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业绩不及预期,阳光电源跌停,光伏何时结束“大逃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业绩不及预期,阳光电源跌停,光伏何时结束“大逃杀”?

增收不增利,阳光电源市值蒸发超1500亿。

文|市值观察 泰罗

编辑|小市妹

业绩不及预期的阳光电源早盘被干到了跌停位置。

2021年的阳光电源,增收并不增利。4月19日晚,阳光电源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年内营收为241.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83亿元,同比减少19.01%。

自去年10月份高点以来,其股价跌幅接近60%,市值蒸发了超过1500亿。

而在微观个体上面的宏观层面,是光伏全产业链的大降价,光伏的历史性拐点,又一次来了。

涨价,2021年整个光伏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始作俑者是硅料,至于硅料价格大涨的原因,光伏“大跃进”下的供应链失衡是问题根本。

当产业整体扩张时,如果某一环节的扩产速度落后,那么必然拖累整体节奏,同时会引发下游对该环节的抢购,去年是光伏玻璃,今年则是硅料。

硅料从扩产到落地约1—1.5年,满产需要2-2.5年,相比之下,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扩产周期只有3-6个月,很明显,硅料在短期内的产能释放完全跟不上下游扩产的速度。

更大的问题是,“双碳”政策给了光伏界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底气,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产能动不动就翻倍增长,为了抢占市场,下游几家龙头大厂通过长单锁定了90%的硅料供应,让本不富裕的硅料产能更加捉襟见肘,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则在剩下不到10%的产能中抢食,把价格推上了天。

2020年12月,致密料价格还在80元/KG徘徊,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数字翻了三倍还多。硅料价格的失控顺产业链依次向下传递,推动下游环节集体涨价。

没想到的是,转折来的如此之快。

11月底,隆基和中环打响了光伏降价第一枪,连续下调报价,随后全产业链价格跟跌,就连之前滚烫的硅料也绷不住了。

12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最新数据,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86万元/吨,周环比下跌4.94%;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62万元/吨,周环比下跌5.14%。

换句话说,未来几年,仅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就将大概率数倍于全球市场需求,这是全面地、绝对过剩!

此轮价格调整或许并不是短暂回调,而是历史性大反转的开始。过往的经验表明,涨的快,往往跌的也急,具体可参考去年以来的光伏玻璃。

光伏玻璃行情自2020年7月底开始启动,3.2mm镀膜价格一度从24元/平米上涨至45元/平米,期间涨幅超80%。但从今年3月开始,光伏玻璃价格从顶端快速下滑,到五月底,3.2mm光伏玻璃均价已跌至22元/㎡。

从翻倍到腰斩,只隔了不到半年时间。

过去二十年,光伏始终处在一个怪圈之中,试图通过产能扩张来提升竞争力,但结果却总是难以跳出“努力扩张,然后破产”的梦魇般的轮回。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2020年,光伏全行业的投资达到4000亿,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扩建产能超过了去年全球市场的总需求。

进入2021年,在明知产能已经完全过剩的情况下,扩张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仅上半年,行业投资就已接近4000亿,达到去年全年水平。即便是价格已经高速滑坡的光伏玻璃环节,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涌进了超400亿的资金。

产业界曾流行一个说法,如果有一个行业通过惨烈来实现价值,那最惨的必然是光伏。

风生水起时,大家一哄而上,都有饭吃,只不过有的吃肉,有的喝汤,但当寒冬来临时,很多人都得饿死。

不管是久经沙场的“老鸟”,还是初出茅庐的“弱鸡”,在“末日审判”面前一律平等。

2008年,国内组件企业达到了400家,金融危机一来,其中300多家被迫关门。“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剩下的也大多在苟延残喘。就连尚德、赛维、海润、英利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也都相继命陨。

究其本质,这终归是一个成本驱动进步的产业,始终遵循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高性价比战胜低性价比这一铁律。每当生死存亡之际来临,总是免不了低价竞争的俗套,关键就看谁能挺过去。

