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南京大学提出淡化国际排名,高校发展该以何种标尺来度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南京大学提出淡化国际排名,高校发展该以何种标尺来度量

不再唯国际排名是从,反映了中国高校追求独立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自信心在增强,但要想转型并不容易。

2022年4月14日,南京,南京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外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党组织开展的巡视和整改进展情况。其中,南京大学党委的通报引人注目。在通报中,南京大学提出要精准办学发展目标定位,特别是“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南京大学在整改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学科评价中抛弃国际排名,不再偏重论文数量评价,而是更加注重“中国特色、南大风格”,体现出了强烈的大学转型期待。但是,在重重阻力下,中国大学要想和国际排名说再见,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泰晤士报》、软科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对全球数千所高校进行评估和排序,并分地区、分学科、分年龄地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排行榜的方法虽然不同,但一般都是从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声誉、全球化等维度来评估,使用大学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表现、国际师生占比等指标。

大学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机构,但是国际排名则倾向于“一刀切”地进行简化、评价和排序。这样排名的好处是,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大学是好大学,哪些大学在进步;但同时,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国际排名一旦被人们争相追捧,大学也将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

虽然这些大学排名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但是并不影响它们所产生的广泛作用。一旦掌握了对大学指手画脚的话语权,国际排名带来的效应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扩散。无论是学生报考、毕业生求职还是教师应聘,大学排名总是被视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大学因此对国际排名趋之若鹜,并以提高国际排名作为大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通过 “应试教育”来提高名次短期内固然可行,但长此以往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伤害大学立基的根本所在。比如,国际排名对全球化的过分强调,使一些高校饥不择食地引进海外师生,对大学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再如,国际排名唯国际论文是从,使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评价完全以英文期刊论文论英雄,而冷落中文期刊和专著,使中文学术出版物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影响。再比如,国际排名往往以科研论文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型理工科高校因此受宠,而小型人文社会科学高校则往往吃亏。这使国际排名塑造了千校一面、“大而全”的高校,它们因为大学排行榜而名利双收。相对来说,独树一帜和“小而美”的高校,虽然有着令人向往的独特魅力,但是往往在国际排名中名落孙山。

国际排名对大学至关重要,大学因为追求国际排名而丧失自我,并因此而进一步向国际排名看齐,而国际排名则进一步“规训”大学,由此形成大学评价和排名的恶性循环。

为此,一些高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开发替代版的国际排名,希望能够推动大学发展的“指挥棒”发生改变。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在整改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并启动世界一流人文社科大学学术评价研究工作。这意味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需要采取有别于理工科大学的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评价偏差。

可以说,天下大学苦国际排名久矣,但是又往往拿它们没办法。不光中国等国家对国际排名苦不堪言,欧美国家的有识之士也对国际排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但是,被国际排名轻视或抛弃的大学,就像失去了光环或朋友圈,往往很难赢得其他大学的青睐,在学生互换交流、国际合作研究、科研人才流动等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掣肘。因此,大学和国际排名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要想一下子断开还很难。

此次南京大学等高校敢于向国际排名公开亮剑,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再唯国际排名是从,反映了中国高校追求独立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自信心在增强。近些年来,中国高校的进步与发展有目共睹,多所中国高校跻身世界前列,一些学科已经远超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此时此刻,中国大学的确应该自觉反思国际排名的利弊得失,更好地找准道路、选准赛道,推动中国大学的特色化发展。

当然,单纯依靠少数高校的自觉和先行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校一起携手,合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应开发和推广符合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排名,争取国际排名的话语权,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发展。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也应以身作则,淡化国际排名对各项工作的影响,为高校摆脱国际排名的困扰创造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国际排名固然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是完全一抛了之也并非可取。国际排名的背后是多源、连续和翔实的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发现问题和找准短板提供参考。不把国际排名作为唯一标准,不过度追求国际排名,而是将国际排名视为可资参考、对标、镜鉴的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更多发挥国际排名的信息和情报作用,弱化其目标和排名价值,可能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南京大学提出淡化国际排名,高校发展该以何种标尺来度量

