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能源车保值是个伪命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能源车保值是个伪命题?

电车保值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论从工业技术沉淀还是从品牌沉淀都不应作为“奢侈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终期期望也是“低价普及”。

文|BT财经 游璃

新能源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贵。特别是2022年以来新能源车涨价从重磅新闻变成了老生常谈。

特斯拉8天内涨价3次连升3万元,比亚迪、威马相继开启年内第二次提价,单款车型最高幅超过3万元。哪吒、零跑、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加入涨价军团,幅度为几千至上万元,涉及超50款车型。

但从公布的市场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销售依然强劲。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82.0万辆和76.5万辆,实现同比增长1.6倍和1.5倍。

电动车市场需求旺盛是消费者自然生出的选择,大幅提价则是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2022年3月2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整车企业应依托现有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在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这意味着国家已经看到产能过剩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板块要迎来强调质量与品牌的三国时代。在业内普遍认为锂资源将在未来2-3年迎来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新能源行业无序扩张、跑马圈地的混乱将被制约,重品质、强体验的下一程征战已经起航。

提高产能是最优解吗?

投资者眼里,新能源赛道一片红火。

根据“蔚小理”三家释出的最新财报,2021年全年造车新势力们的交车量分别为9.14万辆、9.82万辆和9.05万辆,相比2020年的4.37万辆、2.7万辆和3.26万辆均实现大幅增长。同样增长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还只有6.18%,到了2021年末,这个数据刷新到了19.5%。

百度、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大厂的持续投入印证着整个行业的潜力,而硬币另一面,是许多新能源车企产能不足。

根据乘联会在《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能问题分析》文章中的统计,2021年有销量的86家车企中,11家产能利用率高于100%,产能利用率最高的19家车企中7家来自新能源行列。这从侧面印证着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供不应求危机难解,交付难的问题终究会波及下游消费者。

有媒体质疑:“去年10月20日订购吉利几何功夫牛EX3,时隔半年仍未提车,还要求车主改配或退款。声称5月31日后未提到车的车主积分优惠作废,是几何汽车恶意限制产能让客户提不到车,这样的原因让消费者来买单,请问吉利公司签订的合同有何意义?”

在全国汽车消费投诉处理平台上,新能源汽车提车难一直是热点投诉问题之一。据统计,最近三个月内投诉平台中,吉利、零跑、欧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延期交付的投诉量占大多数,苦等半年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在消费者看来,车企交车难的原因之一是“限制产能”,从而逼迫车主加钱转买高配。面对这样的矛盾,最简单的办法似乎就是提高生产数量。市场急速扩张,只有兴建基地扩充产能,用更多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拉低销售价格,这也是此前新能源车企积极兴建生产基地的原因。

小鹏汽车3月28日公布的202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鹏公司拥有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净额为54.25亿元,相较2020年同期30.82亿涨幅达到76%。蔚来财报披露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共计74亿元,同比增长48%;理想汽车该项指标为44.98亿元,同比提升81.5%。

不难发现,大力扩张产能是造车新势力们一致的选择。客观来看它们高举建厂大旗一事,事实上也有其道理。乘用车从前期设计到最终制造,中间存在诸多工序,全新设计的平台电动车难以与燃油车型共线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复杂环节则让燃油车厂到纯电工厂的改造等待期更为漫长。据《广州日报》统计,纯电汽车工厂进行改造往往耗时超过一个月,蔚来仅进行工厂改建就花了20多天,调试到完全投入使用还需更久。

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刘伟指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业共识背后实际上还有着政策扶持的影子。新能源潜力初现时,国家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给出了不少优惠措施,新能源汽车自身的高精尖底子和朝阳产业属性催生着各地区的造车冲动,国内在过去几年间冒出数百个新能源车品牌。

刘伟分析指出,如此前提之下,比起购买其他车企工厂费时费力地改造,新能源车企们自然更愿意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新建厂房。

有媒体统计,2021年新能源车总销量为332.6万辆,与之相对的专用产能共569.5万辆,整体产能利用率是58.4%,与整个乘用车行业52.47%的产能利用率相差无几。而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这些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

避免“浪费式”发展

部分车企产能过剩和优秀车企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是长期并存的。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地带,地方城市成了企业的风险管控员。大量“区域性内耗”拖累整个行业,风头过后多家媒体报道的资金中断造成新能源汽车基地烂尾,即是例证之一。

长期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卢德铭表示,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介绍2022汽车产业工作重点的领导不止林念修一个。来自发改委、科技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均有相关负责人发言,他们透露的政策关键词也非常一致,那就是“合理化”。

