动作片,但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达到《猎鹿人》的高度。201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经过重新剪辑过的《天堂之门》被搬上大荧幕,此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批评之声转为赞美,并且在那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迈克尔·西米诺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如今斯人已逝,回头再回味那部令他一战成名的《猎鹿人》依然令人内心澎湃。
从今天看来,这部影片的阵容十分强大,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托弗·沃肯以及曾出演过《教父》,已经过世的约翰·凯泽尔。
年轻时候的梅姨满脸的胶原蛋白,凭借该片,梅姨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小金人。
还有老男神罗伯特·德尼罗,年轻的时候帅的逆天。
还有这位年轻帅逼,老年邪魅的克里斯托弗·沃肯。
以及英年早逝的约翰·凯泽尔。
凯泽尔与阿尔·帕西诺是老朋友,所以在阿尔有机会出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时,凯泽尔也受邀出演片中的弗雷多。
在《教父II》中他继续扮演了这个人物,并成为他个人表演生涯中的一个最为知名的角色。
《猎鹿人》是凯泽尔德最后一部电影,也是唯一一部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电影。影片拍摄时凯泽尔已经身患癌症。
在拍摄过程中他与斯特里普相互吸引并订婚。导演迈克尔·西米诺在得知凯泽尔的病情之后,决定把凯泽尔的戏分先拍完。
后来剧组发现他得了骨癌,想让他退出剧组时,斯特里普表示如果凯泽尔退出,她也将辞演。影片拍摄完成后不久凯泽尔即与世长辞。
1978年,距离越战结束已经三年,由于这场战争对美国人的肉体与精神伤害太大,相关题材似乎是个禁区。这年圣诞档前,《猎鹿人》的上映可谓石破天惊,撕开了美国人本不愿揭开的伤口。
《猎鹿人》的第一部反应越战对人性摧残的电影,之后多年,越战题材俨然成为美国的“伤痕文学”,出现了洋洋洒洒数百部电影。
《猎鹿人》是越战题材中的鼻祖,与《全金属外壳》《野战排》《现代启示录》并成为越战四杰。
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由著名电影作曲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Cavatina》,经典的古典吉他曲,可以单曲循环一整夜的那种。
电影三个小时,每一小时都可以算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一个小时是一场盛大婚礼。宾夕法尼亚的钢铁工人前往越南战场前,一场盛大的东正教婚礼成为他们作别的最后晚餐。
东正教婚礼,只有俄罗斯裔美国人才会举办的婚礼,为了“保卫美国”他们愿意远赴战场,上战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耀。这是一场属于小镇青年的狂欢。
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角琳达是新娘的伴娘,年轻貌美又善良,但是有一个酗酒的父亲,在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饰)和尼奇(克里斯托弗·沃肯饰)两个年轻人之间取舍。
看这段年轻人的狂欢的时候才真的明白什么叫镜头语言,几个镜头就摆明了几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
人物性格也表露无遗:迈克尔稳重操心、尼奇活泼率真、琳达少女情窦绽放,新婚的史蒂夫和新娘在新婚惊喜之余默默的表露出些许忧虑,那是去往战场前歇斯底里的狂欢下暗藏的不安而胆怯的心。
狂欢以一曲俄罗斯民谣《喀秋莎》结尾。
宾夕法尼亚的美国小镇上,迈克,尼克,斯蒂文,还有一群伙伴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酒吧喝酒的一场戏,迈克与尼克打着台球,其他人则相互饮酒,这时响起的一首《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引发全场的合唱,这首经典的英文老情歌柔情而甜蜜,充满着美好的情绪。
这是一首满载着美国梦的时代金曲,承载着人们对美国梦的向往,即自由民主,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群无忧无虑的年轻面临的唯一的两件大事是三个伙伴迈克,尼克,斯蒂文即将要去参军,而斯蒂文在参军前举行了婚礼。
在去参军之前,他们像从前一样,进行了一次曾经的共同活动,到山上猎鹿,而迈克,依然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许多事情,比如命运,比如朋友间微妙的关系,在这个小团体里也不例外。
迈克性格坚韧,沉着冷静,是那种处变不惊,最能“成事”的人。
尼奇和迈克很像,有着优秀的特质,但始终过于感性。
斯蒂文天性懦弱,是个胆小普通的人。
斯丹尼最爱装模作样,扮成熟,其实一无是处。
