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眼睛亮了,才知道自己原来都没有穿衣服,于是,就拿无花果的叶子给自己做了衣服。那么,在那之前,亚当、夏娃是瞎的吗?
相信,很多看过《创世纪》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但是,从《创世纪》的内容来看,夏娃在吃苹果之前,也是能看到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创世纪》中,描述夏娃吃苹果这一节的内容:
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从这一段的描述来看,夏娃在吃苹果之前,也是能看到的,她并不是瞎的
这就把我们搞糊涂了,夏娃吃苹果之前,是用什么看的?
……
这个问题,在《量子论》出现之前,是没法回答的
有了《量子论》,特别是2015年《量子论》得到实验验证以后,这个问题就变得很容易回答了
《量子论》的现实意义在于:
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世界重叠而成的,换言之“完整的世界”是个【重叠世界】
(想象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情景,人在现实世界中,而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虚拟现实中的角色与环境,这就是【重叠世界】的结构)
作为存在于【重叠世界】中的人,也是重叠结构的
(再用虚拟现实游戏来说明,虚拟现实游戏中有一个你控制的游戏角色,现实世界中有一个正在玩虚拟现实游戏的你)
也就是说
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个重叠结构的世界,上帝创造的人,也是重叠结构的人
有了这个【重叠世界】的模型,我们能够很容易理解“亚当、夏娃眼睛亮了”是怎么回事
……
上帝造的亚当、夏娃是种【重叠结构的人体】。其中
一部分人体,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体
还有一部分人体,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体
上帝才造出亚当、夏娃的时候,TA俩"在现实世界的人体上"的眼睛是看不见的,还没有亮。而"在真实世界的人体上"的眼睛是看得见的
所以,夏娃受到蛇的忽悠后,去摘果子吃的时候,是能看见的。等吃了那只苹果以后,”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体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能看见现实世界了
……
其实,”眼睛亮了“只是一种隐喻,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以后,不仅仅是眼睛亮了,能看到现实世界了,而是TA们在现实世界的人体上的所有的感觉都”亮“,也就是TA们能通过现实世界中的人体去感觉现实世界了
《失乐园》的故事,其实,是一个隐喻
上帝并没有把人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
而是,人的注意力,从真实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把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当作了”真实“的感受,把现实世界当作了“真实世界”,把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体,当作了”真实的自己
实际上,亚当、夏娃是自己离开伊甸园的
显然,在真实世界中的伊甸园,是有入园规则的:人必须抛开对现实世界的迷惑,恢复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只要恢复了,就能重新回到伊甸园
《摩西十诫》中写了很具体的重回伊甸园的方法,也就是,让人放弃对现实世界以及对现实世界中自己的认识的方法
但是,这方法写得太“大道至简”,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深意
而这种让人重回真实世界的方法,却在中华源头文化中,有着十分清晰的描述:
一、甲骨文中的重叠世界与重叠人体
中间这个“天”字,就是【重叠世界】的象形,上面的方框(不是口字)表示真实世界,下面这个四肢撑开的人形,表示现实世界
左边这个“人”字,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体
右边这个“身”字,表示真实世界中的人体,在造字构思上,用了“人”字的反向结构,并在中间加了一点,表示相对于“人”的内在一面
二、《庄子》中对重叠世界、重叠人体以及回归真实世界的描述
1、《逍遥游》:人类回归真实世界过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段话要用【重叠人体】的原理来认识
亚当、夏娃因为意识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现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人体上,才被赶出了伊甸园
所以,回去的路,就是让人“忘我”,不断弱化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中“我”的认识,去感受真实世界,这就是“至人无己”的意思
“至人”,就是已经能够回归真实世界之前的人
“神人无功”的功,是指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作为,“神人无功”是人回归真实世界以后,告别了现实世界,就是亚当、夏娃吃苹果之前的状态,那个时候,亚当、夏娃根本就感受不到现实世界,TA俩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就是无功的
借用佛教的概念,亚当、夏娃在吃苹果之前,TA俩在现实世界中人体,处于一种深度入定的状态,对现实世界根本没有任何的感觉、感知
“圣人无名”,亚当,是因为上帝在“被称为亚当的人体里”吹了一口气以后,才成为亚当的,这口有生命的灵气是谁?有谁知道吗?这就是“圣人无名”,生命不断向“现实世界的反方向”回归、回归、回归,回归到了生命的本来
甚至,上帝对于人来说,也是”无名“的,上帝的名都是人起的。上帝告诉摩西祂是”I AM WHO I AM“
即使,这个不是名字的名,上帝也在《摩西十诫》中告诫人,不可妄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的就是生命从现实世界,向真实世界不断回归的过程
2、《齐物论》:重叠世界与重叠的人体,回归真实世界的方法
“吾丧我”
《齐物论》第一段,讲的是训练一种“在现实人生中入定”的方法,这是一种动态入定的方法。“吾丧我”,就是弱化现实世界中肉体的感觉
但是,《齐物论》主要是说重叠世界,以及重叠世界中的人的。
动态入定的具体方法,在《大学》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大学》本身就是动态入定的教科书。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段是庄子对【重叠人体】的描述,”非彼无我“:没有现实世界中的人体,也没有真实世界中的人体。”非我无所取“:没有真实世界中的人体,也不会有现实世界中的人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这段是庄子对【重叠世界】非常深刻的描述,万物都有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也有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从现实世界是无法认识真实世界的,而从真实世界可以认识现实世界。所以说,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处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根本
《齐物论》,齐物:两边世界的物是同步的,但是,本质的物在我们感觉不到的另一边世界里,齐论:两边世界理也是同步的,同样,本质的理也在我们感觉不到的另一边的世界里
篇幅有限,对于《齐物论》另外撰文详细解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