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石二度下海,年过古稀“尚能饭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石二度下海,年过古稀“尚能饭否”?

已不再年轻的王石重新下海,还能带给人们“惊喜”吗?

文|雷达财经 张凯旌

编辑|深海

71岁的王石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IPO。

4月8日,港交所网站显示,深石收购企业有限公司(下称“深石收购“)递交了上市申请,发起人为王石及亚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亚投资本”)。

根据招股书,这是一家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目前并无业务,收入为零。其设立的目的是在申请上市集资后,通过物色收购的方式,让目标公司得以更快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的SPAC机制是在今年1月1日刚刚设立。

此外,深石收购的管理层中还包括刘二飞、张朝阳、刘姝威等业界知名大佬。

1983年,32岁的王石辞职下海,到深圳创业。次年其便组建了万科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不久后,万科成为了中国首家公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其市值至2017年底达约3444亿港元。

2017年,王石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攀登珠峰时郁亮专程来探望的合影,宣告了万科王石时代的落幕。不过卸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后,王石依旧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不仅投身于赛艇、绿色环保、公益慈善、摄影等领域,还屡次在大健康产业出手布局,并且在去年喜得贵子,让网友感叹“宝刀未老”。

已不再年轻的王石重新下海,还能带给人们“惊喜”吗?

风起SPAC大潮

公开资料显示,SPAC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直至2014年前后,其才逐渐被市场所接受。近两年,SPAC更是成长迅速,甚至成为了美股市场中的主流上市模式。

结合SPAC Insider和Nasdaq Economic Research数据可知,2014年时美股市场的SPAC上市数量仅有12个,总融资金额也仅为18亿美元。但至2020年,SPAC上市数量已发展至248个,首次超越了当年传统IPO的上市数量,筹集资金约833亿美元,更是占到了同期美股IPO总融资额的一半以上。

2021年,SPAC上市模式愈发受到企业青睐,美股市场的SPAC上市数量暴涨至613家,总融资金额也狂飙至1624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嗅到商机的港交所也闻风而动。2021年12月,港交所公布引入新规则,在香港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截至目前,新规下已有12家SPAC企业递表。

为何这种新模式如此流行?雷达财经了解到,SPAC公司由一个或几个发起人联合成立,其目的就是通过上市募资,然后再去收购有发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与传统IPO的流程相比,通过SPAC上市更为简单,所需时间也更短。

SPAC与此前的“借壳上市”也有一定区别。毕竟“卖壳”的上市公司往往主业萎靡、股价低迷、还可能存有负债或纠纷。其他企业买壳的过程,也是接盘的过程。而SPAC由于账面上只有现金,无任何业务,因此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SPAC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其绕过了传统IPO严格的审查,在信息公开、财务情况等很多核心合规指标方面,对散户都很不友好。

此外,SPAC企业需在上市后的24个月内公布并购交易的条款,或在36个月内完成并购交易。否则,其将被迫停止运作并清算托管账户。

以SPAC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其所看中的是标的股价大幅上涨带来的收益,而在无法预知未来并购交易的情况下,标的对投资者来说无异于“盲盒”。此时,发起人和管理团队的背景就成为了普通投资者选股的重要依据。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正是港股已经递表的12家SPAC公司背景中,资本大佬频出的原因。在这些发起人里,既有招行、农行这类大型金融机构,也有春华等知名私募股权资本,还有阿里前CEO卫哲、李宁公司创始人李宁、前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等资本界大佬。

而具体到深石收购,除王石外,另一位发起人亚投资本是一家创立于2016年的私募股权公司,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管资产超15亿元。

执行董事中,刘二飞是亚投资本掌舵人,曾在高盛、摩根、美银美林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高管,在大中华及东南亚等多个地区拥有逾25年投行及私募股权投资经验;其还曾接手助力过中海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南航等十多家国企在海外的融资、上市。

张天则是北大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摩根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

独立非执行董事中,张朝阳是搜狐创始人;刘姝威自2017年起担任万科独董,自2019年起担任格力电器、中光学等公司的独董;林倩丽为远洋集团现任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席及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成员。

关注“绿色”和健康

雷达财经注意到,2021年4月就曾有王石正筹备发起设立自己的SPAC公司的消息。报道称,王石组建的SPAC将倾向于寻找大健康、运动科技及城市生活更新领域的合适企业和投资机会,未来计划在美上市。

