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速狂奔的小米2021,为什么没能让投资者满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速狂奔的小米2021,为什么没能让投资者满意?

高端化战略的第二年,小米距离“对标苹果”依然遥远。

文|陈根

3月22日晚,小米2021年财报公布。2021年度,小米营收3283亿,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220亿,同比增长69.5%;智能手机出货1.9亿部,同比增长30%;全球MIUI用户达5.1亿,同比增长28.4%。 小米最新市值约3700亿港元,折合约3000亿人民币或47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一年,小米在紧锣密鼓布局造车这一长远业务增长点之外,还经过了一番轰轰烈烈的线下渠道扩充,以及整体产品整体的高端化扩充。终于,这份财报中,小米第四季度有多项数据基本都是上市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小米高速狂奔的一年里,小米的盈利虽然涨了不少,雷军却显得严肃了许多——高端化战略的第二年,小米距离“对标苹果”依然遥远。

小米高速狂奔

对于小米来说,2021年称得上是小米的高光时刻。手机业务、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家电是小米业务的三大板块。其中,智能手机是主要营收。

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反弹,同比增长5.7%, 达13.5亿部。小米集团立志三年内拿下全球销量第一,缩小其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9亿台,同比增长29.8%,虽然全球排名较上年没有变化,仍为第三,但市占率显著提升至14.1%。

其中,小米手机业务Q3的营收虽然达到478亿元,稍高于去年Q3的476亿元,毛利率12.8%,但同比增长收缩到4%。而到了Q4,小米12系列做了产品价位调整——在小米12系列上,小米首次做了双尺寸旗舰的设计,尽管喊出了“对标苹果”的噱头,小米12标准版还是反常规做了“减配减价”的卖点调整,以补充三季度以来小米手机在3千元价位段的价格缺位。

产品定位和价位段的调整,让小米Q4的业务收入和出货量有所回升。此外,这季度里,小米手机的ASP是1143元,毛利率达到了17%,两项都是上市以来最高的季度数据。

搭配着产品调整的,还有在海外市场的渠道调整。财报显示,2021年,在海外市场,小米手机来自运营商渠道的出货量超过2500万台,同比增长超120%。其中,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收集在欧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8%上升至2021年的17%;在拉丁美洲地区,这一数据则从5%上升至12%。

在Q4调整下,2021年,小米手机3千元以上机型(包括海外300欧元以上)的销量是2400万左右,占据了总体出货量的13%。

对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来说,互联网服务的对象是MIUI用户。第四季度明显可见的是,商业化的变现能力出现较大提升——表现在毛利率方面,达到了76.1%,是上市以来的最高点;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广告收入,这部分收入也是历史最高的水平。

小米互联网收入变现能力提升,也可以拆解为两个原因。一方面,小米硬件的出海除了寻找硬件销售的增量之外,去年以来,小米还在开拓境外互联网业务市场。2021年Q1,海外用户贡献的互联网收入约为国内用户的6.5%,到Q4这个比例提高到9.8%。鉴于四分之三MIUI用户来自海外,如果海外用户贡献收入稳步提升,小米互联网服务增长的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小米自身产品价格段的向上跃升,聚拢了更多消费能力更强的用户,根据小米财报会议,以游戏收入为例,高端手机用户的这部分收入是非高端手机用户的11.5倍,此外高端手机中,广告、预装应用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在物联网方面,Q4物联网(IoT)业务整体的收入,达到了250亿元,相比上一个季度涨了50个亿,无论是季度数据还是全年的数据,都是上市以来最高。从同比增长来看,也是小米IoT业务在连续多个季度低迷之后的一次回温。其原因则在于小米整体高端化的带动,以及电视以外的物联网产品的收入。

可以说,小米的2021年,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业务数据。

高研发也不能获得认同?

