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月销量:电动车霸榜冠亚军,H6跌出前十,燃油车大势已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月销量:电动车霸榜冠亚军,H6跌出前十,燃油车大势已去?

顺应市场方能立于不败。

文|车聚网

4月12日,乘联会发布了2022年3月的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宏光MINI EV和特斯拉Model Y双双超过“神车”轩逸,五款新能源汽车进入乘用车销量前十,四款进入前五,这在两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3月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8.2%,提前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定下的2025年渗透率20%的目标。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对燃油车的“合围”。之前大家普遍担心《路线图2.0》的规划是否太过激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2030年依然有20%纯燃油车存在,在2035年依然有40%混动车的存在,似乎又显得保守了一些。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新能源车型迅速崛起?让车聚君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一、前十新能源占一半,油车也不纯?

我们来看一下3月份的乘用车销量TOP10,会发现不仅新能源车型的占比达到了一半,剩下的几款燃油车,似乎也是多少有点血统“不纯”。

凯美瑞就不用多说了,早在2015年,它就已经推出了双擎混动版车型,这么多年也一直是燃油版与混动版并重。丰田双擎也是国内最早打开市场的混动系统,如今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

轩逸和朗逸,也早早进行过新能源尝试,推出过“油改电”的纯电版本,但因为价格高、续航差、设计理念落伍,并没有掀起市场波澜。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轩逸加推了e-POWER版本车型,采用了增程式混动系统,算是跟上了两田的步伐。逸动则依然保留了纯电版本,并且销量占比达到了16%。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官网

至于长安CS75 PLUS,它曾经也推出过插电混动车型,但市场反馈不算好已经停产。去年的时候它在工信部申报了一款FCV氢燃料电池车型,按计划应该会在今年上市。不过最让车聚君感慨的,还是当年它与哈弗H6的SUV榜首之争,两者打得轰轰烈烈,但CS75 PLUS似乎总差一口气。

如今终于追上,但SUV的头名和第二名却早已被两款新能源车型夺走,它们的输赢早已不是媒体追逐的重点。就像一名武者一辈子都在琢磨如何击败对手,夺得天下第一,但打败老对手的一瞬间却发现早被几名后生超过。想来自己年岁已高,体能和学习能力再难反超,多少有些唏嘘。这十款车毫无疑问都是各大车企的头部车型,即使是排名最末的长安逸动,也有超过2万辆的销量。在当前市场两级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已经相当于一家中型车企的体量。作为对比,马自达3月份的总销量为8608辆。

这十款车有五款是纯电及插电混动车型,两款有HEV油电混动版本,一款有纯电版本车型,似乎已经非常能说明车企的态度。那就是混动化、纯电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它们会逐渐蚕食掉燃油车的份额。

二、从「要我买」到「我要买」

为什么一夜之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全面崛起了,很多人认为归功于《路线图2.0》的引导,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因为初代路线图早在2015-2016年期间就已经制定,提出了短期目标,比如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0L/100km,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7%以上。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并未“跑赢大盘”。2021年调整战略,提出《路线图2.0》,却提前三年多就达成了20%的渗透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C端用户群体的重大变化。以前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讲是「要我买」,收效甚微。而最近几年,这块市场逐渐变成了「我要买」,消费者开始自发自愿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这里面掺杂的原因非常多,在纯电动领域,特斯拉应该算是居功至伟。其实电动车并非天生就“跑得快”,以2013款的北汽新能源EV为例,它基本可以代表当时国产纯电动车的平均水准。新车搭载了一款45kW的电机,最高车速只有125km/h,纯电续航里程则为140km。北汽同年推出的纯电B级轿车ES210,算是当年的高端车型了,搭载了80kW的电机,纯电续航里程175km,指导价则是34.69万元。

可以想见,这样的车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没有什么诱惑力的。性能不如同级别的燃油车,续航里程还捉襟见肘。尤其当时的充电设施还极不完善,再配合巨额补贴后依然高昂的价格,以及当时普遍存在的续航虚标,动力电池衰减等问题,更加令人望而却步。

