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从OPPO Pad看OPPO IoT的颓势。

文|科技新知 橘枳

编辑|伊页

“OPPO布局IoT是不是晚了?”

这或许是OPPO于2019年布局IoT业务后,时任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的刘波,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对此刘波表示,就Io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而言,OPPO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最好的。

与此番言论相反衬的,却是OPPO的IoT业务命途多舛的发展过程。

作为进军IoT市场的第一步,OPPO曾成立子品牌智美心品,通过自研和选品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并布局手机周边选品。但不过一年,项目便已夭折。

有报道称,OPPO的IoT业务在2020年亏损已达数亿。

2021年4月,新型移动终端事业部又改名为IoT事业群,按照设备种类将组织架构一分为三,各部拥有独立决策权,但需自负盈亏。此后,不到半年,整个IoT事业群却又开始裁员。

近日,OPPO推出智能平板新品OPPO Pad,成为继手机、手表、电视、智能眼镜后的“第五块智慧生态屏”。

然而这款所谓的“生态屏”,对于OPPO IoT的生态价值,仍有待商榷。

薛定谔的生态价值

IDC数据显示,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已从2014年的2.3亿台,下降到2019年的1.44亿台。

直至近两年,因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移动办公和在线学习需求激增,平板市场才重新回暖。

2021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1.68亿台,同比增长3.2%。国内市场发展则更为迅速,出货量为2846万台,同比增长21.8%,创七年最大增幅。

受此影响,国产手机厂商相继推出平板产品,开启安卓平板新一轮行业竞争。

平板电脑也是近些年国产手机厂商,在难以解决手机同质化问题背景下,所开辟的一条第二曲线。

早在2015年,雷军就表示“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一个瓶颈期”。

《财经》杂志也指出,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模式,培育生态系统,才能获得品牌溢价主动权,进而带动行业变革。

但七年过去,国产手机品牌除华为外,各品牌在中高端手机的硬件差异仍十分微小,差异化大都集中于软件。

部分品牌虽推出诸如NPU芯片、充电芯片等硬件,以提高差异化,但这些改变对于手机整体性能和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提升并不明显,更像是手机厂商的一种长期主义行为。

越发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令手机厂商亟需寻找新发力点。

随着平行视界、多屏协同等技术的相继推出,国产品牌开始意识到安卓平板市场的潜力,纷纷开始加码。

截至OPPO Pad发布前,小米、华为、荣耀等品牌均已发布相应平板产品,且拥有较为完善的IoT生态的华为、小米、荣耀等厂商,所推出的平板产品,由于可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产品交互体验,在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品牌其他IoT产品的销售。

IoT业务甚至已成为不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如2019年,小米已将AIoT确定为核心发展战略,正式确定“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同年,华为也提出“1+8+N”的IoT战略。

此后小米又于2020年宣布,小米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 X AIoT”,IoT业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凭借先发优势,华为、小米等厂商,均已在IoT领域站稳脚跟。

在此背景下,OPPO自然也需要在IoT市场有所布局,毕竟对于OPPO用户而言,也需要足够完善的生态体验。

OPPO高管所说的,OPPO只是为用户在想买一个平板的时候,也能选择OPPO,所以做平板,也间接体现了这一问题。

不过在OPPO生态中,各IoT产品在交互层面的体验,并不理想。

「科技新知」从OPPO工作人员处获悉,OPPO Pad在发布会上所宣传的多屏互联功能,在发布1个月以后,仍仅支持最新的Find X5系列手机,其他手机产品均无法使用此功能。

不仅如此,由于OPPO官方并未推出任何个人PC产品,导致OPPO虽发布平板产品,却无法与PC产品形成联动,更无法提供相应的生态体验,产品生产力大幅下降。

即便子品牌realme曾推出realmebook笔记本电脑,但考虑到该产品在电商平台惨淡的销量,其为OPPO生态的助力并不明显。

OPPO Pad似乎成为了Find X5系列产品用户们的一种“独享品”。

只不过,对于愿意选择售价高达6299元起步的Find用户,是否会选择花费两千多元,购买一款无法体验完善智能生态的OPPO Pad,而非生产力更为强大的iPad,还有待商榷。

