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财经 王俊良
苹果汽车,好像又要凉了。 最近,著名分析师郭明錤爆料,“苹果汽车项目团队,早就解散了!”即便苹果现在就立刻组建团队,并且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也要2025年才能量产。
算起来从 2014 年传出苹果立项造车至今,已经八年了。八年前,中国还没有造车新势力,八年前,马斯克还是汽车行业的无名之辈,但是现在,特斯拉年销量已经逼近百万台,蔚来、小鹏这样的中国新造车已经逼近了年销十万台,而苹果汽车八年后,传出的却是团队解散的消息。苹果造车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它的车迟迟造不出来?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苹果太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了。
苹果手机啊,确实很有震撼力,每次发布会几乎都能轰动业界。于是在造车上,苹果也希望能推出一台“跨时代的车”。所以我们看到2014年苹果立项的时候,对这款车的预期是非常高的,据说要造的车不仅没有方向盘,也没有油门踏板,完全不需要用户干预就能驾驶。不仅要“更好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而且要定位“高端”,“明显优于普通电动车”。
对于苹果来说,如果拿不出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如果不能引领行业,那便意味着失败。
可问题是,颠覆式创新这个词,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苹果身上见到过了。不客气地讲,今天的苹果小创新不断,但颠覆式的产品几乎没有。库克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但绝不是天马行空的产品经理。他能否带领团队将一个跨时代的产品从零到一地做出来呢?这里就要打一个问号。
而苹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供应商的寻找上,一直困难重重。对于苹果来说,它一直希望把它在手机领域的研发生产模式复制给汽车,自己全权把控技术,将生产交给代工方。但这个“代工方”的寻找一直不那么顺利。
到目前为止,苹果至少与宝马、戴姆勒、丰田、大众、现代等6家汽车厂商展开过谈判,但是这些汽车厂商无一例外都拒绝了合作。可能是他们不甘心沦为苹果的代工厂。
而另一边呢,老牌的供应商却是热脸相迎。就比如富士康,去年,富士康一口气发布了三款电动车,今年年初又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代工整车和零部件,公司还表示自己正在美国和墨西哥寻址建厂,并计划 2023 年在北美生产电动车,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你看看我呀,我也可以生产汽车。和富士康同样想法的还有立讯精密,它同样是苹果在中国数一数二的供应商。上个月,立讯与奇瑞建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造车,并且自称有输出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能力。
可问题是在造车这件事上,富士康和立讯精密都是行业新人,虽然在汽车供应领域都早有涉猎,但在整车制造层面经验匮乏,而苹果需要的则是像现代一样的传统厂商。
目前来看,苹果在找代工伙伴方面的表现,就和一个大龄剩女一样。愿意给苹果代工的吧,苹果看不上;苹果心仪的大厂,又看不上它。
当然了,除了这两点,苹果在项目本身上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就是研发方向不确定,目标反复横跳。2014年,“泰坦”计划刚刚公布的时候,第一任负责人也就是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希望开发一款有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但是苹果首席设计师不同意,他希望打造一个全自动驾驶平台。甚至公开放话,苹果要搞车,就得没有方向盘。
这其实是两条路线之争,一个重软件,一个则是苹果擅长的软硬结合,或者说,一个是要做自动驾驶软件公司,另一个要做车企。两个人吵来吵去,2016年两个人就都离开了,苹果又派了一个退休的前高管来负责项目,他的方向也是走软件开发这条路,可问题是不到两年,他又离开了,主导Model 3量产的前特斯拉高级工程副总裁,又成为负责人。于是,苹果又回到了整车制造的路线。此后苹果又换过好几个负责人,方向也一直在变来变去,明显影响项目进展。
目前看来,苹果汽车的面世还遥遥无期,要知道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稍微慢一点都会被追上,连PPT造车的贾跃亭都搞了台像模像样的FF91,而有钱又有技术的苹果却连个车壳子都没造出来。喜欢憋大招的苹果,这次是否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