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靠营销摆脱垃圾食品身份的卫龙,走偏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靠营销摆脱垃圾食品身份的卫龙,走偏了

天下苦色情营销久已。

文|泽良

离上市还有一步之遥的卫龙再次卡在了门口。

2021年11月,估值达700亿元的卫龙就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没有立即上市。当时有消息称:为了等待更好的市场时机,卫龙决定将上市计划推迟到明年。

这一推迟不要紧,更好的市场时机没等来,反而迎来了最差的时机。因“约吗”“贼大”等包装文案,卫龙被骂上热搜,迫不得已的卫龙在3月30日凌晨连夜发声明道歉,但争吵声仍不绝于耳。

主流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替卫龙鸣不平的:

另一种是“骂擦边球营销”的:

自古以来,吵架最害怕的就是俩人没吵到一起去,还各自有理。

替卫龙鸣不平的有道理,因为卫龙产品没出错,又不是“脚踩酸菜”类的质量问题。

而另一边骂卫龙的也有道理,因为卫龙确实犯傻了,这种低俗的擦边球营销怎么看都洗不白。

但这种包装,早在2018年左右就被卫龙一直使用,为什么时至今日才突然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呢?

原因无他——只因天下苦色情营销久已。卫龙作为众多跟风者之一,恰巧撞到了枪口上。

当年,杜蕾斯一本《爱人住在猫尾巴上》的夏日诗集,直接让“杜蕾斯文案”无数次登上热搜,也让“暧暧昧昧的文案”被众多品牌捧为流量法宝。

前有“那天见你,为了表现得文明得体,只好躬着身体”,后有“5G很快,但你可以慢下来”。那段时间,杜蕾斯就是营销界绝对的神。

杜蕾斯的绝招是能把“低俗的东西写的高雅而隐晦”。但跟风者们往往学不到精髓,反而把“普通的东西变低俗”当成了致富密码。他们大多学到的只是“色情与擦边”,往最接地气去写、往最直白敢蹭上凑。

诸如椰树椰汁一类的国民品牌,“从小喝到大”文案引发的争议持续至今。

更难受的是,这种类似营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你点外卖买个炸鸡,送过来的一次性手套要么是这样。

要么是这样。

就想简单的吃个炸鸡,甚至都不好意思把这玩意放桌上。更过分的,就连玩个手游都会不停地往外蹦“擦边球广告”。

久而久之,大家对此已经到了深恶痛疾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卫龙用了四、五年的包装会突然被骂上热搜的最主要原因,为此卫龙确实应该道歉。

有趣的是,从业务上来说,卫龙和杜蕾斯都曾面临类似的困境。

受本身产品属性及场景限制,杜蕾斯的东西本身就容易让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低俗联系到一起,反观卫龙面临的局面也是一样的。

2002年左右,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探索出“麻辣加甜”的基本框架后,这种魔性的零食迅速打开市场,让刘卫平在把小作坊变成大工厂的同时,也奠定了家乡平江在辣条界的地位。

但由于制作门槛太低,大量的黑作坊涌入市场,市面上的辣条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脏。

在被央视315曝光后,坊间关于“辣条是老鼠肉做的”“辣条的油是尸油”的传闻此起彼伏,此后多年,辣条都难逃“脏”的刻板印象。

卫龙能够突出重围,坐到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的宝座上,靠的就是扭转了这一刻板印象,将“干净、有保证”和卫龙的辣条直接挂钩,与杜蕾斯将“低俗的东西写的高雅而隐晦”本质上并无差距。

两者的办法也一样——营销。刘卫平抓准大众情绪,并定下三板斧策略。

首先,要让大家觉得卫龙是高端的,是和其它劣质辣条截然不同。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当年苹果新机发布时,卫龙模仿苹果,推出了一模一样的宣传海报,主打的辣条产品也从透明包装变成了如今的纯白色包装。

“卫龙就像辣条界的苹果一样,品质有保证。”这一举措不仅没带来负面舆情,反而推动了卫龙的国民普及率。

同时,刘卫平也借着这股风,请来了大批明星对卫龙产品进行代言,在“高端”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民辣条”的形象。

随后,其又与暴走漫画合作,并邀请张全蛋进入生产车间,同时向几十万人直播辣条的生产过程,进一步改变了消费者对辣条生产脏乱差的印象。

靠着三板斧的营销策略,卫龙成功讲述了一个辣条界杜蕾斯的故事,让消费者觉得辣条并不“脏”。

但自那时开始,卫龙也埋下了一个隐患——为达目的,什么都蹭。

蹭热点、蹭苹果、蹭明星,蹭已经成为了卫龙的习惯,因此也没逃过擦边球这一风潮。

常在河边走的卫龙,这次还是湿了鞋,特别在上市前夕这个敏感的时间,备受争议的卫龙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卫龙来说,比起靠着擦边球这些越走越偏的办法,不如翻开小本本,回到最初的起点,看看记忆中自己青涩的脸。

有时失败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成功也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卫龙