而诸如一加、realme等其余OPPO系产品用户,OPPO Pad这款无法提供较好生态体验的平板电脑,则更不具吸引力。

较为颓势的生态问题背后,不仅是OPPO晚入局IoT领域的结果,也体现了OPPO并未妥善处理旗下各品牌关系的客观事实。

一步慢,步步慢

事实上,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手机厂商的原有边界逐渐模糊。

万物互联时代,只有凭借强大硬件拓展市场,并建设完善的多设备互联生态,手机厂商才能紧跟时代浪潮发展。

而开启“生态”第一枪的手机厂商,毫无疑问便是苹果。

2014年,苹果在已有MacBook、iPhone、iPad产品线背景下,推出了Apple Watch,此后又于2016年推出AirPods,凭借各智能硬件间的协同能力,令不少消费者感受到智能生态所提供的便利。

2016年,手机行业也开始进入存量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迎来首次下降,多家手机厂商开始布局新赛道,寻找企业发展的新锚点。

其中,以华为、小米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选择加码IoT领域,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不仅如此,华为、小米等品牌在加码IoT同时,也加快了对于线下市场的布局。

数据显示,小米在大陆的线下零售店如今已突破一万家,华为更是早在2019年便已拥有7500家门店。

线下市场的普及和IoT领域的提前布局,对此前一直以快充、拍照为核心卖点,被诸多数码爱好者称为“厂妹机”、“高价低配”的OPPO,冲击甚大。

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OPPO出货量较2018年同比下滑17%。

也是在2019年,OPPO CEO陈明永表示,智能手机只是OPPO服务用户的载体,未来整个行业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上的手机企业,并表示OPPO将在未来3年投入500亿元用于打磨IoT技术基础。

此后,OPPO相继发布多款智能生态产品,但市场反馈均不理想。

根据中怡康数据,OPPO电视在2021年前三月的销量仅为39名,相关人士分析,OPPO电视的实际销量可能不过千台,作为对比,销量排名第一的便是小米的智能电视。2020年3月,OPPO推出OPPO WATCH一代,然而在2020年Q3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排名中,OPPO仍归属于others。

产品乏力的同时,IoT业务又于2020年传出“一个产品线的负责人有时要跟四五个领导单独汇报”的问题,并在2021年传出存在巨额亏损消息后,一分为三。

而在拆分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前,OPPO还曾向全体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发送名为《新兴之火可以燎原》的公文。

但一年后的今天,OPPO在IoT领域的燎原之势仍未出现。

燎原还有机会吗?

2018年底,OPPO方面曾表示,要发力5G与互联网。2019年底,又提出“万物互融”的口号,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在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慧屏和智能机器人等IoT领域,进行全方面布局。

不过在布局IoT市场时,步步高系出身的OPPO,似乎仍在践行早年段永平所提出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经营理念。

也正因如此,三年之后,OPPO的IoT业务线,产品品类仍十分匮乏。

根据官网显示,OPPO的产品分别为OPPO、一加、realme、智能硬件和潮流好物。而在智能硬件板块中,OPPO所售卖产品分别为耳机影音、智能穿戴和平板/电视,共计三个品类,与IoT业务群下属的三个事业部相对应。

三个品类中,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耳机,与手机端互动性较强,市场空间大,加之多年发展后,市场已相对稳定,整体风险较低,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至于平板/电视产品线,电视产业在多年发展后,技术早已成熟,安卓平板市场,也在近几年疫情影响下,快速发展。

可见,OPPO目前所布局的IoT业务,也与“敢为天下先,后中争先”观点相契合,即在行业已有一定布局的背景下,发力技术相对完善的品类,并逐渐追赶。

正因此,也导致相应产品在面对已稳定的市场时,难以取得较好的市场销量。

即便IoT事业群已开始自负盈亏,被迫开启“狼性”奋斗模式,OPPO的IoT业务,在短期内恐仍难实现逆袭翻盘。

或是意识到段永平早年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这一经营理念,对IoT业务部门发展造成的阻力,OPPO开始有所转变,开始紧跟时代趋势,不仅加码造车业务,还投资了相关智能硬件企业,扩大自己在IoT领域的竞争力。

早在去年便已传出造车消息的OPPO,于2021年年底,投资了一家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的企业,并已开始招聘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

