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功夫财经
即便是长大后再没关注过,但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或多或少都有着娃哈哈的存在。但近日,向来低调的娃哈哈却和骗局扯上了关系。
据凤凰财经报道, 20多家经销商向娃哈哈控诉称“收钱不发货,被骗数百万”:钱打了,却只收到一部分货,后续货物和承诺的钱款迟迟不到账。
这个颇受消费者信赖的饮料老大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01、“小蓝罐”骗局
源头要从大理宗盛科技这家公司说起。2016年宗庆后和宗泽后两兄弟创立了大理宗盛,宗庆后至今还担任该公司董事,“小蓝罐”正是这家公司在娃哈哈的授权下,推出的一款新的饮料产品。眼瞅着后辈元气森林在千亿气泡水赛道上跑出了十万八千里,娃哈哈也出手了。气泡水风头正劲,又有娃哈哈的金字招牌加持,这似乎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然而出道即巅峰,众多经销商交完大笔款项,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总经销商“中亚创投”给坑了,不只是签署的经销合同中被设下圈套,不发货却还频频要钱,当初所说的广告宣传和全国渠道支持更是痴人说梦。
经销商们认为,这从头到尾就是中亚创投设下的骗局,是一场“诈骗”,中亚创投打着娃哈哈的名义让经销商加入,然后在合同中设置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最后以此为理由拒绝经销商的退款要求。当初经销商们在糖酒会上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预付款协议,正式合同是在成都糖酒会后陆续拿到的。
因为已经上交了部分定金,后期签合同时中亚创投也私下告诉他们只是走形式,具体条款可以商量,再加上娃哈哈的品牌影响力,他们并没有过多顾虑,就签了。
但签完之后小蓝罐市场极难打开,这也成了中亚创投不发货的理由,导致经销商们持续亏损。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十余名经销商掉进了小蓝罐的“坑”里,涉及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3月31日,中亚创投、大理宗盛和娃哈哈集团均发布相关声明。
娃哈哈表示,公司与大理宗盛为两家独立的主体,相关纠纷与公司无关。“我司将督促宗盛科技与中亚创投沟通,推动事件妥善解决。”
02、老去的巨头
眼瞅着迈进中年危机,娃哈哈真的有点儿急了。娃哈哈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爽歪歪,伴随着无数消费者走过了童年时代,即便是小卖部也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但这些产品面世已近十年,在营养快线之后,娃哈哈再也没有一个亮眼的、出圈的、让全民都记得的爆款产品。
2013 年营养快线销售额突破了 200 亿元,一度成为了娃哈哈最受欢迎的单品,宗庆后也被冠以“饮料大王”的名号。但到了 2016 年,营养快线销售额已经回落至百亿以内,其后再没能在公开信息中查阅到这款单品的销量。
娃哈哈自2013年营收站上巅峰的782亿元之后,便一直开始走“下坡路”,其营收从14年的720亿,一路跌至2020年的440亿,创下了娃哈哈近十年来的业绩新低,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娃哈哈仅排在227名。
在娃哈哈沉浸在过去光辉的日子里,不提可口可乐这类经久不衰的单品,无论是统一集团的小茗同学、海之言,还是农夫山泉旗下的农夫果园、NFC 果汁、茶 π 等,甚至是喜茶和元气森林,无一不在摧毁着娃哈哈本就不够坚固的防线。
究其原因,还是这个国民品牌的老化。伴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品牌和产品的迭代能力也在不断升级,反观娃哈哈,似乎一直在做过去的自己,甚至连营销渠道也是坚持早前的“联销体”,尽管也进驻了线上电商渠道,但销售还是严重依赖线下。这也让娃哈哈的中年危机进一步加剧。
03、假投机,真生意?
为了让自己变年轻,娃哈哈不是没有付出努力。刚刚接手娃哈哈的宗馥莉,曾在2016年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Kellyone”,主打高端路线,曾陆续推出过低卡果味茶饮CHACHA、无糖茶一茶以及气泡水“生气啵啵”等多款单品。
借助王一博的流量,“生气啵啵”成为了Kellyone当下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单品,流量终究是短暂的,单纯依靠“粉丝经济”来刺激销量, 并不足以支撑娃哈哈的再度崛起。
2019年5月娃哈哈开始筹备线下茶饮店,直到2020年5月才在江苏淮安设立了第一家连锁门店,推出了多款以AD钙奶为原料的奶茶,主打国潮、情怀、营养元素。
许多新店开业当天,亲切和蔼的宗庆后董事长还亲自去宣传,和大家一起喝奶茶。然而好景不长,“童年饮料”的营销噱头过去后,产品竞争力不够突出、运营和管理跟不上、供应链掉链子等问题逐渐露出水面,娃哈哈奶茶店开始遇冷。
今年春节前夕,娃哈哈在公众号推出了宗帅家酒(酱香型):53°,500mL 的规格,建议零售价为 1388 元,再度试水白酒行业。
虽然娃哈哈还没有正式营销宣传这款产品,但恐怕这只是早晚的事。纵观过去十多年,从奶粉、白酒、零售等的多元化探索,到宗馥莉大刀阔斧的改革、频繁推出新饮料,再到跨界打入奶茶、推出气泡水,娃哈哈走了很多条路,像是投机,又像是真要做生意,但不管初衷如何,始终没能成功发掘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今又一次深陷骗局,娃哈哈又准备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