哪怕之后几年纯电动车有所进步,但也只是把续航提升到了两三百公里,并且依然是低速车的代名词,缺乏打动C端用户的亮点。当然,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倒是乐意接受,因为再差的电动车,运营费用也是远低于燃油车的,更不用说当时各种政策照顾,最早开电动车跑出行服务的车主,确实是赚到了钱。

特斯拉出现后,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它是一个从高端做起的品牌,推出的第一款车是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然后是豪华车型Model S和Model X,再之后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Model 3和Model Y了。

特斯拉带来了很多新的玩法,首先是打造专有的纯电平台。以往那些低速电动车,大多数都是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在空间优化、布局上存在先天的劣势,也不利于操控性能的提升。特斯拉推出纯电平台后,选择将动力电池平布在底盘上,严格来说其实是电池与电池的保护装置构成底盘,这样一来车辆的重心更接近中心位置,而且更加靠下,有了很好的操控基础。再来就是大力提升续航,包括引入了高能量密度的圆柱形电池,提升BMS电池管理能力,让动力电池更多在适宜的状况下工作,这不仅实现了更长的续航,也让续航“保真度”大大提升。然后就是加强性能,加强自动驾驶能力,加强智能化。电动车变成了一个“大玩具”,它比普通的燃油车更好开,更好玩,而且实用性也提升了不少,自然接受度也提上来了。

当然特斯拉还有很多创举,比如直营模式、辅助驾驶、推广快充,这些理念都对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再说混动车,早几年的绿牌混动车,可以说名声也非常不好。首先是价格太高,毕竟油电两套系统并行,还要背上个大电池,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而且早期的绿牌混动车有个大毛病,那就是普遍用的是P2结构的并联混动技术,电机与发动机都与机械变速箱耦合。控制逻辑倒也简单:系统决定何时用油、何时用电,何时油电混用。

这种系统的优缺点明显,优点是电量充足时确实非常省油,驾驶质感也不错,动力比纯燃油车要好,毕竟有电机“帮忙”嘛。缺点则是一旦馈电,发动机就要拉着带两套系统的车辆跑,不仅油耗不低,驾驶感受也直线下滑,而且这种架构车型的维保费用很明显也是比普通燃油车高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早期的插电混动车型对普通用户依然没有诱惑力。因为只有家里有充电条件,能接受混动,并且排斥纯电动的用户才会考虑,这个受众太小了。甚至受国家鼓励、补贴的绿牌混动车型,还远远卖不过两田的普通HEV混动车型。

图片来源:比亚迪官网

到了2021年,比亚迪“幡然悔悟”,开始推出类似本田i-MMD系统的DM-i超级混动系统,也让比亚迪的混动车终于有了“造血”能力,并且大幅拉低了混动车的价格,才彻底激活了这块市场。在电动车和混动车都取得了大的技术突破后,整个市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以前买电动车为绿牌、网约车是不得已,现在买新能源居然一车难求,上海出现了买比亚迪车型要走关系、批条子,但仍然等数月的情况。加上现在锂电池成本上涨,一度以贬值著称的新能源车,现在居然成了理财产品。

而且进入到2022年之后油价一再攀新高,更是让新能源车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才能一扫之前的阴霾。

三、燃油车是否真的大势已去?

