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留学无用论?升学内卷?中国的国际教育还面临这几大挑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学无用论?升学内卷?中国的国际教育还面临这几大挑战

如何吸引世界一流师资在中国长期任教;分校与主校区教学资源、文化差距等。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陈琼烨

“在K12领域,开始有人认为国际化教育没有用,甚至有害;有人认为不需要出国留学,因此没有必要接受国际化教育。这实际是一种教育功利主义。”

在4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分论坛上,枫叶教育集团(01317.HK)副校监兼研究院院长任鸿鸽提出上述观点。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必须做出的关键改变是,下决心实现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任鸿鸽称。

在他看来,目前大多数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教学仍停留在引进国外课程、师资认证上,再借助培训机构的应试手段和留学中介的包装,满足国外大学的要求。

“国内的国际化学校没有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这与中国在全球国际化教育市场中的规模和地位非常不匹配。任鸿鸽认为,中国需要更积极的参与和贡献,通过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加大研发创新。

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不少挑战。美国大学联盟ACL China中国总干事、昆山杜克大学创建人之一的江冰认为,现存的挑战包括:如何吸引世界一流师资在中国长期任教;分校与主校区教学资源、文化差距以及中国对分校提供多大的财力支持等。

“疫情加剧国际生入境中国的难度,目前就读上纽大的中国学生比例高达三分之二。此前,近五成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上海纽约大学创始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曼在论坛中称。

雷曼认为,过高的本土学生比例不利于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我们需要国际学生来到上纽大,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用餐和交流,国际化教育需要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课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当下的国际局势也为国际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哈佛大学福特基金会国际教育实践教授、全球教育创新计划主任费尔南多·雷默斯指出。

在江冰看来,“独立思考、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世界,如何面对分析,将变得非常重要。

在国际教育如何本土化这一问题上,江冰认为必须加深交流。“越不交流越会产生误解,视野和思维也将受到影响。但交流过程中要有原则和思维逻辑,不能人云亦云。”

雷曼则认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各自的差异,尊重彼此。”

在K12领域,任鸿鸽认为,国外课程正面临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国际化课程需要打破“国外课程vs国内课程”的二元论,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兼具国内外课程的优势。在基于全球主流大学广泛认可、并符合国际化课程的特征和标准下,保留中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

“未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主力一定不是纯外籍人士,而是具备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双语人士,他们拥有单一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任鸿鸽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学无用论?升学内卷?中国的国际教育还面临这几大挑战

如何吸引世界一流师资在中国长期任教;分校与主校区教学资源、文化差距等。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陈琼烨

“在K12领域,开始有人认为国际化教育没有用,甚至有害;有人认为不需要出国留学,因此没有必要接受国际化教育。这实际是一种教育功利主义。”

在4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分论坛上,枫叶教育集团(01317.HK)副校监兼研究院院长任鸿鸽提出上述观点。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必须做出的关键改变是,下决心实现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任鸿鸽称。

在他看来,目前大多数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教学仍停留在引进国外课程、师资认证上,再借助培训机构的应试手段和留学中介的包装,满足国外大学的要求。

“国内的国际化学校没有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这与中国在全球国际化教育市场中的规模和地位非常不匹配。任鸿鸽认为,中国需要更积极的参与和贡献,通过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加大研发创新。

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不少挑战。美国大学联盟ACL China中国总干事、昆山杜克大学创建人之一的江冰认为,现存的挑战包括:如何吸引世界一流师资在中国长期任教;分校与主校区教学资源、文化差距以及中国对分校提供多大的财力支持等。

“疫情加剧国际生入境中国的难度,目前就读上纽大的中国学生比例高达三分之二。此前,近五成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上海纽约大学创始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曼在论坛中称。

雷曼认为,过高的本土学生比例不利于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我们需要国际学生来到上纽大,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用餐和交流,国际化教育需要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课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当下的国际局势也为国际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哈佛大学福特基金会国际教育实践教授、全球教育创新计划主任费尔南多·雷默斯指出。

在江冰看来,“独立思考、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世界,如何面对分析,将变得非常重要。

在国际教育如何本土化这一问题上,江冰认为必须加深交流。“越不交流越会产生误解,视野和思维也将受到影响。但交流过程中要有原则和思维逻辑,不能人云亦云。”

雷曼则认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各自的差异,尊重彼此。”

在K12领域,任鸿鸽认为,国外课程正面临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国际化课程需要打破“国外课程vs国内课程”的二元论,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兼具国内外课程的优势。在基于全球主流大学广泛认可、并符合国际化课程的特征和标准下,保留中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

“未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主力一定不是纯外籍人士,而是具备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双语人士,他们拥有单一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任鸿鸽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