虽然业务数据看起来令人满意,但事实上,小米却在迎接更大的挑战,那就是小米依然没能说服投资人,从“软件及互联网”起家,以硬件、互联网和物联网家电为方向,小米至今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并且,小米的高端化发展道路却也面临诸多挑战。

2021年8月,在雷军年度演讲暨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回忆了一个与投资人有关的故事,2019年小米股价从24元跌到8元,跌到了三分之一。当时,雷军被一名投资人指名要见,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毫不给面子。“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雷军印象深刻,“我衬衣都湿了”。

2021年1月4日,小米的收盘价达到34港元。雷军一度感叹:“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但眼下,小米的股价似乎又到了需要雷军关心的时候。截至3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报收每股14.78港元,相较2021年1月的高位,跌去56.5%。

除中概股暴跌对小米股价的拖累外,小米在资本市场也是屡屡不被看好。2021年财报发布后,中金公司评论称,将下调2022年及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增速为5.3%及13%。影响市场信心的关键就是,小米手机高端化的探索成果尚未能说服投资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低端化都是小米被诟病的原因所在。

反光同行业的华为和荣耀,其中,真正让华为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就是从自研芯片到引领5G的技术发展。创新性的技术给华为打下的高科技烙印和领导者地位,使得华为得以站在国家力量的代言席上,并在面临美国的多重打压之下,获得了全民关切。从这样的高度出发,任何品牌都会显得相形见绌,而喜欢把“黑科技”挂在嘴边的小米,对比之下就更加显得言之无物。

再看看苹果,苹果手机之所以定位在高价上,并且一直被资本市场认可,核心就在于苹果的手机拥有自己独特的硬件核心研发技术与能力,自己掌握核心硬件技术的定价权与话语权。其次,苹果拥有自己的独立、独特、封闭的生态应用系统,因此也有自己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小米显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一改中低端机型的基调,小米也开始向“高端”进发,继小米10系列站稳脚跟后,小米11、小米11Pro、小米11Ultra接连面世,以高配高颜值,向价值链顶层发起总攻。

2021年,小米研发支出达132亿元,同比增长42.3%。而财报预期未来五年,集团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年200亿元。事实上,自2014年开始,小米便开始自研澎湃芯片。2017年和2021年,先后发布澎湃S1和澎湃C1。

通过大量研发,小米得以解决了许多已知或未知的问题,比如自研环形冷泵散热技术,进一步优化手机在高负荷运转下的使用体验,以及推出的MIUI12.5增强版,从底层框架优化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小米也加快了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布局,而这其中必然包含了战略协同的目的。2021年以来,小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及顺为资本等参与投资的芯片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0家,涉及AI芯片研发、显示驱动芯片、射频及高端模拟芯片、传感器芯片、功率器件研发等方面。

那么,为什么小米已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却依旧没有说服投资人?

嫁接的核心技术

要看清小米,还要回到小米。一个客观事实是,技术创新是小米的命门,和无可避免的短板。

不论如何烧钱进行研发,不论如何包装自己的米U系统,一个最重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这个系统始终是嫁接在谷歌的安卓之上,随时面临安卓收费的可能性,一旦安卓要实施收费,所谓的米U系统只不过是给谷歌做嫁衣而已。在这一方面,很显然,小米既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说服市场。

米U是小米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创立第一年的唯一产品。多年前,小米设计了米U,作为安卓的一个本地化版本,目的是通过优化解决被安卓原生系统拖累的安卓手机用户痛点。

通过米U系统的高速迭代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效率,小米在初期积累了一定人气,这为小米之后的快速发展与流量变现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然而,多年过去,米U系统虽然为用户带来了越来越流畅的体验,但这却也越发凸显了小米受到的掣肘。过去,小米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性价比,但因性价比而成功的它,如今却又受困于性价比。显然,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系统,让小米这两年往高端路线发展的过程小心翼翼而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虽然小米以手机起家,但雷军并不把小米定位为一间手机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将小米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只是,虽说是互联网企业,小米更多的却是提供与销售手机、数码与家用电器产品;说是物联网企业,显然也不是,因为小米只是将产品加入了互联网的联网功能,这个功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实现,包括格力、美的、海尔以及华为。

并且,缺乏硬件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的隐忧同样存在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家电业务上。既没有硬件核心技术,也没有软件系统的小米,就像穿着新衣的皇帝。如果我们把小米那件皇帝的新衣脱掉,小米和美的、格力等家电制造企业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说到底,小米至今为止的本质还在停留在制造组装品牌商的层面上,和传统家电企业并没有形成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雷军自己都说不清小米到底是家什么公司。因此,在当前,小米的估值不能说便宜,但也很难再看到大的成长空间。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小米自己不愿意承认,但资本市场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核心技术仍未突破。从估值而言,小米虽然不便宜,但市场也难再给予小米更高的估值,因为没有理由。

