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北京国际设计周王昱东:共建世界设计名城的“数实互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北京国际设计周王昱东:共建世界设计名城的“数实互生”

北京国际设计周即将启动一系列全新的项目,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东城区的硅巷、北京设计博览会等在内的布局即将展开,令人充满期待。

2022年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大年。在年初,作为北京具有涉外会展经验的团队之一,设计周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历了又一次国家级外事活动的考验,也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即将启动一系列全新的项目,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东城区的硅巷、北京设计博览会等在内的布局即将展开,令人充满期待。同时今年也是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系列的第四年,对于本年度设计周板块中的城市更新话题,结合今年设计周的新变化,我们特约对话了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先生,以下为对话实录:

界面楼市对话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先生

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 王昱东

界面楼市:我们知道今年已经是博览会第五年,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第十三年了,张家湾设计小镇、农展馆的设计博览会,这些已经成为城市名片,那么今年我们又有怎样的规划?

王昱东:首先我们谈谈今年的几个新的变化。大家每年都比较关注设计周的主题,今年设计周主题是——数实互生。讲的是数字世界和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关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互生是植物学的名词,指的是叶片在同一个茎上的交错向上生长。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总体对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和平衡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对数字孪生的一个反思。大家都在讲孪生,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设计师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1:1的把真实世界还原到虚拟世界中去,甚至把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些行为,比如大家知道的买地这种行为,也都带到我们的虚拟世界里面去。因为大部分跟数字化有关的事情,最后在实现的过程中也都要经由设计这只手。

我们与设计师一起去思考如何平衡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是一个copy一个,或者说是对立关系。同时设计界也要防止过于疯狂的倾向数字化虚拟世界,因为这会形成新的不平衡发展。

就目前而言,数字世界的核心资源会被少数人掌握或者享有。我估计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我们仍然致力于规避发展的不平衡。

怎么样让这两个世界能够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一个向着人类未来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漫无目的的滋长。这是我们今年非常想跟设计界去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具体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技术的发展会把我们引导到哪里去,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并不避讳或者我们并不恐惧于技术的发展。

北京也明确的提出来,要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下,我们去探讨这样的话题,我觉得可能会给我们未来的路多一点的思考空间,也多一点的认真和敬畏。

界面楼市:我们经常说设计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在面临这个数字时代的时候,往往数字资源在发展初期是有限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先级,我们需要一个前瞻性的设计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个时代先走出来,这是我们之前做报道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点,您认为这是否是时代性的数字文化的体现?

王昱东:从数字文化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已经占了一个长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数字文化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传播的这样一个问题。

实际上设计周在近三年来,对线上部分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从线上展览、论坛的直播、短视频直播到联合电商开展网上设计周,让大家用“买买买”的方式来参加设计周。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北京国际设计周限制了线下的观众量。你们应该知道往年正常的应该有七八百万人次,去年是310多万,应该说减掉了一半。可能对于很多城市来说,300万的观众量也是很厉害的,但实际上我们热情的北京观众还是感觉到不像往年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看完所有的设计周内容。

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现场

虽然去年设计周比任何一年面积都大,260多万平方米是设计周历史上的最高峰。但确实非常遗憾,因为疫情防控的问题我们可能没有满足所有观众的所有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线上出现了一个我认为的重要节点,通过各种网上渠道参与设计周的是1亿人,这不是人次,是1亿个有效的IP地址参与了设计周。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线下只有300万人次,网上有1亿用户,当然这里头很可能也包含这100多万人。这些人除了去现场参观,回家仍然会用通过网络来关注设计周。

但我们还有9000多万受众,他没有机会到现场来,很多是在外地、在国外。每年参加设计周是很多世界设计师的一个固定的日程,到这个时间就一定会来,但是已经有两年没有办法来了。像去年我们的主宾城市赫尔辛基,花了很大的力量,做了两边的连线,他们的展品在芬兰制作好,远渡重洋运过来,甚至连赫尔辛基的味道(在北京主宾城市展场中的餐饮部分)都带到了我们展览的现场。我们在现实中没有办法握到手,在屏幕上却有非常好的互动,这个交流其实比往届主宾城市还更为的深入。在环保、教育、城市建设、卫生健康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沟通。

