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到了21世纪,世界依然需要马克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到了21世纪,世界依然需要马克思?

共产主义阵营瓦解后,马克思的著作被很多人认为仅具有档案价值。如今资本主义在全球广泛扩张,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编者按:还会有多少人认真阅读马克思呢?自从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之后,共产主义的幽灵似乎已悉数消散,马克思的著作也被很多人认为仅具有档案价值。不过,马克思本人从来都不曾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哲学家是那些面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

马克思生前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观察和解读,他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的兴起,尤其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倾向于反资本主义,我们更加有必要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以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本文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导读》(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一书的导言,由中信授权刊载。

……既然不存在无辜的阅读,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我们属于哪一种有罪的阅读。

——《读〈资本论〉》,路易·阿尔都塞

本书的错误在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但是在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之前,我会讲一讲为什么我认为在21世纪初应该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是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后期众多伟大白人男性中的一位巨人。他于1818年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面临着后拿破仑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他死于1883年,时值欧洲列强之间帝国主义对抗的早期阶段,这种对抗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

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

从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逝世,马克思对欧洲及其以外的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最为深刻的分析,也受到了最为尖刻的批评。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话来说,马克思位列三大“怀疑大师”之中,另两位是尼采和弗洛伊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1848年)可能是除世界各大宗教经典之外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字。

但是,马克思并不仅仅是只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他还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积累和危机——视为一个由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模式组成的经济体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实现它的普遍化——传遍全球。他将经济“价值”视为一种神秘的、格格不入的、越来越盛行和吞噬一切的社会形态,他将社会劳动力视为人类生产力、创造性、可能性及自由的来源。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实践的和历史的存在,而历史就是从不间断的阶级斗争。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是:它一直在自己基本形式的限制之内发展,它最终不过是人类生产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设想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在现有资本主义的框架之内,但又大大超越了现有的资本主义。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19世纪的社会革命只能抒写关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的诗歌。”至少在这方面,21世纪的社会革命不会有什么不同。

青年马克思

简而言之,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晚期资本主义”是个非常时髦的词,就好像欧洲在17、18世纪的农业及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历史时代已经走向终结。这种说法在现在听起来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着当时所谓的“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或者现在所说的历史共产主义的低落,随着欧洲帝国的前殖民社会进入全球资本流动的链条(通过生成债务),随着国家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快速发展,更加可能的情况是我们正处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后期阶段。

许多人认为国家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使得马克思的著作仅仅具有档案价值。但是,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解放的理论家——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是当时率先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的人(现在仍然是),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动态以及战胜资本主义所需条件的理论家。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比如巴西和印度)的兴起,马克思的著作与现在更加相关,而不是变得更加无关紧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自然地倾向于反资本主义(至少在字面意思上是这样),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也就变得越发重要。

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市场社会”的区别在哪里?受价值的制约是什么意思?在资本本身的社会形态中,固有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阵营的解体预示着马克思的著作有可能在另一种意义上获得新生:对它的解读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政治权威;在这种权威之下,马克思的著作被转变成了一种有利于政党政治目的的教育系统。这种正统观念源于马克思长达40年的合作者恩格斯的后期著作,它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那里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中散布开来。

阅读马克思,摆脱正统解读的束缚

阅读是质疑正统观念的常用方法。法典的编纂需要的是这样的解读,从知识的角度永远不足以理解它借以树立权威的文字之中的微妙及矛盾之处。在针对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中,阅读(作为解读方式的阅读、批判正统观念的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从马丁·路德开始是这样。经典作品为不同时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就这一点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由主义运动开始,阅读在人文领域的理论学科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作品也不例外;事实上,它们堪称典范。

在西方传统中, 对马克思最具成效的阅读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卢卡奇·捷尔吉、安东尼奥·葛兰西和瓦尔特·本雅明,20世纪40年代麦克斯·霍克海默和特奥多尔·W. 阿多诺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路易·阿尔都塞。他们的解读都是异端式的,利用马克思著作的字面意思挣扎着摆脱了那些正统解读的束缚。他们都利用了马克思著作的知识深度与丰富性反对既存正统观念——已经变得想当然的解读。然而,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指出它的多重含义,不仅仅满足于发表不同意见;他们每一个都基于其历史状况和一系列具体问题来实现新的统一,对整体进行新的阅读,提出新的想法。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还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他其实是个修辞高手)

本书效仿这些解读来阅读马克思。同它们一样,本书从哲学及其历史现在时来解读马克思。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误解。我所说的哲学解读远不是在英语世界中流行的“哲学”,后者是大学里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规范、逻辑及语言体系。从学术及学科的角度而言,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批评家。他在《论费尔巴哈》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著作中,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句话(因为它最具还原性):“每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经验事实。”

