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北大到清华,朱自清有何匆匆那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北大到清华,朱自清有何匆匆那年?

朱自清用个人的奋斗历程,完美地见证甚至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如今,清华园里的朱自清像,依然端然笔直地流露着学子严谨求知与大义爱国的节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篇《荷塘月色》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在朱自清的笔下,读者仿佛都感受到了那一片荷塘月色的幽静。

还是90年前,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当时,他就住在原为皇家园子的近春园。某个夏日的傍晚,因饭后无事,思绪纷乱,他来到了这片荷塘。

早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对此处的破坏也波及到了邻近的这片辅属园,夜色中,望着池边树、水中荷,朱自清见景生情,深感痛惜,他文思泉涌,回去之后奋笔疾书,成就了这篇日后广为人知的《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荷花池

如今,走进清华园中的近春园,早已不见当初朱自清居住时的场景,初夏的季节里,荷花池里仍是一湖绿意,偶有两朵荷花还未完全盛开。池边一座朱自清的雕塑静立在旁,默默地讲述着后代学子对他的敬仰。

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从小受父母熏陶,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中学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都花在了书店里,而且还常常欠账。

朱自清散文《背影》插画

有一次,他在书店买了部《佛学易解》,爱不释手,自此对哲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1916年,18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就读了哲学系。

而就在入校那一年,朱自清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与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性武仲谦结了婚。不幸的是,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12年的婚姻到此终结。对于第一任妻子,朱自清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他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他们爱情的颂歌。

朱自清和第一任妻子武仲谦

朱自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和书籍。日常生活中,他善于利用所有的时间去读书。每天晨洗的时候,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正如我们熟悉的《匆匆》中写的: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这段文字正是他把握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并用摘抄卡片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正是有了这些量的积累,他的散文才日渐功底深厚,意境优美。他写的《语言志辩》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而且论据也丰富得十分惊人。

据说,他曾经为了一部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不惜当掉自己身上的一件皮大氅。当年朋友对他的印象都是:朱自清对书真的是痴迷到了极点。

在校期间,朱自清还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因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0年,他提前修完课程。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担任教学主任。同时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清华大学·朱自清像

时光辗转,朱自清和北京的缘分在1925年又重新连了线。那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被聘为教授。

当时,清华大学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离开北京整整五年,重回京城的朱自清举目无亲,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临近近春园和荷花池。

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蜿蜒的溪流,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似乎迎风起舞,夏日里散发着阵阵幽香。

清华大学·荷花池

就是在这里,朱自清写下了感动了无数读者的美文——《背影》。 1927 年初,朱自清将妻儿接到清华园,在书斋中,将生命完完全全投入到文化传承之中。

但在随后抗日救亡运动中,朱自清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多次在家中掩护被追捕的地下党员和爱国学生。1936年11月,他还代表清华师生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妻陈竹隐也加入为前线战士制作御寒用品的行动中。

清华大学·近春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自清随校南迁到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又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两年后的1948年8月,朱自清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他用个人的奋斗历程,完美地见证甚至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如今,清华园里的朱自清像,依然端然笔直地流露着学子严谨求知与大义爱国的节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北大到清华,朱自清有何匆匆那年?

朱自清用个人的奋斗历程,完美地见证甚至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如今,清华园里的朱自清像,依然端然笔直地流露着学子严谨求知与大义爱国的节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篇《荷塘月色》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在朱自清的笔下,读者仿佛都感受到了那一片荷塘月色的幽静。

还是90年前,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当时,他就住在原为皇家园子的近春园。某个夏日的傍晚,因饭后无事,思绪纷乱,他来到了这片荷塘。

早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对此处的破坏也波及到了邻近的这片辅属园,夜色中,望着池边树、水中荷,朱自清见景生情,深感痛惜,他文思泉涌,回去之后奋笔疾书,成就了这篇日后广为人知的《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荷花池

如今,走进清华园中的近春园,早已不见当初朱自清居住时的场景,初夏的季节里,荷花池里仍是一湖绿意,偶有两朵荷花还未完全盛开。池边一座朱自清的雕塑静立在旁,默默地讲述着后代学子对他的敬仰。

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从小受父母熏陶,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中学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都花在了书店里,而且还常常欠账。

朱自清散文《背影》插画

有一次,他在书店买了部《佛学易解》,爱不释手,自此对哲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1916年,18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就读了哲学系。

而就在入校那一年,朱自清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与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性武仲谦结了婚。不幸的是,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12年的婚姻到此终结。对于第一任妻子,朱自清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他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他们爱情的颂歌。

朱自清和第一任妻子武仲谦

朱自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和书籍。日常生活中,他善于利用所有的时间去读书。每天晨洗的时候,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正如我们熟悉的《匆匆》中写的: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这段文字正是他把握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并用摘抄卡片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正是有了这些量的积累,他的散文才日渐功底深厚,意境优美。他写的《语言志辩》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而且论据也丰富得十分惊人。

据说,他曾经为了一部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不惜当掉自己身上的一件皮大氅。当年朋友对他的印象都是:朱自清对书真的是痴迷到了极点。

在校期间,朱自清还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因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0年,他提前修完课程。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担任教学主任。同时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清华大学·朱自清像

时光辗转,朱自清和北京的缘分在1925年又重新连了线。那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被聘为教授。

当时,清华大学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离开北京整整五年,重回京城的朱自清举目无亲,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临近近春园和荷花池。

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蜿蜒的溪流,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似乎迎风起舞,夏日里散发着阵阵幽香。

清华大学·荷花池

就是在这里,朱自清写下了感动了无数读者的美文——《背影》。 1927 年初,朱自清将妻儿接到清华园,在书斋中,将生命完完全全投入到文化传承之中。

但在随后抗日救亡运动中,朱自清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多次在家中掩护被追捕的地下党员和爱国学生。1936年11月,他还代表清华师生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妻陈竹隐也加入为前线战士制作御寒用品的行动中。

清华大学·近春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自清随校南迁到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又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两年后的1948年8月,朱自清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他用个人的奋斗历程,完美地见证甚至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如今,清华园里的朱自清像,依然端然笔直地流露着学子严谨求知与大义爱国的节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