“简单说就是,国家会提供保障一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条件,但也要避免‘浪费式’发展。到了2022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新能源产业模型设计已经初见雏形,精细化推进发展一定会成为主旋律。这也表明,新能源行业洗牌开始,已有品牌和新品牌要比拼的是技术等核心能力。”卢德铭解读到。

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刘伟指出,新能源汽车最新销售排行榜中,蔚来掉了下去,哪吒上升到第二,实际上也折射出消费者对低价格区间的自然选择,新能源车经过几年的推广已经来到普及期,哪吒和小鹏这样卖十来万的新能源车品牌才能后发先至。电车保值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论从工业技术沉淀还是从品牌沉淀都不应作为“奢侈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终期期望也是“低价普及”,做出政策修订情有可原。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部门下达政策不会浮于空中,乍一看相关规定十分严苛,其实却并不会对新能源车企造成致命打击。

广汽埃安2月18日对外宣布,工厂二期产能升级完毕,经过这轮升级,工厂年产能实现10万辆到20万辆的跃升,总计用时15天。小鹏汽车2021年第四季度报中也提到,其在春节假期期间对肇庆制造工厂进行了技术升级,2月中旬恢复生产后将加速交付从2021年到2022年初结转的大量积压订单。

然而残酷的是,从根源上看,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二,这两点都不能靠新建生产基地解决。

原因之一是国家补贴退坡,虽然2020年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到,政府以补贴形式提供的新能源车推广支持将延长到2022年底。但相关部门也表示,补贴只是会采取更为和缓的退坡力度和节奏,长期输血的可能不复存在。自2020年至2022年,补贴标准已经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和30%。

影响新能源汽车价格的第二个原因,是制造电池和芯片所用的锂、镍、钴等矿产原材料价格的浮动。惊蛰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3月碳酸锂价格呈线性上涨,从30万元/吨一路突破至50万元/吨,相较年初涨幅接近70%,是去年年初时价格的十倍。

在大量车企不具备研制电池能力时,放任它们大肆建厂对实现长期目标并无助益。正如林念修所言,整合闲置产能,营造安全环境,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需求、供给、管理层三方共同努力创造优质行业生态,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新能源车行业迈入2.0

新能源车企与上游电池供应商之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相关部门之间,两者的关系都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每个新产业的兴起,途中都免不了遭遇问题,早期政策的制订也有其局限性,这也迫使各方在发展中审视问题、改正纠偏。

国家部委出台规定,实际上也在协助车企重新评估业务结构,优化人员配置,从这点上看其实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到2.0时期:即产业链合作更紧密、业务结构更优化、产品价格更低廉的时期。

发改委通知发出前,坊间就传出消息称小鹏汽车负责出海项目的大部门原地解散。尽管在各行各业均开启裁员浪潮的今天,以上传闻显得没那么吸引市场关注,但从中不难嗅出业界调整工作重心的倾向。

国君策略分析师认为,避险情绪释放后,市场信心重建仍需时间。国家部委对此也给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是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采用集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力量的方式,避免盲目规划工厂,PPT造车拿地将成为过去式。

紧接着从源头出发,加强锂、镍、钴等造车必要资源的保障体系,完善供需对接关系。东吴证券已发布研报表态,认为全球镍产能正在逐步释放,供给紧张能够得到缓解,供需平衡即将到来。且新产能多为一体化配套,可有效降低锂电产业链成本,镍价上涨对产业链的影响正逐步缩小。

同时协助科学技术部布局新式电池、新一代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强调用创新突破关隘,而不是靠营销与故事走遍天下。而在基建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提出要加快基建设施标准化,推动改造与新建结合,方便企业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区域建设充电桩,保障民众使用需求。

总的来说,发改委、住建部等多个部门释放出的信息都代表国家仍在关注新能源产业,只是管理趋向合理化、精细化。全职交易多年的刘星正表示,以新能源为主的科技产业和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产业,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

“每次政府大魄力救某个行业后,该行业股价都会出现牛市走势。比如用‘三去一降一补’的去过剩产能拯救资源行业,用‘去积压库存’拯救房地产。”刘星正认为,新能源产业亦是如此,不管从社会价值层面还是投资价值层面,电动车造车都依然是个利好行业。

造车势力们需要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避免浪费,在利用好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发展。通过释放自身力量拉动产业链前行,放下身段探索供应链,反向创新提升整个科技制造业的集体创新意识。

这是享受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同时,车企该做的事。车企的道路选择,实际上也透露出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与价值判断倾向,只有致力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不忘初心,健康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能源车保值是个伪命题?