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辞策略例子,列宁称之为朝相反的方向“将棍子折弯”,才能把棍子弄直。马克思在这些文章中所说的“哲学”是一种据称合理的“自给自足”的论述或探究方式,因为它假定理性可以单独存在,这样的论述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一旦自给自足的假象消失,马克思认为这块领地就迎来了另一种非孤立的哲学思想,他从“总结”的角度对其做了描述。所谓“总结”,就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探究得出的“最笼统结果”的整体化。他承认“困难正是从这里开始”。从难度更大、更具依赖性的角度来看,哲学论述是跨学科、在它们最根本的相互关系的层面上进行的。它在那些显而易见的“非哲学”领域——比如政治和经济——当中找寻普遍意义。它提出了新的跨学科概念,比如商品拜物、实践、生产方式和异化)。哲学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知识实践(源于马克思著作),我在这里正是利用它去解读马克思本人。

马克思在自己的作品中试图将理论抽象同经验联系起来,因为抽象作为经验的要素获知了真相。概念抽象改变了它们所关联的经验,就像小说和视觉艺术作品改变了读者和观众的经验。这些就是马克思思想“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的问一面。马克思通过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去吸引他们,然后将这些现象追溯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它们最根本的现实意义。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就要回复这个层面的意思,并将它同个人自身的经验(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关联起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文中惊人的意象(有些是出自他的翻译者)才如此重要:马克思著作的文学形式与哲学诉求密切相关。

我在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摘章引句时遵循的是以下原则:展现马克思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度;聚焦那些需要精读而且读者能够从精读中获益的篇章,还有那些重要但是不大好懂的篇章;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视为他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放在他更具政治性的作品之前,后者当前已不再那么重要;将马克思的观点视为从不间断的持续调查研究,而不是教条;凸显马克思作品的乐趣及力量所在,即使经过翻译之后也不会失去这种乐趣和力量。

普通读者在阅读科学及哲学文献时,专业术语通常是最大的障碍。就像恩格斯在为英文版《资本论》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为读者消除这种困难”,因为“科学每一个新的方面都涉及该科学专业术语的一次变革”。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时创造了自己的专业术语,同时还使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一些哲学词汇。该传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从具有日常含义的词语中构建专业术语。在欧洲社会,语言的双重解读——专业的和日常的——对这些的文化功用至关重要,在学术界的专业化语言和公共话语之间进行调节。在很大程度上,要在这样的传统里理解一位思想家,就要理解语言的双重含义。马克思就属于这种传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他也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因此,马克思的文风就是将理论与隐喻、专业上的晦涩与政治上的直接完美地融为一体。要以最有成效的方式阅读马克思,就要同时从所有这些层面上去阅读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到了21世纪,世界依然需要马克思?

共产主义阵营瓦解后,马克思的著作被很多人认为仅具有档案价值。如今资本主义在全球广泛扩张,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编者按:还会有多少人认真阅读马克思呢?自从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之后,共产主义的幽灵似乎已悉数消散,马克思的著作也被很多人认为仅具有档案价值。不过,马克思本人从来都不曾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哲学家是那些面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

马克思生前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观察和解读,他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的兴起,尤其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倾向于反资本主义,我们更加有必要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以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本文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导读》(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一书的导言,由中信授权刊载。

……既然不存在无辜的阅读,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我们属于哪一种有罪的阅读。

——《读〈资本论〉》,路易·阿尔都塞

本书的错误在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但是在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之前,我会讲一讲为什么我认为在21世纪初应该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是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后期众多伟大白人男性中的一位巨人。他于1818年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面临着后拿破仑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他死于1883年,时值欧洲列强之间帝国主义对抗的早期阶段,这种对抗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

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

从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逝世,马克思对欧洲及其以外的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最为深刻的分析,也受到了最为尖刻的批评。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话来说,马克思位列三大“怀疑大师”之中,另两位是尼采和弗洛伊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1848年)可能是除世界各大宗教经典之外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字。

但是,马克思并不仅仅是只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他还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积累和危机——视为一个由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模式组成的经济体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实现它的普遍化——传遍全球。他将经济“价值”视为一种神秘的、格格不入的、越来越盛行和吞噬一切的社会形态,他将社会劳动力视为人类生产力、创造性、可能性及自由的来源。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实践的和历史的存在,而历史就是从不间断的阶级斗争。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是:它一直在自己基本形式的限制之内发展,它最终不过是人类生产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设想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在现有资本主义的框架之内,但又大大超越了现有的资本主义。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19世纪的社会革命只能抒写关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的诗歌。”至少在这方面,21世纪的社会革命不会有什么不同。

青年马克思

简而言之,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晚期资本主义”是个非常时髦的词,就好像欧洲在17、18世纪的农业及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历史时代已经走向终结。这种说法在现在听起来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着当时所谓的“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或者现在所说的历史共产主义的低落,随着欧洲帝国的前殖民社会进入全球资本流动的链条(通过生成债务),随着国家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快速发展,更加可能的情况是我们正处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后期阶段。

