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现场】武汉新洲:泡在洪水中的村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现场】武汉新洲:泡在洪水中的村子

7月7日,武汉出太阳,新洲区溃堤附近的很多村民陆续回家看看情况,将泡在水里的东西能捡的捡出来,晒干。

摄影/界面新闻记者吕萌

7月7日,武汉出太阳,新洲区溃堤附近的很多村民陆续回家看看情况,将泡在水里的东西能捡的捡出来,晒干。

6月30日晚开始的暴雨洪水,使得武汉新洲区凤凰镇西举水河大河堤决堤。同时决堤的,还有位于凤凰镇东边三店街的西小河堤和东河大堤。东举水河大堤在西小河堤东边,隔着一条小河。

根据武汉官方通报,此前举水河水位猛涨,凤凰西堤、邾城城北和辛冲沙河老大桥上游溃口,新洲警方全员上阵,参与安全转移、疏散5万余群众,共接抢险救援报警1560起,新洲警方分局每天组织400余名民警、300余辅警,共出动警车900余台次、冲锋舟(橡皮艇)800余艘次,日夜奋战,处置险情1000余件次,参与救助、转移受困群众5万余人,紧急转移9600余人。

7月7日,界面新闻记者在新洲区三店街看到,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即使是洪水未退,也要倔强地回家住。

“我爸来了!”距离东举水河大堤以西两公里处,是G106国道1175公里标记的地方,也是新洲区三店街七里村。

村民邱正平坐在路边等了好久,由于天气炎热,他身上的防水服穿上了脱下,又继续穿上。当接送父亲的黑色车辆在主干道上停稳,他迅速地将脱到大腿位置的连体防水服迅速穿回。

(邱正平拉着老父回家。摄影:吕萌)

G106国道地势较高,水已经退去。但主干道两边的村庄和农田依然浸泡在水里。这两天,陆续有村民趟水返回家中。

洪水来袭时,邱正平一家转移到了县城亲戚家。连日来,77岁的父亲执意要回家。为了应对小脚深的积水,邱正平在一辆木板车上绑了一把藤椅。

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邱正平把拄着双拐的父亲扶上了木板车。

一位在国道旁等着亲戚来送手电的老人称,由于洪水未消,不能恢复供电,七里村已经断电6日了,晚上看不见,也没法子生火做饭,他需要亲戚帮忙给手电充电。等到亲戚从别村把手电送来之后,老人慢悠悠趟着没膝的积水往家走。

而灾情更加严重的紧挨东河大桥的涂河村,水深没人,平时和G106国道路面有两米距离差的农田,此时积水依然和G106国道路面持平,道路低洼部分仍有水漫出来。

据涂河村村民说,这里有七八十户人家,都转移出去了,不过一些老人很倔强,一定要住在自家。青壮年男人们只好撑着船、大木盆、竹排和大汽车轮胎,将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运送的瓶装饮用水送进去。

同时,一辆冲锋艇上坐着两个战士,划进了涂河村对岸的村子,前去营救求助的村民。

这些泡在水里的村庄,散发着一股异味。公共厕所和垃圾堆泡在水里,水面漂浮着各种生活用品和垃圾,还有漩涡。

(各种用品和垃圾飘在未消退的洪水水面。摄影:吕萌)

水灾过后,最怕的是出现疫情。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洪水防灾自救手册》,洪涝灾害过后,容易发生下列疾病: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和农药中毒。

《洪水防灾自救手册》称,暴雨过后,洪涝受灾地区的防病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保护水源和饮用水的消毒,特别是分散式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鼠害,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疫情消灭在爆发、流行之前。

保护饮用水、尽可能减少污染源包括,将卫生防护带内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水面的漂浮物;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但目前,根据东举水河大堤附近被淹的村民们的描述,除了一些人领到壹基金救助联盟发放的瓶装饮用水之外,并未有任何预防性的措施实施。

一位趟水前往安置点领取物资的村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卫生用品就是“几个人一块肥皂。”

“受灾的下一阶段,需要帮助受灾居民恢复生活,第一要务是提供卫生用品。”当地一位志愿者对界面新闻记者称,部分洪水消退的居民要回去,受灾村落经过洪水浸泡,牲畜淹死,出来躲灾的居民也好几天没办法洗澡换衣服,所以需要消毒。

该志愿者透露,由公益组织配合政府提供的家庭应急卫生包将陆续10日之后到达,内含毛毯、塑料盆、毛巾、牙刷、牙膏、袜子、香皂、卫生巾、肥皂、洗发乳、沐浴乳、消毒液、雨衣、手电筒、雨伞、储物箱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现场】武汉新洲:泡在洪水中的村子