如今虽然改道港股,但王石所专注的方向并未有太大改变。

招股书显示,深石收购的策略是物色并收购已准备好把握脱碳经济增长趋势的目标,其拟专注于绿色科技、环保消费品与服务两条主线的投资。

其中,绿色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科技、智能城市、房地产科技、电动汽车(EV)、清洁能源、物联网(IoT)、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建设及碳捕获、应用与封存(CCUS);环保消费品与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服务、健身与娱乐、运动娱乐、服装、食品与饮品,以及家居产品。

而亚投资本目前所拥有的十余个投资项目,也恰好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先进制造、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王石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早在1999年,王石就已辞任万科总经理一职,此后他的“不务正业”给股民和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石曾一度沉迷登山活动。2003年5月,其以52岁高龄成为了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人,此后的四年,王石一鼓作气,先后登上11座世界高峰。

基于对登山、探险的热爱,王石很早便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09年,其在哥本哈根代表近100位的企业家发表《北极宣言》,此后他就成了气候大会的常客。直至2021年11月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王石仍作为万科公益基金会董事长出席并发言。

2010年,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零公里行动”,在此背景下王石人生第二次登上珠峰。“我们这次登珠峰不留任何垃圾,包括自己的粪便。下山之后,登山队带了几吨垃圾下来,全部做分类回收,还把氧气瓶委托给艺术家做成装置艺术,在上海世博会展示。”在2022年3月的一场演讲中,王石曾如是形容自己再攀珠峰的经历。

2014年,王石治下的万科宣布明确“碳减排”目标,其也成为了全球房地产行业首个公开制定全面、明确碳减排目标的企业。

即便是在从万科正式隐退后,王石也没闲着。2018年,王石宣布出任远大科技集团联席董事长,与好友张跃携手挺进环保行业;同年,王石还出任了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集团董事会联席董事长。

不过,远大科技和华大集团并未因王石的到来而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相比之下,近5年王石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深石系”方面。

天眼查显示,刚刚离开万科不到半年,王石就创立了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深石管理”),并以此为平台,开始不断拓展运动、健康、文化等方面的业务。

截至目前,深石管理拥有实控权的公司多达15家,其还曾有4次对外投资经历。关联公司中业务最为成熟的莫过于深潜公司。

作为近20年的资深赛艇运动爱好者,王石于2018年将原有带企业家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体育+教育课程正式商业化形成深潜学院,其以赛艇运动为特色和切入点,业务主线为“深潜体育”和“深潜教育”,为企业与团建机构提供服务。2019年,深潜DeepDive曾获基石资本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王石反复提到“创业”二字。

2019年,在回答媒体关于“深石具体在做什么”时,王石称:“我的创业才刚开始,深石在做的是创业,我觉得五年之后(2024年)说比较合适。”2021年,王石又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表示,当年是他的70岁,他已决定重新创业。

行业人士:下海能否成功取决于王石投入精力

王石是个安分不下来的人,也是初代企业家中为数不多并不掩饰自己爱出名的人。

大学毕业后,王石曾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段,其还在1980年考入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于是他下海创业,纵情施展自己的经商才华。

万科的崛起,让王石的人生逐步迈入巅峰,他开始上博客、出自传,还一连出了很多本。向外界传递出的价值观很“硬”。

从万科退休后,王石依然精神饱满。其曾在视频中透露,自己2021年立的flag全部超额完成:读书超过300本,运动公里数超过3000公里。与此同时,其还有充足的精力为新事业而四处奔波。

不过,王石也曾因其“大嘴”属性饱受争议。

王石的痛苦在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热衷公益、有道德诉求的企业家,但公众却将他视为一个吝啬、十恶不赦的人,甚至有人劝他辞职来给社会一个交代,他为此感到孤独、被孤立。

“他可能不在意‘名气’,但真的很在意‘名声’。”有行业人士曾评论道。

但这两年,王石的“名声”并不算好。其先是因卷入清华大学“捐赠门”,遭到万科前员工的口诛笔伐;后又因与田朴珺公开恋情、老来得女,被不少网友直呼“人设崩了”。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王石二度下海,并取得成功,将有助于提升王石的名声。

王石二度下海能否成功?前述行业人士认为,创业需要一副好身板,王石作为运动达人,身体素质一向不错。此外,王石不缺人脉和资源。但创业是件很琐碎的事情,王石在万科就习惯当“甩手掌柜”,万科有完善的管理,但新公司没有,如果王石在深石收购投入的精力不够,深石收购将很难崛起。

这次下海能否成为王石的“正名之战”?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石

  • 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万科公益基金会在COP29递交中国社区减碳答卷
  • 曾为王石写书,前万科南区营销负责人缪川加盟绿城中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石二度下海,年过古稀“尚能饭否”?