北京设计博览会现场

比如去年,香港来了10位自带IP的设计师,最后线上线下访问与他们直接交流的是50万人次,这让香港的设计界非常的激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有这么多的人跟他们沟通,而且很多是要跟他们谈授权,因为他们带来的是独立IP。所以说我们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克服疫情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发数字化的线上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使疫情过去了,我们是不是还要更好的去照顾这9,000万关注设计周的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实际上从今年开始,我们会对线上的部分做更大的改善。应该说从传播渠道上来讲,今年设计周会正式开启设计宇宙,进入元宇宙时代。我们在和包括百度稀壤在内的这些元宇宙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希望把设计周的展览和我们的盛会能够带到这个数字世界,带到元宇宙的世界里去。只要朋友们手里有硬件,就可以实现了。正在做的网络空间建设工作就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新的形式。

界面楼市:设计宇宙真的令人非常期待,希望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蓝毯(蓝色地毯的开幕互动活动)也能在其中有所呈现。

王昱东:今年我们对持续项目也开始进行改善。比如说今年的设计周蓝毯,可能会见到我们著名设计师的“分身”在蓝毯上行走。这么多年不来北京了,大家很想念北京的蓝毯,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我们的设计之夜,一定会有一场音乐会,让大家现场来听。也可能会发布设计周的第一首主题曲。包括我们今年的主题展览,也会把它变成一场线上线下完全一样的展览。应该说在传播的形式上,我们在做比较大的改动。

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蓝毯开幕

今年的设计周会更多的去关注设计师个人。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很多设计师独立在家里工作,这种方式可能也给了很多设计师一个重新思考自己工作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很想让大家来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设计,可能他的作品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思考。今年我们想更加关注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希望把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能够更好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因为有元宇宙,我们也希望设计师能够到设计周的元宇宙里去展示自己。

界面楼市:帮助设计师进入设计宇宙。

王昱东:对,同时也让更多的爱好者看到每一个设计作品的背后设计师们的巧思。可能在大街上擦肩上过,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一位设计师,来到这里通过元宇宙相认就会知道自己所喜爱的设计师的另一面,因为元宇宙也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界面楼市:我们知道在3060目标的指引下,双碳行动成为了城市更新中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话题,今年的设计周板块中对此有哪些实践?

王昱东:在今年的可持续话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甚至略显苛刻的目标,即在2030年设计周要达到碳中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就目前来说应该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性创意创新活动,我们有200万以上平米的活动面积,有上千项活动,有数百万人的参与。这样的一项活动应该说它的可持续性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疫情给了我们时间做内省,我们觉得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国家的计划来讲,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再实现碳中和,但是我们知道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生产性的产业已经非常少了,应该说在减碳上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会展活动是北京很重要的一个产业业态,设计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面积广,基本上我们每个区都有活动。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目标的提出,让参与我们设计周的800万人都去理解“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一定是从细枝末节每一个环节做起,没有多余的碳排放,没有跑冒滴漏,尽量的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最终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的把碳中和目标实现。今年我们把它提出来,同时也开始进行实践。

所有参与者从他走出家门那一刻开始,到抵达展览或会场,在现场的所有行为,也构成了我们碳排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光是说展览主体,现场几百万的参与者,所有的会展活动,观众所使用的的制作物,从印刷品到我们可能要吃的点心,喝的水,食用的所有东西,这些都是会产生碳足迹的产品。所以我们想的是怎样把这个全程的创意活动,变成一场走向碳中和的活动。

我相信北京很快也会提出自己的碳中和城市目标。现在看到国际上走得比较快、比较激进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哥本哈根提出了2025年碳中和,一个是赫尔辛基提出2030年碳中和。所以我们也想有步骤的在2030年的设计周率先实现碳中和。在设计周期间产生的既有的碳排放,我们通过策展绿色碳汇林项目等途径来实现中和设计,同时增加多元化的绿色策展。北京不会脱离实体经济,虽然不会重新做大量的制造业,但这不代表北京不为全国的实体经济服务。事实上现在大量的北京设计产业都是为全国服务的。零排放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我们可以这些绿色设计的途径来实现。我们很多专家正在努力尝试这样的方案,也希望今年号召所有设计周的参与者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

界面楼市:位于张家湾的设计小镇几年来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周提供了场地方面的极大便利,在今年的规划将体现什么样的布局和角色?