  • 麻辣王子与卫龙战火升级
  • 卫龙美味关联公司增资至6006万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靠营销摆脱垃圾食品身份的卫龙,走偏了

天下苦色情营销久已。

文|泽良

离上市还有一步之遥的卫龙再次卡在了门口。

2021年11月,估值达700亿元的卫龙就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没有立即上市。当时有消息称:为了等待更好的市场时机,卫龙决定将上市计划推迟到明年。

这一推迟不要紧,更好的市场时机没等来,反而迎来了最差的时机。因“约吗”“贼大”等包装文案,卫龙被骂上热搜,迫不得已的卫龙在3月30日凌晨连夜发声明道歉,但争吵声仍不绝于耳。

主流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替卫龙鸣不平的:

另一种是“骂擦边球营销”的:

自古以来,吵架最害怕的就是俩人没吵到一起去,还各自有理。

替卫龙鸣不平的有道理,因为卫龙产品没出错,又不是“脚踩酸菜”类的质量问题。

而另一边骂卫龙的也有道理,因为卫龙确实犯傻了,这种低俗的擦边球营销怎么看都洗不白。

但这种包装,早在2018年左右就被卫龙一直使用,为什么时至今日才突然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呢?

原因无他——只因天下苦色情营销久已。卫龙作为众多跟风者之一,恰巧撞到了枪口上。

当年,杜蕾斯一本《爱人住在猫尾巴上》的夏日诗集,直接让“杜蕾斯文案”无数次登上热搜,也让“暧暧昧昧的文案”被众多品牌捧为流量法宝。

前有“那天见你,为了表现得文明得体,只好躬着身体”,后有“5G很快,但你可以慢下来”。那段时间,杜蕾斯就是营销界绝对的神。

杜蕾斯的绝招是能把“低俗的东西写的高雅而隐晦”。但跟风者们往往学不到精髓,反而把“普通的东西变低俗”当成了致富密码。他们大多学到的只是“色情与擦边”,往最接地气去写、往最直白敢蹭上凑。

诸如椰树椰汁一类的国民品牌,“从小喝到大”文案引发的争议持续至今。

更难受的是,这种类似营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你点外卖买个炸鸡,送过来的一次性手套要么是这样。

要么是这样。

就想简单的吃个炸鸡,甚至都不好意思把这玩意放桌上。更过分的,就连玩个手游都会不停地往外蹦“擦边球广告”。

久而久之,大家对此已经到了深恶痛疾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卫龙用了四、五年的包装会突然被骂上热搜的最主要原因,为此卫龙确实应该道歉。

有趣的是,从业务上来说,卫龙和杜蕾斯都曾面临类似的困境。

受本身产品属性及场景限制,杜蕾斯的东西本身就容易让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低俗联系到一起,反观卫龙面临的局面也是一样的。

2002年左右,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探索出“麻辣加甜”的基本框架后,这种魔性的零食迅速打开市场,让刘卫平在把小作坊变成大工厂的同时,也奠定了家乡平江在辣条界的地位。

但由于制作门槛太低,大量的黑作坊涌入市场,市面上的辣条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脏。

在被央视315曝光后,坊间关于“辣条是老鼠肉做的”“辣条的油是尸油”的传闻此起彼伏,此后多年,辣条都难逃“脏”的刻板印象。

卫龙能够突出重围,坐到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的宝座上,靠的就是扭转了这一刻板印象,将“干净、有保证”和卫龙的辣条直接挂钩,与杜蕾斯将“低俗的东西写的高雅而隐晦”本质上并无差距。

两者的办法也一样——营销。刘卫平抓准大众情绪,并定下三板斧策略。

首先,要让大家觉得卫龙是高端的,是和其它劣质辣条截然不同。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当年苹果新机发布时,卫龙模仿苹果,推出了一模一样的宣传海报,主打的辣条产品也从透明包装变成了如今的纯白色包装。

“卫龙就像辣条界的苹果一样,品质有保证。”这一举措不仅没带来负面舆情,反而推动了卫龙的国民普及率。

同时,刘卫平也借着这股风,请来了大批明星对卫龙产品进行代言,在“高端”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民辣条”的形象。

随后,其又与暴走漫画合作,并邀请张全蛋进入生产车间,同时向几十万人直播辣条的生产过程,进一步改变了消费者对辣条生产脏乱差的印象。

靠着三板斧的营销策略,卫龙成功讲述了一个辣条界杜蕾斯的故事,让消费者觉得辣条并不“脏”。

但自那时开始,卫龙也埋下了一个隐患——为达目的,什么都蹭。

蹭热点、蹭苹果、蹭明星,蹭已经成为了卫龙的习惯,因此也没逃过擦边球这一风潮。

常在河边走的卫龙,这次还是湿了鞋,特别在上市前夕这个敏感的时间,备受争议的卫龙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卫龙来说,比起靠着擦边球这些越走越偏的办法,不如翻开小本本,回到最初的起点,看看记忆中自己青涩的脸。

有时失败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成功也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