7月7日,武汉出太阳,新洲区溃堤附近的很多村民陆续回家看看情况,将泡在水里的东西能捡的捡出来,晒干。

摄影/界面新闻记者吕萌

7月7日,武汉出太阳,新洲区溃堤附近的很多村民陆续回家看看情况,将泡在水里的东西能捡的捡出来,晒干。

6月30日晚开始的暴雨洪水,使得武汉新洲区凤凰镇西举水河大河堤决堤。同时决堤的,还有位于凤凰镇东边三店街的西小河堤和东河大堤。东举水河大堤在西小河堤东边,隔着一条小河。

根据武汉官方通报,此前举水河水位猛涨,凤凰西堤、邾城城北和辛冲沙河老大桥上游溃口,新洲警方全员上阵,参与安全转移、疏散5万余群众,共接抢险救援报警1560起,新洲警方分局每天组织400余名民警、300余辅警,共出动警车900余台次、冲锋舟(橡皮艇)800余艘次,日夜奋战,处置险情1000余件次,参与救助、转移受困群众5万余人,紧急转移9600余人。

7月7日,界面新闻记者在新洲区三店街看到,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即使是洪水未退,也要倔强地回家住。

“我爸来了!”距离东举水河大堤以西两公里处,是G106国道1175公里标记的地方,也是新洲区三店街七里村。

村民邱正平坐在路边等了好久,由于天气炎热,他身上的防水服穿上了脱下,又继续穿上。当接送父亲的黑色车辆在主干道上停稳,他迅速地将脱到大腿位置的连体防水服迅速穿回。

(邱正平拉着老父回家。摄影:吕萌)

G106国道地势较高,水已经退去。但主干道两边的村庄和农田依然浸泡在水里。这两天,陆续有村民趟水返回家中。

洪水来袭时,邱正平一家转移到了县城亲戚家。连日来,77岁的父亲执意要回家。为了应对小脚深的积水,邱正平在一辆木板车上绑了一把藤椅。

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邱正平把拄着双拐的父亲扶上了木板车。

一位在国道旁等着亲戚来送手电的老人称,由于洪水未消,不能恢复供电,七里村已经断电6日了,晚上看不见,也没法子生火做饭,他需要亲戚帮忙给手电充电。等到亲戚从别村把手电送来之后,老人慢悠悠趟着没膝的积水往家走。

而灾情更加严重的紧挨东河大桥的涂河村,水深没人,平时和G106国道路面有两米距离差的农田,此时积水依然和G106国道路面持平,道路低洼部分仍有水漫出来。

据涂河村村民说,这里有七八十户人家,都转移出去了,不过一些老人很倔强,一定要住在自家。青壮年男人们只好撑着船、大木盆、竹排和大汽车轮胎,将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运送的瓶装饮用水送进去。

同时,一辆冲锋艇上坐着两个战士,划进了涂河村对岸的村子,前去营救求助的村民。

这些泡在水里的村庄,散发着一股异味。公共厕所和垃圾堆泡在水里,水面漂浮着各种生活用品和垃圾,还有漩涡。

(各种用品和垃圾飘在未消退的洪水水面。摄影:吕萌)

水灾过后,最怕的是出现疫情。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洪水防灾自救手册》,洪涝灾害过后,容易发生下列疾病: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和农药中毒。

《洪水防灾自救手册》称,暴雨过后,洪涝受灾地区的防病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保护水源和饮用水的消毒,特别是分散式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鼠害,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疫情消灭在爆发、流行之前。

保护饮用水、尽可能减少污染源包括,将卫生防护带内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水面的漂浮物;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但目前,根据东举水河大堤附近被淹的村民们的描述,除了一些人领到壹基金救助联盟发放的瓶装饮用水之外,并未有任何预防性的措施实施。

一位趟水前往安置点领取物资的村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卫生用品就是“几个人一块肥皂。”

“受灾的下一阶段,需要帮助受灾居民恢复生活,第一要务是提供卫生用品。”当地一位志愿者对界面新闻记者称,部分洪水消退的居民要回去,受灾村落经过洪水浸泡,牲畜淹死,出来躲灾的居民也好几天没办法洗澡换衣服,所以需要消毒。

该志愿者透露,由公益组织配合政府提供的家庭应急卫生包将陆续10日之后到达,内含毛毯、塑料盆、毛巾、牙刷、牙膏、袜子、香皂、卫生巾、肥皂、洗发乳、沐浴乳、消毒液、雨衣、手电筒、雨伞、储物箱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