已不再年轻的王石重新下海,还能带给人们“惊喜”吗?

文|雷达财经 张凯旌

编辑|深海

71岁的王石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IPO。

4月8日,港交所网站显示,深石收购企业有限公司(下称“深石收购“)递交了上市申请,发起人为王石及亚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亚投资本”)。

根据招股书,这是一家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目前并无业务,收入为零。其设立的目的是在申请上市集资后,通过物色收购的方式,让目标公司得以更快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的SPAC机制是在今年1月1日刚刚设立。

此外,深石收购的管理层中还包括刘二飞、张朝阳、刘姝威等业界知名大佬。

1983年,32岁的王石辞职下海,到深圳创业。次年其便组建了万科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不久后,万科成为了中国首家公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其市值至2017年底达约3444亿港元。

2017年,王石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攀登珠峰时郁亮专程来探望的合影,宣告了万科王石时代的落幕。不过卸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后,王石依旧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不仅投身于赛艇、绿色环保、公益慈善、摄影等领域,还屡次在大健康产业出手布局,并且在去年喜得贵子,让网友感叹“宝刀未老”。

已不再年轻的王石重新下海,还能带给人们“惊喜”吗?

风起SPAC大潮

公开资料显示,SPAC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直至2014年前后,其才逐渐被市场所接受。近两年,SPAC更是成长迅速,甚至成为了美股市场中的主流上市模式。

结合SPAC Insider和Nasdaq Economic Research数据可知,2014年时美股市场的SPAC上市数量仅有12个,总融资金额也仅为18亿美元。但至2020年,SPAC上市数量已发展至248个,首次超越了当年传统IPO的上市数量,筹集资金约833亿美元,更是占到了同期美股IPO总融资额的一半以上。

2021年,SPAC上市模式愈发受到企业青睐,美股市场的SPAC上市数量暴涨至613家,总融资金额也狂飙至1624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嗅到商机的港交所也闻风而动。2021年12月,港交所公布引入新规则,在香港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截至目前,新规下已有12家SPAC企业递表。

为何这种新模式如此流行?雷达财经了解到,SPAC公司由一个或几个发起人联合成立,其目的就是通过上市募资,然后再去收购有发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与传统IPO的流程相比,通过SPAC上市更为简单,所需时间也更短。

SPAC与此前的“借壳上市”也有一定区别。毕竟“卖壳”的上市公司往往主业萎靡、股价低迷、还可能存有负债或纠纷。其他企业买壳的过程,也是接盘的过程。而SPAC由于账面上只有现金,无任何业务,因此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SPAC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其绕过了传统IPO严格的审查,在信息公开、财务情况等很多核心合规指标方面,对散户都很不友好。

此外,SPAC企业需在上市后的24个月内公布并购交易的条款,或在36个月内完成并购交易。否则,其将被迫停止运作并清算托管账户。

以SPAC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其所看中的是标的股价大幅上涨带来的收益,而在无法预知未来并购交易的情况下,标的对投资者来说无异于“盲盒”。此时,发起人和管理团队的背景就成为了普通投资者选股的重要依据。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正是港股已经递表的12家SPAC公司背景中,资本大佬频出的原因。在这些发起人里,既有招行、农行这类大型金融机构,也有春华等知名私募股权资本,还有阿里前CEO卫哲、李宁公司创始人李宁、前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等资本界大佬。

而具体到深石收购,除王石外,另一位发起人亚投资本是一家创立于2016年的私募股权公司,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管资产超15亿元。

执行董事中,刘二飞是亚投资本掌舵人,曾在高盛、摩根、美银美林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高管,在大中华及东南亚等多个地区拥有逾25年投行及私募股权投资经验;其还曾接手助力过中海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南航等十多家国企在海外的融资、上市。

张天则是北大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摩根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

独立非执行董事中,张朝阳是搜狐创始人;刘姝威自2017年起担任万科独董,自2019年起担任格力电器、中光学等公司的独董;林倩丽为远洋集团现任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席及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成员。

关注“绿色”和健康

雷达财经注意到,2021年4月就曾有王石正筹备发起设立自己的SPAC公司的消息。报道称,王石组建的SPAC将倾向于寻找大健康、运动科技及城市生活更新领域的合适企业和投资机会,未来计划在美上市。

