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0时代,共享电单车如何打好”涅槃”之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0时代,共享电单车如何打好”涅槃”之战?

共享单车大规模回归的时机成熟了吗?

文|松果财经

“骑着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

毋庸置疑,共享电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不少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一度成为国内部分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从2021年开始,很多城市的共享电单车一度面临被撤销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电单车的处境在逐渐迎来改变。

近期,笔者在长沙街头又发现了共享电单车的身影,骑着电单车上班、游玩的人不在少数。只是,与之前的区别在于,骑行的人纷纷戴上了头盔,电单车也都装上了牌照。

事实上,步入2022以来,许多城市都在推动电单车回归据官方消息,北海市、高州市、钦州市在整治行动结束后,今年3月先后开放了对共享电单车的投放。与此同时,笔者还看到,作为共享电单车市场的头部玩家,哈啰、青桔、美团等共享电单车品牌也逐渐回归到路边。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结合行业情况探讨共享单车大规模回归的时机是否成熟?

“野蛮生长”难以“细水长流”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20年的夏天,在疫情后逐渐恢复生产的阶段,大众都在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彼时的共享电单车备受青睐,也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

哈啰、青桔、美团等共享电单车的头部玩家们纷纷加大对共享电单车的投入。一时间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共享电单车的海洋,仿佛出现一场“彩虹大战”。

根据华经研究院关于共享电单车近几年的国内市场规模数据分析,2020年我国共享电单车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总量达到66亿元左右,同比2020年增长63%。全年车辆投放规模达250万辆,同比2019年增长150%。

其实,国内共享电单车产品从 2016 年开始就已经陆续出现,比如小鹿单车、7 号单车、享骑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始终没有在市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转折出现在 2019 年 4 月,被誉为电动自行车行业 “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当月实施。

政策首次明确了电动自行车的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电单车归为非机动车,上路无需驾照。业内人士称,共享电单车符合国家对低碳环保的要求,给予政策支持是早晚的事情,“新国标”的施行将给共享电单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除了政策上的原因,共享电单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出行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已经逐渐凸显,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交通拥堵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尽管国内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仍然存在平均出行时间较长,出行效率下降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共享电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了对人们的短途出行的需要。易观分析高级分析师覃承萍认为,共享电单车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在公共交通相对落后,网约车无法触及的下沉市场,具备很强的补充效用。

多重利好条件加持,共享电单车的发展势头不断向上,头部玩家们纷纷增投这个共享经济的“新蓝海”。尤其是2020年,滴滴、美团、哈啰等头部平台在共享电单车行业加速布局。根据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三家企业占比总市场投放量的90%以上,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基本由三家企业瓜分。

但无限制的增长很快引来了行业的反噬,共享电单车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违停、乱停、扰乱交通等诸多行业乱象,且迟迟未得到解决,这导致了共享电单车的“凛冬”逐渐到来。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共享电单车在国内城市面临大面积清退,部分共享电单车品牌方多次因为安全问题被交通委员会约谈。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2020年10月消息,由于大量违规投放,国庆前青桔单车被紧急约谈,责令其于10月底前将违规投放青桔单车运出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等诸多一线城市甚至明确表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随着大部分城市对共享电单车的紧急叫停,彼时的共享电单车市场就像“泡沫”一样瞬间破裂。

3.0时代如何”涅槃”?

尽管共享单车的收入规模率处于下滑状态,但行业“朝阳”属性依旧。根据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共享电单车市场收入规模为93.6亿元,2025年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而共享电动车在结束小企业群雄逐鹿,以及哈啰、青桔、美团独占市场这两个阶段之后,也在逐渐步入3.0时代,管理创新愈发精细化。那么,如今的共享单车是否迎来了回归的好时机?

从政策方面来看,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正在给予更多机会。自去年共享电单车被整顿之后,各大城市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共享电单车的管理,以及发布了一些共享电单车投放的标准。

例如长沙市和南昌市交通部门都发布了重新投放要求,实行数字化管理的政策。即对共享电单车组织上牌,要求配备智能安全头盔等。

尽管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共享电单车进行了一些限制,但至少可以看到一个市场信号:有关部门在推动行业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行业具备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相关品牌也已经在契合政策要求,寻求规范化的发展。比如哈啰、青桔、小溜等共享电单车普遍都完成了头盔装配和上牌,电单车的质量也在肉眼可见的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模式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变为精细化运营。这些都是共享电单车企业在新阶段,为实现规范化发展做出的改变。

以哈啰为例,2022年3月28日,哈啰出行发布两轮用户安全体系,意图全面保障用户的安全权益,消除安全隐患。哈啰为共享助力车匹配了经CQC认证的小哈换电柜,进行电池的统一充电管理,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

小溜,青桔等共享电单车也迎来了改变,打开小溜的平台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停车规划点在变多,且骑车基本上实现了免押金,有效地解决了用户停车难,退费难的问题。

站在目前市场大环境的角度,共享单车亦符合大众出行需求。尤其是在国内疫情反复的当下,共享电单车可以满足大众短程出行的需求。

以贵阳为例,从贵阳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希望政府加快共享电单车的回归进程,根据贵阳融媒问政平台发布的消息,贵阳市对共享电单车的回归已经在进行招标工作,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投放。

可以说,共享电动车具备了回归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政策,企业以及消费需求的加持下,共享电单车的大规模回归或许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共享电单车在三四线城市的投放市场依然巨大。未来,我们也期待共享电单车企业能够建立以安全和规范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来保障行业的“细水长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0时代,共享电单车如何打好”涅槃”之战?