不再唯国际排名是从,反映了中国高校追求独立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自信心在增强,但要想转型并不容易。

2022年4月14日,南京,南京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外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党组织开展的巡视和整改进展情况。其中,南京大学党委的通报引人注目。在通报中,南京大学提出要精准办学发展目标定位,特别是“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南京大学在整改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学科评价中抛弃国际排名,不再偏重论文数量评价,而是更加注重“中国特色、南大风格”,体现出了强烈的大学转型期待。但是,在重重阻力下,中国大学要想和国际排名说再见,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泰晤士报》、软科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对全球数千所高校进行评估和排序,并分地区、分学科、分年龄地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排行榜的方法虽然不同,但一般都是从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声誉、全球化等维度来评估,使用大学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表现、国际师生占比等指标。

大学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机构,但是国际排名则倾向于“一刀切”地进行简化、评价和排序。这样排名的好处是,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大学是好大学,哪些大学在进步;但同时,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国际排名一旦被人们争相追捧,大学也将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

虽然这些大学排名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但是并不影响它们所产生的广泛作用。一旦掌握了对大学指手画脚的话语权,国际排名带来的效应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扩散。无论是学生报考、毕业生求职还是教师应聘,大学排名总是被视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大学因此对国际排名趋之若鹜,并以提高国际排名作为大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通过 “应试教育”来提高名次短期内固然可行,但长此以往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伤害大学立基的根本所在。比如,国际排名对全球化的过分强调,使一些高校饥不择食地引进海外师生,对大学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再如,国际排名唯国际论文是从,使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评价完全以英文期刊论文论英雄,而冷落中文期刊和专著,使中文学术出版物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影响。再比如,国际排名往往以科研论文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型理工科高校因此受宠,而小型人文社会科学高校则往往吃亏。这使国际排名塑造了千校一面、“大而全”的高校,它们因为大学排行榜而名利双收。相对来说,独树一帜和“小而美”的高校,虽然有着令人向往的独特魅力,但是往往在国际排名中名落孙山。

国际排名对大学至关重要,大学因为追求国际排名而丧失自我,并因此而进一步向国际排名看齐,而国际排名则进一步“规训”大学,由此形成大学评价和排名的恶性循环。

为此,一些高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开发替代版的国际排名,希望能够推动大学发展的“指挥棒”发生改变。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在整改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并启动世界一流人文社科大学学术评价研究工作。这意味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需要采取有别于理工科大学的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评价偏差。

可以说,天下大学苦国际排名久矣,但是又往往拿它们没办法。不光中国等国家对国际排名苦不堪言,欧美国家的有识之士也对国际排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但是,被国际排名轻视或抛弃的大学,就像失去了光环或朋友圈,往往很难赢得其他大学的青睐,在学生互换交流、国际合作研究、科研人才流动等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掣肘。因此,大学和国际排名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要想一下子断开还很难。

此次南京大学等高校敢于向国际排名公开亮剑,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再唯国际排名是从,反映了中国高校追求独立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自信心在增强。近些年来,中国高校的进步与发展有目共睹,多所中国高校跻身世界前列,一些学科已经远超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此时此刻,中国大学的确应该自觉反思国际排名的利弊得失,更好地找准道路、选准赛道,推动中国大学的特色化发展。

当然,单纯依靠少数高校的自觉和先行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校一起携手,合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应开发和推广符合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排名,争取国际排名的话语权,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发展。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也应以身作则,淡化国际排名对各项工作的影响,为高校摆脱国际排名的困扰创造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国际排名固然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是完全一抛了之也并非可取。国际排名的背后是多源、连续和翔实的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发现问题和找准短板提供参考。不把国际排名作为唯一标准,不过度追求国际排名,而是将国际排名视为可资参考、对标、镜鉴的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更多发挥国际排名的信息和情报作用,弱化其目标和排名价值,可能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