近日,又投资了坚果投影仪母公司火乐科技,进一步拓展IoT生态。

但这些新举措,对于OPPO的IoT业务而言,短期内仍难见起色。

从消费者角度,目前的OPPO在智能生态的产品端,品类数目的缺乏,远不是一款投影仪所能解决的,且投影仪本身,并不是智能生态中的刚需品。

至于造车业务,此次的OPPO更是慢人不止一步。华为的智能汽车已正式发售,小米汽车也已有相应的PPT泄露图传出,即便未来OPPO汽车发布,客观上仍落后同行,只能想尽办法后中争先。

毫无疑问,通过投资相关企业,OPPO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在IoT业务的竞争力,但在IoT业务实现规模化前,OPPO所需面对的将是长时间的内部消耗。

在此背景下,所谓的“燎原之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罢了。

如今,OPPO已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启“狼性”模式,引入“绩效股”制度,将员工薪酬组成调整为“基本工资+年终奖+绩效股+日常福利”,开始与部门或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绑定,形成强关联。

而IoT领域作为OPPO未来核心发展增长点之一,必然将进一步发展,至于手机业务,则是OPPO所有业务发展的基石。

2021年,陈明永曾表示,OPPO要从单品智能、垂直场景向融合场景跨越,完成从单一的手机公司到生态型科技公司的跨越,打赢关键转型之仗。

但如今来看,OPPO的生态转型并不理想,所谓在IoT领域掀起燎原之势更是遥遥无期。

近日,某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OPPO员工的年终奖缩减严重,该博主戏称为“喜提骨折礼包”。

无疑,对于转型期的OPPO,阵痛或许是必然的,企业在转型时业绩承压也不在少数,只是在转型期,缩减员工薪资,是否有利于OPPO的转型,是否会造成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于转型期的OPPO值得思考。

倘若在转型期因技术人才流失,为OPPO的转型增添发展压力。OPPO的IoT业务,大概率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彻底丧失燎原希望,逐渐被所有对手所超越。

毕竟,经历了类似发展的魅族,早已成为行业小厂,日趋衰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OPPO

4.2k
  • OPPO入股波形智能
  • OPPO发布自研芯片级游戏技术风驰游戏内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从OPPO Pad看OPPO IoT的颓势。

文|科技新知 橘枳

编辑|伊页

“OPPO布局IoT是不是晚了?”

这或许是OPPO于2019年布局IoT业务后,时任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的刘波,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对此刘波表示,就Io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而言,OPPO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最好的。

与此番言论相反衬的,却是OPPO的IoT业务命途多舛的发展过程。

作为进军IoT市场的第一步,OPPO曾成立子品牌智美心品,通过自研和选品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并布局手机周边选品。但不过一年,项目便已夭折。

有报道称,OPPO的IoT业务在2020年亏损已达数亿。

2021年4月,新型移动终端事业部又改名为IoT事业群,按照设备种类将组织架构一分为三,各部拥有独立决策权,但需自负盈亏。此后,不到半年,整个IoT事业群却又开始裁员。

近日,OPPO推出智能平板新品OPPO Pad,成为继手机、手表、电视、智能眼镜后的“第五块智慧生态屏”。

然而这款所谓的“生态屏”,对于OPPO IoT的生态价值,仍有待商榷。

薛定谔的生态价值

IDC数据显示,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已从2014年的2.3亿台,下降到2019年的1.44亿台。

直至近两年,因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移动办公和在线学习需求激增,平板市场才重新回暖。

2021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1.68亿台,同比增长3.2%。国内市场发展则更为迅速,出货量为2846万台,同比增长21.8%,创七年最大增幅。

受此影响,国产手机厂商相继推出平板产品,开启安卓平板新一轮行业竞争。

平板电脑也是近些年国产手机厂商,在难以解决手机同质化问题背景下,所开辟的一条第二曲线。

早在2015年,雷军就表示“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一个瓶颈期”。

《财经》杂志也指出,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模式,培育生态系统,才能获得品牌溢价主动权,进而带动行业变革。

但七年过去,国产手机品牌除华为外,各品牌在中高端手机的硬件差异仍十分微小,差异化大都集中于软件。

部分品牌虽推出诸如NPU芯片、充电芯片等硬件,以提高差异化,但这些改变对于手机整体性能和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提升并不明显,更像是手机厂商的一种长期主义行为。