电车保值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论从工业技术沉淀还是从品牌沉淀都不应作为“奢侈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终期期望也是“低价普及”。

文|BT财经 游璃

新能源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贵。特别是2022年以来新能源车涨价从重磅新闻变成了老生常谈。

特斯拉8天内涨价3次连升3万元,比亚迪、威马相继开启年内第二次提价,单款车型最高幅超过3万元。哪吒、零跑、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加入涨价军团,幅度为几千至上万元,涉及超50款车型。

但从公布的市场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销售依然强劲。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82.0万辆和76.5万辆,实现同比增长1.6倍和1.5倍。

电动车市场需求旺盛是消费者自然生出的选择,大幅提价则是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2022年3月2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整车企业应依托现有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在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这意味着国家已经看到产能过剩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板块要迎来强调质量与品牌的三国时代。在业内普遍认为锂资源将在未来2-3年迎来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新能源行业无序扩张、跑马圈地的混乱将被制约,重品质、强体验的下一程征战已经起航。

提高产能是最优解吗?

投资者眼里,新能源赛道一片红火。

根据“蔚小理”三家释出的最新财报,2021年全年造车新势力们的交车量分别为9.14万辆、9.82万辆和9.05万辆,相比2020年的4.37万辆、2.7万辆和3.26万辆均实现大幅增长。同样增长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还只有6.18%,到了2021年末,这个数据刷新到了19.5%。

百度、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大厂的持续投入印证着整个行业的潜力,而硬币另一面,是许多新能源车企产能不足。

根据乘联会在《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能问题分析》文章中的统计,2021年有销量的86家车企中,11家产能利用率高于100%,产能利用率最高的19家车企中7家来自新能源行列。这从侧面印证着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供不应求危机难解,交付难的问题终究会波及下游消费者。

有媒体质疑:“去年10月20日订购吉利几何功夫牛EX3,时隔半年仍未提车,还要求车主改配或退款。声称5月31日后未提到车的车主积分优惠作废,是几何汽车恶意限制产能让客户提不到车,这样的原因让消费者来买单,请问吉利公司签订的合同有何意义?”

在全国汽车消费投诉处理平台上,新能源汽车提车难一直是热点投诉问题之一。据统计,最近三个月内投诉平台中,吉利、零跑、欧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延期交付的投诉量占大多数,苦等半年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在消费者看来,车企交车难的原因之一是“限制产能”,从而逼迫车主加钱转买高配。面对这样的矛盾,最简单的办法似乎就是提高生产数量。市场急速扩张,只有兴建基地扩充产能,用更多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拉低销售价格,这也是此前新能源车企积极兴建生产基地的原因。

小鹏汽车3月28日公布的202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鹏公司拥有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净额为54.25亿元,相较2020年同期30.82亿涨幅达到76%。蔚来财报披露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共计74亿元,同比增长48%;理想汽车该项指标为44.98亿元,同比提升81.5%。

不难发现,大力扩张产能是造车新势力们一致的选择。客观来看它们高举建厂大旗一事,事实上也有其道理。乘用车从前期设计到最终制造,中间存在诸多工序,全新设计的平台电动车难以与燃油车型共线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复杂环节则让燃油车厂到纯电工厂的改造等待期更为漫长。据《广州日报》统计,纯电汽车工厂进行改造往往耗时超过一个月,蔚来仅进行工厂改建就花了20多天,调试到完全投入使用还需更久。

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刘伟指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业共识背后实际上还有着政策扶持的影子。新能源潜力初现时,国家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给出了不少优惠措施,新能源汽车自身的高精尖底子和朝阳产业属性催生着各地区的造车冲动,国内在过去几年间冒出数百个新能源车品牌。

刘伟分析指出,如此前提之下,比起购买其他车企工厂费时费力地改造,新能源车企们自然更愿意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新建厂房。

有媒体统计,2021年新能源车总销量为332.6万辆,与之相对的专用产能共569.5万辆,整体产能利用率是58.4%,与整个乘用车行业52.47%的产能利用率相差无几。而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这些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

避免“浪费式”发展

部分车企产能过剩和优秀车企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是长期并存的。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地带,地方城市成了企业的风险管控员。大量“区域性内耗”拖累整个行业,风头过后多家媒体报道的资金中断造成新能源汽车基地烂尾,即是例证之一。

长期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卢德铭表示,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介绍2022汽车产业工作重点的领导不止林念修一个。来自发改委、科技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均有相关负责人发言,他们透露的政策关键词也非常一致,那就是“合理化”。