许多人认为国家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使得马克思的著作仅仅具有档案价值。但是,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解放的理论家——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是当时率先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的人(现在仍然是),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动态以及战胜资本主义所需条件的理论家。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比如巴西和印度)的兴起,马克思的著作与现在更加相关,而不是变得更加无关紧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自然地倾向于反资本主义(至少在字面意思上是这样),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也就变得越发重要。

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市场社会”的区别在哪里?受价值的制约是什么意思?在资本本身的社会形态中,固有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阵营的解体预示着马克思的著作有可能在另一种意义上获得新生:对它的解读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政治权威;在这种权威之下,马克思的著作被转变成了一种有利于政党政治目的的教育系统。这种正统观念源于马克思长达40年的合作者恩格斯的后期著作,它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那里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中散布开来。

阅读马克思,摆脱正统解读的束缚

阅读是质疑正统观念的常用方法。法典的编纂需要的是这样的解读,从知识的角度永远不足以理解它借以树立权威的文字之中的微妙及矛盾之处。在针对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中,阅读(作为解读方式的阅读、批判正统观念的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从马丁·路德开始是这样。经典作品为不同时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就这一点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由主义运动开始,阅读在人文领域的理论学科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作品也不例外;事实上,它们堪称典范。

在西方传统中, 对马克思最具成效的阅读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卢卡奇·捷尔吉、安东尼奥·葛兰西和瓦尔特·本雅明,20世纪40年代麦克斯·霍克海默和特奥多尔·W. 阿多诺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路易·阿尔都塞。他们的解读都是异端式的,利用马克思著作的字面意思挣扎着摆脱了那些正统解读的束缚。他们都利用了马克思著作的知识深度与丰富性反对既存正统观念——已经变得想当然的解读。然而,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指出它的多重含义,不仅仅满足于发表不同意见;他们每一个都基于其历史状况和一系列具体问题来实现新的统一,对整体进行新的阅读,提出新的想法。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还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他其实是个修辞高手)

本书效仿这些解读来阅读马克思。同它们一样,本书从哲学及其历史现在时来解读马克思。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误解。我所说的哲学解读远不是在英语世界中流行的“哲学”,后者是大学里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规范、逻辑及语言体系。从学术及学科的角度而言,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批评家。他在《论费尔巴哈》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著作中,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句话(因为它最具还原性):“每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经验事实。”

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辞策略例子,列宁称之为朝相反的方向“将棍子折弯”,才能把棍子弄直。马克思在这些文章中所说的“哲学”是一种据称合理的“自给自足”的论述或探究方式,因为它假定理性可以单独存在,这样的论述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一旦自给自足的假象消失,马克思认为这块领地就迎来了另一种非孤立的哲学思想,他从“总结”的角度对其做了描述。所谓“总结”,就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探究得出的“最笼统结果”的整体化。他承认“困难正是从这里开始”。从难度更大、更具依赖性的角度来看,哲学论述是跨学科、在它们最根本的相互关系的层面上进行的。它在那些显而易见的“非哲学”领域——比如政治和经济——当中找寻普遍意义。它提出了新的跨学科概念,比如商品拜物、实践、生产方式和异化)。哲学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知识实践(源于马克思著作),我在这里正是利用它去解读马克思本人。

马克思在自己的作品中试图将理论抽象同经验联系起来,因为抽象作为经验的要素获知了真相。概念抽象改变了它们所关联的经验,就像小说和视觉艺术作品改变了读者和观众的经验。这些就是马克思思想“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的问一面。马克思通过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去吸引他们,然后将这些现象追溯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它们最根本的现实意义。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就要回复这个层面的意思,并将它同个人自身的经验(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关联起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文中惊人的意象(有些是出自他的翻译者)才如此重要:马克思著作的文学形式与哲学诉求密切相关。

我在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摘章引句时遵循的是以下原则:展现马克思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度;聚焦那些需要精读而且读者能够从精读中获益的篇章,还有那些重要但是不大好懂的篇章;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视为他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放在他更具政治性的作品之前,后者当前已不再那么重要;将马克思的观点视为从不间断的持续调查研究,而不是教条;凸显马克思作品的乐趣及力量所在,即使经过翻译之后也不会失去这种乐趣和力量。

普通读者在阅读科学及哲学文献时,专业术语通常是最大的障碍。就像恩格斯在为英文版《资本论》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为读者消除这种困难”,因为“科学每一个新的方面都涉及该科学专业术语的一次变革”。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时创造了自己的专业术语,同时还使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一些哲学词汇。该传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从具有日常含义的词语中构建专业术语。在欧洲社会,语言的双重解读——专业的和日常的——对这些的文化功用至关重要,在学术界的专业化语言和公共话语之间进行调节。在很大程度上,要在这样的传统里理解一位思想家,就要理解语言的双重含义。马克思就属于这种传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他也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因此,马克思的文风就是将理论与隐喻、专业上的晦涩与政治上的直接完美地融为一体。要以最有成效的方式阅读马克思,就要同时从所有这些层面上去阅读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