王昱东:在张家湾的永久会址今年就要正式的启用了,实际上张家湾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设计周的开幕活动。目前所有的建筑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进入设备设施安装和室内装饰阶段。相信到今年设计周的时候,它就会亮相了,应该说这也是北京所有大型会展活动里第一个建立专属永久会址的活动。这也看出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它的重要地位和各方对它的期待。

张家湾设计小镇

北京的大型国际活动要在副中心落地,这是在副中心建设之初就提出的。在永久会址建立之后,设计周马上就会转入下一阶段目标,建设中国设计博物馆,这是之前就确定了的。从今年算起,我们会用三年的时间把永久会址建设成为中国设计博物馆。应该说利用设计周积累的学术资源、展品来做一个设计博物馆。国际上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米兰了。米兰从最早的博览会、三年展、设计周,到最后设计博物馆的建成,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我们学习了这些国际上为大家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希望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做出北京的特色、中国的特色来。

界面楼市:对张家湾本身来说,其实也是一次重要的城市更新的进程。

王昱东:是的。张家湾在北京的东南方向,5.4平方公里中遍布的了大量空出来的厂房。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那里建立设计小镇,这显示了北京在设计产业方面独有的实力。北京规模以上的设计企业(不含企业中设计部门)产值超过3,000亿,使北京的设计产业形成规模化效应。北京的25万设计师拿电脑敲出来的这3000亿的碳计算是极低的,是一种难得的绿色产业规模,这值得北京为他们做一个国际设计周作为设计师的盛会,也值得做一个设计小镇,作为他们的家园。

张家湾设计小镇

设计小镇的建筑本身就是低碳建筑,是在老工厂基础上改造来的,我们保留了老的彩钢板工厂的结构和外貌特征,这可能让大家觉得不够高大,比起现代化的这种高大建筑,我们要低矮的多了,但是我们还是保留了它的结构和样貌。

界面楼市:这是重要的工业遗存。

王昱东:是的,这是出自建筑设计师崔愷的作品。同时在设计中用到了光伏,并且引入了自然采光,一般博物馆都不要自然采光,都是黑的。总的来说,我们下一步也要通过对建筑本身的管理,让建筑成为一个低碳的标杆。

另外我们在这里也为设计师准备了其他的惊喜,我们不只有设计,还将音乐、造型艺术、设计和文创四合一,设计了特别酷的Livehouse。设计师来了可以去看看画展,也去可以去听听音乐会。

北京设计博览会现场

虽然未来这里是一个博物馆,但是我们不希望它是一个传统博物馆,我们希望能够回到博物馆建设之初。在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太多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劳动者,昨天刚刚放下镰刀,今天要当工人,这个不行,所以当时世界各国都在建设博物馆。通过这种博物馆运动,建造社会大课堂,让更多的人去快速的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艺术。博物馆运动这么多年,它在快速普及知识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北京现在也提出来要建设博物馆之城,这是很有远见的。

所以永久会址的启用也会给设计周带来比较大的变化,今后的设计周官方活动会稳定地在张家湾举行,包括设计周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大家最喜欢的设计之夜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学术性的主论坛,学术展览也都会安排在这里。

当然同时除了张家湾之外,我们今年也在考虑设立其他几个主要的展区,因为以前设计周几十个分会场也是有点儿多,我们今年想号召所有的项目向一些地点来集结,这样让大家走起来容易一点。除了张家湾之外,像北京东三环全国农展馆的的北京设计博览会、798和751则更倾向于艺术设计和新媒体部分的展出,都会延续下来。另外在中关村信息路那边的中关村会场更多的是呈现科技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会更加关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

界面楼市:感觉中关村是一个新的展览点。

王昱东:对,这会是一个新的点,旨在关注人才结构。我们会动员中关村那些大企业里面的技术总监、工程师走出来,跟我们的设计师交朋友,我们甚至想改变这些高科技企业里面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配比。我们希望设计师的配比相较之前有所上涨甚至有稳定的上涨。我们在这方面的比例,如果跟硅谷比的话,我们设计师的比例还太小,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让大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走出来,设计周搬到你门口,去跟设计师做朋友。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个特殊动作。