回到前面的问题,燃油车是否真的已经大势已去呢?这个我们得综合看待。现状对燃油车来说确实不友善,油价一涨再涨,车聚君自己之前加一箱油只要250元左右,现在已经接近400元,感觉非常受伤。再就是进入国六阶段之后,车企的应对其实是非常乏力的。有不少车型都选择了国六阶段“降功率”,有的看着参数似乎没变,但开起来明显感觉中低速段动力缩水了,有的干脆参数就降了。

更可怕的还是一些“国六后遗症”,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众探岳颗粒捕捉器问题,就是技术层面没有把发动机的基础排放解决好,选择在后面加装捕捉装置,长期运行后极容易出现堵塞。然后就是油耗增加、动力下降,维修费用也非常高。如果后续实施国七,法规进一步加严,那对纯燃油车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除此之外,双积分政策对于纯燃油车也越来越不友善,车企要花大价钱从特斯拉、比亚迪们手中“购买”积分,这又是一个持续“放血”的过程。

那新能源车就一定靠得住吗?其实也未必。新能源的第二次浪潮确实来得更猛,但和第一次浪潮(2015年底50万辆)一样,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

比如特斯拉就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光是去年12月份之后,特斯拉就因为转向节、后备箱盖、前备箱锁闩、热泵电子膨胀阀以及电机逆变器进行了多次召回。各大新势力的问题就更多了,像威马和小鹏两家老牌新势力,先后跟用户玩起了“锁电”,试图掩盖问题。比亚迪也一样频频起火,在改造原有的磷酸铁锂电池推出刀片电池之后,似乎比亚迪的电池也没有那么可靠了。

国家支持、用户捧,新能源车企似乎有了“恃宠而骄”的倾向。涨价不说,连品质也无法保障了。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官网

不过换句话说,相比带着大电池的PHEV车型,不插电的混动虽然不算新能源,但也有着巨大的优势。比如长城和吉利的DHT油耗在4-6L,驾驶体验强于同级别2.0T的车型,又不用担心续航里程、贬值、充电难,仍有大量市场。

根据技术路线2.0,到2035年还有40%的混动车型,仍是一个大市场。在车聚君看来,燃油车可能会大面积往着HEV方向转型。

车聚小结

新能源确实是大趋势,已经开始被广大C端用户所接受,但当前确实面临着是否要适当纠偏的选择,问题不少,但被大浪潮的声音所掩盖。同时混动技术的发展,其实赋予了燃油车新的生命,能否迎来第二春,还是值得期待的。

一句话:顺应市场发展、尊重老百姓需求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月销量:电动车霸榜冠亚军,H6跌出前十,燃油车大势已去?

顺应市场方能立于不败。

文|车聚网

4月12日,乘联会发布了2022年3月的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宏光MINI EV和特斯拉Model Y双双超过“神车”轩逸,五款新能源汽车进入乘用车销量前十,四款进入前五,这在两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3月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8.2%,提前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定下的2025年渗透率20%的目标。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对燃油车的“合围”。之前大家普遍担心《路线图2.0》的规划是否太过激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2030年依然有20%纯燃油车存在,在2035年依然有40%混动车的存在,似乎又显得保守了一些。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新能源车型迅速崛起?让车聚君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一、前十新能源占一半,油车也不纯?

我们来看一下3月份的乘用车销量TOP10,会发现不仅新能源车型的占比达到了一半,剩下的几款燃油车,似乎也是多少有点血统“不纯”。

凯美瑞就不用多说了,早在2015年,它就已经推出了双擎混动版车型,这么多年也一直是燃油版与混动版并重。丰田双擎也是国内最早打开市场的混动系统,如今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

轩逸和朗逸,也早早进行过新能源尝试,推出过“油改电”的纯电版本,但因为价格高、续航差、设计理念落伍,并没有掀起市场波澜。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轩逸加推了e-POWER版本车型,采用了增程式混动系统,算是跟上了两田的步伐。逸动则依然保留了纯电版本,并且销量占比达到了16%。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官网

至于长安CS75 PLUS,它曾经也推出过插电混动车型,但市场反馈不算好已经停产。去年的时候它在工信部申报了一款FCV氢燃料电池车型,按计划应该会在今年上市。不过最让车聚君感慨的,还是当年它与哈弗H6的SUV榜首之争,两者打得轰轰烈烈,但CS75 PLUS似乎总差一口气。