艾素和约翰是典型的老好人。
这样的团体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在去猎鹿前迈克对尼克说,我喜欢和动作快,反应快的人一起打猎,他们全都是笨蛋,不过我也爱他们,因为他们是好人,但是你如果不去,我就一个人去。
这样的一群猎鹿人,因为一场战争,命运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既然是战争片,故事条线的情绪一定是急转直下的。有多少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欢,就有多少撕心裂肺的伤痛。
三个懵懂的年轻人带着兴奋和激动被空投到越南。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它让一个人的本性暴露无遗。
前情的一个小时的狂欢铺垫之后,观众没有任何心理空荡的直落进战争地狱的深渊。
被越共俘虏的三人(迈克、尼奇、斯蒂文)被逼迫玩“俄罗斯死亡轮盘”:两人对坐,由一名越共将可装六颗子弹的左轮手枪装入一颗子弹,然后二人轮流射自己的头,六分之一的机会。
在松散冗长的叙事中却蕴含着惊人的爆发力,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那两场“俄罗斯轮盘赌”。
第一次轮盘赌摧毁了三人各自的人格形态和精神世界,彻底改变了每个人。
第二场轮盘赌在我看来则是拯救了三个人,让人在哀伤之中看到了希望。
一场战争,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原本无异的三个年轻人,因为一场战争,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斯蒂夫不堪承受这种残酷的精神刺激,濒临崩溃;
尼克在北越士兵和迈克的“共同逼迫”之下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虽然侥幸活命,但实际上已魔由心生;
而看似最强悍无所畏惧的迈克尔则真正体会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变得萎靡不振,并且对生命有了敬畏之意。
电影在最后一个小时变得格外伤感,故乡的朋友们满怀期待地办了派对欢迎退伍回国的迈克,坐在出租车里的迈克远远看到房子前拉起的欢迎横幅,将身子一下子躺在座位上,命司机一直往前开,不要停。
他害怕见到许久不见的朋友,也许他是害怕这种欢乐的气氛,在越南他每天面对的都是杀戮,突然地变化让他无手足无措。
他在旅馆里度过了这一夜,迈克疲惫地走进房间里:这是一场迈克独自面对自己戏:他先是快速地脱下衣服,松开领结,然后捂着头坐下,再站起身四处走动,最后慢慢地靠墙蹲下,曾经坚韧不拔,心高气傲的迈克也不得不面对他的脆弱。(德尼罗的演技炸了!)
影片名字叫《猎鹿人》,片中也有两场猎鹿的场景,和两场“俄罗斯轮盘赌”分别一前一后遥相呼应,隐喻着人物前后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世界。
one shot 一枪毙命的猎鹿。
在参战之前的那场猎鹿之中,迈克尔果断冷酷,射杀野鹿,一枪毙命(one shot)。
而从战场回来之后再去射猎时已经物是人非,两位朋友一个伤残一个失踪,迈克尔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变得豪情不再。
当他面对被追捕的野鹿时最终选择了放生,九死一生的他已经学会了尊重生命。
《猎鹿人》在描绘战争对人性摧残的同时,并没有彻底打碎人们对“友谊”的期待。
尼奇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留在越南沉湎于“俄罗斯轮盘赌”,在他的潜意识里也依然机械地给伤残的斯蒂夫寄钱。
这些钱是从西贡寄来的。
迈克尔想到了尼奇。只有他,也只能是他。
迈克尔冒险再次潜回越南,就是为了兑现对尼奇的承诺:不能丢下他。
而此时的尼奇在玩起“俄罗斯轮盘赌“时不再像先前一样畏惧,他已经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迈克尔举枪的手却颤抖起来。
而这一次那六分之一机会选择了尼奇。
one shot 一枪毙命,尼奇也解脱了。
电影中有一个美妙的场景,众人猎完鹿后回到酒吧饮酒,酒吧主人静静地谈起一首钢琴曲,肖邦作品编号op15.No3 G min。这是迈克三人参军前的最后一个场景,这首略带忧伤的钢琴曲里夹杂着每个的心绪,有对往昔快乐时光的不舍,有对三人的祝福,更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众人听到这首音乐纷纷安静下来,微笑着看着对方,这时镜头慢慢地慢慢地横摇过每个人,成为影片最美好的一个场景。
而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莫过于是对这个场景的回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还的人在举办完尼奇的葬礼之后,团聚在一起,唱一首《上帝保佑美国》缅怀。
短短的三个小时,似乎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当一切归于平静,物是人非的时候,无奈啊,伤感啊,扼腕啊,叹息啊,看过了才能体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