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3月经济出现明显分化。PMI统计覆盖的三大行业中,建筑业继续向上、服务业明显下降、制造业小幅回调。
具体来看,3月份建筑业PMI录得58.1%,不仅没有因为疫情削弱,反而在2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以投资为主的逆周期政策已经收到一定成效。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并提前下达2022年专项债额度。前三个月,新增专项债已发行1.3万亿元。
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最大,3月服务业PMI较2月份下降3.8个百分点,仅录得46.7%。从细分行业看,主要是因为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密接行业受冲击比较大,其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其他如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3月份制造业PMI较2月份下降0.7个百分点,录得49.5%,略低于荣枯线。这可能与部分行业生产持续恢复有关,从高频数据看,3月份各周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高炉炼铁产能利用率、焦化企业开工率、电炉产能利用率均比2月份有明显上升。
价格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大。三大行业无一例外,投入价格与出厂/销售价格都在上升,且投入价格上升更快,价差扩大,中下游成本压力继续上升,“滞胀”风险增加。
具体来看,3月份,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升6.1个百分点至66.1%,出厂价格指数上升2.6个百分点至56.7%,扩张速度都在加快,且原材料购进价格扩张更快。这两个指数之差已经连续3个月上升,3月相差9.4个百分点。
服务业PMI价格指数上升速度相对慢于制造业,3月份投入品价格指数上升1.8个百分点至54.9%,销售价格指数上升1.4个百分点至50.6%,从2月份的收缩区间回到荣枯线上。二者之差连续两个月扩大,3月份相差4.3个百分点。
建筑业PMI投入品价格指数上升速度也比较快,3月份录得61.4%,较2月份上升3个百分点,销售价格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至54.4%,二者之差在3月份扩张至7个百分点。从高频数据看,水泥价格指数自3月份以来重回升势,3月30日较2月28日上升了2.9%,兰格钢铁综合价格指数震荡上行,3月31日较2月28日上升了4.3%。
价格压力正在从上游向下传导,考虑到3月份能源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未来通胀形势仍不太乐观。数据显示,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自2021年12月初重启升势后,持续走高,在2022年1月下旬突破历史最高点(189.21,2021年10月29日)后,不断创出新的高点,3月以来均保持在200以上,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指数值为209.92。
新订单整体走弱,出口订单收缩压力加大。三大行业新订单指数全部下降,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扩张区间进入收缩区间,3月份录得48.8%,较2月份下降了1.9个百分点;服务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10个月处于收缩区间,3月份下降1.6个百分点至44.7%;建筑业PMI新订单指数仍在扩张区间,但从2月份的55.1%降至51.2%。
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11个月处于收缩区间,3月份继续下降1.8个百分点至47.2%。非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12个月处于收缩区间。3月份继续下降2.3个百分点至45.8%。
央行于3月30日发布的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国内需求和出口订单在收缩。一季度,国内订单指数低于上年同期4.4个百分点,环比上季度下降幅度高出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国内订单减少占比高于上年同期3.9个百分点,环比上季度上升幅度高出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
一季度,出口订单指数略低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环比上个季度的下降幅度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此前,3月25日发布的出口数量指数同比已经出现负增长,2月份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全部下降,除建筑业还在扩张区间,其他仍处于荣枯线下。建筑业可以说是三大行业中用工形势最好的,长期处于50%的荣枯线上,过去3年只有2020年2月和2022年1月份处于荣枯线下,3月份虽然较2月份下降了5.7个百分点,但仍然录得50.1%。
服务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长期处于收缩状态,3月份分别下降了0.6、0.1个百分点至48.6%、46.6%。
三大行业的预期指数全部从上升转为下降,市场情绪趋于悲观。制造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上升,3月份下降3个百分点至55.7%;建筑业PMI业务活动预期结束连续三个月的上升,3月份下降5.7个百分点至60.3%;服务业PMI业务活动预期在2月份短暂上升后继续向下,3月份下降6个百分点至53.6%。
预期变化也可以从央行的问卷调查窥得一斑。调查结果显示,储蓄意愿上升、消费意愿下降、投资意愿下降。一季度,更多储蓄占比录得54.7%,再创新高,连续3个季度处于50%以上;更多投资占比录得21.6%,再创新低;更多消费占比则下降至23.7%。
从目前经济形势看,保就业和实现5.5%的增长目标压力较大,政策加码势在必行。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要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允许扩大转债使用范围,同时强调“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日,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首次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市场预期4月份可能会有一次降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