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态环境部答界面新闻:在长江黄河等区域选26个试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态环境部答界面新闻:在长江黄河等区域选26个试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农地详查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随着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农业面源污染渐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之一。2022年4月22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我国将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

苏克敬表示,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面临既要还旧帐、又不欠新帐的双重压力,正是吃劲的时候。

据介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地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 ‘十四五’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发挥好监督指导的职能,聚焦重点区域,督促指导各地加大防治力度。” 苏克敬说。

对于种植业,苏克敬表示,重点是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指导各地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加强农药、化肥使用总量控制的要求,以水质超标风险高、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多、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的地区为重点区域,科学制定减量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此外,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同时,加强农膜全链条监管,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提升农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

对于养殖业,重点是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规划标准、畅通还田渠道,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完善设施装备。推动全国600多个畜牧大县编制完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养殖布局,促进种养循环。以水质超标风险高、粪污产生量大、土地承载力超负荷的地区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和指导帮扶,严防畜禽养殖污染。

目标是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同时,依法加大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工厂化养殖企业尾水排放监管,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

苏克敬介绍,在监督指导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安排。“十四五”将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在长江、黄河等重点区域选定26个试点,部署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划定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分区分类进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查、测、划、治、评的’五步法一清单‘治理和监督指导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治理技术模式。”苏克敬表示。

苏克敬还介绍,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农地详查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超筛选值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受污染耕地利用方面,苏克敬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督促调度,开展分片帮扶指导,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主要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如改种玉米等不易吸收重金属的农作物,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到2020年底,顺利完成《土十条》规定的目标任务,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苏克敬表示,从“十三五”技术试点的经验来看,受污染耕地的修复成本比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继续坚持风险管控的思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溯源、断源,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确保实现“十四五”的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在环境空气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3.1%。但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7.0%和13.6%。

在水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8.2%,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重点流域主要江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刘友宾介绍,一季度,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声环境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总达标率分别为96.5%和87.7%,同比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态环境部答界面新闻:在长江黄河等区域选26个试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农地详查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随着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农业面源污染渐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之一。2022年4月22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我国将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

苏克敬表示,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面临既要还旧帐、又不欠新帐的双重压力,正是吃劲的时候。

据介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地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 ‘十四五’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发挥好监督指导的职能,聚焦重点区域,督促指导各地加大防治力度。” 苏克敬说。

对于种植业,苏克敬表示,重点是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指导各地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加强农药、化肥使用总量控制的要求,以水质超标风险高、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多、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的地区为重点区域,科学制定减量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此外,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同时,加强农膜全链条监管,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提升农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

对于养殖业,重点是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规划标准、畅通还田渠道,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完善设施装备。推动全国600多个畜牧大县编制完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养殖布局,促进种养循环。以水质超标风险高、粪污产生量大、土地承载力超负荷的地区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和指导帮扶,严防畜禽养殖污染。

目标是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同时,依法加大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工厂化养殖企业尾水排放监管,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

苏克敬介绍,在监督指导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安排。“十四五”将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在长江、黄河等重点区域选定26个试点,部署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划定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分区分类进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查、测、划、治、评的’五步法一清单‘治理和监督指导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治理技术模式。”苏克敬表示。

苏克敬还介绍,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农地详查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超筛选值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受污染耕地利用方面,苏克敬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督促调度,开展分片帮扶指导,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主要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如改种玉米等不易吸收重金属的农作物,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到2020年底,顺利完成《土十条》规定的目标任务,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苏克敬表示,从“十三五”技术试点的经验来看,受污染耕地的修复成本比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继续坚持风险管控的思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溯源、断源,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确保实现“十四五”的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在环境空气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3.1%。但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7.0%和13.6%。

在水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8.2%,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重点流域主要江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刘友宾介绍,一季度,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声环境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总达标率分别为96.5%和87.7%,同比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