另外在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今年也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小而美的活动。

东城会更加关注文化加科技,今年会持续性的做航空航天和文创的结合。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的“科幻大会”将会落地在东城。科幻大会本身是咱们北京科技系统的一个年度性大活动,从去年开始在设计周期间专门设置了“科幻大会——北京国际设计周专场”,今年将延续,规模也会更大。我们也希望设计跟科幻结合,使科幻经由设计师之手让我们看得见,提前感受未来。

我们今年会把航天科技、科幻和设计这些内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一些大家对东城的感觉。一想到东城,就是金宝街、王府井、隆福寺,好像都是商业文化。我们今年强势的植入了科技的成分,形成“科技+文化+设计”这样的一个概念,这也是东城在几年前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硅巷”。“硅巷”最早在纽约发端,而东城有我们之前说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所以东城区提出了“硅巷”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企业它也变得小而美了。原来一想到科技企业,好像一栋大楼里面无数的实验人员,现在科技公司开始小型化了。通过互联网依托全球协作,很少的人也能做出很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这也是一个新现象。

另外西城今年的关注点会放在中国式新生活。大家都在讲保护传统文化对吧?如果把它变成生活方式了,那就是它最好的传承方式。你每天早上起来从晨跑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前,如果在这一天的生活中,植入了我们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你就不会丢掉,而且你会传给自己的孩子。所以西城也很有远见的提出了“中国式新生活”,怎么样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老城市里头去发生和发展,秉持了最早我们从“杨梅竹斜街”开始的城市更新。你看那时候植入的咖啡厅、书店、餐厅、创意商店,没有多少是完全传统的,但是都带了传统的影子,直到后来北京坊的出现。应该都是把我们新生活的样态跟传统文化进行了结合,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北京在十四五期间,把建设“世界设计名城”作为目标,也就驱使原有的产业进行扩增和提质。同时也标志着我们要吸引全球的优质设计机构、设计大师、设计推动者、教育者,聚集到北京来,让北京成为全球设计领域的重要支点,和最前沿的数字设计领域的前端,这也符合今年设计周的主题“数实互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北京国际设计周王昱东:共建世界设计名城的“数实互生”

北京国际设计周即将启动一系列全新的项目,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东城区的硅巷、北京设计博览会等在内的布局即将展开,令人充满期待。

2022年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大年。在年初,作为北京具有涉外会展经验的团队之一,设计周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历了又一次国家级外事活动的考验,也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即将启动一系列全新的项目,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东城区的硅巷、北京设计博览会等在内的布局即将展开,令人充满期待。同时今年也是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系列的第四年,对于本年度设计周板块中的城市更新话题,结合今年设计周的新变化,我们特约对话了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先生,以下为对话实录:

界面楼市对话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先生

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 王昱东

界面楼市:我们知道今年已经是博览会第五年,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第十三年了,张家湾设计小镇、农展馆的设计博览会,这些已经成为城市名片,那么今年我们又有怎样的规划?

王昱东:首先我们谈谈今年的几个新的变化。大家每年都比较关注设计周的主题,今年设计周主题是——数实互生。讲的是数字世界和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关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互生是植物学的名词,指的是叶片在同一个茎上的交错向上生长。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总体对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和平衡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对数字孪生的一个反思。大家都在讲孪生,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设计师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1:1的把真实世界还原到虚拟世界中去,甚至把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些行为,比如大家知道的买地这种行为,也都带到我们的虚拟世界里面去。因为大部分跟数字化有关的事情,最后在实现的过程中也都要经由设计这只手。

我们与设计师一起去思考如何平衡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是一个copy一个,或者说是对立关系。同时设计界也要防止过于疯狂的倾向数字化虚拟世界,因为这会形成新的不平衡发展。

就目前而言,数字世界的核心资源会被少数人掌握或者享有。我估计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我们仍然致力于规避发展的不平衡。

怎么样让这两个世界能够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一个向着人类未来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漫无目的的滋长。这是我们今年非常想跟设计界去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具体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技术的发展会把我们引导到哪里去,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并不避讳或者我们并不恐惧于技术的发展。

北京也明确的提出来,要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下,我们去探讨这样的话题,我觉得可能会给我们未来的路多一点的思考空间,也多一点的认真和敬畏。

界面楼市:我们经常说设计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在面临这个数字时代的时候,往往数字资源在发展初期是有限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先级,我们需要一个前瞻性的设计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个时代先走出来,这是我们之前做报道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点,您认为这是否是时代性的数字文化的体现?