小米难走价值关

无疑,高端化尚在爬坡,如今的小米,需要一个足够激动、足够有想象力的新故事。基于此,造车成为小米看中的下一场风口。

事实上,这也是小米2021年最重要的业务变动。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雷军语气悲壮,“这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他的预算是,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行动速度彰显决心。2021年3月正式宣布下场造车后,截至2021年底,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其在财报中表示,“进展超预期”。

与此同时,在宣布造车时,雷军曾表示,“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我们亏得起”。造车业务已经开始发挥影响。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5.12亿元,去年同期为 547.52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也从2020年的218.79亿元缩至97.85亿元。

在造车业务实现量产之前,手机业务或将承受一定压力。作为硬件业务,手机业务运转中的销售成本占比较大。2021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11.9%。

造车业务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但问题是,造车真的能扭转小米低迷的现状吗?要知道,在当前这场造车大潮中,已经卷入苹果、百度等科技巨头,但小米在自动驾驶、车联网领域并没有太多积累,在最关键的汽车智能化上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小米造车的核心问题和小米手机,以及所谓的小米生态链产品几乎是一样的困境,就是在软件系统与硬件产品上都没有核心竞争力。

造汽车和造手机难度不在一个量级,汽车的供应链与技术比手机更为复杂。再加上小米造车也同样面临手机同样的困境,就是软件系统依赖于其他厂家的应用,硬件依赖于其他的汽车制造厂家,而自己能做的就辅助的汽车外观造型设计,以及相对低的价格战进入新能源车市场。

在价格战的模式下,最终还是无法回答如何创造更高价值的问题。投资的本质是风险共担,估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投资是对当前管理和战略的认同,自然就该承担事后的风险。如果不从核心技术给予投资者们一个理想的答案,小米许诺再多,也只是一场空欢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5.4k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92.01亿港元,阿里巴巴、小米集团获大幅加仓
  • 小米15是否涨价?雷军回应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速狂奔的小米2021,为什么没能让投资者满意?

高端化战略的第二年,小米距离“对标苹果”依然遥远。

文|陈根

3月22日晚,小米2021年财报公布。2021年度,小米营收3283亿,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220亿,同比增长69.5%;智能手机出货1.9亿部,同比增长30%;全球MIUI用户达5.1亿,同比增长28.4%。 小米最新市值约3700亿港元,折合约3000亿人民币或47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一年,小米在紧锣密鼓布局造车这一长远业务增长点之外,还经过了一番轰轰烈烈的线下渠道扩充,以及整体产品整体的高端化扩充。终于,这份财报中,小米第四季度有多项数据基本都是上市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小米高速狂奔的一年里,小米的盈利虽然涨了不少,雷军却显得严肃了许多——高端化战略的第二年,小米距离“对标苹果”依然遥远。

小米高速狂奔

对于小米来说,2021年称得上是小米的高光时刻。手机业务、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家电是小米业务的三大板块。其中,智能手机是主要营收。

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反弹,同比增长5.7%, 达13.5亿部。小米集团立志三年内拿下全球销量第一,缩小其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9亿台,同比增长29.8%,虽然全球排名较上年没有变化,仍为第三,但市占率显著提升至14.1%。

其中,小米手机业务Q3的营收虽然达到478亿元,稍高于去年Q3的476亿元,毛利率12.8%,但同比增长收缩到4%。而到了Q4,小米12系列做了产品价位调整——在小米12系列上,小米首次做了双尺寸旗舰的设计,尽管喊出了“对标苹果”的噱头,小米12标准版还是反常规做了“减配减价”的卖点调整,以补充三季度以来小米手机在3千元价位段的价格缺位。

产品定位和价位段的调整,让小米Q4的业务收入和出货量有所回升。此外,这季度里,小米手机的ASP是1143元,毛利率达到了17%,两项都是上市以来最高的季度数据。

搭配着产品调整的,还有在海外市场的渠道调整。财报显示,2021年,在海外市场,小米手机来自运营商渠道的出货量超过2500万台,同比增长超120%。其中,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收集在欧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8%上升至2021年的17%;在拉丁美洲地区,这一数据则从5%上升至12%。