如今虽然改道港股,但王石所专注的方向并未有太大改变。

招股书显示,深石收购的策略是物色并收购已准备好把握脱碳经济增长趋势的目标,其拟专注于绿色科技、环保消费品与服务两条主线的投资。

其中,绿色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科技、智能城市、房地产科技、电动汽车(EV)、清洁能源、物联网(IoT)、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建设及碳捕获、应用与封存(CCUS);环保消费品与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服务、健身与娱乐、运动娱乐、服装、食品与饮品,以及家居产品。

而亚投资本目前所拥有的十余个投资项目,也恰好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先进制造、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王石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早在1999年,王石就已辞任万科总经理一职,此后他的“不务正业”给股民和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石曾一度沉迷登山活动。2003年5月,其以52岁高龄成为了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人,此后的四年,王石一鼓作气,先后登上11座世界高峰。

基于对登山、探险的热爱,王石很早便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09年,其在哥本哈根代表近100位的企业家发表《北极宣言》,此后他就成了气候大会的常客。直至2021年11月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王石仍作为万科公益基金会董事长出席并发言。

2010年,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零公里行动”,在此背景下王石人生第二次登上珠峰。“我们这次登珠峰不留任何垃圾,包括自己的粪便。下山之后,登山队带了几吨垃圾下来,全部做分类回收,还把氧气瓶委托给艺术家做成装置艺术,在上海世博会展示。”在2022年3月的一场演讲中,王石曾如是形容自己再攀珠峰的经历。

2014年,王石治下的万科宣布明确“碳减排”目标,其也成为了全球房地产行业首个公开制定全面、明确碳减排目标的企业。

即便是在从万科正式隐退后,王石也没闲着。2018年,王石宣布出任远大科技集团联席董事长,与好友张跃携手挺进环保行业;同年,王石还出任了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集团董事会联席董事长。

不过,远大科技和华大集团并未因王石的到来而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相比之下,近5年王石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深石系”方面。

天眼查显示,刚刚离开万科不到半年,王石就创立了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深石管理”),并以此为平台,开始不断拓展运动、健康、文化等方面的业务。

截至目前,深石管理拥有实控权的公司多达15家,其还曾有4次对外投资经历。关联公司中业务最为成熟的莫过于深潜公司。

作为近20年的资深赛艇运动爱好者,王石于2018年将原有带企业家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体育+教育课程正式商业化形成深潜学院,其以赛艇运动为特色和切入点,业务主线为“深潜体育”和“深潜教育”,为企业与团建机构提供服务。2019年,深潜DeepDive曾获基石资本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王石反复提到“创业”二字。

2019年,在回答媒体关于“深石具体在做什么”时,王石称:“我的创业才刚开始,深石在做的是创业,我觉得五年之后(2024年)说比较合适。”2021年,王石又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表示,当年是他的70岁,他已决定重新创业。

行业人士:下海能否成功取决于王石投入精力

王石是个安分不下来的人,也是初代企业家中为数不多并不掩饰自己爱出名的人。

大学毕业后,王石曾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段,其还在1980年考入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于是他下海创业,纵情施展自己的经商才华。

万科的崛起,让王石的人生逐步迈入巅峰,他开始上博客、出自传,还一连出了很多本。向外界传递出的价值观很“硬”。

从万科退休后,王石依然精神饱满。其曾在视频中透露,自己2021年立的flag全部超额完成:读书超过300本,运动公里数超过3000公里。与此同时,其还有充足的精力为新事业而四处奔波。

不过,王石也曾因其“大嘴”属性饱受争议。

王石的痛苦在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热衷公益、有道德诉求的企业家,但公众却将他视为一个吝啬、十恶不赦的人,甚至有人劝他辞职来给社会一个交代,他为此感到孤独、被孤立。

“他可能不在意‘名气’,但真的很在意‘名声’。”有行业人士曾评论道。

但这两年,王石的“名声”并不算好。其先是因卷入清华大学“捐赠门”,遭到万科前员工的口诛笔伐;后又因与田朴珺公开恋情、老来得女,被不少网友直呼“人设崩了”。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王石二度下海,并取得成功,将有助于提升王石的名声。

王石二度下海能否成功?前述行业人士认为,创业需要一副好身板,王石作为运动达人,身体素质一向不错。此外,王石不缺人脉和资源。但创业是件很琐碎的事情,王石在万科就习惯当“甩手掌柜”,万科有完善的管理,但新公司没有,如果王石在深石收购投入的精力不够,深石收购将很难崛起。

这次下海能否成为王石的“正名之战”?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