王昱东:从数字文化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已经占了一个长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数字文化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传播的这样一个问题。

实际上设计周在近三年来,对线上部分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从线上展览、论坛的直播、短视频直播到联合电商开展网上设计周,让大家用“买买买”的方式来参加设计周。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北京国际设计周限制了线下的观众量。你们应该知道往年正常的应该有七八百万人次,去年是310多万,应该说减掉了一半。可能对于很多城市来说,300万的观众量也是很厉害的,但实际上我们热情的北京观众还是感觉到不像往年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看完所有的设计周内容。

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现场

虽然去年设计周比任何一年面积都大,260多万平方米是设计周历史上的最高峰。但确实非常遗憾,因为疫情防控的问题我们可能没有满足所有观众的所有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线上出现了一个我认为的重要节点,通过各种网上渠道参与设计周的是1亿人,这不是人次,是1亿个有效的IP地址参与了设计周。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线下只有300万人次,网上有1亿用户,当然这里头很可能也包含这100多万人。这些人除了去现场参观,回家仍然会用通过网络来关注设计周。

但我们还有9000多万受众,他没有机会到现场来,很多是在外地、在国外。每年参加设计周是很多世界设计师的一个固定的日程,到这个时间就一定会来,但是已经有两年没有办法来了。像去年我们的主宾城市赫尔辛基,花了很大的力量,做了两边的连线,他们的展品在芬兰制作好,远渡重洋运过来,甚至连赫尔辛基的味道(在北京主宾城市展场中的餐饮部分)都带到了我们展览的现场。我们在现实中没有办法握到手,在屏幕上却有非常好的互动,这个交流其实比往届主宾城市还更为的深入。在环保、教育、城市建设、卫生健康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沟通。

北京设计博览会现场

比如去年,香港来了10位自带IP的设计师,最后线上线下访问与他们直接交流的是50万人次,这让香港的设计界非常的激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有这么多的人跟他们沟通,而且很多是要跟他们谈授权,因为他们带来的是独立IP。所以说我们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克服疫情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发数字化的线上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使疫情过去了,我们是不是还要更好的去照顾这9,000万关注设计周的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实际上从今年开始,我们会对线上的部分做更大的改善。应该说从传播渠道上来讲,今年设计周会正式开启设计宇宙,进入元宇宙时代。我们在和包括百度稀壤在内的这些元宇宙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希望把设计周的展览和我们的盛会能够带到这个数字世界,带到元宇宙的世界里去。只要朋友们手里有硬件,就可以实现了。正在做的网络空间建设工作就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新的形式。

界面楼市:设计宇宙真的令人非常期待,希望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蓝毯(蓝色地毯的开幕互动活动)也能在其中有所呈现。

王昱东:今年我们对持续项目也开始进行改善。比如说今年的设计周蓝毯,可能会见到我们著名设计师的“分身”在蓝毯上行走。这么多年不来北京了,大家很想念北京的蓝毯,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我们的设计之夜,一定会有一场音乐会,让大家现场来听。也可能会发布设计周的第一首主题曲。包括我们今年的主题展览,也会把它变成一场线上线下完全一样的展览。应该说在传播的形式上,我们在做比较大的改动。

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蓝毯开幕

今年的设计周会更多的去关注设计师个人。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很多设计师独立在家里工作,这种方式可能也给了很多设计师一个重新思考自己工作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很想让大家来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设计,可能他的作品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思考。今年我们想更加关注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希望把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能够更好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因为有元宇宙,我们也希望设计师能够到设计周的元宇宙里去展示自己。

界面楼市:帮助设计师进入设计宇宙。

王昱东:对,同时也让更多的爱好者看到每一个设计作品的背后设计师们的巧思。可能在大街上擦肩上过,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一位设计师,来到这里通过元宇宙相认就会知道自己所喜爱的设计师的另一面,因为元宇宙也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界面楼市:我们知道在3060目标的指引下,双碳行动成为了城市更新中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话题,今年的设计周板块中对此有哪些实践?