越发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令手机厂商亟需寻找新发力点。

随着平行视界、多屏协同等技术的相继推出,国产品牌开始意识到安卓平板市场的潜力,纷纷开始加码。

截至OPPO Pad发布前,小米、华为、荣耀等品牌均已发布相应平板产品,且拥有较为完善的IoT生态的华为、小米、荣耀等厂商,所推出的平板产品,由于可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产品交互体验,在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品牌其他IoT产品的销售。

IoT业务甚至已成为不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如2019年,小米已将AIoT确定为核心发展战略,正式确定“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同年,华为也提出“1+8+N”的IoT战略。

此后小米又于2020年宣布,小米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 X AIoT”,IoT业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凭借先发优势,华为、小米等厂商,均已在IoT领域站稳脚跟。

在此背景下,OPPO自然也需要在IoT市场有所布局,毕竟对于OPPO用户而言,也需要足够完善的生态体验。

OPPO高管所说的,OPPO只是为用户在想买一个平板的时候,也能选择OPPO,所以做平板,也间接体现了这一问题。

不过在OPPO生态中,各IoT产品在交互层面的体验,并不理想。

「科技新知」从OPPO工作人员处获悉,OPPO Pad在发布会上所宣传的多屏互联功能,在发布1个月以后,仍仅支持最新的Find X5系列手机,其他手机产品均无法使用此功能。

不仅如此,由于OPPO官方并未推出任何个人PC产品,导致OPPO虽发布平板产品,却无法与PC产品形成联动,更无法提供相应的生态体验,产品生产力大幅下降。

即便子品牌realme曾推出realmebook笔记本电脑,但考虑到该产品在电商平台惨淡的销量,其为OPPO生态的助力并不明显。

OPPO Pad似乎成为了Find X5系列产品用户们的一种“独享品”。

只不过,对于愿意选择售价高达6299元起步的Find用户,是否会选择花费两千多元,购买一款无法体验完善智能生态的OPPO Pad,而非生产力更为强大的iPad,还有待商榷。

而诸如一加、realme等其余OPPO系产品用户,OPPO Pad这款无法提供较好生态体验的平板电脑,则更不具吸引力。

较为颓势的生态问题背后,不仅是OPPO晚入局IoT领域的结果,也体现了OPPO并未妥善处理旗下各品牌关系的客观事实。

一步慢,步步慢

事实上,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手机厂商的原有边界逐渐模糊。

万物互联时代,只有凭借强大硬件拓展市场,并建设完善的多设备互联生态,手机厂商才能紧跟时代浪潮发展。

而开启“生态”第一枪的手机厂商,毫无疑问便是苹果。

2014年,苹果在已有MacBook、iPhone、iPad产品线背景下,推出了Apple Watch,此后又于2016年推出AirPods,凭借各智能硬件间的协同能力,令不少消费者感受到智能生态所提供的便利。

2016年,手机行业也开始进入存量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迎来首次下降,多家手机厂商开始布局新赛道,寻找企业发展的新锚点。

其中,以华为、小米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选择加码IoT领域,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不仅如此,华为、小米等品牌在加码IoT同时,也加快了对于线下市场的布局。

数据显示,小米在大陆的线下零售店如今已突破一万家,华为更是早在2019年便已拥有7500家门店。

线下市场的普及和IoT领域的提前布局,对此前一直以快充、拍照为核心卖点,被诸多数码爱好者称为“厂妹机”、“高价低配”的OPPO,冲击甚大。

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OPPO出货量较2018年同比下滑17%。

也是在2019年,OPPO CEO陈明永表示,智能手机只是OPPO服务用户的载体,未来整个行业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上的手机企业,并表示OPPO将在未来3年投入500亿元用于打磨IoT技术基础。

此后,OPPO相继发布多款智能生态产品,但市场反馈均不理想。

根据中怡康数据,OPPO电视在2021年前三月的销量仅为39名,相关人士分析,OPPO电视的实际销量可能不过千台,作为对比,销量排名第一的便是小米的智能电视。2020年3月,OPPO推出OPPO WATCH一代,然而在2020年Q3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排名中,OPPO仍归属于others。

产品乏力的同时,IoT业务又于2020年传出“一个产品线的负责人有时要跟四五个领导单独汇报”的问题,并在2021年传出存在巨额亏损消息后,一分为三。

而在拆分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前,OPPO还曾向全体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发送名为《新兴之火可以燎原》的公文。

但一年后的今天,OPPO在IoT领域的燎原之势仍未出现。

燎原还有机会吗?

