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领英中国产品运营与用户增长总监 陈怡静
最近我参加了一期看理想电台播客节目的录制,聊了聊求职相关的话题。
今年这个看似冷淡的金三银四求职季,就像乍暖还寒的天气。我们从毕业生求职的困惑,聊到一个职场人星期天晚上的小情绪,以及擅长做菜这种技能要不要写到你的简历里。
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中,过去几年来与大学生群体和职场朋友们的频繁交流,以及透过领英这个平台看到的种种宏观微观现象,都在我的脑海里闪回。
我想起一个年轻朋友的经历,他在毕业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换了三份工作,每个工作都做得不开心,在那之后他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岗位叫做活动策划,他才发现原来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
回想自己的经历,我大学的专业本是播音主持,后来却进了互联网公司,并找到了如今我很喜欢的产品运营工作。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局限性和盲区,但每个人也绝不是一座孤岛。
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摸索职业路径,有一个因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是“信息视野”。
通过有意识的不断扩充你的信息视野,从而更好的把握大趋势下的每一个小机会。借用乔布斯曾说过的一句话:Good times, hard times, but never bad times(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好时光)。
一、找工作vs考公务员,第一份工作的天平两端
据官方数据,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创下两个纪录:一个是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076万人,另一个是毕业生人数增幅历史最高,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考公和考研竞争。
有一次在高校交流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学生们的问题都是围绕“找工作和考公务员怎么选择?”。当时的我不假思索的给出了一个现在想来太过笃定的答案,我建议大家勇敢地尝试进企业找工作。
因为考公务员是进入一个稳定的体系,而在稳定体系内外的切换成本是远远高于在企业之间的切换成本的,企业还是会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但后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和学生的沟通也更多,我发现这种选择背后来自于同学们当下对于安全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纠结。我也能理解身处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的焦虑。
事实上,如果走出了最初的焦虑,工作几年后你会发现人生是宽阔的,是充满了可能性的。这个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有没有可能更早的发现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当然会有所帮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扩展你的“信息视野”。
你不必从大一开始就定下具体的择业目标,或许今天火爆的行业可能明天就衰落了,更重要的是要去主动收集获取信息,拓宽视野,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具体职位的需求。
在2020年疫情初期时,我们做了一个公益项目叫职场人时间捐赠计划,当时很多领先企业和领英上的职场人都主动参与,通过一对一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求职趋势,答疑解惑。
个人竞争力的提升是线性的,而有效的信息在求职时可能会带来成倍的价值提升。不是有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吗?信息视野能帮你做出当下的选择。
二、星期天晚上的情绪与跳槽的决定
有个话题可能会戳中很多人——“每到周日晚上你的心情如何?”
这种周日晚上的焦虑感,一方面可能来自工作本身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你当前的这份工作与你自身核心能力的匹配度问题。
通常来说,一份工作干到3-5年这个阶段,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些新的选择。你要清楚哪些是你的元技能(核心技能),哪些是可迁移技能,然后去匹配你的目标。
如果你想找机会升职加薪,我觉得一般来说,一份工作至少用到核心技能的50%以上才算比较匹配。
如果你认为你的核心技能与这份工作的匹配度达到80%甚至以上,就说明你在这个位置上有潜力,同时又能在当下充分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你就有机会拿到更高的职位或者更高的薪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技能和岗位不匹配,想考虑跳槽,那么我的一个建议是:当你想切换职能的时候,那么先不要动行业,想要换行业的时候,不要轻易动职能。
如果你的目标是成熟企业,那么企业更希望你现在的技能可以即插即用,如果是一些初创企业或成长型公司,那么企业对你的学习能力和可拓展性要求会大一些。
此外,有些企业还看重文化的适配性,看双方的价值观是否基本相符。
但无论如何转换,你的元技能都是一个轴心。就像作家郑渊洁说过的一句话:所谓铁饭碗,不是说你在一个地方做一辈子的工作,而是说这一辈子无论你去哪里都有饭吃。
三、“出格”的求职简历,带父母旅行与擅长做菜算技能吗?
技能标签已经在求职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能反映了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让你更好的被潜在雇主识别,匹配职业机会。
我注意到00后们的简历越来越“出格”了,有人把“美妆短视频博主”、“喜欢美食与做菜”、“带父母旅行”都写进简历里。
其实这种自我表达是需要被鼓励的,我们需要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展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欧莱雅(中国)招聘经理Dustin和Mandy就特别强调:“我们建议求职者在简历中多维度地展示自己最具竞争力的技能,可以通过具体的成果或案例来描述,而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关键词。”
所以无论是带父母旅行,还是做一桌子拿手菜,如果你能清晰的展示出其中体现的具体能力,克服的问题挑战,以及最终达到的结果,例如统筹规划,随需应变等等,都可能成为你求职的加分项。
四、增加看见与被看见的机会
我们经常说领英上有大量的被动求职者,但无论当下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希望获得一个更好的机会,那么你就需要“看见”和“被看见”。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平台,领英诞生时的一个初衷就是让每个职场人增加看见和被看见的机会。我们分析平台数据的时候,也发现“浏览别人档案”是最常见的用户行为之一,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这都是一种普遍的需求。
例如一个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想进互联网行业,就可以通过查看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轨迹,技能和业绩描述,得到一些基本的信息,也可以查看同专业学长们的职业轨迹,得到一些别的求职思路,有些人可能给你一些启发,有些人可能会成为那个能帮你一把的人。
随着职业路径的深入,我们更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有价值的事情。通过浏览你的目标行业或目标企业中员工的职业档案,了解他们的经历背景和技能标签,你可以对彼此的匹配度有一个初步概念。
这是一种基于陌生人或弱关系的人脉连接,或许是一种弱频次的社交行为,但真实丰富的职业档案和人脉机会,却可以给你提供一种高价值的信息洞察。
五、“毕业生的焦虑,来源于看不到很多可能性”
(以下是怡静与看理想电台主播颠颠和佳隽的对谈摘录)
颠颠: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好像真的挺残酷的,如果本科毕业就想要工作的话,是不是从大一开始就得准备一些事情了?