王昱东:在今年的可持续话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甚至略显苛刻的目标,即在2030年设计周要达到碳中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就目前来说应该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性创意创新活动,我们有200万以上平米的活动面积,有上千项活动,有数百万人的参与。这样的一项活动应该说它的可持续性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疫情给了我们时间做内省,我们觉得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国家的计划来讲,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再实现碳中和,但是我们知道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生产性的产业已经非常少了,应该说在减碳上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会展活动是北京很重要的一个产业业态,设计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面积广,基本上我们每个区都有活动。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目标的提出,让参与我们设计周的800万人都去理解“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一定是从细枝末节每一个环节做起,没有多余的碳排放,没有跑冒滴漏,尽量的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最终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的把碳中和目标实现。今年我们把它提出来,同时也开始进行实践。

所有参与者从他走出家门那一刻开始,到抵达展览或会场,在现场的所有行为,也构成了我们碳排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光是说展览主体,现场几百万的参与者,所有的会展活动,观众所使用的的制作物,从印刷品到我们可能要吃的点心,喝的水,食用的所有东西,这些都是会产生碳足迹的产品。所以我们想的是怎样把这个全程的创意活动,变成一场走向碳中和的活动。

我相信北京很快也会提出自己的碳中和城市目标。现在看到国际上走得比较快、比较激进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哥本哈根提出了2025年碳中和,一个是赫尔辛基提出2030年碳中和。所以我们也想有步骤的在2030年的设计周率先实现碳中和。在设计周期间产生的既有的碳排放,我们通过策展绿色碳汇林项目等途径来实现中和设计,同时增加多元化的绿色策展。北京不会脱离实体经济,虽然不会重新做大量的制造业,但这不代表北京不为全国的实体经济服务。事实上现在大量的北京设计产业都是为全国服务的。零排放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我们可以这些绿色设计的途径来实现。我们很多专家正在努力尝试这样的方案,也希望今年号召所有设计周的参与者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

界面楼市:位于张家湾的设计小镇几年来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周提供了场地方面的极大便利,在今年的规划将体现什么样的布局和角色?

王昱东:在张家湾的永久会址今年就要正式的启用了,实际上张家湾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设计周的开幕活动。目前所有的建筑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进入设备设施安装和室内装饰阶段。相信到今年设计周的时候,它就会亮相了,应该说这也是北京所有大型会展活动里第一个建立专属永久会址的活动。这也看出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它的重要地位和各方对它的期待。

张家湾设计小镇

北京的大型国际活动要在副中心落地,这是在副中心建设之初就提出的。在永久会址建立之后,设计周马上就会转入下一阶段目标,建设中国设计博物馆,这是之前就确定了的。从今年算起,我们会用三年的时间把永久会址建设成为中国设计博物馆。应该说利用设计周积累的学术资源、展品来做一个设计博物馆。国际上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米兰了。米兰从最早的博览会、三年展、设计周,到最后设计博物馆的建成,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我们学习了这些国际上为大家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希望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做出北京的特色、中国的特色来。

界面楼市:对张家湾本身来说,其实也是一次重要的城市更新的进程。

王昱东:是的。张家湾在北京的东南方向,5.4平方公里中遍布的了大量空出来的厂房。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那里建立设计小镇,这显示了北京在设计产业方面独有的实力。北京规模以上的设计企业(不含企业中设计部门)产值超过3,000亿,使北京的设计产业形成规模化效应。北京的25万设计师拿电脑敲出来的这3000亿的碳计算是极低的,是一种难得的绿色产业规模,这值得北京为他们做一个国际设计周作为设计师的盛会,也值得做一个设计小镇,作为他们的家园。

张家湾设计小镇

设计小镇的建筑本身就是低碳建筑,是在老工厂基础上改造来的,我们保留了老的彩钢板工厂的结构和外貌特征,这可能让大家觉得不够高大,比起现代化的这种高大建筑,我们要低矮的多了,但是我们还是保留了它的结构和样貌。