共享单车大规模回归的时机成熟了吗?

文|松果财经

“骑着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

毋庸置疑,共享电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不少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一度成为国内部分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从2021年开始,很多城市的共享电单车一度面临被撤销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电单车的处境在逐渐迎来改变。

近期,笔者在长沙街头又发现了共享电单车的身影,骑着电单车上班、游玩的人不在少数。只是,与之前的区别在于,骑行的人纷纷戴上了头盔,电单车也都装上了牌照。

事实上,步入2022以来,许多城市都在推动电单车回归据官方消息,北海市、高州市、钦州市在整治行动结束后,今年3月先后开放了对共享电单车的投放。与此同时,笔者还看到,作为共享电单车市场的头部玩家,哈啰、青桔、美团等共享电单车品牌也逐渐回归到路边。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结合行业情况探讨共享单车大规模回归的时机是否成熟?

“野蛮生长”难以“细水长流”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20年的夏天,在疫情后逐渐恢复生产的阶段,大众都在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彼时的共享电单车备受青睐,也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

哈啰、青桔、美团等共享电单车的头部玩家们纷纷加大对共享电单车的投入。一时间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共享电单车的海洋,仿佛出现一场“彩虹大战”。

根据华经研究院关于共享电单车近几年的国内市场规模数据分析,2020年我国共享电单车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总量达到66亿元左右,同比2020年增长63%。全年车辆投放规模达250万辆,同比2019年增长150%。

其实,国内共享电单车产品从 2016 年开始就已经陆续出现,比如小鹿单车、7 号单车、享骑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始终没有在市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转折出现在 2019 年 4 月,被誉为电动自行车行业 “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当月实施。

政策首次明确了电动自行车的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电单车归为非机动车,上路无需驾照。业内人士称,共享电单车符合国家对低碳环保的要求,给予政策支持是早晚的事情,“新国标”的施行将给共享电单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除了政策上的原因,共享电单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出行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已经逐渐凸显,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交通拥堵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尽管国内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仍然存在平均出行时间较长,出行效率下降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共享电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了对人们的短途出行的需要。易观分析高级分析师覃承萍认为,共享电单车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在公共交通相对落后,网约车无法触及的下沉市场,具备很强的补充效用。

多重利好条件加持,共享电单车的发展势头不断向上,头部玩家们纷纷增投这个共享经济的“新蓝海”。尤其是2020年,滴滴、美团、哈啰等头部平台在共享电单车行业加速布局。根据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三家企业占比总市场投放量的90%以上,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基本由三家企业瓜分。

但无限制的增长很快引来了行业的反噬,共享电单车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违停、乱停、扰乱交通等诸多行业乱象,且迟迟未得到解决,这导致了共享电单车的“凛冬”逐渐到来。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共享电单车在国内城市面临大面积清退,部分共享电单车品牌方多次因为安全问题被交通委员会约谈。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2020年10月消息,由于大量违规投放,国庆前青桔单车被紧急约谈,责令其于10月底前将违规投放青桔单车运出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等诸多一线城市甚至明确表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随着大部分城市对共享电单车的紧急叫停,彼时的共享电单车市场就像“泡沫”一样瞬间破裂。

3.0时代如何”涅槃”?

尽管共享单车的收入规模率处于下滑状态,但行业“朝阳”属性依旧。根据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共享电单车市场收入规模为93.6亿元,2025年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而共享电动车在结束小企业群雄逐鹿,以及哈啰、青桔、美团独占市场这两个阶段之后,也在逐渐步入3.0时代,管理创新愈发精细化。那么,如今的共享单车是否迎来了回归的好时机?

从政策方面来看,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正在给予更多机会。自去年共享电单车被整顿之后,各大城市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共享电单车的管理,以及发布了一些共享电单车投放的标准。

例如长沙市和南昌市交通部门都发布了重新投放要求,实行数字化管理的政策。即对共享电单车组织上牌,要求配备智能安全头盔等。

尽管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共享电单车进行了一些限制,但至少可以看到一个市场信号:有关部门在推动行业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行业具备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相关品牌也已经在契合政策要求,寻求规范化的发展。比如哈啰、青桔、小溜等共享电单车普遍都完成了头盔装配和上牌,电单车的质量也在肉眼可见的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模式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变为精细化运营。这些都是共享电单车企业在新阶段,为实现规范化发展做出的改变。

以哈啰为例,2022年3月28日,哈啰出行发布两轮用户安全体系,意图全面保障用户的安全权益,消除安全隐患。哈啰为共享助力车匹配了经CQC认证的小哈换电柜,进行电池的统一充电管理,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

小溜,青桔等共享电单车也迎来了改变,打开小溜的平台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停车规划点在变多,且骑车基本上实现了免押金,有效地解决了用户停车难,退费难的问题。

站在目前市场大环境的角度,共享单车亦符合大众出行需求。尤其是在国内疫情反复的当下,共享电单车可以满足大众短程出行的需求。

以贵阳为例,从贵阳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希望政府加快共享电单车的回归进程,根据贵阳融媒问政平台发布的消息,贵阳市对共享电单车的回归已经在进行招标工作,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投放。

可以说,共享电动车具备了回归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政策,企业以及消费需求的加持下,共享电单车的大规模回归或许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共享电单车在三四线城市的投放市场依然巨大。未来,我们也期待共享电单车企业能够建立以安全和规范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来保障行业的“细水长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