2018年底,OPPO方面曾表示,要发力5G与互联网。2019年底,又提出“万物互融”的口号,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在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慧屏和智能机器人等IoT领域,进行全方面布局。

不过在布局IoT市场时,步步高系出身的OPPO,似乎仍在践行早年段永平所提出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经营理念。

也正因如此,三年之后,OPPO的IoT业务线,产品品类仍十分匮乏。

根据官网显示,OPPO的产品分别为OPPO、一加、realme、智能硬件和潮流好物。而在智能硬件板块中,OPPO所售卖产品分别为耳机影音、智能穿戴和平板/电视,共计三个品类,与IoT业务群下属的三个事业部相对应。

三个品类中,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耳机,与手机端互动性较强,市场空间大,加之多年发展后,市场已相对稳定,整体风险较低,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至于平板/电视产品线,电视产业在多年发展后,技术早已成熟,安卓平板市场,也在近几年疫情影响下,快速发展。

可见,OPPO目前所布局的IoT业务,也与“敢为天下先,后中争先”观点相契合,即在行业已有一定布局的背景下,发力技术相对完善的品类,并逐渐追赶。

正因此,也导致相应产品在面对已稳定的市场时,难以取得较好的市场销量。

即便IoT事业群已开始自负盈亏,被迫开启“狼性”奋斗模式,OPPO的IoT业务,在短期内恐仍难实现逆袭翻盘。

或是意识到段永平早年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这一经营理念,对IoT业务部门发展造成的阻力,OPPO开始有所转变,开始紧跟时代趋势,不仅加码造车业务,还投资了相关智能硬件企业,扩大自己在IoT领域的竞争力。

早在去年便已传出造车消息的OPPO,于2021年年底,投资了一家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的企业,并已开始招聘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

近日,又投资了坚果投影仪母公司火乐科技,进一步拓展IoT生态。

但这些新举措,对于OPPO的IoT业务而言,短期内仍难见起色。

从消费者角度,目前的OPPO在智能生态的产品端,品类数目的缺乏,远不是一款投影仪所能解决的,且投影仪本身,并不是智能生态中的刚需品。

至于造车业务,此次的OPPO更是慢人不止一步。华为的智能汽车已正式发售,小米汽车也已有相应的PPT泄露图传出,即便未来OPPO汽车发布,客观上仍落后同行,只能想尽办法后中争先。

毫无疑问,通过投资相关企业,OPPO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在IoT业务的竞争力,但在IoT业务实现规模化前,OPPO所需面对的将是长时间的内部消耗。

在此背景下,所谓的“燎原之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罢了。

如今,OPPO已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启“狼性”模式,引入“绩效股”制度,将员工薪酬组成调整为“基本工资+年终奖+绩效股+日常福利”,开始与部门或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绑定,形成强关联。

而IoT领域作为OPPO未来核心发展增长点之一,必然将进一步发展,至于手机业务,则是OPPO所有业务发展的基石。

2021年,陈明永曾表示,OPPO要从单品智能、垂直场景向融合场景跨越,完成从单一的手机公司到生态型科技公司的跨越,打赢关键转型之仗。

但如今来看,OPPO的生态转型并不理想,所谓在IoT领域掀起燎原之势更是遥遥无期。

近日,某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OPPO员工的年终奖缩减严重,该博主戏称为“喜提骨折礼包”。

无疑,对于转型期的OPPO,阵痛或许是必然的,企业在转型时业绩承压也不在少数,只是在转型期,缩减员工薪资,是否有利于OPPO的转型,是否会造成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于转型期的OPPO值得思考。

倘若在转型期因技术人才流失,为OPPO的转型增添发展压力。OPPO的IoT业务,大概率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彻底丧失燎原希望,逐渐被所有对手所超越。

毕竟,经历了类似发展的魅族,早已成为行业小厂,日趋衰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