界面楼市:这是重要的工业遗存。

王昱东:是的,这是出自建筑设计师崔愷的作品。同时在设计中用到了光伏,并且引入了自然采光,一般博物馆都不要自然采光,都是黑的。总的来说,我们下一步也要通过对建筑本身的管理,让建筑成为一个低碳的标杆。

另外我们在这里也为设计师准备了其他的惊喜,我们不只有设计,还将音乐、造型艺术、设计和文创四合一,设计了特别酷的Livehouse。设计师来了可以去看看画展,也去可以去听听音乐会。

北京设计博览会现场

虽然未来这里是一个博物馆,但是我们不希望它是一个传统博物馆,我们希望能够回到博物馆建设之初。在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太多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劳动者,昨天刚刚放下镰刀,今天要当工人,这个不行,所以当时世界各国都在建设博物馆。通过这种博物馆运动,建造社会大课堂,让更多的人去快速的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艺术。博物馆运动这么多年,它在快速普及知识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北京现在也提出来要建设博物馆之城,这是很有远见的。

所以永久会址的启用也会给设计周带来比较大的变化,今后的设计周官方活动会稳定地在张家湾举行,包括设计周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大家最喜欢的设计之夜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学术性的主论坛,学术展览也都会安排在这里。

当然同时除了张家湾之外,我们今年也在考虑设立其他几个主要的展区,因为以前设计周几十个分会场也是有点儿多,我们今年想号召所有的项目向一些地点来集结,这样让大家走起来容易一点。除了张家湾之外,像北京东三环全国农展馆的的北京设计博览会、798和751则更倾向于艺术设计和新媒体部分的展出,都会延续下来。另外在中关村信息路那边的中关村会场更多的是呈现科技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会更加关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

界面楼市:感觉中关村是一个新的展览点。

王昱东:对,这会是一个新的点,旨在关注人才结构。我们会动员中关村那些大企业里面的技术总监、工程师走出来,跟我们的设计师交朋友,我们甚至想改变这些高科技企业里面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配比。我们希望设计师的配比相较之前有所上涨甚至有稳定的上涨。我们在这方面的比例,如果跟硅谷比的话,我们设计师的比例还太小,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让大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走出来,设计周搬到你门口,去跟设计师做朋友。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个特殊动作。

另外在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今年也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小而美的活动。

东城会更加关注文化加科技,今年会持续性的做航空航天和文创的结合。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的“科幻大会”将会落地在东城。科幻大会本身是咱们北京科技系统的一个年度性大活动,从去年开始在设计周期间专门设置了“科幻大会——北京国际设计周专场”,今年将延续,规模也会更大。我们也希望设计跟科幻结合,使科幻经由设计师之手让我们看得见,提前感受未来。

我们今年会把航天科技、科幻和设计这些内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一些大家对东城的感觉。一想到东城,就是金宝街、王府井、隆福寺,好像都是商业文化。我们今年强势的植入了科技的成分,形成“科技+文化+设计”这样的一个概念,这也是东城在几年前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硅巷”。“硅巷”最早在纽约发端,而东城有我们之前说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所以东城区提出了“硅巷”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企业它也变得小而美了。原来一想到科技企业,好像一栋大楼里面无数的实验人员,现在科技公司开始小型化了。通过互联网依托全球协作,很少的人也能做出很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这也是一个新现象。

另外西城今年的关注点会放在中国式新生活。大家都在讲保护传统文化对吧?如果把它变成生活方式了,那就是它最好的传承方式。你每天早上起来从晨跑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前,如果在这一天的生活中,植入了我们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你就不会丢掉,而且你会传给自己的孩子。所以西城也很有远见的提出了“中国式新生活”,怎么样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老城市里头去发生和发展,秉持了最早我们从“杨梅竹斜街”开始的城市更新。你看那时候植入的咖啡厅、书店、餐厅、创意商店,没有多少是完全传统的,但是都带了传统的影子,直到后来北京坊的出现。应该都是把我们新生活的样态跟传统文化进行了结合,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北京在十四五期间,把建设“世界设计名城”作为目标,也就驱使原有的产业进行扩增和提质。同时也标志着我们要吸引全球的优质设计机构、设计大师、设计推动者、教育者,聚集到北京来,让北京成为全球设计领域的重要支点,和最前沿的数字设计领域的前端,这也符合今年设计周的主题“数实互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