如今终于追上,但SUV的头名和第二名却早已被两款新能源车型夺走,它们的输赢早已不是媒体追逐的重点。就像一名武者一辈子都在琢磨如何击败对手,夺得天下第一,但打败老对手的一瞬间却发现早被几名后生超过。想来自己年岁已高,体能和学习能力再难反超,多少有些唏嘘。这十款车毫无疑问都是各大车企的头部车型,即使是排名最末的长安逸动,也有超过2万辆的销量。在当前市场两级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已经相当于一家中型车企的体量。作为对比,马自达3月份的总销量为8608辆。

这十款车有五款是纯电及插电混动车型,两款有HEV油电混动版本,一款有纯电版本车型,似乎已经非常能说明车企的态度。那就是混动化、纯电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它们会逐渐蚕食掉燃油车的份额。

二、从「要我买」到「我要买」

为什么一夜之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全面崛起了,很多人认为归功于《路线图2.0》的引导,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因为初代路线图早在2015-2016年期间就已经制定,提出了短期目标,比如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0L/100km,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7%以上。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并未“跑赢大盘”。2021年调整战略,提出《路线图2.0》,却提前三年多就达成了20%的渗透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C端用户群体的重大变化。以前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讲是「要我买」,收效甚微。而最近几年,这块市场逐渐变成了「我要买」,消费者开始自发自愿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这里面掺杂的原因非常多,在纯电动领域,特斯拉应该算是居功至伟。其实电动车并非天生就“跑得快”,以2013款的北汽新能源EV为例,它基本可以代表当时国产纯电动车的平均水准。新车搭载了一款45kW的电机,最高车速只有125km/h,纯电续航里程则为140km。北汽同年推出的纯电B级轿车ES210,算是当年的高端车型了,搭载了80kW的电机,纯电续航里程175km,指导价则是34.69万元。

可以想见,这样的车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没有什么诱惑力的。性能不如同级别的燃油车,续航里程还捉襟见肘。尤其当时的充电设施还极不完善,再配合巨额补贴后依然高昂的价格,以及当时普遍存在的续航虚标,动力电池衰减等问题,更加令人望而却步。

哪怕之后几年纯电动车有所进步,但也只是把续航提升到了两三百公里,并且依然是低速车的代名词,缺乏打动C端用户的亮点。当然,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倒是乐意接受,因为再差的电动车,运营费用也是远低于燃油车的,更不用说当时各种政策照顾,最早开电动车跑出行服务的车主,确实是赚到了钱。

特斯拉出现后,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它是一个从高端做起的品牌,推出的第一款车是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然后是豪华车型Model S和Model X,再之后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Model 3和Model Y了。

特斯拉带来了很多新的玩法,首先是打造专有的纯电平台。以往那些低速电动车,大多数都是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在空间优化、布局上存在先天的劣势,也不利于操控性能的提升。特斯拉推出纯电平台后,选择将动力电池平布在底盘上,严格来说其实是电池与电池的保护装置构成底盘,这样一来车辆的重心更接近中心位置,而且更加靠下,有了很好的操控基础。再来就是大力提升续航,包括引入了高能量密度的圆柱形电池,提升BMS电池管理能力,让动力电池更多在适宜的状况下工作,这不仅实现了更长的续航,也让续航“保真度”大大提升。然后就是加强性能,加强自动驾驶能力,加强智能化。电动车变成了一个“大玩具”,它比普通的燃油车更好开,更好玩,而且实用性也提升了不少,自然接受度也提上来了。

当然特斯拉还有很多创举,比如直营模式、辅助驾驶、推广快充,这些理念都对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再说混动车,早几年的绿牌混动车,可以说名声也非常不好。首先是价格太高,毕竟油电两套系统并行,还要背上个大电池,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而且早期的绿牌混动车有个大毛病,那就是普遍用的是P2结构的并联混动技术,电机与发动机都与机械变速箱耦合。控制逻辑倒也简单:系统决定何时用油、何时用电,何时油电混用。