怡静:我觉得大学,首先还得真的学习点东西吧,所以大一确实没必要想工作的事情。因为你想去的行业可能4年后都不在了,以现在行业的发展和迭代以及环境的变化,这是真有可能发生的。
但是,除了学习和积累必备的技能之外,我觉得需要花时间去掌握的,是信息视野。就是说,你不断地去收集哪些行业在,哪些行业不在,可能比你锚定一个行业,然后为它准备4年,更适应现在的环境。
从还没有要找工作,到选择offer这一路,我都觉得信息视野是在一个时间窗口内最高效的增量。
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的竞争力是7分,在找工作的短时间内,它提不到10分,但是信息视野可以帮助你在现有的工作中得到一个未来1-3年的最优选择。所以,在这一刻信息和决策能够起到的决定作用,高过你这一刻的努力和竞争力。
它不像考试,你临时抱佛脚,最多能把简历写得好看一点,面试稍微熟练一些。但是能够带来巨大增量的,基本是信息视野。
颠颠:不是有那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吗?
怡静:这句话太好了,你总结得比我好。所以,有的时候你会预判一些信息,或者有些人其实比你能看到的视野高得多、远得多,比如你的师姐、你的前老板,这些人给到你的一些信息,在那一刻值钱的程度是倍数,而竞争力提升是线性的。
佳隽:确实是这样子的,关于信息的重要性,我有非常大的感受。我在国外念书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就是你不如本地的同学,不是在于你能力不如他们,而是在于你的信息网络不如他们。
比如,一些国外的学生初到法国的时候,特别想找人练习口语,一些法国的本地学生就说,想练习口语,其实可以去一些老奶奶家里面,她们需要有人聊天,还会付钱。所以,这些信息如果你不知道,就完全失去了这个机会。
怡静:说得太好了。我之前还碰到一个小同学,当时挺触动我的。这个人在毕业一年半的时间里,换了三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做得不开心。到了第三份工作后,他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岗位叫做活动策划,才终于找到了又合适又喜欢的工作。
我们以前会觉得是运气,倒回来看才发现,其实就是你的视野和信息。
颠颠: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比我们那会儿幸福挺多了,有很多能够搜索讯息的平台。但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搜到的东西很多,可能能用上的特别少。
佳隽: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是,其实以前我们完全是一个熟人信息社会,你能够咨询到的人就只有那么多。现在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之后,你能触达的人变得更多,你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跟他们保持一些联系。
那么,你其实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去认识一些专业人士,向他们咨询,查证你之前搜索得到的信息是否属实。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面对面交流的,因为基本上聊一次,大概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入门信息就已经有基础性的了解了。
我当时在领英上给我的学姐发了消息,邀请她喝咖啡,她就跟我聊了,我的专业在当时市场上的发展是怎样的,如果想要继续深造,可以怎么做。我觉得这很棒,因为学姐已经在这个行业里了,我的许多疑问很快就能得到解答,效率很高。
怡静:在我们的平台上,有这样一种行为,叫循着别人的路径。
比如,我在领英上的展示的过往经历,我虽然学播音主持,但第一份正式工作就进了互联网,然后经历了上市公司、创业公司、跨国公司。那一些同样学播音主持的人,就能通过看我的履历,得到一些启发。
我也不希望大家焦虑到,大一就要开始为了一份工作而做准备,但我觉得,你去了解一下你曾经的校友、跟你同专业的人,他们都在做什么,这里面就会有一些启发。
佳隽:对,我当时真的非常喜欢干这件事,就是搜我大学的校友,先看同专业的,再看学院的,看他们都去哪了,干了些什么事儿。然后我就觉得,人生充满可能性。
当时我父母一直很焦虑,害怕我的专业太冷门,毕业找不到工作,我就请他们不要慌,我觉得我可以的。因为我看到了那么多人,毕业后在许多国家都找到了出路。
这也是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在疫情大环境下尤其如此。因为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会觉得,完了,我除了能考公以外,啥也干不了,或者除了能去考研究生以外,啥也干不了。这个时候,你去看看前人的路径,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
颠颠:对,毕业生的一些焦虑可能就来源于,看不到很多可能性,看到的就那几个。我是学日语的,当时能看到的几条出路就是,读研读博、进日企或者银行、当老师。
毕业时发现这样的情况是真的很慌,工作几年才会知道,人生是宽阔的,是充满了可能性的。但这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如果当时有更好的方式和工具,会更好。
怡静:我觉得更缓解焦虑的一点是,人要意识到任何时候你的信息视野都是不全的,在任何时候都有盲区。你的信息视野永远在补充的过程当中,只要有这个意识,你可能已经比很多人站在更好的视角上了。
本文内容与看理想电台合作完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