过去三年,光伏产业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集中度提升。到2020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CR5占比分别提升到87.5%、88.1%、53.2%、55.1%。

市场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但每一个环节都未形成完全掌控话语权的老大,而是一众实力不俗的寡头。

硅料环节有通威、协鑫、东方希望等,硅片环节有隆基和中环,电池片环节有通威、爱旭,组件环节有隆基、天合、晶澳、晶科等。

如此格局,面对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局面,依然难逃价格战的魔咒。如果说之前的洗牌是“大鱼吃小鱼”,淘汰落后产能,那这一次更像是巨头互博。

另一方面,过去多年,大厂们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一体化布局,将触角伸向了各自的腹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又为博弈平添了一层迷雾。乱战之下,是坚守阵地死扛还是收缩阵线、聚焦优势环节?随着竞争逐渐白热化,恐怕所有企业都要面临这一问题。

总之,一场世纪大洗牌就在眼前,而大资本总是先知先觉。

“531新政”前夕,光伏正干的热火朝天,但大资本却在悄悄的撤离。当时有一项数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机构在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特变电工、通威股份等四家公司身上就套现了超70亿。

2021年以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概念始终站在资本市场的“C位”,但机构又在闷声出货。

根据黑鹰光伏的统计,截止到2021上半年,剔除新上市公司,机构共持有62家光伏企业合计139.33亿股股票,相较一季度减持了93.31亿股,降幅超40%。

​进入三季度,资金继续流出,就连隆基、通威这等龙头公司也被大幅减持。截止到三季度末,共有845只基金持仓隆基股份,总持股量7.78亿股,环比二季度末减少了超20%;共有371家基金持仓通威股份,而在二季度末,这一数字为729家,近乎腰斩,持股量也从5.86亿股降到了5.26亿股,环比减少超10%。

“531新政”出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光伏上市公司总市值曾一度蒸发超2500多亿,隆基股份的市值在两个月之内腰斩,无数投资者饮恨离场。

黑云压城城欲摧,不知这一次,又会有多少人折戟沉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阳光电源

3.5k
  • 5年海外收入翻24倍,阳光电源出海加速
  • 阳光电源同日成立3家新公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业绩不及预期,阳光电源跌停,光伏何时结束“大逃杀”?

增收不增利,阳光电源市值蒸发超1500亿。

文|市值观察 泰罗

编辑|小市妹

业绩不及预期的阳光电源早盘被干到了跌停位置。

2021年的阳光电源,增收并不增利。4月19日晚,阳光电源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年内营收为241.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83亿元,同比减少19.01%。

自去年10月份高点以来,其股价跌幅接近60%,市值蒸发了超过1500亿。

而在微观个体上面的宏观层面,是光伏全产业链的大降价,光伏的历史性拐点,又一次来了。

涨价,2021年整个光伏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始作俑者是硅料,至于硅料价格大涨的原因,光伏“大跃进”下的供应链失衡是问题根本。

当产业整体扩张时,如果某一环节的扩产速度落后,那么必然拖累整体节奏,同时会引发下游对该环节的抢购,去年是光伏玻璃,今年则是硅料。

硅料从扩产到落地约1—1.5年,满产需要2-2.5年,相比之下,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扩产周期只有3-6个月,很明显,硅料在短期内的产能释放完全跟不上下游扩产的速度。

更大的问题是,“双碳”政策给了光伏界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底气,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产能动不动就翻倍增长,为了抢占市场,下游几家龙头大厂通过长单锁定了90%的硅料供应,让本不富裕的硅料产能更加捉襟见肘,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则在剩下不到10%的产能中抢食,把价格推上了天。

2020年12月,致密料价格还在80元/KG徘徊,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数字翻了三倍还多。硅料价格的失控顺产业链依次向下传递,推动下游环节集体涨价。

没想到的是,转折来的如此之快。

11月底,隆基和中环打响了光伏降价第一枪,连续下调报价,随后全产业链价格跟跌,就连之前滚烫的硅料也绷不住了。

12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最新数据,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86万元/吨,周环比下跌4.94%;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62万元/吨,周环比下跌5.14%。

换句话说,未来几年,仅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就将大概率数倍于全球市场需求,这是全面地、绝对过剩!