这种系统的优缺点明显,优点是电量充足时确实非常省油,驾驶质感也不错,动力比纯燃油车要好,毕竟有电机“帮忙”嘛。缺点则是一旦馈电,发动机就要拉着带两套系统的车辆跑,不仅油耗不低,驾驶感受也直线下滑,而且这种架构车型的维保费用很明显也是比普通燃油车高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早期的插电混动车型对普通用户依然没有诱惑力。因为只有家里有充电条件,能接受混动,并且排斥纯电动的用户才会考虑,这个受众太小了。甚至受国家鼓励、补贴的绿牌混动车型,还远远卖不过两田的普通HEV混动车型。

图片来源:比亚迪官网

到了2021年,比亚迪“幡然悔悟”,开始推出类似本田i-MMD系统的DM-i超级混动系统,也让比亚迪的混动车终于有了“造血”能力,并且大幅拉低了混动车的价格,才彻底激活了这块市场。在电动车和混动车都取得了大的技术突破后,整个市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以前买电动车为绿牌、网约车是不得已,现在买新能源居然一车难求,上海出现了买比亚迪车型要走关系、批条子,但仍然等数月的情况。加上现在锂电池成本上涨,一度以贬值著称的新能源车,现在居然成了理财产品。

而且进入到2022年之后油价一再攀新高,更是让新能源车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才能一扫之前的阴霾。

三、燃油车是否真的大势已去?

回到前面的问题,燃油车是否真的已经大势已去呢?这个我们得综合看待。现状对燃油车来说确实不友善,油价一涨再涨,车聚君自己之前加一箱油只要250元左右,现在已经接近400元,感觉非常受伤。再就是进入国六阶段之后,车企的应对其实是非常乏力的。有不少车型都选择了国六阶段“降功率”,有的看着参数似乎没变,但开起来明显感觉中低速段动力缩水了,有的干脆参数就降了。

更可怕的还是一些“国六后遗症”,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众探岳颗粒捕捉器问题,就是技术层面没有把发动机的基础排放解决好,选择在后面加装捕捉装置,长期运行后极容易出现堵塞。然后就是油耗增加、动力下降,维修费用也非常高。如果后续实施国七,法规进一步加严,那对纯燃油车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除此之外,双积分政策对于纯燃油车也越来越不友善,车企要花大价钱从特斯拉、比亚迪们手中“购买”积分,这又是一个持续“放血”的过程。

那新能源车就一定靠得住吗?其实也未必。新能源的第二次浪潮确实来得更猛,但和第一次浪潮(2015年底50万辆)一样,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

比如特斯拉就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光是去年12月份之后,特斯拉就因为转向节、后备箱盖、前备箱锁闩、热泵电子膨胀阀以及电机逆变器进行了多次召回。各大新势力的问题就更多了,像威马和小鹏两家老牌新势力,先后跟用户玩起了“锁电”,试图掩盖问题。比亚迪也一样频频起火,在改造原有的磷酸铁锂电池推出刀片电池之后,似乎比亚迪的电池也没有那么可靠了。

国家支持、用户捧,新能源车企似乎有了“恃宠而骄”的倾向。涨价不说,连品质也无法保障了。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官网

不过换句话说,相比带着大电池的PHEV车型,不插电的混动虽然不算新能源,但也有着巨大的优势。比如长城和吉利的DHT油耗在4-6L,驾驶体验强于同级别2.0T的车型,又不用担心续航里程、贬值、充电难,仍有大量市场。

根据技术路线2.0,到2035年还有40%的混动车型,仍是一个大市场。在车聚君看来,燃油车可能会大面积往着HEV方向转型。

车聚小结

新能源确实是大趋势,已经开始被广大C端用户所接受,但当前确实面临着是否要适当纠偏的选择,问题不少,但被大浪潮的声音所掩盖。同时混动技术的发展,其实赋予了燃油车新的生命,能否迎来第二春,还是值得期待的。

一句话:顺应市场发展、尊重老百姓需求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