在Q4调整下,2021年,小米手机3千元以上机型(包括海外300欧元以上)的销量是2400万左右,占据了总体出货量的13%。

对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来说,互联网服务的对象是MIUI用户。第四季度明显可见的是,商业化的变现能力出现较大提升——表现在毛利率方面,达到了76.1%,是上市以来的最高点;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广告收入,这部分收入也是历史最高的水平。

小米互联网收入变现能力提升,也可以拆解为两个原因。一方面,小米硬件的出海除了寻找硬件销售的增量之外,去年以来,小米还在开拓境外互联网业务市场。2021年Q1,海外用户贡献的互联网收入约为国内用户的6.5%,到Q4这个比例提高到9.8%。鉴于四分之三MIUI用户来自海外,如果海外用户贡献收入稳步提升,小米互联网服务增长的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小米自身产品价格段的向上跃升,聚拢了更多消费能力更强的用户,根据小米财报会议,以游戏收入为例,高端手机用户的这部分收入是非高端手机用户的11.5倍,此外高端手机中,广告、预装应用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在物联网方面,Q4物联网(IoT)业务整体的收入,达到了250亿元,相比上一个季度涨了50个亿,无论是季度数据还是全年的数据,都是上市以来最高。从同比增长来看,也是小米IoT业务在连续多个季度低迷之后的一次回温。其原因则在于小米整体高端化的带动,以及电视以外的物联网产品的收入。

可以说,小米的2021年,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业务数据。

高研发也不能获得认同?

虽然业务数据看起来令人满意,但事实上,小米却在迎接更大的挑战,那就是小米依然没能说服投资人,从“软件及互联网”起家,以硬件、互联网和物联网家电为方向,小米至今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并且,小米的高端化发展道路却也面临诸多挑战。

2021年8月,在雷军年度演讲暨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回忆了一个与投资人有关的故事,2019年小米股价从24元跌到8元,跌到了三分之一。当时,雷军被一名投资人指名要见,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毫不给面子。“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雷军印象深刻,“我衬衣都湿了”。

2021年1月4日,小米的收盘价达到34港元。雷军一度感叹:“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但眼下,小米的股价似乎又到了需要雷军关心的时候。截至3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报收每股14.78港元,相较2021年1月的高位,跌去56.5%。

除中概股暴跌对小米股价的拖累外,小米在资本市场也是屡屡不被看好。2021年财报发布后,中金公司评论称,将下调2022年及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增速为5.3%及13%。影响市场信心的关键就是,小米手机高端化的探索成果尚未能说服投资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低端化都是小米被诟病的原因所在。

反光同行业的华为和荣耀,其中,真正让华为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就是从自研芯片到引领5G的技术发展。创新性的技术给华为打下的高科技烙印和领导者地位,使得华为得以站在国家力量的代言席上,并在面临美国的多重打压之下,获得了全民关切。从这样的高度出发,任何品牌都会显得相形见绌,而喜欢把“黑科技”挂在嘴边的小米,对比之下就更加显得言之无物。

再看看苹果,苹果手机之所以定位在高价上,并且一直被资本市场认可,核心就在于苹果的手机拥有自己独特的硬件核心研发技术与能力,自己掌握核心硬件技术的定价权与话语权。其次,苹果拥有自己的独立、独特、封闭的生态应用系统,因此也有自己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小米显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一改中低端机型的基调,小米也开始向“高端”进发,继小米10系列站稳脚跟后,小米11、小米11Pro、小米11Ultra接连面世,以高配高颜值,向价值链顶层发起总攻。

2021年,小米研发支出达132亿元,同比增长42.3%。而财报预期未来五年,集团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年200亿元。事实上,自2014年开始,小米便开始自研澎湃芯片。2017年和2021年,先后发布澎湃S1和澎湃C1。

通过大量研发,小米得以解决了许多已知或未知的问题,比如自研环形冷泵散热技术,进一步优化手机在高负荷运转下的使用体验,以及推出的MIUI12.5增强版,从底层框架优化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小米也加快了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布局,而这其中必然包含了战略协同的目的。2021年以来,小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及顺为资本等参与投资的芯片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0家,涉及AI芯片研发、显示驱动芯片、射频及高端模拟芯片、传感器芯片、功率器件研发等方面。

那么,为什么小米已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却依旧没有说服投资人?