“简单说就是,国家会提供保障一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条件,但也要避免‘浪费式’发展。到了2022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新能源产业模型设计已经初见雏形,精细化推进发展一定会成为主旋律。这也表明,新能源行业洗牌开始,已有品牌和新品牌要比拼的是技术等核心能力。”卢德铭解读到。

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刘伟指出,新能源汽车最新销售排行榜中,蔚来掉了下去,哪吒上升到第二,实际上也折射出消费者对低价格区间的自然选择,新能源车经过几年的推广已经来到普及期,哪吒和小鹏这样卖十来万的新能源车品牌才能后发先至。电车保值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论从工业技术沉淀还是从品牌沉淀都不应作为“奢侈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终期期望也是“低价普及”,做出政策修订情有可原。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部门下达政策不会浮于空中,乍一看相关规定十分严苛,其实却并不会对新能源车企造成致命打击。

广汽埃安2月18日对外宣布,工厂二期产能升级完毕,经过这轮升级,工厂年产能实现10万辆到20万辆的跃升,总计用时15天。小鹏汽车2021年第四季度报中也提到,其在春节假期期间对肇庆制造工厂进行了技术升级,2月中旬恢复生产后将加速交付从2021年到2022年初结转的大量积压订单。

然而残酷的是,从根源上看,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二,这两点都不能靠新建生产基地解决。

原因之一是国家补贴退坡,虽然2020年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到,政府以补贴形式提供的新能源车推广支持将延长到2022年底。但相关部门也表示,补贴只是会采取更为和缓的退坡力度和节奏,长期输血的可能不复存在。自2020年至2022年,补贴标准已经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和30%。

影响新能源汽车价格的第二个原因,是制造电池和芯片所用的锂、镍、钴等矿产原材料价格的浮动。惊蛰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3月碳酸锂价格呈线性上涨,从30万元/吨一路突破至50万元/吨,相较年初涨幅接近70%,是去年年初时价格的十倍。

在大量车企不具备研制电池能力时,放任它们大肆建厂对实现长期目标并无助益。正如林念修所言,整合闲置产能,营造安全环境,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需求、供给、管理层三方共同努力创造优质行业生态,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新能源车行业迈入2.0

新能源车企与上游电池供应商之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相关部门之间,两者的关系都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每个新产业的兴起,途中都免不了遭遇问题,早期政策的制订也有其局限性,这也迫使各方在发展中审视问题、改正纠偏。

国家部委出台规定,实际上也在协助车企重新评估业务结构,优化人员配置,从这点上看其实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到2.0时期:即产业链合作更紧密、业务结构更优化、产品价格更低廉的时期。

发改委通知发出前,坊间就传出消息称小鹏汽车负责出海项目的大部门原地解散。尽管在各行各业均开启裁员浪潮的今天,以上传闻显得没那么吸引市场关注,但从中不难嗅出业界调整工作重心的倾向。

国君策略分析师认为,避险情绪释放后,市场信心重建仍需时间。国家部委对此也给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是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采用集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力量的方式,避免盲目规划工厂,PPT造车拿地将成为过去式。

紧接着从源头出发,加强锂、镍、钴等造车必要资源的保障体系,完善供需对接关系。东吴证券已发布研报表态,认为全球镍产能正在逐步释放,供给紧张能够得到缓解,供需平衡即将到来。且新产能多为一体化配套,可有效降低锂电产业链成本,镍价上涨对产业链的影响正逐步缩小。

同时协助科学技术部布局新式电池、新一代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强调用创新突破关隘,而不是靠营销与故事走遍天下。而在基建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提出要加快基建设施标准化,推动改造与新建结合,方便企业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区域建设充电桩,保障民众使用需求。

总的来说,发改委、住建部等多个部门释放出的信息都代表国家仍在关注新能源产业,只是管理趋向合理化、精细化。全职交易多年的刘星正表示,以新能源为主的科技产业和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产业,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

“每次政府大魄力救某个行业后,该行业股价都会出现牛市走势。比如用‘三去一降一补’的去过剩产能拯救资源行业,用‘去积压库存’拯救房地产。”刘星正认为,新能源产业亦是如此,不管从社会价值层面还是投资价值层面,电动车造车都依然是个利好行业。

造车势力们需要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避免浪费,在利用好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发展。通过释放自身力量拉动产业链前行,放下身段探索供应链,反向创新提升整个科技制造业的集体创新意识。

这是享受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同时,车企该做的事。车企的道路选择,实际上也透露出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与价值判断倾向,只有致力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不忘初心,健康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