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的去世,令当年中国改革重器“体改委”的历史又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人们又开始缅怀“有国家体改委”时的、改革得到雷厉风行推进的光辉岁月。
这两年每一位改革元老的离世都会激发起类似的情感,这表达了人们对进一步推动改革前行的期许,也或多或少折射了对改革进程低于预期的失落之情。
这些年颇有一些声音主张恢复体改委,理由主要是两个,一个如陈锦华所言,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一个超脱权力和利益格局之外的部门来研究协调仲裁推动,另一个就是近年来成为流行语的所谓“顶层设计”的需要。
这两个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究之下也都暴露出一定的一厢情愿的色彩。一方面历史的经验有其时其地特殊的条件组合,一般而言难以复制,另一方面人们也倾向于通过对历史的截取式误读来夸大历史经验的作用,而有意无意间忽略更丰富复杂的历史面相。
陈锦华在回忆自己的国家体改委生涯时指出,体改委当时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两点,一是中央领导人政治上强有力的支持,二是事在人为,他自己也经常积极主动与领导人以及各部委进行沟通,而且他也含蓄地指出体改委后来被取消多少也与后来的体改委领导“不善于沟通”有关。
由此可见,相关机构的设置固然重要,但机构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和机构领导者个人作为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时移势易,人事更迭,相同的机构便面临相异的际遇。指望恢复或重建某个具体的机构来推动改革显然忽视了历史的具体情势,而试图将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普遍化。
而关于顶层设计的迷思,一方面夸大了改革的上层引导作用,而低估了草根和地方创新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过于迷恋“设计”本身的功效,而轻忽了顶层设计难以落地的体制性阻力。
人们呼唤顶层设计,除了认为改革应该超越“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外,还希望通过设计的“顶层”光环令其更具权威性和全局色彩,以便尽快推向全国尽快取得成效。然而以中国幅员的辽阔和各地情势的复杂,过于依赖顶层设计,可能会放大一刀切的弊端。之所以强调地方创新和改革方案的地方试点,就是为了让最后推出的政策能够避免“闭门造车”的偏颇和误差。
在一个信息爆炸日常现实瞬息万变的年代,与其过多强调顶层设计,不若更多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框架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与其热衷于推出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方案,不如将改革的着眼点聚焦在革除不利于市场主体发挥主动性的各种体制、制度和法制障碍上。这样的改革看似被动,实则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落地为“真改革”。
此外,由一个超脱部门利益的机构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当然更为客观中立,但若想摆脱“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局,还是要克服各部门处于自身利益的各种阻挠,方案的超脱和设计的顶层并不必然保证改革的落地。而且除了部门利益外,社会自身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利益的分化,如何相对平衡地涵纳各利益阶层的诉求,也不是仅靠设计的顶层性就能够有效回应的。
因此,改革的推进需要新的“合谋”与上下联手的机制,而且还必须将相关利益部门和利益群体“卷入”进来,而不能靠“绕开”这些部门和群体来加以设计和落地。这个目标的实现显然需要重大的体制性变革,非恢复或重建某个具体的机构所能承载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