此轮价格调整或许并不是短暂回调,而是历史性大反转的开始。过往的经验表明,涨的快,往往跌的也急,具体可参考去年以来的光伏玻璃。

光伏玻璃行情自2020年7月底开始启动,3.2mm镀膜价格一度从24元/平米上涨至45元/平米,期间涨幅超80%。但从今年3月开始,光伏玻璃价格从顶端快速下滑,到五月底,3.2mm光伏玻璃均价已跌至22元/㎡。

从翻倍到腰斩,只隔了不到半年时间。

过去二十年,光伏始终处在一个怪圈之中,试图通过产能扩张来提升竞争力,但结果却总是难以跳出“努力扩张,然后破产”的梦魇般的轮回。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2020年,光伏全行业的投资达到4000亿,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扩建产能超过了去年全球市场的总需求。

进入2021年,在明知产能已经完全过剩的情况下,扩张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仅上半年,行业投资就已接近4000亿,达到去年全年水平。即便是价格已经高速滑坡的光伏玻璃环节,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涌进了超400亿的资金。

产业界曾流行一个说法,如果有一个行业通过惨烈来实现价值,那最惨的必然是光伏。

风生水起时,大家一哄而上,都有饭吃,只不过有的吃肉,有的喝汤,但当寒冬来临时,很多人都得饿死。

不管是久经沙场的“老鸟”,还是初出茅庐的“弱鸡”,在“末日审判”面前一律平等。

2008年,国内组件企业达到了400家,金融危机一来,其中300多家被迫关门。“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剩下的也大多在苟延残喘。就连尚德、赛维、海润、英利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也都相继命陨。

究其本质,这终归是一个成本驱动进步的产业,始终遵循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高性价比战胜低性价比这一铁律。每当生死存亡之际来临,总是免不了低价竞争的俗套,关键就看谁能挺过去。

过去三年,光伏产业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集中度提升。到2020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CR5占比分别提升到87.5%、88.1%、53.2%、55.1%。

市场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但每一个环节都未形成完全掌控话语权的老大,而是一众实力不俗的寡头。

硅料环节有通威、协鑫、东方希望等,硅片环节有隆基和中环,电池片环节有通威、爱旭,组件环节有隆基、天合、晶澳、晶科等。

如此格局,面对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局面,依然难逃价格战的魔咒。如果说之前的洗牌是“大鱼吃小鱼”,淘汰落后产能,那这一次更像是巨头互博。

另一方面,过去多年,大厂们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一体化布局,将触角伸向了各自的腹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又为博弈平添了一层迷雾。乱战之下,是坚守阵地死扛还是收缩阵线、聚焦优势环节?随着竞争逐渐白热化,恐怕所有企业都要面临这一问题。

总之,一场世纪大洗牌就在眼前,而大资本总是先知先觉。

“531新政”前夕,光伏正干的热火朝天,但大资本却在悄悄的撤离。当时有一项数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机构在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特变电工、通威股份等四家公司身上就套现了超70亿。

2021年以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概念始终站在资本市场的“C位”,但机构又在闷声出货。

根据黑鹰光伏的统计,截止到2021上半年,剔除新上市公司,机构共持有62家光伏企业合计139.33亿股股票,相较一季度减持了93.31亿股,降幅超40%。

​进入三季度,资金继续流出,就连隆基、通威这等龙头公司也被大幅减持。截止到三季度末,共有845只基金持仓隆基股份,总持股量7.78亿股,环比二季度末减少了超20%;共有371家基金持仓通威股份,而在二季度末,这一数字为729家,近乎腰斩,持股量也从5.86亿股降到了5.26亿股,环比减少超10%。

“531新政”出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光伏上市公司总市值曾一度蒸发超2500多亿,隆基股份的市值在两个月之内腰斩,无数投资者饮恨离场。

黑云压城城欲摧,不知这一次,又会有多少人折戟沉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