嫁接的核心技术

要看清小米,还要回到小米。一个客观事实是,技术创新是小米的命门,和无可避免的短板。

不论如何烧钱进行研发,不论如何包装自己的米U系统,一个最重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这个系统始终是嫁接在谷歌的安卓之上,随时面临安卓收费的可能性,一旦安卓要实施收费,所谓的米U系统只不过是给谷歌做嫁衣而已。在这一方面,很显然,小米既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说服市场。

米U是小米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创立第一年的唯一产品。多年前,小米设计了米U,作为安卓的一个本地化版本,目的是通过优化解决被安卓原生系统拖累的安卓手机用户痛点。

通过米U系统的高速迭代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效率,小米在初期积累了一定人气,这为小米之后的快速发展与流量变现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然而,多年过去,米U系统虽然为用户带来了越来越流畅的体验,但这却也越发凸显了小米受到的掣肘。过去,小米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性价比,但因性价比而成功的它,如今却又受困于性价比。显然,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系统,让小米这两年往高端路线发展的过程小心翼翼而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虽然小米以手机起家,但雷军并不把小米定位为一间手机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将小米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只是,虽说是互联网企业,小米更多的却是提供与销售手机、数码与家用电器产品;说是物联网企业,显然也不是,因为小米只是将产品加入了互联网的联网功能,这个功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实现,包括格力、美的、海尔以及华为。

并且,缺乏硬件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的隐忧同样存在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家电业务上。既没有硬件核心技术,也没有软件系统的小米,就像穿着新衣的皇帝。如果我们把小米那件皇帝的新衣脱掉,小米和美的、格力等家电制造企业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说到底,小米至今为止的本质还在停留在制造组装品牌商的层面上,和传统家电企业并没有形成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雷军自己都说不清小米到底是家什么公司。因此,在当前,小米的估值不能说便宜,但也很难再看到大的成长空间。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小米自己不愿意承认,但资本市场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核心技术仍未突破。从估值而言,小米虽然不便宜,但市场也难再给予小米更高的估值,因为没有理由。

小米难走价值关

无疑,高端化尚在爬坡,如今的小米,需要一个足够激动、足够有想象力的新故事。基于此,造车成为小米看中的下一场风口。

事实上,这也是小米2021年最重要的业务变动。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雷军语气悲壮,“这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他的预算是,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行动速度彰显决心。2021年3月正式宣布下场造车后,截至2021年底,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其在财报中表示,“进展超预期”。

与此同时,在宣布造车时,雷军曾表示,“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我们亏得起”。造车业务已经开始发挥影响。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5.12亿元,去年同期为 547.52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也从2020年的218.79亿元缩至97.85亿元。

在造车业务实现量产之前,手机业务或将承受一定压力。作为硬件业务,手机业务运转中的销售成本占比较大。2021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11.9%。

造车业务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但问题是,造车真的能扭转小米低迷的现状吗?要知道,在当前这场造车大潮中,已经卷入苹果、百度等科技巨头,但小米在自动驾驶、车联网领域并没有太多积累,在最关键的汽车智能化上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小米造车的核心问题和小米手机,以及所谓的小米生态链产品几乎是一样的困境,就是在软件系统与硬件产品上都没有核心竞争力。

造汽车和造手机难度不在一个量级,汽车的供应链与技术比手机更为复杂。再加上小米造车也同样面临手机同样的困境,就是软件系统依赖于其他厂家的应用,硬件依赖于其他的汽车制造厂家,而自己能做的就辅助的汽车外观造型设计,以及相对低的价格战进入新能源车市场。

在价格战的模式下,最终还是无法回答如何创造更高价值的问题。投资的本质是风险共担,估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投资是对当前管理和战略的认同,自然就该承担事后的风险。如果不从核心技术给予投资者们一个理想的答案,小米许诺再多,也只是一场空欢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